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martlinkin.com.tw/article/1239
- 學齡前的母子問答
- 學習動機來自於好奇心,我小時候很有好奇心,母親生產後就把工作辭了,專心在家帶小孩。什麼叫帶小孩?就是和小孩Q&A。
- 看章回小說
- 一面看一面想像,讓我有圖像思考的能力。圖像思考對學習、問問題很有幫助。
- 鮑文健老師
- 他鼓勵同學自由發言,所以我們這一班秩序很亂,可是很喜歡發言,有助於我們意見形成之表達。
- 附中實驗班
- 每次我想到答案時就被別人搶先了,因而下定決心,天分不足要格外努力。因為常常都被別人搶答,所以我後來教課時,就主張用抽卡片來讓學生發言。
- 高中歷史老師劉昌洪
- 學到如何將文章摘要成系統架構
- 高中地理老師余其玉
- 畫地圖,我就把所有教過的地方都畫成地圖,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產都記在上面,就很容易理解和記憶了
- 首先苦練英文
- 我記得我在經濟學課本第一頁查了40個生字,第二頁20個生字,就這樣硬生生念下去,後來發現經濟學就那800個單字,句型也都很固定,原來並不難。結果我大一暑假還用英文寫了一篇「台灣經濟發展之展望」。
- 勤抄筆記
- 上課時都是一面仔細聽、一面想、一面記,把那一門課的精華都整理出來。
- 除了上課時記他講的重點,他會說這一段你們自己回去看,我回去就把那一段的重點自己補充進去。
- 大四個案討論
- 我就用最笨的方法,我先把個案背起來,再拿一本姜占魁老師的《人群關係》,把姜老師的書一頁一頁去看有何關連。這本書300頁,我每週看一遍,把理論和實務連結起來,才能進行個案討論。
- 參加企業觀摩
- 政大企管系每學期都有參觀工廠之傳統,所以我22歲時就已經看過30家工廠了,對了解實務很有幫助。
- 接觸全部以個案教學進行之課程
- 念MBA時修習企業政策,第一次接觸全部以個案教學進行之課程,體驗到美國學界對個案教學的重視。
- 主動圖解經典著作,讓老師印象深刻
- 我把重要經典著作畫成觀念流程圖,一本書做成很大一張圖,做了十幾次,再縮小成A4大小。
- 一步一步完成論文
- 論文所需要的獨創架構要從哪裡來?我把所有相關文章都整理出來,反覆研讀,結果夢中就出現了創新架構。
- 我就一家一家打電話去約訪,我很仔細地記載每一家公司每一次電話聯繫的情形:連絡人什麼時候會在?什麼時候要再打?通話內容是什麼?就這樣一步一步進行,最後終於完成問卷。
- 速讀及讀書練腦
- 看到報紙上有「王氏速讀」在招生,我還用假名去報名,怕人家知道我是教授。我覺得這是極有效的方法,把一篇文章的概念摘要出來,把因果關係搞清楚,寫在一張A4的紙上,分成左右兩欄,就會一目了然。
- 開始做個案教學
- 三十年前台灣還沒有個案材料,我們自己翻譯國外傑出個案,逐句校對譯本,然後熟讀個案。
- 每次上課前,都與過去上課討論內容連結,會越來越豐富。在個案討論時,我學習聆聽、思考、分析、整合意見、整合實務與學理。所以每次教課我都要全神貫注,比學生還累。
- 開始寫書
- 最重要的是《管理學的新世界》,我回顧所學,整理成二千條觀念,重新排列,形成架構及大綱,再寫成新時代的管理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