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29, 2021

NO.1587 激发员工的4个好问题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d.html

  • 管理者對溝通的認識、理解、設計和優化的能力,影響的絕不只是自己的業績,而是一個團隊很多人的戰鬥力。有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擅長溝通的管理者,是可以帶動一整個團隊對於工作的上進心和意義感的。
  • 要讓員工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我們作為管理者,就不能急於給意見,而是要先學會問問題。
  • 一個管理者跟下屬溝通,一定要重視提問題,而不是提意見,讓下屬自己找答案,這比你告訴他怎麼做,管用得多。
  • 下屬明明有一個方案,哪怕是一個不成熟的方案,但在領導這里永遠沒有機會說,在這種模式下,他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路徑依賴。因為有什麼事,他都知道你能解決,他當然會選擇交給你。因為既簡單又省力,而且還不用承擔責任。
  • 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把時間維度打開,把眼界展開,再去做決策。
  • 如果你一直在要求他給你派具體的活:第一,你自己會更輕鬆;第二,他也知道自己要對這件事負責,猴子背在他自己身上,所以他得把這件事想透,他得知道自己要給領導提出正確的、準確的資源要求。
  • 我們的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在家庭溝通中,就分享過這樣的辦法。無論你說什麼,後面都加一個“好不好?”你只要願意加這三個字,大家就吵不起來。
  • 西蒙總結出來一件事,他說:在所有的問題當中蘊含著一個偉大的問題,如果作為管理者,你只能問下屬一個問題,那一定是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三個字,叫:然後呢?你前三個問題可以都不會問,但是作為管理者,你一定要會問這個問題:“然後呢?”
  • “然後呢”是一個像徵,它不是只有這三個字,而是要用這個方式建立一個對話關係。這三個字是在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對我們的下屬保持好奇心,保持開放性。而在幫助下屬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自己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星期四, 10月 28, 2021

                甚麼是"躬身入局"?

                https://www.dedao.cn/article/Lpy0edZAG5mnK0w8LQXzD9BkoajY4x

                • 法國的政治精英反思一戰,有幾個基本判斷:
                  1. 要結盟英國
                  2. 要在國境外戰鬥
                  3. 要打防禦戰。
                • 一戰前,法國4000萬人口,德國6500萬人口。二戰前呢?法國還是4000萬人口,德國呢? 7000萬人口。
                • 什麼是戰略?戰略就是擴大自己的選擇彈性,縮小對方的行動可能性。
                • 躬身入局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以當事人的視角來理解他的選擇,我們會看到更深一層的真相。
                • 可以痛哭流涕嗎?顯得很悲傷嗎?不行。因為悲傷,證明這一招有用。如果你一邊悲傷,一邊不投降,那太公的命肯定就沒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一招對你有用。那項羽即使只為了激勵自己這邊的士氣,也會這麼幹。因為你在乎嘛。但是劉邦顯得不在乎,項羽要殺太公就太沒意思了。
                • 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
                • 這個老大,為了組織利益,什麼都不會管的,跟著他,沒錯。至少他不會為了自己的私人情感做出損害組織利益的事情。
                • 菲茨杰拉德說的,“如果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等智慧的標誌。”
                • 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不是兩種觀念,而是兩種身份。一種局外人的冷靜身份,一種躬身入局的當事人身份。
                • “課題分離”理論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原意指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綁架索要贖金,是綁匪的課題,而因綁架遭受損失,是首富的課題。
                •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1. 法學家的對錯觀;
                  2. 經濟學家的對錯觀;
                  3. 商人的對錯觀。
                • 經濟學家是從“社會總成本”的角度來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在誰。雖然有時這樣的判斷看上去不合理,但會比從“純粹的道義”的角度更有“效果”。
                • 躬身入局不是體諒他人,也不是面對自己的困難、不搭理別人的困難,其實這個話你往縱深去想,它有很多可以咀嚼的空間。
                • 成果的取得靠挖掘機會,而不是靠解決問題。
                • “創造未來的行為就發生在今天。沒有明天的目標,那今天的行動多半是重複昨天的事。”
                • 一個有創造力的人的本質是:活在自己構想的未來里。
                • 你不要去解決問題,而是要推動眼前的難題往機會發掘,就是未來目標那個方向去演化。
                • “成果的取得靠挖掘機會,而不是靠解決問題。”他的意思不是說,解決問題不重要,而是說,我們要永遠生存在未來的機會生成的過程中,而不是試圖把問題解決掉。真問題,是永遠解決不掉的。
                • 如果從未來往現在看呢?多幹活、多學習,當然會有助於我們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然後一路再往前走。
                • 這個事情不用糾結,集中自己的所有資源,拿下自己一定要拿下的目標,是最好的方式。
                • 一個打仗的將軍,為了勝利,一定是把能用的力量全部押上去。而不會想,我多派一個人上去,萬一多了呢?豈不是虧了?
                • 《中庸》裡面有句話說得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擁有一個未來視角,擺脫解決問題的視角,會幫到我們看到更多的人生真相。
                • 阿蘭德波頓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把藝術視為工具。
                • 藝術也能夠擴展上天賦予我們的能力。藝術彌補了我們與生俱來的部分弱點,只不過這弱點是心智上的而不是肉體上的,我們可以將這些弱點稱為心理上的缺陷。
                • 工具是身體的延伸,可讓我們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且由於我們身體構造上的不足,工具因此成為必備的要素。
                • 本書指出了七項缺陷,因此為藝術提出了七項功能。藝術當然還有其他功能,但這七項顯然最具說服力,也最為常見:記憶、希望、哀愁、重獲平衡、自我認識、成長、欣賞。

                                                                  星期三, 10月 27, 2021

                                                                  NO.1586 赞美的三个境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i.html

                                                                  • 第一種境界,用行動來傳遞讚美。
                                                                    • 風險為零的讚美技術,怎麼做都不會錯。這個技術叫作“用行動,而不是用語言來傳達讚美”。
                                                                    • 嗯度,舉機率和記筆記
                                                                    • 他是用記筆記來表達對別人的尊重,這是他堅持了很多年的一個行為習慣。所以你去問每個跟他打過交道的人,都覺得劉先生特別尊重人,很謙遜,對人特別好。
                                                                  • 第二層境界就是你要主動地去尋找,找出他在群體中的差異,然後把光打到他身上,讓他被你照亮,被你挑選出來。這時候你和對方的關係就不僅僅是互動了,你們之間就建立了信任。
                                                                    • 心理學家的洞察,每個人畢生都在追求的是被看見。是的,每個人,沒有例外,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被別人看見,能夠被別人發現。
                                                                    • 當我們想要去誇人或者說想要去讚美的時候,這個動作的實質就是要告訴對方:我看見你了,我看見你的好了,我看見你跟別人不一樣了。
                                                                    • 讚美不是去發明對方的優點,找個褒義詞就安到對方身上去,而是要去發現對方的特點。通過仔細地了解對方的工作、他做的事情和他的性格之後,我們給出一個發自內心的評價。
                                                                  • 第三層境界,叫作“不動聲色地塑造對方”。
                                                                    • 在日常當中大多數人可以做事,但是很少一部分人有能力有意識地會去反思,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事或者自己是怎麼做事的。無論做的是對是錯,往往自己並不知道是為什麼。
                                                                    • 一句簡單的“你是怎麼做到的”,就可以把人們從那種稀里糊塗的狀態中拽出來,去認真總結一下,自己哪兒做得對、哪兒做得好。總結之後,連當事人自己都會覺得,原來我幹得這麼漂亮。你看,當他有了這樣一個很高的、很正向的自我評價的時候,你的誇人是不是就起到了更大的效果?
                                                                  • 用行動來表達對對方的認同,用積極的語言把對方從普通人當中挑選出來,讓他感受到他的特點被你看見了,然後追問他的正確的行動背後的方法論,給他反饋閉環。這樣一個誇人的過程,就能給人以力量感和能量感,而這三重境界就能形成一個不斷放大的正循環
                                                                  • 因為無論在職場或者是生活當中,我們都不可能單打獨鬥,更重要的是要團結身邊的人。我們要盡可能地團結周圍的人,把他們都變成朋友、變成戰友,而積極的誇人就是最好啟動的、效果最好的且成本最低的,跟別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一種方法。
                                                                  • 真正的溝通高手一定是善於通過讚美,通過誇人、通過激勵去塑造對方、影響對方、引導對方的。這種正向的溝通方式能夠照亮對方,能夠讓對方和自己越來越把勁兒往一處使。
                                                                  • 讚美、收穫別人的正向反饋、再給別人提供更多的正向反饋,這就是最好的給自己積蓄能量的方法。幫助他人,讓他人變得更好,其實也是在給自己積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僅要積極誇人,而且要善於誇人,要不斷地修煉,讓自己越來越善於誇人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我們想做成自己的事情,我們需要更大的能量值。

                                                                                            NO.1585 忙不过来,为什么不要急着招人?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M.html

                                                                                            • 門店就像一個大口袋,如果底部有個洞,往裡面投入再多人力資源,都會漏出去。於是,你就總是覺得人不夠用,越投入,越浪費。
                                                                                            • 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是:找到漏洞,堵上它,減少浪費,讓店鋪人效恢復平衡。
                                                                                            • 製造業有一個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總結了五個影響產品質量的要素,分別是人、機、物、法、環——人員、設備、原材料、方法、環境。把握好這五個要素,就能有效地監控和提升產品質量。
                                                                                            • 導致員工工作效率低,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上級的任務沒有下達清楚。
                                                                                            • 任務下達不清楚導致的問題。這句話應該怎麼說呢?依我的經驗,要包含目標和驗收標準。
                                                                                            • 店長增強排班時的規劃力,用清晰、可量化、可追踪的方式來排班,把排班內容細化到目標和驗收標準,同時,在主崗位上附加副業務。
                                                                                            • 如果能用更短的時間完成同樣質量的工作,現有的流程就存在浪費。所以,優化流程,就是要不斷縮短完成這個任務的時間。
                                                                                            • 想要讓流程嚴絲合縫,你在規劃流程前就要再加一步,試著準確把控每一步的時間。實現這個目標,我用的是標準工時的方法。
                                                                                            • 有了標準工時,就能計算每個環節用多少人需要多長時間完成。
                                                                                            •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壓榨員工的每一分鐘,而是要通過優化環境,讓員工幹起活來又快又輕鬆。
                                                                                            • 不要小看環境浪費,合理的店鋪佈局不僅方便員工,更能節約成本。在優化環境時,你可以著重考慮員工工作的動線,讓員工最快、最省力地觸及他所需要的貨品、物資。

                                                                                                              NO.1584 如何写简历,才能放大你的优势?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2.html

                                                                                                              • 寫作會像拍立得相機一樣,把那些說完就過了的瞬間,除了我們自己,不會有別人記得的工作成果,變成一個又一個可追溯、可複用、可傳播的產品。對,寫作是你製造自己產品的最有用的工具。
                                                                                                              • 簡歷就是呈現我們工作成果最重要的文本。
                                                                                                              • 現在的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一份簡歷,第一關就得先過機器篩選。
                                                                                                              • 一張紙的簡歷,你得能打透三關:機器篩選、hr篩選、業務主管篩選。打透了這三關,才可能換來一次面試的機會。
                                                                                                              • 人工智能這個守門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只能看懂硬指標。
                                                                                                              • 什麼是硬指標?學歷、專業、相關的工作經驗、工作年限,都是硬指標,硬指標是這份簡歷上機器唯一關注的信息。這些硬指標對機器而言,沒有“好”與“不好”的區別,只有“有”或者“沒有”的區別,所以你的簡歷上一定要有符合要求的硬指標。
                                                                                                              • 如果你是HR,面對這麼多封類似簡歷,你怎麼判斷誰優秀?誰其實沒有辦法勝任?所以,這一關的通關密碼就是:主動給HR遞證據,證明自己有相應的能力。
                                                                                                              • 加半句大法,“能力後面加證據”。
                                                                                                              • 把所有關鍵能力後面都用加半句大法,加上事實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這半句最好是有數據、有時間段、有明確結果的,它們更能增加簡歷的可信度。
                                                                                                              • 一個特別好的簡歷寫作方法,就是按照STAR模型來梳理自己的關鍵事件。
                                                                                                              • 這個模型是什麼意思呢?它是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就是你在描述一個工作經歷的時候,要先講背景,然後講你的任務是什麼,第三點說你是怎麼去行動的,第四點說最後的結果。
                                                                                                              • 用STAR模型來寫經歷,更可以把你的工作經歷變成一段有起點、有終點的成果。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每個面試官都有的困惑,那就是:到底哪些是你的能力,哪些是公司的賦能?

                                                                                                                                  星期一, 10月 25, 2021

                                                                                                                                  NO.1582 “干净”是什么意思?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L.html

                                                                                                                                  • 人類學有一種解釋:乾淨的東西,就是符合內心秩序的東西。人們之所以會覺得一些東西不干淨,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這個東西的位置不對。
                                                                                                                                  • 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瑪麗·道格拉斯女爵士,Dame Mary Douglas,1921年3月25日-2007年5月16日)。她從“乾淨”這個問題切入,提出了一個概念:分類圖式,英文叫作schema。人們通過分類圖式,認識和感受世界的秩序,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情況。
                                                                                                                                  • 所謂挑戰,就是位置不對的事物和無法歸類的事物。這些東西一出現,就會觸發我們的分類圖式,就會被認為是“臟”的。
                                                                                                                                  • 在我們已有的認知圖式裡,A就應該在A處,B就應該在B處。但如果我們看到A竟然出現在了B處,這就會挑戰原先那個圖式,引發我們的不適感,讓我們覺得不干淨。
                                                                                                                                  • 如果一個東西,沒法安放在我們已有的認知圖式裡,我們也會覺得受到挑戰。
                                                                                                                                  • 在人們通常的分類圖式裡,液體就是液體,固體就是固體,分界線很清楚。所以一旦出現了一種既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的東西,比如黏糊糊的,我們的認知圖式就裝不進來了。所以這種粘性物質會讓我們覺得不舒適、不干淨。
                                                                                                                                  • 分類圖式就是我們感受這種秩序的方式。它不是我們自己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文化賦予的。
                                                                                                                                  • 我們每個人在特定的文化里成長,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並且接受這個文化中的分類圖式。等到我們長大了,分類圖式就會逐漸印刻在我們的腦中。
                                                                                                                                  • 挑戰我們腦子裡已有的分類圖式,就是在挑戰我們已有的世界秩序。
                                                                                                                                  • 改變我們的認知圖式。也就是在我們頭腦的分類圖式裡,給它們安放一個位置,學著去接受它。

                                                                                                                                                  NO.1583 职业的五个等级,你是哪一级?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k.html

                                                                                                                                                  • 按照朗道的理論,物理學家可以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最高,第五級最低,每一級之間能力和貢獻相差十倍。
                                                                                                                                                  • 以計算機行業為例,一個人畢業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能夠熟練應用工程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獨立完成所分配的工作,而不需要他人指導,就算是一個合格的五級工程師了。
                                                                                                                                                  • 對於第四級的工程師,就需要有領導能力和在工程上把大問題化解為小問題的能力了。用我之前寫的“願景-目標-道路”的邏輯(《再談10000小時,三板斧破四困境》),他們能夠尋找出實現比較大的目標的道路。工程師和科學家不同,後者考慮的是對和錯,前者只是在現有條件下考慮好和壞的解決方案。
                                                                                                                                                  • 對於第三級的工程師,就應該能夠獨立帶領人做出一個為公司掙得利潤的產品了。這裡面除了上述能力外,還涉及到對市場的判斷和營銷能力。很多人講,我就是做工程的,這個東西是否有用,我不清楚,有什麼事情你叫我做就好了。這樣顯然達不到第三級的要求。
                                                                                                                                                  • 第二級是能夠做出先前沒有的東西的人,世界因為他們多少有點不同。舉幾個例子,比如北極光風投的創始人鄧鋒,在他(和謝青、柯岩)之前,世界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網絡防火牆設備,他們做出了這個設備,並且成功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防火牆公司(Netscreen),這個公司在被收購前市值大約為20億美元。他可以算得上是二級工程師,另外,Google雲計算的發明人迪恩(Jeff Dean)也可以算。你如果能成為二級工程師非常好,但是如果不能也沒有關係,不必對自己太苛刻。
                                                                                                                                                  • 第一級是開創一個產業的人,包括愛迪生、福特、貝爾等人。這可能離我們遠一點。

                                                                                                                                                          星期日, 10月 24, 2021

                                                                                                                                                          NO.1581 请关注这三组叙事力量的对决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q.html

                                                                                                                                                          • 什麼是敘事?就是對信息的選擇、敘述和解釋。
                                                                                                                                                          • 你之所以會從一種商業產品或者服務當中感受到某種意義,被召喚出某種情緒,基本上都是被它的敘事給打動的。
                                                                                                                                                          • 三組敘事力量是哪三組呢?分別是:貨幣與產能,本土與出海,股東與社會。
                                                                                                                                                          • 貨幣敘事與產能敘事所爭奪的辯題是:在經濟循環裡,誰該擁有價值裁定權。
                                                                                                                                                          • 貨幣這邊的代表選手是美元和加密貨幣。
                                                                                                                                                          • 美元敘事是什麼?是絕對的流動性和購買力,是全球經濟大循環裡的主導貨幣。
                                                                                                                                                          • 為什麼,美元和美元所代表的金融資本,能在事實上主宰全球經濟的循環鏈路?因為美元代表購買力,購買力又代表需求,需求能夠決定分工,也就是決定誰來成為產能。
                                                                                                                                                          • 產能敘事是,創造價值的能力本身就是價值,貨幣只是反映產能價值的符號,而不能裁定產能的價值。
                                                                                                                                                          • 中國這兩年在推動跟東盟十國和歐盟的貿易合作。現在我們全球最大出口國仍然是美國,但要是把東盟和歐盟看作整體,它們已經是中國的第一和第二大貿易夥伴了,它們對中國產能的需求已經超過了美國。這是產能和需求繞開強勢美元實現了自我匹配。
                                                                                                                                                          •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說了一番話:「如果說最發達國家大量印發的貨幣形成了拉動全球通脹的動力源,那麼,中國數億勞動者生產的商品就是穩定全球通脹的千鈞錨。」
                                                                                                                                                          • 以前是圍繞著存量需求做供給,比別人更努力,更能熬,更敢於996,就能比別人活得更久;或者就是去優化供給結構,想辦法比別人更有效率。
                                                                                                                                                          • 往後再做本土敘事,你肯定已經感覺到了,整個市場的氛圍是你得向上做技術探索和創新,在國內創造需求增量。
                                                                                                                                                          • 出海敘事也有新玩法了。不是傳統的代工出海,而是到海外尋求增量,在海外市場去做自有品牌和供應鏈的擴張。
                                                                                                                                                          • 股東敘事與社會敘事。這倆爭奪的辯題是:公司應該優先對誰負責。
                                                                                                                                                          • 社會敘事是,公司是整個社會系統當中的一個角色。你要給整個社會帶來正外部性,你才有存在價值,社會才願意讓你存在,允許你獲取商業收益。這就進化到了主動社會責任。
                                                                                                                                                          • 敘事是一種言語幻術。哪怕是面對同樣的信息,不同的敘事方式會導向不同的價值觀和意義,也能夠構建出一個個不一樣的共同體。

                                                                                                                                                                                      星期六, 10月 23, 2021

                                                                                                                                                                                      中國怎麼跟世界相處

                                                                                                                                                                                      https://www.dedao.cn/article/5Mr9mzb36pP4JL5nDYXkWqB2EYNegL

                                                                                                                                                                                      • 什麼是娛樂?娛樂是一個人張開了自己的胳膊,把自己的癢癢肉給暴露出來——來,你來咯吱我,你看我樂不樂?把自己的心靈袒露開來——你來讓我悲傷,你來讓我動情。娛樂的本質是對自己這個個體的關注,我召喚全世界的資源來服務於我,讓我所有的感官、所有的體驗被激發被刺激,然後嗨到爆,這是娛樂的本質。
                                                                                                                                                                                      • 思想的本質是什麼?思想的本質跟你個體沒關係,是你把你放到一個更大的系統裡面——我和其他人、我和這個城市、我和這個社區、我和這個職業共同體、我和這個國家、我和這個時代的全人類、我和我自己的列祖列宗我的文明的源流,乃至於我和整個大自然的生態,乃至於我和宇宙之間的關係——所有著落在這種更大共同體當中的關係的審視,才是思想。
                                                                                                                                                                                      • 我並不在乎在世界上能夠蒐集多少知識,因為那沒用,你蒐集不完,莊子不就說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所以那種蒐集知識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學習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 重要的不是我蒐集了多少知識,而是我自己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所以有一個詞,叫傻X指數,就是你多長時間回頭一看,發現自己那個時候是一個傻X,你就是一個學習高手,你進步了。
                                                                                                                                                                                      • 我們看打仗的時候,往往只看前線的刀兵相見,卻不了解,真正決定戰爭的,是背後的財政。
                                                                                                                                                                                      • 總結美國在阿富汗失敗的經驗,那麼可以說:它雖然投入了大量的金錢,但這些錢都用於購買武器和養活軍隊,卻沒有幫助阿富汗發展好經濟,解決好財政問題,導致阿富汗社會根本不可能養活這支裝備精良的軍隊,只要盟友斷供,軍人拿不到工資了,這個軍隊就會迅速如無根之木一樣倒塌,而那些援助的武器流散後,只會製造更多的混亂。
                                                                                                                                                                                      • 幫助一個國家發展,不是你給它多少軍隊,而是幫助它發展出更加有厚度和韌性的經濟和財政基礎。
                                                                                                                                                                                      • 貿易可以讓資源最優化,利用規模優勢將成本降到最低,也可以讓消費者拿到性價比最高的產品。
                                                                                                                                                                                      • 漢武帝擴張的結果是什麼呢?一是由於財政的不可支撐,導致民間經濟受了很大的影響。這一點,就連漢武帝也意識到了,他本人發出了著名的《輪台詔令》,反思了用兵過度的問題。但是西漢經濟的衰落,即便到他死後也無法恢復。二是到了西漢末年,隨著核心區域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西域也並沒有保住。
                                                                                                                                                                                      • 不要小看了民間的力量,因為真正的創新,不管是商業模式創新還是技術創新,往往都出在他們的身上。而鼓勵民間發展,鼓勵民間對外交流,形成整體上的規模優勢,才是中國對外交流最大的經驗。

                                                                                                                                                                                                      星期三, 10月 20, 2021

                                                                                                                                                                                                      NO.1580 生存竞争有哪三种形态?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s.html

                                                                                                                                                                                                      •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說得很明白,生存競爭不光只有一種形態,甚至達爾文都避免使用“競爭”這個感情色彩比較強烈的詞,他的原文是“struggle for existence”,可以直譯為“為了生存而努力”。更具體來說,在達爾文看來,生存競爭有三種形態——種內競爭種間競爭環境競爭
                                                                                                                                                                                                      • 兩個人到非洲草原旅行,突然出現一隻獅子,兩個人撒腿就跑。一個人氣喘吁籲地問另一個人,你跑那麼快乾嘛?你再快還能比獅子快不成?另一個人說,我不需要比獅子快,我只要比你快就可以。
                                                                                                                                                                                                      • 兩者合作保證了地衣在惡劣環境中生存,這就是一種你好我也好的所謂“共利共生關係”。
                                                                                                                                                                                                      • 既然都是為生存而奮鬥,為什麼相比種間和環境競爭,種內競爭的表現方式會有那麼大的區別呢?
                                                                                                                                                                                                        • 第一個原因是,競爭的同質化程度不同
                                                                                                                                                                                                        • 第二個原因是競爭的載體不同,導致競爭的持續時間不同
                                                                                                                                                                                                      • 同一物種的個體之間,各種特徵的相似度很高,對環境資源的需求也完全一致。這樣一來,任何一個特徵的微小差異,比如動物捕食時誰能多衝刺一次,植物生長時誰能高零點幾米,細菌分裂時誰能快零點幾秒,可能就會決定生死存亡。所以在頭對頭的種內競爭中,生物個體互相比拼的方式是簡單粗暴的。
                                                                                                                                                                                                      • 生活在同一塊物理空間裡的兩種生物,其實佔據了不同的生態位,彼此之間並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
                                                                                                                                                                                                      • 在種間競爭開始的時候,兩個物種的生態位是高度重疊的。但在競爭的壓力下,它們分別演化出了不同的生存能力,佔據不同的生態位。相反,在生態位重疊的部分,兩個物種反而可能因為高強度的同質化競爭,而活得都不是很好。兩個作用疊加,就形成了不同物種盡量避免競爭,爭取和平共處的局面。
                                                                                                                                                                                                      • 種內競爭的載體就是一個個生物個體,競爭的時間最長也不超過個體生存的總時間。在這麼狹窄的時間窗口裡,同一物種內部高度相似的生物個體來不及發展出什麼獨特的競爭優勢,比拼的只能是現有能力的微小差異。
                                                                                                                                                                                                      • 贏得種內競爭是個體生存的基礎,但想要長期生存和繁榮,更重要的是尋找獨特的生態位,和其他物種、環境和諧相處。

                                                                                                                                                                                                                        NO.1579 进化论如何塑造了现代人?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K.html

                                                                                                                                                                                                                        • 總之一句話,沒有更高貴的血統,也就沒有高貴血統帶來的責任、約束和牽絆,但人類確實有無比強大的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能力。這種獨特的自我認知就是所謂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嘛。它可能是現代人野心、慾望、責任感的基礎,也是現代人不停追問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原因。
                                                                                                                                                                                                                        • 進化論一錘定音地告訴我們,這個有明確目的和必然歸宿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 生物進化出眼睛,其實並不是為了實現“看見東西”這個目的的。只要長出眼睛的生物在陽光下能夠更好地找到食物、發現天敵,更有機會生存和繁殖,那麼很快,有眼睛的生物就會在生存競爭中戰勝沒有眼睛的生物。
                                                                                                                                                                                                                        • 進化論,恰恰提供了一種方法,可以在不存在設計者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變異-競爭-選擇”三個步驟,就讓秩序自己出現。
                                                                                                                                                                                                                        • 一開始的時候,田野間並沒有路,但每個人穿過田野的時候,都會選擇一條自己覺得最快、最安全、最舒服的路徑來走。如果一條路走的人實在很多,踏出的腳印和路線更明晰,就更容易吸引其他人走上來。因為每個人都在用腳投票,所以最終踏出來的那條路往往就真的是最好走的。整個過程裡,沒有設計師大筆一揮的設計,秩序會自然而然出現。

                                                                                                                                                                                                                              成本

                                                                                                                                                                                                                               

                                                                                                                                                                                                                              昨天晚上的上課筆記

                                                                                                                                                                                                                              • 成本(cost) = 支出(expenditure) 
                                                                                                                                                                                                                                • 產生效益 
                                                                                                                                                                                                                                  • 當期消耗殆盡 >> 費用 (Expenses) => 損益表
                                                                                                                                                                                                                                  • 當期未消耗殆盡 >> 資產
                                                                                                                                                                                                                                    • 持續存在 => 資產負債表
                                                                                                                                                                                                                                    • 可折耗 => 損益表
                                                                                                                                                                                                                                • 未產生效益 >> 損失 (Loss)
                                                                                                                                                                                                                              其實概念本身很樸實,中午出去走的時候想到李嘉誠的一個小故事,他掉了100塊,然後一直在找,最後他的司機幫他找到了,他給了他的司機1000塊當獎勵...這個故事邏輯上很詭異,但故事本質就是不同成本概念,遺失的100塊屬於損失,而獎勵的1000塊屬於費用

                                                                                                                                                                                                                              也同步想到近期心中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錢是要花,但錢要花的產生效益,只要能產生效益,不管是自己或者他人感到幸福,都是屬於產生效益. 最不好的就是花錢了,可是自己覺得不幸福.

                                                                                                                                                                                                                              似乎,多懂了些甚麼....!!

                                                                                                                                                                                                                              星期一, 10月 18, 2021

                                                                                                                                                                                                                              RESET

                                                                                                                                                                                                                              午休不論是出去走路或者休息

                                                                                                                                                                                                                              在於讓大腦進行RESET,以利重新面對下午的挑戰

                                                                                                                                                                                                                              星期日, 10月 17, 2021

                                                                                                                                                                                                                              美國為什麼能瘋狂印鈔票

                                                                                                                                                                                                                              https://www.dedao.cn/article/a8QZdRM1OmLxVvGOwYJG69rgYPjqWp

                                                                                                                                                                                                                              • 按照現代貨幣理論,貨幣不是源自商品交換,而是由於政府稅收,又叫“稅收驅動貨幣”。
                                                                                                                                                                                                                              • 政府有權收稅,就有了創造貨幣的無限能力,因此政府缺錢的時候,借債和造幣是一回事。它可以通過 “財政赤字貨幣化”,也就是政府發債、央行買單的方式來獲得調用資源的無限能力,這就是它另類和危險的地方。
                                                                                                                                                                                                                              • “現代貨幣理論”這個概念,是把“現代貨幣”作為一個詞組、“理論”作為一個詞組來理解的,也就是說它是關於“現代貨幣”的理論,而不是“現代的”貨幣理論,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要。
                                                                                                                                                                                                                              • 現代貨幣最大的特點,是不跟金銀直接兌換,而是由法律規定公民必須接受它,或者說是以國家主權為基礎的政府信用貨幣,這是認識它一系列特點的前提。
                                                                                                                                                                                                                              • 按現代貨幣理論,一個國家的貨幣體係就像金字塔。最高層的貨幣是政府信用,只要政府信用不垮,貨幣就不會垮,政府信用越強,貨幣的吸引力越強。
                                                                                                                                                                                                                              • 銀行是先有存款還是先有貸款,肯定很多人會說“先有存款”,因為按直覺來看,如果沒有存款的話,銀行拿什麼去貸款呢?但現代貨幣理論告訴你,這是錯的。在現代銀行的運作中,貸款跟存款是同時發生的,只要有人願意借,銀行願意貸,就能在經濟中創造新的貨幣。
                                                                                                                                                                                                                              • 現代社會的貨幣體係就像一座金字塔,從上到下摞著政府、央行和各家金融機構,每家代表的胸口上都刻著三個字:不差錢。
                                                                                                                                                                                                                              • 我們可以把經濟分為政府、私營和國外三個部分。按會計原理,經濟活動中有人花錢就有人有收入,有人欠債就有人是債主,因此在一個國家內部,政府和私營部門的經濟狀況恰好相反。政府的支出就是民間的收入,政府的負債就是民間的資產,政府的赤字就代表民間的盈餘,換句話說:政府越富,民間越窮;政府越窮,民間越富。
                                                                                                                                                                                                                              • 現代貨幣理論的政策導向是在不引發通脹的情況下,追求充分就業。換句話說政府大膽花錢的時候,只要社會存在閒置資源,勞動就業不足,就不會造成通脹,而會增加產出和就業,否則它確實可能造成通貨膨脹,損害社會經濟發展。
                                                                                                                                                                                                                              • 現代貨幣理論的政策導向是在不引發通脹的情況下,追求充分就業。換句話說政府大膽花錢的時候,只要社會存在閒置資源,勞動就業不足,就不會造成通脹,而會增加產出和就業,否則它確實可能造成通貨膨脹,損害社會經濟發展。
                                                                                                                                                                                                                              •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美聯儲進行了四輪量化寬鬆,總共購買了2.9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產,美國政府的赤字和央行資產負債表像滾雪球一樣快速增長。所謂量化寬鬆,就是央行出錢購買銀行持有的債券,其中大部分是國債,來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
                                                                                                                                                                                                                              • 日本用得更早,因為19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經濟低迷,它從2001年就開始實行量化寬鬆,2008年金融危機後加大力度,央行每年購買國債的數量從17萬億加到22萬億,結果從2013年到2019年日本央行持有國債的比重由15%上升到47%,政府債務對GDP的比值超過200%,遠遠高出了警戒線。
                                                                                                                                                                                                                              • 達利歐把貨幣政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降低利率,第二階段是量化寬鬆,而在央行嘗試降息和量化寬鬆失效以後,現代貨幣理論的主張就會走向前台,他認為這種政策模式的轉變有風險,但又是不可避免的。
                                                                                                                                                                                                                              • 如果美國繼續推行現代貨幣理論政策,不斷推高債務,等到財政收入不能支付每年到期的債務和利息的時候,美元就會大幅度貶值,引發新的危機。
                                                                                                                                                                                                                              • 中國最重要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來自地方政府債務,一旦財政赤字貨幣化的道路開啟,央行印鈔就可能被用來為地方債務買單,這非常危險。
                                                                                                                                                                                                                              • 既然中國如此重視貨幣穩定,不亂用財政赤字政策,而美國傾向於接受“大膽印鈔、放心花錢”的現代貨幣理論,這會不會成為人民幣崛起充當世界貨幣的歷史契機呢?

                                                                                                                                                                                                                                                          星期六, 10月 16, 2021

                                                                                                                                                                                                                                                          NO.1575 怎样实现“责权利匹配”?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I.html

                                                                                                                                                                                                                                                          • 權力是一根鏈條。需要對這根鏈條進行切分。自上而下,處於不同層級的人,根據各自承擔的責任,擁有相匹配的權力。
                                                                                                                                                                                                                                                          • “責權利匹配”原則:你每擔起一份責任,就應該獲得一份權力,還應當拿到一份利益。
                                                                                                                                                                                                                                                          • 為什麼責權利要匹配呢?道理很簡單:權力是用來做決策的,而決策需要信息。越貼近一線、擔責越重的人掌握的信息也越多。給他相應的權力,他才能做出盡可能正確的決策,權力的行使才最有效率。
                                                                                                                                                                                                                                                          • 十一學校確立了三條原則:能給下一級的權力不要留在上一級,能在下一層級組織的活動就不要在上一級,能在上一級處理的麻煩就不佈置給下一級。最終,讓決策發生在信息獲取最充分的地方,“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指揮戰鬥”。
                                                                                                                                                                                                                                                          • 十一學校在變革之初就對財權做了切割,不讓有權的人理財,不讓理財的人有權。
                                                                                                                                                                                                                                                          • 道理很簡單,寫工作計劃,寫得再漂亮,不落地也沒有用。而變成了製定預算計劃,大家就得仔細斟酌了,真金白銀花在什麼地方,少不少,夠不夠,這些推敲清楚了,明年怎麼幹才真的清楚了。這才是真正的年度計劃。
                                                                                                                                                                                                                                                          • 校長是沒有單獨預算的。在財務部,他的簽字不能報銷。這就實現了“不讓有權的人理財”,保證了校長的權力干淨。
                                                                                                                                                                                                                                                          • 從審批權,到簽批權,再到審查權和審計權,每一個權力主體各司其職,相互制約,和自己承擔的責任相匹配。
                                                                                                                                                                                                                                                          • “責權利等邊”。等邊,就是等邊三角形的那個等邊。也就是說,當你負起一份責任,就能獲得一份權力,還能夠拿到一份利益的時候,你就被賦能了,成一個有自驅力的人,主動實現組織目標。
                                                                                                                                                                                                                                                          • 先給權力,再賦予相應的利益,下屬自然就會把責任擔在肩上。

                                                                                                                                                                                                                                                                          NO.1574 为什么友谊比爱情更难维系?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H.html

                                                                                                                                                                                                                                                                          • 友誼,名詞,朋友之間的交情。擁有什麼樣的友誼,取決於你需要什麼樣的朋友,以及你需要什麼樣的人生。
                                                                                                                                                                                                                                                                          • 我發現許多友誼之所以不牢固,是因為當初建立的時候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 為什麼前鄰居、前同學、前同事、前玩伴會漸行漸遠?不是緣分盡了,而是大家從未有過真實深厚的情感紐帶。
                                                                                                                                                                                                                                                                          • 什麼是真實深厚的情感紐帶?我的看法是大家都曾經承受不同的人生壓力,然後彼此替對方分擔一部分,最終相互扶持著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友誼的價值不是可以共同抵禦同一種壓力,大家彼此感同身受,而是有了友誼之後,不管什麼壓力大家都比之前更能承受。這中間的區別,是難友和朋友之間的區別。
                                                                                                                                                                                                                                                                          • 共同的價值觀會讓你和朋友構成的小團體保持某個共同的底線,彼此就不容易真正觸怒對方。類似的人生態度會讓小團體成員彼此理解對方,最重要的是,在小團體內部承認每個成員自身努力的價值,因此讓每一個成員感覺到自己被肯定,被承認。
                                                                                                                                                                                                                                                                          • 每個成員都更需要這個團體,因為在追求人生目標的途中總是會遇見挫敗,而小團體裡不單有鼓勵和認同,還可以提供具體的幫助和指引。因此,真實深厚的情感紐帶不單是可以用來抵禦人生壓力,更重要的用途是幫助一個人完成自我實現。
                                                                                                                                                                                                                                                                          • 不是因為投緣,也不是因為共同經歷,而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有一部分是通過朋友實現的。

                                                                                                                                                                                                                                                                                      星期五, 10月 15, 2021

                                                                                                                                                                                                                                                                                      未來組織長甚麼樣子?

                                                                                                                                                                                                                                                                                      https://www.dedao.cn/article/rykaNlMY5gn3Jq16yMJ7EAROW0DLje

                                                                                                                                                                                                                                                                                      • 生物學家經常拿這個事給自己開玩笑,說我們這門學科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永遠別說永遠,永遠也別說不,因為總能找到例外。
                                                                                                                                                                                                                                                                                      • 如果你拋開所有這些複雜的事實本身來看的話,生物學裡是有一個理論能把所有復雜的甚至某種程度可以說混亂的知識給串在一起的大理論,進化理論
                                                                                                                                                                                                                                                                                      • 進化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說的話,非常好地概括了進化論在生物學的地位:“若無進化之光,生物學毫無道理。
                                                                                                                                                                                                                                                                                      • 當我們面臨所有復雜問題的時候,找不到現成的解決方案或者指導的時候,不妨把眼光投入到生物世界裡,應該能找到成功的經驗和教訓,這就是進化論是世界上唯一靠譜成功學的原因。
                                                                                                                                                                                                                                                                                      • 一個系統在自發演化過程中,如果你不給定方向的話,它儘管會出現從簡單到復雜、也會出現從復雜到簡單的演化規律,但宏觀來看,一定是平均而言從簡單越來越複雜。
                                                                                                                                                                                                                                                                                      • 原因很簡單,所有組織要出現,它對複雜程度有個底線的要求。大家要成立一家公司的話,它至少要有幾個關鍵的崗位必須要有。但是它沒有上限的要求,只要時間足夠長,環境資源足夠多,一定是可以逐漸演化出你無法想像的複雜程度的。
                                                                                                                                                                                                                                                                                      • 如果我們接受複雜程度的上升是一個必然趨勢的話,接下來的問題就不是消除和打破這種複雜性,而是找出方法來應對這種複雜性,來解決複雜性中出現的剛才我們說的那些問題。
                                                                                                                                                                                                                                                                                      • 如果我們的口腔中出現了細菌,口腔裡的免疫系統,很容易可以把單個細菌清除出體外;如果細菌想要在復雜和危險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就需要某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來保證它的安全和生存。這是細菌這類單個生物個體要組織最重要的原因。
                                                                                                                                                                                                                                                                                      • 當然它的劣勢和它的優勢是相輔相成的,既然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而且不存在層級,不存在分工的組織,意味著它的效率非常低。它沒法分工,個體之間沒法實現精妙的配合,沒法協作,沒法實現一個比單個任務複雜的使命。所以它只能做一些非常簡單的事情,比如發光。
                                                                                                                                                                                                                                                                                      • 人類社會中那些生存能力特別強的組織,也許效率不是特別高,但因為擁有了細菌這種去中心化的特徵,所以它的生命力變得特別強。
                                                                                                                                                                                                                                                                                      • 大象型組織到底通過什麼樣的機制保證它能夠平穩、安全,同時有效率運行的?
                                                                                                                                                                                                                                                                                        • 首先,需要有一個共同利益基礎。
                                                                                                                                                                                                                                                                                        • 第二,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之上,他們才可以完成非常複雜的分工合作。
                                                                                                                                                                                                                                                                                        • 第三,在如此復雜的組織內部,一定不可避免地出現反叛,出現挑戰,出現不聽話的孩子,我們也需要類似博弈和壓制的機制來保證這個組織的紀律和穩定性。
                                                                                                                                                                                                                                                                                      • 為什麼今天你們都需要讓你的員工996?本質上就是因為你們大象型商業組織的效率在降低,使得如果不996,員工的勞動產出不足以覆蓋你給他的現金激勵,所以必須要996。
                                                                                                                                                                                                                                                                                      • 螞蟻有點像“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在一起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 螞蟻有一個非常奇特的遺傳學的設計,這個設計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工蟻之間的遺傳學基因的相似程度達到了75%,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於單個的工蟻來說,如果它有大腦,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自己生一個孩子,只能繁殖50%的基因;而如果幫助我的媽媽再生一個妹妹,我就傳遞了我75%的基因,效率是高過自己生孩子。
                                                                                                                                                                                                                                                                                      • 幼年的螞蟻都留在窩裡幹活,只有成年的螞蟻才會被派出去幹外面的活,它的分工是靠年齡實現的
                                                                                                                                                                                                                                                                                      • 螞蟻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保證組織嚴密性的同時,在特定的時間節點撕開一些裂痕,保證它能長出新的東西。我每次講到婚飛這個話題的時候都會想到一句詩,咱們得到的同學應該很熟悉,“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螞蟻是通過氣味,判斷誰是敵人、誰是自己人的,但是這個氣味不是任何一隻單個螞蟻產生的,而是一個螞蟻窩裡所有氣味的混合體。

                                                                                                                                                                                                                                                                                                                          星期四, 10月 14, 2021

                                                                                                                                                                                                                                                                                                                          拿破崙名言佳句

                                                                                                                                                                                                                                                                                                                          • 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 
                                                                                                                                                                                                                                                                                                                          • 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 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
                                                                                                                                                                                                                                                                                                                          • 凡是有決心取得勝利的人,從來不說不可能
                                                                                                                                                                                                                                                                                                                          • 衡量一支軍隊的好壞,就看能否打勝仗。
                                                                                                                                                                                                                                                                                                                          • 統一指揮是戰爭的第一要事。
                                                                                                                                                                                                                                                                                                                          • 我成功,因為志在要成功,未嘗躊躇。
                                                                                                                                                                                                                                                                                                                          • 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不言敗,而在於能夠屢撲屢起。
                                                                                                                                                                                                                                                                                                                          • 我的勤奮和我的榮譽,在我死後仍將足以鼓舞千秋萬代的青年。
                                                                                                                                                                                                                                                                                                                          • 我們應當努力奮鬥,有所作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沒有虛度年華,並有可能在沙上留下我們的足跡。
                                                                                                                                                                                                                                                                                                                          •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運的起因。
                                                                                                                                                                                                                                                                                                                          • 一支由馴鹿所率領的獅軍,是決不可能再是獅軍的。
                                                                                                                                                                                                                                                                                                                          • 生活中永遠有兩種人------強者和弱者。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隻老鼠,那麼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成為貓的食物。
                                                                                                                                                                                                                                                                                                                          • 身為總司令的人,是倚他們自己的經驗或天才行事的。工兵和砲兵軍官的戰術與科學,或許可以從書本中學到,但是將才的養成,卻只有通過經驗和對歷代名將作戰的鑽研才能做到。
                                                                                                                                                                                                                                                                                                                          • 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詞典裡才有。
                                                                                                                                                                                                                                                                                                                          •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所謂軍事指揮藝術,就是當自己的兵力數量實際上居於劣勢時,反而能在戰場上化劣勢為優勢。
                                                                                                                                                                                                                                                                                                                          •  凡事必須要有統一和決斷,因此,勝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
                                                                                                                                                                                                                                                                                                                          • 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
                                                                                                                                                                                                                                                                                                                          • 君主不應以統治為目的,而應傳播道德,教化和福澤。
                                                                                                                                                                                                                                                                                                                          • 不以小事為輕,而後可以成大事。
                                                                                                                                                                                                                                                                                                                          • 統治者最糟糕的,莫過於不道德。上樑不正下樑歪。統治者要是不道德,就會影響風尚,毒化社會。
                                                                                                                                                                                                                                                                                                                          • 偉大的統帥應該每日自問數次,如果面前或左右出現敵人該怎麼辦?他若不知所措,就是不稱職的。
                                                                                                                                                                                                                                                                                                                          • 人生如河流,我從不怕逆水行舟。
                                                                                                                                                                                                                                                                                                                          • 大多數人內心生來具有善與惡、勇與怯的種子這是人的天性;後天如何成長,則取決於教養與環境。
                                                                                                                                                                                                                                                                                                                          • 請相信我,上天操縱著一切,我們只是它的工具而已。
                                                                                                                                                                                                                                                                                                                          • 沒有人能逃脫自己的命運。
                                                                                                                                                                                                                                                                                                                          • 與世無爭是理性的範疇,是心靈的真正勝利。
                                                                                                                                                                                                                                                                                                                          •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改變你,只有你能改變自己,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打敗你,也只有你自己打敗你。

                                                                                                                                                                                                                                                                                                                          挑戰

                                                                                                                                                                                                                                                                                                                          1. 要冒一次險!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常是願意去做,並願意去冒險的人。 ——卡耐基(美)
                                                                                                                                                                                                                                                                                                                          2. 人生要不是大膽地冒險,便是一無所獲。 ——海倫·凱勒
                                                                                                                                                                                                                                                                                                                          3. 世界上沒有偉大的人,只有普通人迎接的巨大挑戰。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
                                                                                                                                                                                                                                                                                                                          4. 挑戰讓生命充滿樂趣;克服挑戰讓生命充滿意義。 ——喬舒亞·j·馬里恩
                                                                                                                                                                                                                                                                                                                          5. 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 ——雨果
                                                                                                                                                                                                                                                                                                                          6. 一次挑戰就是向自己和他人證明你能力的一次機會。 ——喬·布朗
                                                                                                                                                                                                                                                                                                                          7. 萬無一失意味著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險。為了避險,才去冒險,避平庸無奇的險,值得。 ——楊瀾
                                                                                                                                                                                                                                                                                                                          8. 21世紀是一個複雜而不可預知的世紀,我們那些照目前來看已經固定的思維習慣和價值觀正接受新的挑戰。 ——宮崎駿
                                                                                                                                                                                                                                                                                                                          9. 一個人若無超越環境之想,就做不出什麼大事。 ——佚名
                                                                                                                                                                                                                                                                                                                          10. 要成功,你必須接受遇到的所有挑戰,不能只接受你喜歡的那些。 ——邁克·加拂卡
                                                                                                                                                                                                                                                                                                                          11. 生活是一種挑戰,迎接它吧。 ——特里薩修女
                                                                                                                                                                                                                                                                                                                          12.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 孫子
                                                                                                                                                                                                                                                                                                                          13. 最具挑戰性的挑戰莫過於提升自我。 ——麥可·f·斯特利
                                                                                                                                                                                                                                                                                                                          14. 接受挑戰吧,這樣你才能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喬治·s·巴頓
                                                                                                                                                                                                                                                                                                                          15. 別向不幸屈服,應該更大膽、更積極地向不幸挑戰。 ——古羅馬詩人 威吉爾
                                                                                                                                                                                                                                                                                                                          16. 生命中的挑戰並不是要讓你陷於停頓,而是要幫助你發現自我。 ——約翰森·裡根
                                                                                                                                                                                                                                                                                                                          17. 接受挑戰,就可以享受勝利的喜悅。 ——傑納勒爾·喬治·s·巴頓(美)
                                                                                                                                                                                                                                                                                                                          18. 不敢冒險的人既無騾子又無馬;過分冒險的人既丟騾子又丟馬。 ——拉伯雷(法)
                                                                                                                                                                                                                                                                                                                          19. 重複別人所說的話,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戰別人所說的話,則需要頭腦。 ——瑪麗·佩蒂博恩·普爾
                                                                                                                                                                                                                                                                                                                          20. 不要迴避苦惱和困難,挺起身來向它挑戰,進而克服它。 ——池田大作
                                                                                                                                                                                                                                                                                                                          21. 如果你從不接受挑戰,就感受不到勝利的刺激。 ——彥語(英)
                                                                                                                                                                                                                                                                                                                          22. 感激每一個新的挑戰,因為它會鍛造你的意志和品格。 ——佚名
                                                                                                                                                                                                                                                                                                                          23. 把千百萬人的幸福和生命交由我們處置,這是一種特許,是一種挑戰,看我們能否毫不留情地揮霍它們。 ——赫茲里特
                                                                                                                                                                                                                                                                                                                          24. 有勇氣承擔命運這才是英雄好漢。 ——黑塞
                                                                                                                                                                                                                                                                                                                          25.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讓命運所壓倒。 ——貝多芬

                                                                                                                                                                                                                                                                                                                          星期二, 10月 12, 2021

                                                                                                                                                                                                                                                                                                                          NO.1573 德国将向何处去?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9.html

                                                                                                                                                                                                                                                                                                                          • 這次德國大選是2021年西方國家最重要的一次選舉,受關注程度可能僅次於去年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
                                                                                                                                                                                                                                                                                                                          • 現在歐盟的核心實際上就是德國。但更關鍵的是,這次德國大選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大選以後,當總理整整16年的默克爾將正式卸任。
                                                                                                                                                                                                                                                                                                                          • 從全球角度來看,默克爾的作用是什麼樣的呢?那就是在中美戰略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默克爾抗住美國的壓力,堅持不選邊,在中美之間走中間路線。這對穩定中歐關係、間接地穩定中美關係還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默克爾領導德國做得不錯,但時勢變遷,德國不能再這麼做了,下一步應該大膽變革。
                                                                                                                                                                                                                                                                                                                          • 默克爾主義存在一個悖論,那就是德國也好,歐洲也好,如果想保住默克爾主義的成果,就必須放棄默克爾主義的方式。
                                                                                                                                                                                                                                                                                                                          • 所謂的“默克爾主義”,實際上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執政風格,總結起來就是四個特點,八個字:第一,務實。第二,漸近。第三,沉穩。第四,平衡。
                                                                                                                                                                                                                                                                                                                          • 在歐洲更加強調價值觀,面對一些違反共同價值觀的成員國要強硬,不能再一味追求內部團結。用它的原話來說,“捍衛歐洲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衡量一個負責任的歐盟領導人的標準”。
                                                                                                                                                                                                                                                                                                                          • 現在中美戰略競爭越來越激烈,德國如果再像默克爾時期那樣迴避矛盾、保持平衡,最後將導致整個歐盟在新的地緣政治競爭中被邊緣化。
                                                                                                                                                                                                                                                                                                                          • 如果今後德國真的放棄默克爾外交路線,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那影響的可不光是中德關係甚至中歐關係,還會牽動中美戰略博弈的整個態勢,絕對是傷筋動骨的大事情。

                                                                                                                                                                                                                                                                                                                                        賈伯斯的14堂領導課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1995.html?utm_campaign=2110line&utm_medium=GH_post&utm_source=Line&utm_content=1009_1&utm_term=

                                                                                                                                                                                                                                                                                                                                        • 他認為自己最重要的創作是什麼東西。我本來以為他會答說iPad或麥金塔(Macintosh)。他卻說是蘋果公司。他表示,打造一家歷久不衰的公司,比生產出色的產品困難得多,也重要得多。
                                                                                                                                                                                                                                                                                                                                        • 第1堂課:專注
                                                                                                                                                                                                                                                                                                                                          • 二乘二的矩陣。「我們需要的是這個,」他向在場的人說。他在兩個直行上方分別寫下「消費者」和「專業人士」。兩個橫列則分別標示「桌上」和「可攜」。他告訴團隊成員,他們的工作,是專注在四種出色的產品上,每個象限各一個。
                                                                                                                                                                                                                                                                                                                                          • 決定不做什麼,和決定做什麼一樣重要,
                                                                                                                                                                                                                                                                                                                                          • 現在你什麼都做,沒有重點。你應該想想要專注在哪五種產品上面,其餘都剔除,因為它們會拖累你,使你變成微軟公司(Microsoft)。它們會使你推出尚可、卻不出色的產品。
                                                                                                                                                                                                                                                                                                                                        • 第2堂課:簡化
                                                                                                                                                                                                                                                                                                                                          • 簡單是繁複細膩的極致
                                                                                                                                                                                                                                                                                                                                          • 把某樣東西做得簡單、真正了解其中蘊含的挑戰,並提出優雅的解決方案,得下很大的功夫。
                                                                                                                                                                                                                                                                                                                                          • 某個東西如果不用螺絲,最後的成品可能迂迴曲折、十分複雜。比較好的做法,是更深入追求簡單,了解它的每一件事, 以及它如何製造出來。
                                                                                                                                                                                                                                                                                                                                        • 第3堂課:全程負責
                                                                                                                                                                                                                                                                                                                                          • 賈伯斯想要負責照顧他所謂的「全機」(the whole widget),這樣的衝動,有一部分來自他很希望控制一切的個性。另外一部分的原因則是他追求完美,以及生產優雅產品的熱情。
                                                                                                                                                                                                                                                                                                                                        • 第4堂課:落後就躍進並超前
                                                                                                                                                                                                                                                                                                                                          • iPod大獲成功後,賈伯斯沒有時間沾沾自喜。他開始憂心有什麼事情可能會傷害它。其中一種可能性,是行動電話製造商可能開始將音樂播放器加進手機。所以他製造出iPhone,以自家產品對打的方式,毀掉iPod的銷路。「如果我們不自毀,別人會毀掉我們,」
                                                                                                                                                                                                                                                                                                                                        • 第5堂課:產品比利潤優先
                                                                                                                                                                                                                                                                                                                                          • 企業生產了出色的產品後,銷售和行銷人員接掌公司,因為他們能提高獲利。「當銷售人員經營公司,產品部門人員就不再那麼重要,許多人乾脆不聞不問。史考利進來後,蘋果就是如此,這是我的錯,包默(Ballmer)接掌微軟之後,也發生同樣的情況。」
                                                                                                                                                                                                                                                                                                                                          • 「我熱切想做的事,是打造一家歷久不衰的公司,人員士氣高昂,立志要做出色的產品。其他每件事都是其次的。沒錯,有利潤固然很棒,因為這樣你才能做出色的產品。但我們的動機是產品,不是利潤。史考利打亂優先順序,目標變成賺錢。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最後樣樣事情都會改變,包括你雇用的人,獲得升遷的人,以及會議上討論的事情。」
                                                                                                                                                                                                                                                                                                                                        • 第6堂課:別盲從焦點團體
                                                                                                                                                                                                                                                                                                                                          • 在我們給顧客看商品之前,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 亨利.福特(Henry Ford)說過的話:「如果我問顧客想要什麼,他們會告訴我:『一匹跑得更快的馬!』」
                                                                                                                                                                                                                                                                                                                                          • 「我們為自己生產iPod,」他說:「而當你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或是家人做某樣東西,就不會馬虎了事。」
                                                                                                                                                                                                                                                                                                                                        • 第7堂課:扭曲現實
                                                                                                                                                                                                                                                                                                                                          • 如果有五百萬個人使用麥金塔,每天每人多花十秒鐘開機,一年加起來就是三億小時左右,相當於一年至少一百個人的一生。幾個星期後,凱尼恩將開機時間加快28秒。
                                                                                                                                                                                                                                                                                                                                        • 第8堂課:傳達印象
                                                                                                                                                                                                                                                                                                                                          • 賈伯斯早期的導師麥克. 馬庫拉(Mi k eMarkkula),在1979年寫了一份備忘錄給他,敦促他恪遵三個原則。前兩個是「同理心」和「專注」。第三個是個彆扭的字眼,叫做「傳達印象(訊號)」
                                                                                                                                                                                                                                                                                                                                          • 麥克教我懂得人們的確會憑藉封面, 來評斷一本書的好壞。
                                                                                                                                                                                                                                                                                                                                        • 第9堂課:力求完美
                                                                                                                                                                                                                                                                                                                                          • 整個iPhone的焦點應該在顯示器,但以當時的設計,外殼竟然和顯示器搶起光采,而不是退讓一旁。
                                                                                                                                                                                                                                                                                                                                          • 真正的工匠,即使在櫥櫃靠牆的背面,也會用上好木材。他們也應該這樣處理圍籬的背面。這種追求完美的熱情,是藝術家的特質。
                                                                                                                                                                                                                                                                                                                                        • 第10堂課:只容忍A級人才
                                                                                                                                                                                                                                                                                                                                          • 他給蘋果員工注入持久不變的熱情,努力打造開創性的產品,並相信自己能做到看似不可能實現的事。我們必須從結果來評斷他。賈伯斯家人之間感情親密,蘋果公司也是。比起其他擁有更和氣有禮老闆的公司,賈伯斯的高階主管任期通常比較長,而且更為忠誠。其他企業執行長若是研究賈伯斯的領導風格,決定只仿效他的粗暴無禮,卻不知道他也能贏得別人的忠誠,就會犯下危險的錯誤。
                                                                                                                                                                                                                                                                                                                                        • 第11堂課:面對面接觸
                                                                                                                                                                                                                                                                                                                                          • 自然地碰面,隨意地討論,才能激發創意。無意間遇到某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你聽了後『哇』一聲,不久就醞釀出各式各樣的構想。
                                                                                                                                                                                                                                                                                                                                        • 第12堂課:兼顧大方向與小節
                                                                                                                                                                                                                                                                                                                                          • 賈伯斯最明顯的特徵,是能夠且渴望構思總攬全局的大策略,同時也專注於最細微的設計層面。
                                                                                                                                                                                                                                                                                                                                        • 第13堂課:融合人文與科學
                                                                                                                                                                                                                                                                                                                                          • 若要在未來社會擁有創意方面的優勢,兼具人文和科學是很重要的。
                                                                                                                                                                                                                                                                                                                                        • 第14堂課: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 他尤其被1971年出刊的最後一期感動,那時他還在念中學。他將這本刊物帶到大學,也帶到輟學後居住的蘋果農場公社。他後來回憶說:「最後一期的封底,是一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如果你喜愛冒險,出外搭便車旅行可能就會看到這樣的景色。在那張照片下面,有這麼一行字:『求知若渴。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Foolish.)」

                                                                                                                                                                                                                                                                                                                                        星期一, 10月 11, 2021

                                                                                                                                                                                                                                                                                                                                        NO.1571 为何中唐诞生那么多千古名篇?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j.html

                                                                                                                                                                                                                                                                                                                                        • 中唐时期负责绘制编辑地图资料的行政官员,和中唐时期进行文学创作的,都是同一群人,也就是以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为代表的士大夫文人。
                                                                                                                                                                                                                                                                                                                                        • 绘制整个唐王朝疆域和周边地区的详细地图,搜集地理信息,帮助唐王朝对各地区进行有效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 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吕温就曾经说,绘制地图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朝廷掌握各地的信息,还能帮助皇帝建立大局观,激励他励精图治,收复失地。
                                                                                                                                                                                                                                                                                                                                        • 除了地图之外,中唐时代另外一种备受重视的地理学档案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叫“图经”。说白了,就是各个地区的知识百科全书加地图集。
                                                                                                                                                                                                                                                                                                                                        • 中唐时期,唐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区的行政控制,开辟各种财源,所以开始重视图经的编辑工作,使得各地图经的内容丰富性,都有明显的增长。

                                                                                                                                                                                                                                                                                                                                        星期六, 10月 09, 2021

                                                                                                                                                                                                                                                                                                                                        投資啟發

                                                                                                                                                                                                                                                                                                                                        • 投資的第一優先是保本
                                                                                                                                                                                                                                                                                                                                        • 投資是一個沒有三振的遊戲,可以確認好球才打,會錯過好球,但比揮棒落空好
                                                                                                                                                                                                                                                                                                                                        • 認清投資投機的差異
                                                                                                                                                                                                                                                                                                                                        • 投資是看整體趨勢,找到其中的必然及方向. 
                                                                                                                                                                                                                                                                                                                                        • 整體趨勢變化得很慢,一般人沒有耐心等
                                                                                                                                                                                                                                                                                                                                        • 投資的核心概念是等:等機會,等發酵

                                                                                                                                                                                                                                                                                                                                        NO.1570 近视的真相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E.html

                                                                                                                                                                                                                                                                                                                                        • 佔比最大多數的近視,是在眼球的發育期接受的戶外光照不足導致的。
                                                                                                                                                                                                                                                                                                                                        • 玩1個小時手機、看2個小時電視和室內閱讀3小時,都只和視覺疲勞有關,而視覺疲勞並不直接導致近視。
                                                                                                                                                                                                                                                                                                                                        • 當前,全球近視集中在東亞,中日韓是領頭羊。而中日韓並不是一直高比例近視的,在1950年代之前,年輕人近視比例還維持在20%-40%。此後一路飆升,到今天已經超過80%了。如此短時間的劇變,可以說明一件事,絕大部分的近視不是基因造成的,因為全體人群的基因突變不可能在五六十年間出現。
                                                                                                                                                                                                                                                                                                                                        • 最初找到的時間門檻是每天2小時戶外運動。只要超過這個門檻,近視的發病率就很低。
                                                                                                                                                                                                                                                                                                                                        • 在一些對6-7歲兒童戶外活動的時間統計中,悉尼的白人孩子,時長是每週21個小時;東亞血統、也生活在悉尼的孩子,剛剛邁過門檻,每週14小時;廣州地區的中國兒童,平均每週只有5個小時。
                                                                                                                                                                                                                                                                                                                                        • 陽光能刺激血清素的生成,而血清素的濃度又是抑鬱症最重要的指標。除了刺激血清素的產生之外,陽光還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視桿細胞被強光照射後,也會釋放多巴胺在視網膜上,而視網膜多巴胺是眼球生長發育、細胞死亡等活動的關鍵信號。
                                                                                                                                                                                                                                                                                                                                        • 當視網膜多巴胺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眼軸就會開始拉長。而眼軸不斷的拉長,就對應著近視度數不斷的增加。而在戶外光的強度下,眼軸繼續拉長的信號會隨著多巴胺濃度的提升而消失,於是人也就不會近視,或者近視度數不會增加。

                                                                                                                                                                                                                                                                                                                                        NO.1569 为什么不要活在别人的梦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z.html

                                                                                                                                                                                                                                                                                                                                        • 利普頓認為,人的成功失敗和他的生物學特徵其實沒有那麼大的關係,而是和人的觀念、信仰以及身心健康關係更大。
                                                                                                                                                                                                                                                                                                                                        • 在研究中,利普頓發現,很多人一生最基本的行事方式,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利普頓把這種個人的基本行為模式比喻為人生的“算法”,他認為,人的一生都會按照自己的人生算法運行,從而形成人生的軌跡;而這個算法的基本框架,在每個人大約7歲的時候就已經大致形成了。
                                                                                                                                                                                                                                                                                                                                        • 利普頓講,人在出生之後,大腦就像一個沒有裝程序的計算機,很多事情都是做不了的。一個人成長和接受教育,其實就是不斷地在往腦子里安裝各種各樣的程序,尤其是7歲之前接受的教育和引導,就像是在為這台計算機安裝基本的操作系統。裝好了一個個程序,計算機就可以工作了。
                                                                                                                                                                                                                                                                                                                                        • 羅伯特·清崎的“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這個說法。大意是說,面對一件事,如果一個人的心態是“我們沒有錢,這件事不可能做得成的”,就是窮人思維;如果心態是“我們要做成這件事,雖然需要錢,不過辦法總是有的”,這就是富人思維。
                                                                                                                                                                                                                                                                                                                                        • 利普頓認為,“一萬小時定律”這種規律雖然是通過統計手段得出的,其實在生理學上也能得到支持。練習的一個作用就是讓某種行為從有意識的,變成潛意識的。
                                                                                                                                                                                                                                                                                                                                        • 埃里森決定做這個技術,當時沒有人看好,因為大家都認為用這個技術做的管理系統會慢得難以忍受,而且從理論上講,也很難優化速度。但是人們忘了一個事實,就是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站在了埃里森一邊,於是在隨後的10年時間裡,埃里森的公司每年翻番成長,終於在1986年上市了。
                                                                                                                                                                                                                                                                                                                                        • 一個人如果按照別人的期望去過自己的人生,即使能過得無病無災,但很難有大的成就。那些做出一番大成績的人,大多數都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去做某件事情。

                                                                                                                                                                                                                                                                                                                                                  星期五, 10月 08, 2021

                                                                                                                                                                                                                                                                                                                                                  NO.1568 怎么避免在面试中看走眼?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6.html

                                                                                                                                                                                                                                                                                                                                                  • 因為要講證據。一件事他能講清楚,不代表是他幹的。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就要落實到行為上的細節和證據。即使面試者提前準備好了逐字稿,也很難招架住臨場大量細節的追問。
                                                                                                                                                                                                                                                                                                                                                  • 整場行為面試一般控制在60分鐘。它有四個步驟:開場、提問、追問、收尾。
                                                                                                                                                                                                                                                                                                                                                  • STAR是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 S:Situation——背景
                                                                                                                                                                                                                                                                                                                                                    • T:Task——任務目標
                                                                                                                                                                                                                                                                                                                                                    • A:Action——行動
                                                                                                                                                                                                                                                                                                                                                    • R:Result——結果
                                                                                                                                                                                                                                                                                                                                                  • 一般會從怎麼想、怎麼做、怎麼與人合作,這三個角度進行追問。

                                                                                                                                                                                                                                                                                                                                                      星期三, 10月 06, 2021

                                                                                                                                                                                                                                                                                                                                                      NO.1567 新冠溯源、淀粉合成和神经元再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D.html

                                                                                                                                                                                                                                                                                                                                                      • 從2019年年底至今,新冠病毒已經在人類世界快速傳播了接近兩年時間。正式確診的感染人數已經突破2億,實際感染的人數可能更是數倍於此。
                                                                                                                                                                                                                                                                                                                                                      • 新冠病毒這種強大的人類世界生存能力,正好說明了它不可能是人工設計出來的。道理很簡單。當前的人類科學,根本不知道怎麼設計出一種“完美”病毒。
                                                                                                                                                                                                                                                                                                                                                      • 2019年12月應該不是新冠病毒第一次進入人體。在此之前,它應該已經有多次小規模溢出到人類群體中的機會,並且在這種反复的嘗試中,逐漸進化出了適於人類世界傳播的生物學特徵。在此之後,它才在某一個人員密集、適合傳播的場合突然爆發。
                                                                                                                                                                                                                                                                                                                                                      • 在2021年9月24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實現了在實驗室條件下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合成途徑 [6]。
                                                                                                                                                                                                                                                                                                                                                      • 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澱粉是綠色植物已經做了幾億年的工作,它還有個如雷貫耳的大名——光合作用。
                                                                                                                                                                                                                                                                                                                                                      • 簡單來說,光合作用就是三個步驟——碳1到碳3;碳3到碳6;碳6到碳無窮。
                                                                                                                                                                                                                                                                                                                                                      • 先用太陽能發電,再用電分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然後把氫氣和二氧化碳在高溫高壓下混合,生產甲醇。整個步驟雖然長得不像光合作用,但實現的目標是類似的,就是把太陽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甲醇內部。之後,甲醇可以直接燃燒供能,也可以作為化工原料使用。這個方法是2017年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的科學家們開發的 [7],也被他們形像地叫作“液態陽光”,因為太陽能被儲存到了液態的甲醇內部。
                                                                                                                                                                                                                                                                                                                                                      • 成年人的大腦中含有大約860億個神經細胞,這是人類所有智慧、情感、行為的基礎。正常情況下,成年人腦幾乎不會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相反,神經細胞的大量損失往往會導致嚴重疾病,比如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症等。
                                                                                                                                                                                                                                                                                                                                                      • 通過遺傳學手段,把大腦中圍繞著神經細胞、為神經細胞提供支持的所謂膠質細胞“轉分化”成神經細胞,讓它們緊急上崗,頂替損失掉的神經細胞發揮功能,延緩大腦病變。

                                                                                                                                                                                                                                                                                                                                                                    投資自身——股神巴菲特通脹危機中的財富自保秘訣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8762329

                                                                                                                                                                                                                                                                                                                                                                    • 歐洲歷史上第一例有記錄的惡性通脹據信是法國大革命前夕,當時法國每月通脹率達到143%。
                                                                                                                                                                                                                                                                                                                                                                    • 20世紀歐亞美先後有記載的惡性通脹有17次,其中包括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希望透過印鈔而支付戰後重建需求所引發的惡性通脹。
                                                                                                                                                                                                                                                                                                                                                                    •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狀況。
                                                                                                                                                                                                                                                                                                                                                                    • 當代經濟學人普遍認為可以接受的通脹率是不超過2%。
                                                                                                                                                                                                                                                                                                                                                                    • 美國政府八月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期增長5.3%,而即使是與民眾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核心食品與燃料商品指數也同比增長4%。
                                                                                                                                                                                                                                                                                                                                                                    • 中國五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比去年同期增長9%,創下近13年來最高,代表國際原材料價格的攀升已給中國製造業帶來極大的成本壓力。
                                                                                                                                                                                                                                                                                                                                                                    • 台灣「主計總處」9月公布的CPI指數再度突破2%達到2.36%。2%是國際經濟學界一般認為可以接受的通脹上限。
                                                                                                                                                                                                                                                                                                                                                                    • 消費者通脹自保三大辦法
                                                                                                                                                                                                                                                                                                                                                                      • 第一大建議就是購置房產和貴金屬避險。
                                                                                                                                                                                                                                                                                                                                                                      • 第二個建議就是將迅速貶值的現金轉變為低風險但回報高於通脹率的投資產品。
                                                                                                                                                                                                                                                                                                                                                                      • 股神的美國投資人巴菲特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每每遇到重大金融和通脹危機,其實最好也是最可靠的辦法是「投資在自身」。
                                                                                                                                                                                                                                                                                                                                                                    • 每個人最大的財富是自己,危機時最可靠的投資目標也是自己。他認為投資自身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投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就等於為未來夠創造更多財富奠定了基礎。

                                                                                                                                                                                                                                                                                                                                                                    星期二, 10月 05, 2021

                                                                                                                                                                                                                                                                                                                                                                    如何讓遊玩,變成遊學

                                                                                                                                                                                                                                                                                                                                                                    https://www.dedao.cn/article/dA5eO3NDrGk8KP04wLK2oxp9MRBzQP

                                                                                                                                                                                                                                                                                                                                                                    • 帶孩子出遊,“一地式”旅行更為合適。
                                                                                                                                                                                                                                                                                                                                                                    • 旅途中,最怕寶寶無聊哭鬧,父母應提前做好準備
                                                                                                                                                                                                                                                                                                                                                                    • 2歲以上的寶寶要玩電子產品,也應在父母的指導下使用
                                                                                                                                                                                                                                                                                                                                                                    • 逛景點是鍛煉孩子空間認知能力的好時機
                                                                                                                                                                                                                                                                                                                                                                    • 鼓勵孩子自己拍照,嘗試不同的攝像角度和尺度,同樣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理解空間位置
                                                                                                                                                                                                                                                                                                                                                                    • 想讓寶寶愛學習,就別緊緊拴著他們,只要不危險,鼓勵他們去“好奇”
                                                                                                                                                                                                                                                                                                                                                                    • 旅途上看到不一樣的文化風俗,不同膚色的人群,幫孩子認一認
                                                                                                                                                                                                                                                                                                                                                                    • 3歲寶寶的自傳式記憶開始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始記事了。這時,爸媽要掌握好問問題的技巧。
                                                                                                                                                                                                                                                                                                                                                                    • 問問題的形式可以盡量多樣
                                                                                                                                                                                                                                                                                                                                                                    • 當地景區太擠?那就去博物館吧
                                                                                                                                                                                                                                                                                                                                                                    • 假期出行是鍛煉孩子情緒自控力的好時機。
                                                                                                                                                                                                                                                                                                                                                                    • 孩子表現好,一定要及時表揚,強化他的好行為。
                                                                                                                                                                                                                                                                                                                                                                    • 做好孩子會情緒失控的心理準備。
                                                                                                                                                                                                                                                                                                                                                                    • 假期來了,爸爸表現的時刻到了。

                                                                                                                                                                                                                                                                                                                                                                                            怎麼獲得高質量的睡眠

                                                                                                                                                                                                                                                                                                                                                                                            https://www.dedao.cn/article/BM30m4na5NkyKQQZwNKjvDg7Eowd2G

                                                                                                                                                                                                                                                                                                                                                                                            • 睡眠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修復機制。如果能夠改善一點,一輩子積累下來則是一個非常大的獲益。
                                                                                                                                                                                                                                                                                                                                                                                            • “每天一二三,睡眠就改善”。一二三,意思是 “早上同一個點起床,白天曬兩分鐘太陽,睡前做三件事”。
                                                                                                                                                                                                                                                                                                                                                                                              • 第一,早上同一個點起床,包括週末。
                                                                                                                                                                                                                                                                                                                                                                                              • 第二,白天曬兩分鐘太陽
                                                                                                                                                                                                                                                                                                                                                                                              • 第三,是指睡前有三個動作
                                                                                                                                                                                                                                                                                                                                                                                                • 一是把窗簾拉好,房間調暗,避免藍光。
                                                                                                                                                                                                                                                                                                                                                                                                • 二是把房間的溫度調到22到25攝氏度,讓環境能夠涼下來。
                                                                                                                                                                                                                                                                                                                                                                                                • 三是給自己一些有意識的放鬆,比如看一看書,聽一聽得到,做一做冥想或者放鬆反射練
                                                                                                                                                                                                                                                                                                                                                                                            • 微習慣,是把一個你想養成的習慣,簡化成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動作,一個絕不會失敗的行動,堅持三週以上的時間。

                                                                                                                                                                                                                                                                                                                                                                                            未來兩年,請你這樣觀察海外市場


                                                                                                                                                                                                                                                                                                                                                                                            https://www.dedao.cn/article/g258WANERjwQJDzp2GKbOMG1rZqkPl

                                                                                                                                                                                                                                                                                                                                                                                            • 第一個要關注的重點仍然是美國的貨幣政策。把這個話題翻譯得再清晰一點的話是,美國會收緊流動性嗎?會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來收緊
                                                                                                                                                                                                                                                                                                                                                                                            • 觀察美國的貨幣政策的標記點,仍然跟我們在173講講過的一樣:十年期美債收益率,會不會在某一個月內極速上升到2.5%以上,或者美債會不會流拍。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那美聯儲為了壓制惡性通脹,就不得不加息了
                                                                                                                                                                                                                                                                                                                                                                                            • 關於「不想收緊」,130講我們有過解釋。加息一方面會影響經濟恢復,另一方面也可能直接把美國政府自己推向破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8月底的時候剛好在全球央行會議上又表了一次態。他講話的大意是,美國當前通脹還是暫時性的,應該避免用加息來打消通脹,因為這可能耽誤美國實現充分就業。你看,美聯儲的兩大天職,抗通脹和保就業,他仍然是優先保就業
                                                                                                                                                                                                                                                                                                                                                                                            • 一個爸爸看到兒子看漫畫書,說:「他看漫畫書是暫時的,他一會兒就會去好好學習。他不好好學習我打斷他的腿。」說這句話的爸爸其實身處在一個兩難險境:他事實上不可能打斷兒子的腿,但他希望兒子相信這句話。只有這樣,兒子才會出於威懾去學習,家庭的和睦也得以保存。
                                                                                                                                                                                                                                                                                                                                                                                            • 美聯儲也處在這樣的處境裡。它已經向市場喊了很多次「通脹是暫時的」和「通脹真要長期化我就打斷它的腿」。但這真的是暫時的嗎?央視財經之前做過一組美國超市的現場調查,超市裡一磅牛排,1月份的時候12.99美元,7月份漲到了22.99美元。幾乎翻了一倍。
                                                                                                                                                                                                                                                                                                                                                                                            • 在今天,美國仍然在進行超預期的大放水,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應對;而要是它在超預期大放水的末端,不得已要去加息的時候,這可能會導致全球資本流動失去原來的秩序,到時候全球資本怎麼流,現在我們已經無法預估了,只能在未來兩三年內加緊觀察,並且紮牢自己的籬笆。
                                                                                                                                                                                                                                                                                                                                                                                            • 第二個值得關注的是,中美關係可能會進入為期四五個月的短暫緩和期。而這件事會不會發生的標記點,可能是華為的CFO孟晚舟回國。華為目前收到的消息是,10月21日加拿大法官會確定正式的裁決時間。而8月底,在孟晚舟被加拿大拘押1000天的節點上,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給孟晚舟打了慰問電話,鼓勵她堅定信心。這可能是一個信號。
                                                                                                                                                                                                                                                                                                                                                                                            • 中美當下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不止中國被各種卡脖子,美國也感受到了疼痛。美國最大的痛處就是中國到6月已經連續4個月減持美債了。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債權國,中國對美債的態度是直接影響美債的價格和收益率的,而美債收益率,前面說了,又直接影響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 中美進入了短暫的關係緩和期,雙方都會趁著這個窗口整理整理自己。美國要趕緊把通脹和流動性給收拾收拾,中國反而要放鬆一下國內的貨幣政策,給下半年的經濟增速加加棒,同時也建立好共同富裕的共識。
                                                                                                                                                                                                                                                                                                                                                                                            • 第三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變化,你肯定猜到了,疫情。值得你繼續觀察的是,新冠疫情究竟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消停下去,以及它會怎樣改變世界的貿易結構。
                                                                                                                                                                                                                                                                                                                                                                                            • 在中國之外,新冠疫情已經進展到第三、第四波了。第一波是2020年3月開始持續到夏天;第二波是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第三波是5月份從印度開始的德爾塔疫情。最近我還看到說,加拿大、德國和以色列等等幾個國家,已經在說自己進入第四波了。

                                                                                                                                                                                                                                                                                                                                                                                                            星期日, 10月 03, 2021

                                                                                                                                                                                                                                                                                                                                                                                                            GoPro HERO10 Black

                                                                                                                                                                                                                                                                                                                                                                                                            運動相機的定位看起來漸漸被手機侵蝕,核心功能被侵蝕的部分包含

                                                                                                                                                                                                                                                                                                                                                                                                            • 防手震
                                                                                                                                                                                                                                                                                                                                                                                                            • 防水
                                                                                                                                                                                                                                                                                                                                                                                                            • 高解析度
                                                                                                                                                                                                                                                                                                                                                                                                            • 高速攝影(240fps)
                                                                                                                                                                                                                                                                                                                                                                                                            • 自動渲染
                                                                                                                                                                                                                                                                                                                                                                                                            實際使用覺得還是有一些利基空間
                                                                                                                                                                                                                                                                                                                                                                                                            • 輕巧,方便取出
                                                                                                                                                                                                                                                                                                                                                                                                            • 實體按鍵方便控制及進行切換(戴手套,雨中,水中)
                                                                                                                                                                                                                                                                                                                                                                                                            • 多元配件
                                                                                                                                                                                                                                                                                                                                                                                                            • 廣角鏡頭 => 方便拍攝壯闊風景
                                                                                                                                                                                                                                                                                                                                                                                                            • 電池可以更換
                                                                                                                                                                                                                                                                                                                                                                                                            • 避免影響手機電力
                                                                                                                                                                                                                                                                                                                                                                                                            • 鏡頭保護可以更換

                                                                                                                                                                                                                                                                                                                                                                                                            星期六, 10月 02, 2021

                                                                                                                                                                                                                                                                                                                                                                                                            NO.1562 中国,世界枢纽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M8.html

                                                                                                                                                                                                                                                                                                                                                                                                            • 中國歷史發生過四次重要的轉型。從商周之變,經過周秦之變、唐宋之變,最終走到了從清末開始的古今之變。
                                                                                                                                                                                                                                                                                                                                                                                                            • 中國歷史一直是一個多元體系,包含了中原、草原、海洋,還有西域和高原。這幾個空間在歷史上互相依賴、互相塑造,加在一起才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
                                                                                                                                                                                                                                                                                                                                                                                                            • 當地的意大利人之所以會陷入困境,就是因為他們在低端產品上競爭不過中國人。在高端產品上他們有優勢,卻沒渠道,沒法打開更大的市場。當地的中國人,剛好能幫助他們進入到中國這個廣大市場。
                                                                                                                                                                                                                                                                                                                                                                                                            • 我們能看到,世界上最重要的股市,都在普通法地區,比如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最重要的期貨市場也在普通法地區。所以,普通法地區的資本市場更加活躍,市場深度更大,對於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影響力也更大。
                                                                                                                                                                                                                                                                                                                                                                                                            • 站在中原看新疆的時候,會覺得那是中國西部的盡頭。但是,一旦你轉換視角就會發現,新疆實際上是中國繼續向歐亞世界投射影響力的起點,也是歐亞世界的影響力進入中國的起點。
                                                                                                                                                                                                                                                                                                                                                                                                            • 視角的變化直接會影響你對世界的理解。
                                                                                                                                                                                                                                                                                                                                                                                                            •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郊外有個海角,叫作羅卡角。在古代歷史上,歐洲人認為那是大陸的盡頭,再向遠走是海神波塞冬的陰暗世界,沒有人去了那裡還能活著回來。但是到了大航海時代,羅卡角一下子成為人們去往大海的起點,成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