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27, 2025

公元1046年:为什么宋朝越裁官越多?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xzYo2GPNq4W8VEbEnRJejyRBZbnw0d

  • 關於宋代歷史的特徵,有一個很著名的說法叫做「三冗餘」:冗餘、冗餘、冗員、積貧、積弱。
  • “官僚制,一種通常起源於軍方的機械的組織形式,可以被調動起來去實現本不可能的構想:從無到有創造城市,登上高天,讓沙漠綻開花朵。”
  • 成熟的官僚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用馬克斯·韋伯的理論來說,大概有這麼幾個特徵:橫向有分工,縱向有層級,管理有規則,規則非個性,運行靠文書,提拔看績效,等等。
  • 官僚體係也有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例如貪污腐敗、效率低、還有自我膨脹。
  • 帕金森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簡單說,就是兩個結論:
    • 第一,官僚機構做一件事,你給他多少時間,他就能花掉多少時間;你給他多少預算,他就能花掉多少預算。這是官僚機構的第一個本能,把所有給定的資源空間都佔滿。
    • 第二條:一個平庸的官僚,怎麼保證自己的權力呢?就是招募兩個更平庸的助手來幫自己。
  • 官僚組織在運作的過程中,原本的目標很容易迷失,只好盯住一些替代性的目標,甚至直接把手段變成目標。
  • 官僚機構把維持自己的存在當作最重要的目標。這和大自然裡的所有物種一樣,求存,才是最大的目標。那求存的手段之一,就是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規模。
  •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裡面也有這麼一段,把話說得更透:「對於既不是你自己的財產也不是你的老百姓的財產,你盡可以作為一個很闊綽的施主,因為你貼上他人之概淋漓痛快,不但無損於你的名聲,倒是使你的聲譽鵲起。
  • 李淵的基本邏輯是沒有變的:第一,我手邊的資源,要省著用。打天下呢,手頭緊得很吶。第二,如果你們願意要未來的資源,甭管是官位還是錢財,要多少我給多少,我才不替未來省著呢。第三,這也是最隱密的邏輯:之所以我對現實資源很吝惜,對未來的資源很慷慨,是因為:我哪裡知道我有沒有未來?
  •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過一個概念,就叫「合成謬誤」。例如,看演出的時候,前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一點而站起來,後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當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之後,大家都沒有看得更清楚,相反,每個人的更難受了。你看,人類社會總有這種事:每個人做的都對,但合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謬誤。
  • 比爾蓋茲不是有一句名言嗎? 「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對,身在局中的掌舵人,感受的滅頂危機,永遠比我們這些外部的看客要多得多,也深重得多啊。
  • 如果你同意以上分析,那我們看待冗餘現象,就有了一個新的角度:第一,因為皇權對權力現實安全的絕對追求,使得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想辦法向未來推遲危機,當然與此同時也在向未來堆積成本。第二,古人並不傻,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做精明的決策,但是最終得到的卻是一個巨大的「合成謬誤」。
  •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那句名言:「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現在想來,這不是一句刻薄的俏皮話,人類並不是因為傲慢而健忘,我們只是因為無法免除人性的弱點,所以只好在宿命中不斷地輪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