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的行為和心態,並不是完全由自己說了算的,所處情境對行為的塑造,比我們想像中更深刻。外在環境,也許會讓人背棄許多他曾經的價值觀。
- 人對一個東西的態度,不是由想法決定的,而是行為決定的。一旦人有了持續的行為,他就會覺得這個行為是對的。
- 人們表現出從眾,既是為了社會認可,也是為了增加他們在不確定情境中正確行事的機會。個人的這些動機越強烈,群體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大,那麼群體施加於個體的壓力就越大。
- 選擇性注意。也就是,人們只會留意那些自己原本就認同的訊息。這也是為什麼改變一個人那麼難。
- 想法無法改變想法,環境才能改變想法。也就是,你很難用你的想法直接改變別人的想法,就算你口才再好也很難。有效的方法是,你先塑造一個環境,讓別人在這個環境中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並且根據這個角色做出一些行為,而一旦對方做出這些行為,他的想法就會跟著行為一起改變。他做了什麼事,他就會信奉這件事背後的價值觀。
- 論跡不論心,說的是看一個人是好是壞,不該看想法,而是看行為。而按照津巴多的洞見,這個說法大體沒毛病。因為一旦一個人長期有這樣的行為,他之後大概率上也會支持這樣的價值觀。
- 人不是先有想法,再有行為,而是先有行為,進而產生支持這個行為的想法。
- 人是社會性動物,只要他身在群體中,就無時不刻不受環境的影響,即使是超人也不例外。
- 可以透過環境中的微小變數施加正面影響。例如,超市播放的歌曲裡,假如歌詞裡包含,勇敢、誠實、善良一類的詞,那麼,超市裡的偷竊行為就會明顯變少。這個設計最早就是基於津巴多的理論。
- 既然我們會受到環境的影響,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正面的環境。例如,津巴多告訴我們,可以在心裡讓自己扮演另一個人,害羞的人可以想像一個開朗的角色,膽小的人可以想像一個勇敢的角色,然後讓自己在內心扮演這些角色,自己就會發生改變。
- 第一個是,不要低估環境對你的影響,有時它可以決定你是誰。第二個是,更不要低估你自己對自己的影響,別讓別人決定你是誰。
星期一, 11月 11, 2024
492|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你是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