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Want)
- 需要(Must)
- 基礎需求, 影響生活
- 提升效率, 改善時間效率
- 必要性,不可替代
- 需求層次理論
-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愛和歸屬的需求
- 尊嚴需求
- 認知需求
- 審美需求
- 超自我實現
- 雙因素理論
- 保健因子:工資、改善人際關係、工作條件、地位、福利。
- 激勵因子:生涯發展、工作特性、責任、成就、賞識。
- 案例
- 事實: 手機鏡頭保護蓋破裂 決策: 更換手機或者維修
- 事實: 空拍機已經2年過保,電池可能膨脹風險, AIR3推出 決策: 是否購買AIR3
- 事實: 吸塵器滾輪吸頭損壞, 吸塵器過重. 決策: 是否購買新的吸塵器或者買新的吸頭
- 事實: 運動完口渴 決策: 是否喝水或者買飲料
-
「想要」通常與慾望和追求外在事物相關,可能導致不滿足感 (Wants are usually related to desires and the pursuit of external things, which can lead to dissatisfaction):內文多次強調慾望是痛苦的根源。追求「想要」的事物,例如新車,往往會使人陷入持續渴望的狀態,即使得到也可能很快失去滿足感,因為人們會迅速適應 (hedonic adaptation)。這種對外在事物的追求,會讓人感覺生活中總是缺少某些東西,從而與真正的快樂和內在平靜相悖。
-
「需要」更偏向於基本生存、健康和內在平靜的需求 (Needs are more inclined towards basic survival, health, and inner peace):雖然內文沒有直接明確定義「需要」,但從追求幸福的討論中可以推斷,「需要」更接近於維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以及追求個人使命感。Naval 認為,在追求財富之後,更重要的是健康、愛和你的使命,這些可以被視為更深層次、更本質的「需要」,它們能帶來比物質財富更持久的滿足感。
-
「想要」可能受到社會比較和流行趨勢的影響 (Wants may be influenced by social comparison and popular trends):我們在討論透過展現真實自我來減少競爭時提到,模仿他人會導致競爭 [Me: 如何透過展現真實自我來減少競爭? You:]。這裡的「想要」往往是受到社會標準或他人擁有的事物所驅使,而非源於內在的真實需求。相反,「需要」更可能是個人化且與核心價值觀相關的。
-
追求「想要」可能使人分心,阻礙內在平靜 (Pursuing wants can be distracting and hinder inner peace):內文提到,快樂是一種當生活中沒有任何缺失感的狀態。不斷追求「想要」的事物,恰恰是因為感覺有所缺失。這種心態會使心靈無法平靜下來,不斷在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規劃中徘徊。相反,滿足真正的「需要」,例如內在的平靜,才能達到更持久的幸福感。
-
分清「想要」和「需要」是獲得自由的關鍵 (Distinguishing between wants and needs is key to gaining freedom):內文暗示,透過努力工作創造財富,可以讓人獲得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內在的平靜和幸福。這裡創造財富可以理解為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上,進而有餘力探索更深層次的「需要」。若過度沉溺於無止境的「想要」,則會被慾望所束縛,難以獲得真正的自由。
總而言之,「想要」往往是外在驅動的、與物質和社會地位相關的慾望,追求這些可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但長期來看可能導致不快樂。而「需要」則更深層次,關乎個人的基本生存、身心健康、良好關係和有意義的生活,滿足這些「需要」才能帶來更持久的幸福感和內在平靜。認識並區分兩者,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滿足真正的「需要」上,是實現個人幸福和自由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