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瑞華老師的課堂上,我學到了一個簡單卻強大的心法——PDA 原則。這個原則由三個英文字母組成:
PDA 原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我們在行動過程中,隨著時間流逝而忘記初衷。尤其是在工作上,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決策的時刻,這時如果沒有把 PDA 原則寫清楚,很容易就會感到「糾結」,不知如何是好。
如何實際應用 PDA 原則?
釐清目的(Purpose):
當你感到糾結、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不妨試著把 PDA 原則手寫下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 Purpose(目的):做任何事之前,先思考我們希望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 Desire(要):接著思考我們希望有哪些行為發生?同時,也要思考我們不希望有哪些行為發生?
- Action(行動):確認目的和期望後,我們就可以安排具體行動。這些行動包含準備哪些資料?溝通的先後順序?溝通對象的選擇?等等。
PDA 原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我們在行動過程中,隨著時間流逝而忘記初衷。尤其是在工作上,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決策的時刻,這時如果沒有把 PDA 原則寫清楚,很容易就會感到「糾結」,不知如何是好。
如何實際應用 PDA 原則?
釐清目的(Purpose):
- 例如,你想寫一封信給供應商,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詢問產品價格?還是為了訂購產品?
- 你希望供應商做出哪些回應?
- 你不希望供應商做出哪些回應?
- 特別是「不希望」的部分,有助於我們釐清正確的行動方向。
- 根據目的和期望,安排具體行動。
- 例如,準備哪些資料?
- 先打電話還是先發email?
- 溝通對象的選擇和優先順序?
- 避免糾結: 將不希望的事情列出來,可以建立明確的「問題邊界」,釐清決策判斷標準。
- 保持初衷: 提醒自己做任何事前,都要先思考目的,避免在行動過程中迷失方向。
- 提高效率: 有了明確的行動計畫,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當你感到糾結、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不妨試著把 PDA 原則手寫下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