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i.html
- 決定中美關係的,是三個複雜的變量:
第一,中美替代之間的政治,文化認同度;
第二,中美替代的相對實力;
第三,是所謂的“第三國效應” ,也就是第三國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 從1949年開始,中美關係是對抗的,而且可以說是很容易的對抗,一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開始緩和,然後從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中美關係好轉了;好轉之後指數保持在-3到0,大概是正常和良好關係之間。
- 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之後,這個指數值明顯上跳,現在的衝突指數大於6了,也就是處在對抗的狀態了。
- 總的來看,從1949年到2019年,過去的70年,中美關係的衝突指數是一個U形曲線,在1972年之前和2018年之後,都處在對抗區間,中間相對平緩。
- 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到1972年,這是中美替代政治上的對抗階段,政治上很對立; 1972-1979年是個過渡階段,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
-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9到2014年,我叫它“小國大國階段”。從1979年建交之後,中美政治關係正常化了,成為經濟實力方面呢,中國是小國,美國是大國。
- 第三個階段,是2014年之後,中國的GDP超過美國的1/2,中國已經是大國了,這就進入了大國競爭階段了。從2014年到2030年,在這個階段,中國主要是追趕。從GDP超過美國的1/2,一直到追平美國;如果按我們中國每年的平均水平比美國高3.7%,這個速度來計算的話,預計到能在2030年追上美國。
- 從2030年以後,中國的GDP超過美國了,那中美關係就進入了第四階段,依然是大國競爭,但是,區別來了,那個時候,是中國的GDP領先了-我預計,從2030年一直到2060年,中國的GDP最終大約能達到美國的雙倍,這個時候,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就進入到“競爭共存”的階段,也就是第五個階段了。
- 大國之間競爭腕子,是有規律的。它們的競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經濟體制,科技,金融,軍事,全球治理這六個領域,依次展開。
- 製造業和經濟總量,這兩個因素,是展開競爭的初步預期-當追趕大國在製造業上逼近甚至超過超過大國的時候,另外,還當經濟規模達到合併大國60%以上的時候,意味著大國和追趕大國才能進入競爭階段
- 製造業,科技,金融,軍事這四個,是核心的競爭領域,兩個大國會在這四個領域裡面的某一個,展開激烈的對抗甚至是決戰。而經濟規模和全球治理,是內部和外部的大環境,有助於輔助和加持的作用。
- 2010年,中國製造業的產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到2014年,中國的GDP也已經超過美國的1/2了;同時,中國也從一個加工大國變成了製造大國,從“世界工廠”變成了“世界市場”,還有更重要的,是從“中國製造”升級到了“中國創造”,2015年中國的科技研發已經超過了歐盟地區,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 這10年,中國該怎麼辦?按我的觀點,答案就一句話:想盡辦法保證長期的經濟增長。
- 在這個階段,其實自己的第一任務是集中力量長個兒,練內功。你想想美國當年挑戰英國霸主為主的成功經驗,美國做對了什麼?就是在一戰前後,集中力量搞好自己的發展嘛。
- 中國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GDP增長要在2030年追上美國,這就意味著,中國要保證每年的增長要比美國高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