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D.html
- 你可以把經濟增長近似地理解為資本的積累。按照索洛模型,經濟增長到最後一定會停滯不前。
- 但在現實中,我們卻能看到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這說明啥?這說明,除了資本和人口之外,一定有別的因素在支撐著經濟增長。那這個因素是啥呢?索洛自己幫我們回答了,他說,是知識和技術。
- 索洛之所以能在1987年得諾貝爾獎,主要就是因為他從理論上證明了這件事。就是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要依靠技術創新。
- 在現實的經濟世界裡,大多數的創新都不靠天才人物,而是靠人民群眾,是靠無數能工巧匠,以及普通的科研人員,反复嘗試,錯了再試,在日常的生產和科研過程中,通過經驗的增加,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 這種漸進的、經驗的積累,又是怎麼來的呢?還是通過資本的積累。你想,所謂熟能生巧,經驗的積累,無非靠的就是重複做同一件事。那我能不能人為加速這個過程?可以啊,就是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嘛,那這就是要靠資本的積累。資本越多,生產規模越大,儲備的經驗也就越密集。
- 在宏觀經濟學裡,這種技術進步的機制叫作“從乾中學”。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先有知識再乾活,不是先會幹活再乾活,而是乾著乾著才會幹,幹得越多才越會幹。隨著資本積累,技術就能不斷進步,技術進步又帶來新的資本積累,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 資本積累跟技術積累未必總是正相關的,就是它們變化的方向未必總是相同的。
- 如果一家企業買了最先進的機器,反而可能說明它的技術水平到頂了,再想提升比原來更難了。這個時候資本積累跟技術積累,就有可能不是正向變化,甚至是反向變化的。
- 通過資本積累來實現技術積累,大多數企業有這個錢沒這個命嘛,它們存活的時間不夠實現什麼經驗積累。比如我們看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時間,日本是12年,美國是8年,中國祇有3年。
- 我們在講經濟增長的時候,除了資本,還有一個變量就是人。你可能會問,咱們不是講過麼,人口總量永遠是個外生變量,指望不上啊。但是那說的是人口數量。人口除了數量這個維度,還有時間這個維度。
- 索洛模型裡面說的人,那是跟資本結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勞動中的人,是人的勞動時間。也只有勞動中的人,才能積累經驗,搞那種細水長流的發明創造。
- 人類很多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的積累,不是人類在勞動的時間裡面創造的,而是在不勞動的時間裡面創造的。比如馬克思就說過一句話,叫“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也就是人的自由時間越多,他能發展的能力維度就越多,這比他把全部時間用來悶頭勞動,給社會貢獻的生產力還要更大。
- 宏觀和微觀的視角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從微觀來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企業的視角去看,當然很容易只看到人們勞動的時間,而且企業家還希望員工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勞動裡面去。但是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就是那些不勞動的時間裡面實現的知識積累,會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作用。
- 這部分不與資本結合、不投入勞動的時間,經濟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人力資本投資。它也是投資,但是不是投在資本上,也不是投在產品上,而是用來提升人本身的價值。對個人來說,就相當於是讀書學習、提升能力;對國家來說,就是教育投入或者研發投入。
- 一個好的、能維持長期增長的宏觀政策,它是不會鼓勵人們無止境地勤奮的。這不是因為我們要留出時間享受生活,而是因為再勤奮的勞動,它最終只能維持現有經濟規模,而不能給經濟增長提供增量。好的宏觀政策,它會追求在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之間,維持一個健康的平衡,它不是站在企業家的角度去思考,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一個能夠幫助人民群眾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角度,去創造各種機會,讓我們整個社會越來越生機勃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