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30, 2024

知行合一

為何無法知行合一

因為知道What,不知道Why,不知道How

就無法真正達到知行合一


星期六, 6月 29, 2024

課題分離

心理學的課題分離(Task separation)是指在心理治療或諮商過程中,將個人問題的責任區分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以幫助個體厘清問題的根源,並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避免過度涉入他人事務而感到困擾。

課題分離的原則:

  1. 自己的課題: 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包括自己的想法、情緒、行為等。
  2. 他人的課題: 他人可以控制的範圍,包括他人的想法、情緒、行為等。
  3. 不干涉他人的課題: 尊重他人的自主權,不試圖控制或改變他人。
  4. 專注於自己的課題: 為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負責,努力改善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課題分離的三個例子:

  1. 親子關係: 孩子不願意做功課,父母可能會感到焦慮和生氣。但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協助和支持,而不是強迫孩子。父母應該專注於「自己的課題」,例如調整自己的情緒,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導孩子。
  2. 職場關係: 同事工作表現不佳,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團隊的進度。但同事的工作態度是「同事的課題」,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並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協助。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課題」,例如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彌補同事的不足。
  3. 伴侶關係: 伴侶生活習慣不佳,可能會引起爭吵。但伴侶的生活習慣是「伴侶的課題」,我們無法強迫對方改變。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課題」,例如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試圖控制對方。

課題分離的好處:

  • 釐清問題的根源,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 減輕心理負擔,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 增進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的自主權。
  • 提升自我效能感,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以下提供更多關於課題分離的例子:

人際關係:

  • 朋友聚會: 朋友臨時取消聚會,你可能會感到失望或被拒絕。但朋友的決定是他們的課題,你可以選擇接受並調整自己的計畫,或是表達你的感受並詢問原因,但不要試圖強迫他們改變主意。
  • 社交媒體: 看到朋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令人羨慕的生活,你可能會感到自卑或嫉妒。但別人的生活是他們的課題,你可以選擇專注於自己的生活,並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 家庭聚餐: 家人對你的生活選擇提出批評,你可能會感到受傷或不被理解。但家人的觀點是他們的課題,你可以選擇聆聽他們的意見,但最終的決定權在你手上。

個人成長:

  • 學習新技能: 你想學習一項新技能,但進展緩慢,你可能會感到挫折或想放棄。但學習的過程是你的課題,你可以選擇調整學習方法,尋求幫助,或給自己更多時間,但不要輕易放棄。
  • 健康問題: 你被診斷出患有慢性疾病,你可能會感到焦慮或恐懼。但疾病的治療是你的課題,你可以選擇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調整生活方式,並尋求支持,但不要讓疾病控制你的生活。
  • 職業發展: 你對目前的工作感到不滿意,你可能會感到迷茫或困惑。但職業選擇是你的課題,你可以選擇探索不同的職業道路,提升自己的技能,或尋求職業諮詢,但不要讓工作壓力影響你的身心健康。

其他:

  • 自然災害: 發生自然災害時,你可能會感到無助或恐懼。但災害的發生是不可控的因素,你可以選擇做好防災準備,保護自己和家人,並在災後積極參與救援和重建工作。
  • 社會議題: 你對某些社會議題感到憤怒或不滿,你可能會想參與抗議或發聲。但社會議題的解決是複雜的過程,你可以選擇了解議題的背景,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參與相關活動,但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你的生活。

星期五, 6月 28, 2024

彼得效應

彼得效應 (Peter Principle) 是一個管理學的概念,指的是在層級組織中,有能力的員工會持續晉升,直到他們被晉升到一個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這個職位就是他們的「無能等級」。由於他們在這個職位上表現不佳,所以不會再被晉升,最終導致組織中許多高階職位都被不稱職的人佔據。

舉例說明:

假設有一位名叫小明的軟體工程師,他非常擅長編寫程式碼,並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因此,他被晉升為專案經理。雖然小明在技術方面很強,但他缺乏管理和溝通技巧,無法有效地領導團隊和處理衝突。結果,他所管理的專案進度落後,團隊士氣低落。小明已經晉升到他的「無能等級」,他無法勝任專案經理的職位,但由於他在這個職位上表現不佳,所以不會再被晉升。

彼得效應的影響:

  • 組織效率降低: 不稱職的管理者會做出錯誤的決策、無法激勵員工,導致組織效率降低。
  • 員工士氣低落: 無能的管理者會讓員工感到沮喪和 desmotivated,進而影響工作表現。
  • 人才流失: 有能力的員工可能會因為看不到晉升機會或對無能的管理者感到失望而離開組織。

如何避免彼得效應:

  • 改變晉升標準: 不僅僅根據員工在當前職位上的表現來決定晉升,還要評估他們是否具備擔任更高職位所需的技能和能力。
  • 提供培訓和發展機會: 幫助員工發展新的技能和能力,以便他們能夠勝任更高的職位。
  • 建立多元化的晉升管道: 不僅僅依靠垂直晉升,還可以提供橫向發展機會,讓員工在不同的領域發展自己的才能。

彼得效應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它提醒我們在晉升員工時不能只看他們過去的表現,還要考慮他們是否具備未來發展的潛力。


星期五, 6月 21, 2024

為何張忠謀推薦新鮮人一定要讀歷史?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307

  • 在場來賓問張忠謀「如果在當年拜登和川普剛進大學、還是新鮮人的時候,會給他們做什麼樣的選課建議?」張忠謀回答:「第一要讀歷史,第二要讀政府,」第三才是數學、微績分和物理。
  • 學歷史不在於背誦時間和年代,而是像商學院的「案例分析」一樣,從他人的經歷知道類似的挫折是人類共通的經驗。
  • 「當你遇到人生一個難關的時候,請相信我,你絕對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碰到這個難題的人吧!在你過去有無數人面對和你一樣的難關,他們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們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
  • 「一種文明能不能進步,往往取決於它是否能從外界獲得刺激。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機會愈多,各自進步也就愈快。而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社會,注定要停滯,因為它們接收不到外來的刺激和壓力。」

星期四, 6月 20, 2024

第1類決策/第2類決策

https://kknews.cc/zh-tw/tech/zkzyy8l.html

有些決策是不可逆的或幾乎不可逆的單向門,這些決策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和協商,有條不紊地、謹慎地、緩慢地做出。如果你走過去,不喜歡你在另一邊看到的東西,你不能回到你以前的地方。我們可以稱之為第1類決策。

但大多數決策都不是這樣——它們是可變的、可逆的——它們是雙向的。如果你做了一個次優的第2類決策,你不必忍受這麼長時間的後果。你可以重新打開門,然後回去。第2類決策可以、也應該由高判斷力的個人或小團隊迅速做出。

隨著組織變得越來越大,在大多數決策中,包括許多第2類決策,似乎傾向於使用重量級的第1類決策過程。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決策緩慢,不考慮風險規避,未能進行充分的實驗,從而削弱了創新。我們得想辦法克服這種傾向。

星期日, 6月 16, 2024

溝通技巧

  •  管理者需要具備的三個能力
    • 概念技能
    • 人際技能
    • 技術技能
  • 概念技能
    • 由⼀⼤堆資料中找出重要資料
    • 瞭解技術在企業上的應用
    • 瞭解組織的營運模式
    • 運用資訊以解決企業問題的能力
    • 發現創新的機會
    • 發現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
  • 人際技能
    • 善用口語、非口語表達、溝通能力
    • 運用簡報技巧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 將想法轉變為文字和行動的能力
    • 得到同事與部屬信任的程度
    • 傾聽與提出問題
  • 馬斯洛的階段需求
    • 歸屬感(友情 愛情 接納): 組織歷史, 參與感, 
    • 尊重(成就 ‧ 地位 ‧ 讚賞 ‧ 權力 ‧ 自尊 ‧ 能力): 微笑, 坐姿,  
  • 溝通的目的
    • 為了要加深別人的印象
    • 為了要影響他人的行動及行為
    • 為了要對新團體產生認同及歸屬感
    • 為了從他人身上吸取經驗或得到認同 
  • 人腦的特性
    • 不足的容器;學會簡化心靈: 大家只記得第一
    • 看到預期的效果 : 你會看到你的期待(好學生,壞學生)
    • 祇接受和他以往經驗相符的訊息: 你看到的是少婦還是老婦
    • 樂於接受原來不知道的事情
    • 對陌生恐懼,處於防衛狀態: 降低防衛才能溝通
  • 邁向有效溝通之途
    • 充分掌握認知的差異與障礙
    • 言行坦直與誠實獲取信賴
    • 做個參與者(關心與認同)而非旁觀者(批評)
      • 不要只有批評,請同時給予建議,最好兩個建議以上
    • 主動積極與支持而非被動與防衛
  • 「參與式」的管理步驟與程序: PDCA
  • 溝通的方式
    • 口語的─ 就是以口頭交談或書面式溝通者
    • 非口語的─ 上述外,均屬之
  • 非口語溝通的種類
    1. 外表 
    2. 肢體語言
    3. 面部表情 : 微笑是可以給別人最簡單的服務
    4. 眼神
    5. 接觸式溝通
      1. 「個人距離」45~120cm : 兩人只要伸手便能接觸彼此手指的距離。
        1. 「社交距離」75-120cm
        2. 「朋友距離」45-75cm
        3. 「親密距離」0~45cm 
    6. 時間的運用
    7. 空間
    8. 聲音
    9. 溝通管道
    10. 參與、出席

星期一, 6月 10, 2024

《葬送的芙莉蓮》催淚治癒金句

https://www.elle.com/tw/entertainment/drama/g60224492/frieren/ 
  • 「這只佔了我百分之一歲月的旅途,改變了我。」
  • 「你的勇氣或許會被風吹散,隨著時間消逝,但我會帶著關於你的記憶,走向未來。」
  • 「需要的只是決心而已,拼命累積的東西絕對不會背叛自己。」
  • 「害怕並不是什麼壞事,是這份恐懼帶我走到今天。」
  • 「對戰士來說,能站到最後一刻的就是贏家。」
  • 「努力過的人都是戰士。」
  • 「沿著當初走過的旅途,縱使你的身影已經不在,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你留下的痕跡。」
  • 「人生在衰老之後的時間比想像的還漫長啊。」
  • 「最主要的理由應該是為了不讓妳在未來變成孤單一人吧。我們不是童話,我們確實存在過。」
  • 「活著這件事就是要被人熟知並記住。」
  • 「如果是勇者欣梅爾的話,他一定也會這麼做的。」

星期六, 6月 08, 2024

有效稅率(Effective Tax Rate)

有效稅率(Effective Tax Rate) 是指個人或企業實際繳納的稅款佔其應稅收入的百分比。

舉例說明:

假設某公司2023年的稅前利潤為10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為80萬元,實際繳納的所得稅為16萬元。

  • 應納稅所得額 是指在稅前利潤的基礎上,扣除稅法允許的各項扣除(如成本費用、稅收優惠等)後,需要繳納所得稅的金額。
  • 實際繳納的所得稅 是指企業實際支付給稅務機關的所得稅金額。

那麼,該公司的有效稅率為:

有效稅率 = 實際繳納的所得稅 / 應納稅所得額 = 16萬元 / 80萬元 = 20%

這意味著該公司的實際稅負是其應納稅所得額的20%。

請注意:

  • 有效稅率通常低於名義稅率(Nominal Tax Rate),因為名義稅率是稅法規定的稅率,而有效稅率考慮了各種稅收減免和抵扣。
  • 有效稅率是衡量企業或個人實際稅負的重要指標。
  • 不同國家、地區和行業的有效稅率可能會有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