這篇文章摘要了蘭迪.鮑許教授在生命末期,透過他的最後一堂課,向我們傳達如何活得更快樂的秘密。以下是文章的重點整理:
- 癌末教授的樂觀態度:
- 蘭迪.鮑許教授在得知自己罹患胰臟癌末期後,非但沒有悲憤或沮喪,反而以幽默、愛和歡樂的態度度過剩餘的日子。
- 他在最後的講座上,充滿活力地回顧一生,並向大家分享他如何克服障礙、熱愛生活。
- 快樂的迷思:
- 文章指出,許多人對快樂存在兩個迷思:
- 認為可以「找到」快樂。
- 認為外在環境是阻礙快樂的因素。
- 作者認為,快樂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方向。我們無法「找到」絕對的快樂,但可以持續朝著「更快樂」的方向前進。
- 文章指出,許多人對快樂存在兩個迷思:
- 如何變得更快樂:
- 文章強調,即使遇到困難,我們仍然可以變得更快樂。
-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生活中的難關,而在於錯誤的觀念,即認為必須等到所有問題都解決後才能快樂。
- 人們應該要了解「快樂並非最終目的地,而是方向。」
-
認識到快樂是一種預設狀態 (Happiness as a Default State):Naval 認為,快樂在你移除生活中「缺少某些東西」的感覺時自然存在。我們常常因為各種慾望而感到不滿足,而快樂是當你不再有這種缺失感時的狀態。
-
理解快樂是平靜,而非總是喜悅 (Happiness Is Peace, Not Constant Joy):許多人將快樂等同於興高采烈,但 Naval 更傾向於將快樂視為內在的平靜。一個快樂的人並非總是快樂,而是能夠輕鬆地以不失去內在平靜的方式詮釋事件。
-
減少慾望 (Reduce Desire):每一個慾望都是你與自己簽訂的合約,讓你在得到渴望之物前都處於不快樂的狀態。Naval 認為,與其努力追求你並不真正渴望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完善你的慾望。年輕時,過多的慾望反而會慢慢摧毀你的快樂。
-
不執著於外在事物帶來快樂 (Avoid Believing External Circumstances Will Make You Happy):人類常犯的錯誤是認為外在環境的改變會帶來幸福和快樂,但 Naval 認為這是一種錯覺。例如,期待新車會帶來持久的快樂是天真的想法。
-
消除「應該」的想法 (Eliminate "Should" Thoughts):每當「應該」這個詞出現在你的腦海中,通常都代表著內疚或社會制約。做你「應該」做的事,基本上意味著你並非真的想做,這只會讓你痛苦。
-
不與他人比較,擺脫嫉妒 (Avoid Comparison and Envy):嫉妒是快樂的敵人。將自己與他人比較,只會讓你感到不滿足。
-
專注於當下 (Focus on the Present Moment):我們的大腦經常遊走於過去的後悔和未來的規劃,真正專注於當下的時間比例非常小。活在對未來的幻想中會摧毀你的快樂。快樂需要臨在 (presence).
-
培養快樂的習慣 (Build Happiness Through Habits):快樂是可以透過習慣建立的。
-
在接受中找到快樂 (Find Happiness in Acceptance):在任何情況下,你總有三種選擇:改變它,接受它,或者離開它。最糟糕的選擇是希望改變卻不行動,希望離開卻不離開,並且不接受現狀,這種掙扎會導致大部分的痛苦。Naval 個人最常在腦海中使用的詞就是「接受 (accept)」。
-
照顧好自己 (Take Care of Yourself):Naval 將自己的健康列為生活中的首要任務,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他認為這比快樂、家庭和工作都更重要。
-
冥想和培養心智力量 (Meditation and Mental Strength):冥想就像是心智的間歇性斷食。透過冥想,你可以觀察你的想法,認識到許多想法是基於恐懼的。當你的心智平靜下來,你會停止將周圍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並開始注意到細節。你可以有意識地控制你如何詮釋事物。目標是保持覺察模式,減少「猴子思維」的活躍。
-
尋求內在的自由 (Seek Inner Freedom):這包括擺脫憤怒(憤怒是一種讓你陷入身心靈痛苦直到現實改變的自我合約),擺脫不必要的束縛(例如,生活在遠低於你收入的水平可以享有那些忙於升級生活方式的人無法想像的自由),以及擺脫不受控制的思考。
-
擁抱真實 (Be Authentic):透過展現真實自我可以逃避競爭 [Me: 如何透過展現真實自我來減少競爭? You:]。沒有人能在做你自己的方面與你競爭。
總之,活得更快樂的秘密在於降低慾望,專注於內在平靜和當下,接受現實,培養健康的習慣,並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有意識地選擇和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