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il.html
- 傳說是達爾文的名言——“不是最強壯和最聰明的物種能生存,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能生存”,發明人其實都是一位叫作里昂·麥金森(Leon Megginson)的商學院教授。
-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所謂生存競爭,並不僅僅是同類兩個生物個體之間赤裸裸的鬥爭,它至少包含三個層次——種內競爭、種間競爭、環境競爭。
- 種內競爭,指的就是我們慣常理解的、同類生物個體之間赤裸裸的鬥爭。這種競爭的緊迫性最強,因此也表現得最為激烈。
- 種內競爭的殘酷性,根源在於不同個體的生存空間高度重疊,能力範圍高度一致,爭奪的資源也完全一樣。因此,生物自私的本能和環境中匱乏的資源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必須通過競爭得到解決。也因為這樣,種內競爭的競爭對象就是同一物種的其他個體。
- 同類個體之間,各方面特徵都高度相似,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進化出獨特的生存技能,那麼種內競爭的致勝因素就是效率、狼性、緊盯對手。
- 種間競爭指的是物種之間的生存競爭,競爭的單元不再是生物個體,而是物種本身。
- 在兩個物種高度重疊的部分,不管誰勝誰負,激烈的競爭都會導致生存和繁殖的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兩個物種並不重疊的部分,雙方都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進一步拓展生存空間。於是結果就是,在自然界,我們見到更多的現像是,兩個物種,哪怕生活在一個環境中,也能通過某種巧妙的區分避免直接競爭,佔據獨特的生存空間。
- 如果說種內競爭的致勝因素,是效率、心態上的狼性、緊盯對手。那麼種間競爭的致勝因素則完全不同,是分化能力、心態上的開放性、緊盯新的生存空間。
- 在種間競爭中,單單強調效率、狼性和緊盯對手已經不再有效。而利用自身的原有優勢,尋找全新的生存空間,並且在新的生存空間內進一步強化這種優勢,才是製勝法寶。
- 達爾文所說的第三層競爭,是生命現象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競爭。
- 環境競爭的致勝因素,是建立連接的能力,保持心態上的克制,甚至主動參與到生態系統的建設中去。
- 所謂“連接”,指的是一個物種能在多大程度上嵌入所處的生態系統裡,和盡可能多的物種建立連接。
- 生物建立連接的形式有很多種,不僅意味著有更多的食物來源、被更多的生物當作食物,也包括和更多的生物形成合作、共生乃至寄生的關係。一個深度嵌入生態系統、和很多物種形成連接的生物,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當然是更強的。因為從本質上說,環境變化具有不可預測的成分,但連接更多的生物就像擁有八條腿的章魚那樣,即便在環境變化中損失幾條腿,也仍然有生存機會。
- 生物世界的競爭可以分成種內、中間和環境三個由近及遠的層次,而商業世界大體也是如此。對這兩個世界我們大概都可以說:
- 種內競爭的致勝因素,是效率,心態上的狼性,緊盯對手;
- 種間競爭的致勝因素,是分化能力,心態上的開放性,緊盯可能的新生存空間;
- 環境競爭的致勝因素,是建立連接的能力,保持克制,以及主動參與生態系統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