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7, 2021

敬 好友 Howard

消息是由臉書看到Hedy發布你已經於1/16號在上海離開了我們

一瞬間還懷疑是否是調皮的你想整整朋友,但很遺憾並不是

今天特意穿著整齊去送了你最後一程

好兒,你是成功的,這麼多朋友一起來送你

大家都記得你的聰明,記得你的熱情,記得你的善良,記得你的仗義

我羨慕你, 我也懷念你....好友,相信你在另外一邊會持續地發光發熱!!


星期五, 2月 26, 2021

NO.1378 怎样做好向上沟通?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t.html

  • 向上溝通最容易踩的第一個大坑,叫作“聰明一休”式的溝通。你默認,你正在做的這件事跟別人沒有關係,自己一個人像聰明的一休一樣,開始開動腦筋。但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在最短時間內一個人找到最佳方案,更可怕的是,我們經常自以為找到了最佳方案。
  • 不要表演努力,而要解決問題。
  • 要窮盡一切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你為什麼不認為,你的領導也是你團結的對象呢?為什麼你不認為他就是你可以優先利用起來的資源呢?
  • 昭君出塞”式溝通。什麼意思?就是領導派你一個活,你跟昭君出塞似的,一臉悲壯,自生自滅,從此杳無音信。你就說,如果你是領導,你著不著急?
  • 因為缺乏過程中的同步,等到他把結果拿回來的時候,最佳的解決時機已經錯過了,這就造成了我對他工作過程的失控
  • 向上溝通,特別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保持透明度,有困難要及時求助,沒困難也要定期同步,這樣才能方便我們彼此協作。
  • 第三種反面典型,叫“無效傳球”式溝通。當事人覺得,問題我已經反映了,求助我也做了,郵件我也發了,你不回,那就是你的責任,反正我的任務完成了。
  • 領導是你的資源,是你要用起來的力量。對,是資源,不是老師,更不是家長。在職場上,領導之所以把這個事交給你,就是因為他忙不過來,但這個事交給了你,別管是不是後來背鍋還是接盤,事交給了你,那就是你的,你要為這件事的結果負責。
  • 首先,一定要先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情緒。不管跟誰,帶著情緒去溝通,這是大忌。
  • 再棘手的新問題,也不可能所有人一點想法都沒有,擬定一個初步方案,供領導思考的時候當個抓手用,這我們總是能做到的。
  • 好的向上溝通是什麼?不是很客氣,也不是花言巧語,更不是所謂的溜鬚拍馬、歌功頌德,而是你讓領導有掌控感。不僅要讓他對困難有掌控感,還要對進度有掌控感,更要對結果有掌控感。

                    星期四, 2月 25, 2021

                    物價沒漲為何錢愈變愈薄?世紀之圖解開通膨謎團

                    https://technews.tw/2021/02/24/the-truth-of-inflation/

                    • 根據最新計算,200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的最近 21 年,總體通脹率為 54.6%,得出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2.2%,非常接近美聯儲的既定通脹目標。
                    • 除了住房成本,無形服務的成本都在上升,而物質商品的成本則呈現下降趨勢。
                    • 政府參與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程度越大,價格隨時間的上漲幅度就越大,例如醫院和醫療費用、大學學費、育兒費用。
                    • 軟體、電子產品、玩具、汽車和服裝,政府資金挹注與法規相對較少,價格就呈現下降。
                    • 無形服務價格為何會上漲,原因是非物質手段已成為地位象徵,富人需求增加推動價格上漲,也反映從炫耀性消費向低調消費的轉變。Insider 分析現在的消費趨勢,指出低調消費不僅是頂尖富人的特色,且是菁英階層的消費趨勢。
                    • 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都可以擁有同樣奢侈品牌的時代,非物質手段是富人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方式之一。
                    • 隨著發達經濟體財富不平等加劇,未來服務只會比物質產品更昂貴。

                    比爾蓋茲分享 4 閱讀秘訣,教你更快吸收書籍知識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1/02/24/4-reading-tips-from-bill-gates/

                    •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每年都會看 50 本書
                    • 股神巴菲特每天閱讀 600 到 1000 頁
                    • Facebook 創辦人馬克祖克伯在 2015 年就下定決心每兩週要看完一本書
                    • NBA 小牛隊的老闆 Mark Cuban 每天花超過 3 小時閱讀
                    • 比爾蓋茲說:「雖然我現在可以去任何地方,向任何人討教,但是,閱讀依然是我得到新知識的最主要途徑。」
                    • 蓋茲說:「如果你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去解釋一件事,那你對它還顯然還不夠了解。」
                    • 蓋茲看書的 4 個方法:
                      • 閱讀時,在書中每一頁的邊緣做筆記。
                      • 讀書不能只讀一半,精華往往在後頭。
                      • 每天強制自己最少空出一小時閱讀。
                      • 不管電子還是紙本,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適合自己。 
                    • 蓋茲說:「做筆記能夠讓我確認自己有真正在思考書中所說的一切。」
                    • 當我們認真的思考所閱讀的內容,看看它如何能夠運用在自己或他人的日常生活中,那閱讀的價值就會被大大的提升。
                    • 蓋茲從 1980 年開始,也會每半年就空出一個禮拜「閉關修練」。在這個禮拜中,蓋茲會排除所有外務,不見任何人,一個人關在別墅裡大量閱讀與思考。

                    NO.1377 怎样进行一次艰难的沟通?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U.html

                    • 只有通過結構化傾聽,你才能把對方的話真的聽懂,分得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情緒
                    • 說服的公式讓自己說話有分量+鑿穿對方的心理防線
                    • 我們有沒有辦法增加自己的分量?有,就是我認真,我誠懇。而這種分量會隨著時間的累積變得更重。
                    • 小楊當然因此經常跑外地去那家醫院,去攻克那個客戶,每次跟對方溝通完,回到北京,他都會做一件事,專門上門給主任再匯報一次
                    • 這就是一點點鑿穿對方的心理防線,一次次拜訪、一次次匯報、一次次同步信息,對方對你的認識和印象,就在這一次次看似微小非正式的溝通中發生變化。
                    • 溝通最底層的邏輯,是無限遊戲,就是永不關閉這場遊戲,沒有終點。
                    • 無論他是拒絕我們、支持我們,還是不搭理我們,只要我們還能跟對方保持對話,只要對方沒有完全關閉跟我們的溝通渠道,那溝通這件事,從來就沒有失敗這個說法。
                    • 溝通不會失敗,我們可以在前一個溝通的基礎上,不斷地去建立一個新的溝通,不斷把關係推向新的階段。

                                星期三, 2月 24, 2021

                                NO.1376 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多远?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4.html

                                • 刑名之學在當時分化出兩個方向:一是語言學、邏輯學的方向,商鞅沒興趣;二是管理學的方向,商鞅很精通。
                                • 商鞅的一切變法主張,核心是兩個字:耕戰;目標是兩個字:富強
                                • 如果還要精煉一下的話,那麼核心只有一個字:;目標也只有一個字:。因為,耕是為了戰,富是為了強。
                                • 商鞅帶給世人最強烈的震撼是:富國強兵竟然並不很難,只要把激勵機制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了,藥到病除。這就意味著,作為管理者而言,無論治理一個國家還是管理一家公司,核心任務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設計一套激勵機制。只要這套機制設計得好,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被這套機制自動驅趕到你想把他們驅趕到的地方。
                                • 通用電氣公司發明過一個很流行的末位淘汰制,傑克·韋爾奇稱之為“如何建立一個偉大組織的全部秘密”。這個秘密很有數學上的簡潔之美,簡言之就是在每一個考核期間內,把業績倒數的10%的人員果斷淘汰。
                                • 公司要想保持競爭力,必須找到一個推動公司運行的動力澎湃的發動機。

                                        星期二, 2月 23, 2021

                                        NO.1375 被小人陷害,该怎么办?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c.html

                                        • 問題是,這種事情過於嚴重和敏感了,以至於國君的態度往往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而國君就算對被告表達出“信其無”的態度,被告也未必敢信。
                                        • 詭計涉及的利益夠大,就不難讓當事人做出錯誤的判斷,而各種情緒、偏見、猜忌也往往不著痕跡地添油加醋、煽風點火,把易解的問題變得難解,把細小的亂局變得無法收拾。
                                        • 經典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不管心里相不相信田忌,都不能審,對問卜人也不能審,而要馬上把問卜人解送到田忌的軍營,由田忌自行處理。
                                        • 古代的管理智慧,特別強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就導致用人形同賭博,賭對了就是聖君有識人之明,賭錯了就是奸臣誤國。沒辦法,監管成本實在太高,又疑又用顯然也不可行。怎麼才能給安全多一點保障呢,最常見的模式就是製衡:領導才不在意下屬誰對誰錯呢,只要有矛盾就好。

                                        NO.1374 “祛魅”是人类的“梦醒时分”?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N.html

                                        • 韋伯標誌著現代思想的成年,因為他完成了兩件事情:看清現代反思現代
                                        • 看清現代,就是看到現代社會紛繁表象之下的本質性特徵;
                                        • 反思現代,就是指出現代性深層的問題。
                                        • 韋伯被人引用最多的一個術語,叫做“世界的祛魅”(德語Entzauberung,英語disenchantment),也有人翻譯成“除魅”。
                                        • 這個詞字面的意思就是“世界被祛除了神秘性、魅惑性”,這說的是人對自然世界的認識發生了改變。換句話說,以前人對自然的認識中有一種神秘性,後來被去除了。
                                        • 一個到處都是神靈的世界,對那個時代的人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人和世界之間是可以建立起某種聯繫的。而且甚至是可以溝通,可以互動的。
                                        • 這些冥冥之中難以言說的神秘事物,構成了古代精神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讓人類和整個宇宙緊密連接為一個整體,構成所謂的宇宙秩序(cosmos),古代人從這種整體秩序中確立了生存的意義,獲得所謂“安身立命”的根據。在這個意義上,古代的人類是“嵌入”在整個宇宙之中。
                                        • 祛魅意味著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用理性的力量驅散了神秘的魅惑。
                                        • 我們中國人習慣把“宗教”和“迷信”連在一起說,“宗教迷信”。但在西方歷史上,宗教和迷信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 祛魅的第一個階段叫“宗教的理性化”,在這個階段,祛魅並沒有瓦解宗教,反而使宗教獲得了理性化的發展。
                                        • 現代科學是理性化活動最典型的體現,依靠的是冷靜的觀察、可靠的證據、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論證。科學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可觀察、可檢驗、可質疑、可反駁、可修正的,它在根本上抵制一切神秘和超驗的事物。
                                        • 這個邏輯發展下去,最後還是會挑戰宗教的精神主導地位。到尼采喊出來“上帝死了”這句話的時候,這個挑戰就基本完成了。
                                        • 古代社會中那種無處不在的意義消失了,那些與世界的聯繫和溝通也沒有了。
                                        • 世界的祛魅或者說世俗化並不是說宗教消亡了、不存在了,而是說它不再是一種共同的默認的信仰。
                                        • 現代社會,人被從那個大的“母體”中剝離出來,從此孤獨地、無依無靠地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了。
                                        • 科學能讓人從古代的魅惑中清醒,但是清醒之後的現代人怎麼重建終極價值和生命意義呢?祛魅的世界怎麼才能不成為冰冷荒涼的世界呢?

                                                                星期一, 2月 22, 2021

                                                                NO.1373 上瘾,就是“想要”超过“喜欢”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d.html

                                                                • 想要」是說你在追求這個東西,得到它,會讓你感到快感,它是你行動的回報和獎勵
                                                                • 喜歡」說的是說這個東西本身給你帶來了快樂,你在享受這個東西
                                                                • 所謂「上癮」,就是「想要」的程度已經增大了很多,而「喜歡」的程度沒有增大多少,以至於「想要」已經明顯大於「喜歡」,這麼一個局面。
                                                                • 想要,是由大型神經系統來控制的,主要由中腦和多巴胺控制。多巴胺你很熟悉了,是大腦中的獎勵物質,是一種激勵機制。
                                                                • 喜歡,則是與大腦的阿片系統、初級感覺區域和估值前額葉區域相連接的。
                                                                • 激勵-敏感化理論就是說,上癮的過程是「想要」這個激勵系統變得越來越敏感、以至於人越來越「想要」的過程。上癮的多巴胺系統是極其敏感的,一點微小的刺激就能勾起他的「想要」。
                                                                • 成為重度咖啡使用者,你對咖啡的想要程度大大提高了,但你對咖啡的喜歡程度並沒有相應地提高那麼多。你的確比一般人更喜歡咖啡,但你的喜歡也只是略微的喜歡:你喜歡的程度遠遠沒有想要的程度高。
                                                                • 人生應該追求真正的喜歡,而不是完成多少個想要。
                                                                • 現在流行的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強調的就是要專注欣賞當下的東西,是真喜歡,而不是總想著下一個想要。

                                                                            星期六, 2月 20, 2021

                                                                            NO.1372 怎样把写作变成习惯?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T.html

                                                                            • 想走職業道路,得有職業狀態,先要有固定的寫作習慣。
                                                                            • 寫作的心流感覺很像是和一個人聊得投機,越說越興奮,下一句話自動地湧到嘴邊來。
                                                                            • 建議就是這四條:
                                                                              • 三分鐘倒計時;
                                                                              •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 珍惜慣性;
                                                                              • 在有把握的地方停下來。
                                                                            • 葡萄牙詩人佩索阿有一句話“寫下就是永恆”,這幾個字激勵了無數的寫作者,他們相信文明的含義,遠遠不止於白日的麵包和夜晚的擁抱,他們相信靠寫這個動作,可以參與到更永恆的進程中來,而不只是為了留下自己的名字。

                                                                            星期五, 2月 19, 2021

                                                                            NO.1371 中国何时才能消灭 996?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i.html

                                                                            • 東亞地獄模式的形成原因,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少人多、資源不足,而是東亞幾個經濟體的產業高度同質化,被封死在了有限的幾個狹窄賽道上,比如電子產業。
                                                                            • 東亞的人力資源又豐富又優質,但也只能局限在幾個狹窄賽道里高烈度地競爭,必然會降低效率,所有人累死累活,獲得的回報也不成比例。
                                                                            • 是什麼限制了亞洲的產業發展?寧南山認為,重大的限制有四個。
                                                                              • 第一個是東亞經濟體們在地緣環境、自然資源這些天賦上的弱勢,最典型的就是農業技術和能源開採技術落後。
                                                                              • 第二個限制是歐美的政治性壓制,最典型的就是亞洲的軍事工業。
                                                                              • 第三個限制,是很多亞洲公司的資本性收益沒有能夠留在本土,而是被歐美資本以股權分紅的方式收走了。
                                                                              • 第四個限制,是東亞自身存在技術和設計能力不夠的產業。寧南山當時列舉了四個,分別是奢侈品產業、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高端汽車產業、半導體產業。
                                                                            • 要打破內捲,打破東亞地獄模式,就得玩命往高端和新興賽道拓展產業,給人民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選項,和生活方式選擇權。
                                                                            • 任何選擇,只要願意承擔對應的責任和代價,就都是理性選擇。想明白了就行。

                                                                                          星期四, 2月 18, 2021

                                                                                          NO.1370 李丰:世界重回确定性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M.html

                                                                                          • 峰瑞資本的Slogan叫「做正確而非容易的事
                                                                                          • 別人負責判斷一個商業項目的數據、產品、團隊靠不靠譜,而李豐負責判斷這些項目在不在整個大市場的演化主線上。
                                                                                          • 消費市場的需求雖然沒有在急速擴大,但流量結構已經發生了確定性的轉換:互聯網信息觸達你的方式,從最早的搜索邏輯已經完成了向推薦邏輯的轉換。
                                                                                          • 中國的金融業也會因為市場重回確定性,而將要發生一場從上到下、從資產到財富的整體結構調整。這個調整可能是2021年整個市場的重中之重。
                                                                                            • 第一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從嚴,這會導致大規模的資金需求流回到傳統銀行。
                                                                                            • 第二個,中國實體產業的產業升級,已經確定性地改變了增長模式。增長模式從原來的規模化增長轉向了高附加值的增長,也就是追求人效和資產效率,追求高毛利了。
                                                                                            • 第三個,全球去年超發了20萬億美元的貨幣。中期,這些流動性就會溢出各個經濟體,流向優質資產的所在地了。那中國毫無疑問就是當前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 在這些既定發生的事實面前,無論是中國自己的內生市場升級,還是外部的流動性注入,都對中國的整個金融管網提出了升級和改革的要求,你的管道夠不夠大、夠不夠通暢、夠不夠結實,來承接這些巨大的變化?這些問題會讓金融行業有很多的商業機會出現,比如說在數字技術、資本市場機構化、線上支付和資產配置等等各個層面。
                                                                                          • 新能源車行業瘋狂增長麼,我也請教了豐叔對這個行業的看法有什麼更新。他給出了兩個有意思的判斷:
                                                                                            • 第一個,他認為,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情緒泡沫會在Q2消退。但這不意味著新能源產業就沒有成長了。
                                                                                            • 第二個,關於新能源產業最近很關心的、代表未來的固態電池技術,豐叔也說,他認為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會變成固態電池技術最領先的國家,因為這個產業足夠大,足以形成最大的驅動力,去驅動這個技術完成升級。

                                                                                                              星期三, 2月 17, 2021

                                                                                                              NO.1369 怎么对人才分类?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2.html

                                                                                                              • 在此之前,人事工作就是招募、訓練、薪酬和績效管理。在這以後,一個稱職的人力資源管理者要思考,開發和配置人力資源,會為整個企業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 何世無才?患人不能知之耳
                                                                                                              • 而在中國歷史上,論起君主們對人才的識別和挖掘能力,可能沒有超過三國時期的了。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三國鼎立能維持那麼長時間,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各國都善於使用人才。
                                                                                                              • 在諸侯割據時期,人才資源的優先級,比政治、地理、物質資源都高。
                                                                                                              • 《人物誌》一共十二章,分三卷:上卷講考察人才的理論,中卷講使用人才的理論,下卷講在考察使用的過程裡,容易出現的各類問題。
                                                                                                              • 擁有1項才能的,叫偏才,也就是有偏向特長的;擁有兩項以上的叫兼才,就是兼容的意思。
                                                                                                              • 政治人才裡,主流人才分三種:第一種叫清節家。清就是清高的清,節是節操的節。你聽出來了,這就是道德高尚,適合為人師表,應該從事禮法教育工作的人。第二種叫法家,就是像商鞅、管仲這種,能建立法律和製度,推動各種政治經濟改革的人。第三種叫術家,法術的術,也就是謀士。
                                                                                                              • 兼備這三種能力的兼才,就是最好的丞相人選了,書中的例子是姜子牙。同樣屬於兼才,但不夠完善的,叫器能,就是器材的器,能力的能。他們不足以統籌全局,但能獨當一面,適合負責治理地方政治。
                                                                                                              • 怎麼觀察呢?切入點就在“偏才”的偏字上。絕大多數的人才,都屬於偏才,這些能把一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人,通常就有另一種非常明顯的弱點。通過一強一弱的比對,就能鎖定人物屬性了。
                                                                                                              • 想全面了解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至少需要三天。第一天談道德,第二天談國家法律制度,第三天談謀略和權術,這才能準確地判斷他是否屬於兼才。
                                                                                                              • 兼才的主要特點是什麼?還是在於兼容。但不是幾種才能的兼容,而是和其他人才的兼容。大部分情況下,偏才只能與自己同類型的人相處,他們大多只承認自己擅長的領域,只認可自己崇尚的學問,對其他類型人才的評價比較低。
                                                                                                              • 《人物誌》的基礎理論是,人的禀賦是由先天決定的。那麼,人的精神活動寄託在形體中,一定會表現出來,投射到容貌和性情上。
                                                                                                              • 多數人都有某種才能,只是強弱不同,即便不是兼才,也能算偏才,都是可以使用的。所以,問題就在使用者了——用錯人,聽著好像是用了錯的人,其實完全是用人的錯。
                                                                                                              • 處理下屬之間的分工和配合,是君主或者決策者的主要任務。一般的人才都是偏才,我們前面說了,他們很難認同其他類型人才的意義,相處起來不見得愉快。這就需要來自上層的調和。

                                                                                                                                      NO.1368 什么是古代战争的胜负手?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k.html

                                                                                                                                      • 古代中國的演化有兩樣東西很關鍵,一個是稅收,一個是軍事。
                                                                                                                                      • 和平時期,稅收是影響社會演化的重要力量,有了稅收,中央帝國才能維持統一秩序。
                                                                                                                                      • 混亂時期,決定社會演化的核心要素就成了軍事。因為軍事可以重建社會秩序,重新分配資源。
                                                                                                                                      • 戰略,顧名思義就是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 士氣是不穩定的,是經不住折騰的。你沒有辦法把士氣當成製定戰略的穩定要素來考量。
                                                                                                                                        • 制定軍事戰略的時候,把“民心所向”當作一種技術要素考慮,也是不太合適的。
                                                                                                                                        • 氣候這種稍縱即逝的變量,在製定長期戰略的時候也不能過分依賴。
                                                                                                                                        • 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正是“地理”。相比較於“天時”和“人和”,地理是個長久不變的因素。
                                                                                                                                      • 軍事戰略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戰略要地經濟資源文化差異,這三者都是依托地理體現的。
                                                                                                                                      • 請注意,沒有後顧之憂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劉邦和項羽正面交鋒中,劉邦總是落敗的一方。但劉邦就算是不斷失敗,卻仍然像不倒翁一樣,頻頻受力卻不倒下。劉邦反而憑藉關中這個戰略要地,不斷地出擊騷擾,損耗了項羽的實力。
                                                                                                                                      • 秦國經過變法後可以與山東六國抗衡,但其實,佔據四川獲得更多的經濟資源,也是重要原因。
                                                                                                                                      • 為什麼諸葛亮的《隆中對》那麼有名,是因為他迭代了古人的地理認知。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從關中和中原出發,才能獲得天下。但諸葛亮將南方地理納入戰略考量。他提出,立足於西南的蜀地和中南的荊州,也有北上奪取天下的可能。
                                                                                                                                      • 東吳的張竑也提出東吳版的“隆中對”,我們把它叫作“江東戰略”。江東就是長江下游南岸以南京為中心一帶,這裡是東吳的基本盤。張竑認為,佔領了江東,再順長江而上攻入四川,就足以和中原對抗。
                                                                                                                                      • 中國的戰爭戰略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對陸地地形的把握,只要掌握了中國的山川地理,就可以依據地理條件來進行防禦或者進攻;第二注重戰略,不注重武器。千百年來,中國戰爭武器的進步比較有限,很難有一方在武器方面突然佔據絕對優勢。但西方人的到來,打碎了這兩個戰略。他們從海上發起進攻,並利用堅船利炮快速取勝,對於中國而言都是顛覆性的,海權時代到來了。

                                                                                                                                                              NO.1367 怎么用网络视角看世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L.html

                                                                                                                                                              • 人類社會,包括整個文明的演進,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實現連接,不斷網絡化的過程。
                                                                                                                                                              • 人類最初,是一個個孤立的點。後來,點和點之間形成連接,人類構成了新的網絡,也就是部落。部落和部落連接,又構成了村莊。再往上,村莊組成了城市,城市組成了國家。到了大航海時代,國家和國家連接,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張網。
                                                                                                                                                              • 友誼悖論。簡單說,就是大多數人總是會覺得,你的朋友擁有的朋友,比你的多。
                                                                                                                                                              • 為什麼會有這種偏差?就是因為,擁有更多連接的節點,被放大了。當你在思考,你的朋友有多少朋友時,你想到的,其實並不是你所有的朋友,你往往只會想到,人緣最好,也就是擁有最多連接的那幾個朋友。這些擁有最多連接數的節點,被稱為超級節點
                                                                                                                                                              • 你以為你在追隨大多數。但事實上,你只是在追隨少數的超級節點
                                                                                                                                                              • 人類網絡的連接方式主要分成四種。
                                                                                                                                                                • 度中心度 (數量)
                                                                                                                                                                • 特徵向量中心度 (影響力)
                                                                                                                                                                • 傳播中心度 (速度)
                                                                                                                                                                • 中介中心度 (不可替代性)
                                                                                                                                                              • 最重要的規律,叫作“中心度,帶來中心度”。乍一聽,你可能有點懵。其實說白了,就是贏家通吃。人緣好的人,人緣會越來越好。受關注的人,會越來越受關注。有錢的人,會變得越來越有錢。最終,少部分的人,會掌握大部分的資源。
                                                                                                                                                              • 人類網絡在不停的生長,節點之間不斷產生新的連接。但是,這些連接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有選擇的。中心度越高的節點,越能獲得優先連接。要知道,人的連接,它本質上也是資源的連接。你的連接取向,也反映了資源的走向。
                                                                                                                                                              • 在社會網絡裡,有一個概念,叫結構洞。找到結構洞,後來者也能快速建立優勢。
                                                                                                                                                              • 什麼叫結構洞?簡單說,就是兩個網絡之間,不存在任何連接,那麼從結構上看,這裡就存在一個空洞。它就叫結構洞
                                                                                                                                                              • 你佔據的結構洞越大,連接的網絡之間的距離越遠,它帶來的收益就越大。

                                                                                                                                                                                        星期二, 2月 16, 2021

                                                                                                                                                                                        在職場上,也有無限賽局/程天縱

                                                                                                                                                                                        https://tuna.press/?p=15110&hilite=%27%E7%A8%8B%E5%A4%A9%E7%B8%B1%27

                                                                                                                                                                                        • 在雙方對抗的賽局裡,目的不是消滅對方,而是找出一個「對己方最有利、而對方任何改變都只會更不利」的平衡點
                                                                                                                                                                                        • 「賽局理論」把競爭分為二種:「有限賽局」和「無限賽局」。有限賽局裡,有已知的玩家、固定的規則、各方都同意的目標;就像足球賽,我們都曉得比賽要如何進行,曉得最後拿到最高分的球隊獲勝,就這樣,比賽結束。而在無限賽局裡,玩家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對手,遊戲規則隨時可變。比賽的目標是無限期持續下去,沒完沒了;直到有一方失去意誌或資源,然後退出賽局。
                                                                                                                                                                                        • 最關鍵的是,在無限賽局中,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真正的目標,是讓自己(無論組織或個人)今年變得比去年更好。
                                                                                                                                                                                        • 職場競爭如同下圍棋一般,氣長殺氣短;而「求氣長」,就是無限賽局。
                                                                                                                                                                                        • 職涯總有起伏,不要碰到挫折就選擇離職;只要是人才,對企業有信心,那麼也請記得這句台灣諺語:「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

                                                                                                                                                                                              查理·蒙格:人類誤判心理學

                                                                                                                                                                                              https://johnchiu580821.pixnet.net/blog/post/119512537

                                                                                                                                                                                              1.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Reward and Punishment Superresponse Tendency)
                                                                                                                                                                                                • 激勵機制導致人在做壞事時覺得自己是正當的。
                                                                                                                                                                                                • 制定正確的激勵機制很有效,但太過強調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常會使人誤入歧途。
                                                                                                                                                                                                • 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 即時的回饋遠比延遲回饋有效
                                                                                                                                                                                                • 能夠使反射行為維持最長久的方式是,隨機的撤銷獎勵模式
                                                                                                                                                                                                • 一般的對策如下
                                                                                                                                                                                                  1. 如果顧問提出的專業建議對他本身特別有利,你就應該更加堤防這些建議
                                                                                                                                                                                                  2. 在和顧問打交道時,學習和使用你的顧問所在行業的基本知識
                                                                                                                                                                                                  3. 覆核,質疑或者更換你得到的建議,除非經過客觀考慮後,這些建議看起來是合適的.
                                                                                                                                                                                                • 得到獎勵的壞行為特別容易變成習慣
                                                                                                                                                                                              2. 喜歡/熱愛傾向(Liking/Loving Tendency)
                                                                                                                                                                                                • 忽略熱愛對象的缺點,偏愛能夠讓自己聯想起熱愛對象的人、物、行為,且為了愛扭曲事實。
                                                                                                                                                                                                • 如果一個人熱愛值得敬仰的對象或思想,這些對象或思想將對此人一生擁有重大優勢
                                                                                                                                                                                              3. 討厭/憎恨傾向(Disliking/Hating Tendency)
                                                                                                                                                                                                • 與上述相反:忽視討厭對象的優點、討厭會讓自己聯想起討厭對象的人、物、行為,為了仇恨而扭曲其他事實。
                                                                                                                                                                                              4. 避免懷疑傾向(Doubt-Avoidance Tendency)
                                                                                                                                                                                                • 天生的一種傾向:盡快做出決定以便消除懷疑。
                                                                                                                                                                                                • 對宗教的接受亦受此傾向驅使。通常起於困惑及壓力的綜合作用。
                                                                                                                                                                                              5.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 為了節省運算空間,人類大腦不願意做出改變。
                                                                                                                                                                                                • 人傾向於保留下列幾種東西: 以前的結論, 忠誠度, 身分, 社會認可的腳色等
                                                                                                                                                                                                • 如果"避免懷疑傾向"引發的"快速決定"和"抗拒改變"兩種傾向結合,將使人的認知出現大量錯誤
                                                                                                                                                                                                • 壞習慣因此很難改變。預防習慣的養成要比改變壞習慣容易得多。
                                                                                                                                                                                                • 假裝自己擁有某身份、結果就通常自己信以為真。
                                                                                                                                                                                                • 人類進化的過程「迅速做出決定」對生存至關重要,因此抗拒改變、快速決定變成與生俱來的特徵。
                                                                                                                                                                                              6. 好奇心傾向(Curiosity Tendency)
                                                                                                                                                                                                • 好奇心可助人避免或減少各種心理傾向造成的不良後果。
                                                                                                                                                                                              7. 康德式公平傾向(Kantian Fairness Tendency)
                                                                                                                                                                                                • 要求人遵守某些行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這些方式,就能保證社會制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
                                                                                                                                                                                              8. 羨慕/妒忌傾向(Envy/Jealousy Tendency)
                                                                                                                                                                                                • 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妒忌
                                                                                                                                                                                                • 人們天生占有的衝動,擔心此一效應所造成的混亂,賞酬可能不論貢獻。
                                                                                                                                                                                              9. 回饋傾向(Receperocation Tendency)
                                                                                                                                                                                                • 以德報德、以牙還牙的極端傾向。
                                                                                                                                                                                                • 以「延遲自己反應」以化解強烈敵意。
                                                                                                                                                                                                • 如果你覺得罵人是很好的主意,你可以留到明天再罵
                                                                                                                                                                                                • 潛意識的回饋傾向,是導致美國總統在水門醜聞中下台的重要因素
                                                                                                                                                                                              10. 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Influence-from-Mere-Association Tendency)
                                                                                                                                                                                                • 僅根據以前的經驗得到結論而產生事實上不一定對的聯想。如高價就是品質好的。
                                                                                                                                                                                                • 人們常潛意識貶低競爭對手的能力及品德。
                                                                                                                                                                                                • 了解及認識到趨勢但未必真正能夠預測終點,無法用群體平均屬性預測及推斷個體特性。
                                                                                                                                                                                              11.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Simple, Pain-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
                                                                                                                                                                                                • 現實太過痛苦令人無法接受,所以人會扭曲各種事實,直到它們變得可以承受。
                                                                                                                                                                                              12. 自視過高的傾向(Excessive Self-Regard Tendency)
                                                                                                                                                                                                • 人做出決定後,就會覺得自己的決定很好。偏愛與自己相似的人。
                                                                                                                                                                                                • 不去改變自己,只為自己的表現找藉口。
                                                                                                                                                                                                • 高估自己的貢獻、自視過高。
                                                                                                                                                                                              13. 過度樂觀傾向(Overoptimism Tendency)
                                                                                                                                                                                                • 「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
                                                                                                                                                                                                • 當人已經成功後,則會變的過度樂觀。
                                                                                                                                                                                              14.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Deprival-Superreaction Tendency)
                                                                                                                                                                                                • 失去造成的傷害,會比獲得帶來的快樂多得多。
                                                                                                                                                                                                • 最容易讓人上癮的賭博形式,就是設計出許多差一點點就贏的情況
                                                                                                                                                                                                • 因此常會小題大做,對眼前的損失斤斤計較,而忘了真正重要的事。
                                                                                                                                                                                              15. 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 根據本身觀察周邊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自動去進行思考和行動的傾向。
                                                                                                                                                                                                • 人在感到困惑又有壓力時,最容易受社會認同傾向之影響。
                                                                                                                                                                                              16. 對比錯誤反應傾向(Contrast-Misreaction Tendency)
                                                                                                                                                                                                • 人類神精系統不夠精密,必須依賴某些更簡單的東西掌握外界資訊,因此在簡單對比關係上讓人產生誤導。
                                                                                                                                                                                                • 廠商標示過高價格後再折扣,讓消費者想購買。
                                                                                                                                                                                                • 小小漏洞,能沉大船
                                                                                                                                                                                              17. 壓力影響傾向(Stress-Influence Tendency)
                                                                                                                                                                                                • 壓力會使社會認同傾向變得更加強大
                                                                                                                                                                                                • 輕度壓力可稍微改善人的表現,沈重的壓力則容易引發功能障礙。
                                                                                                                                                                                              18. 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Availability-Missweighing Tendency)
                                                                                                                                                                                                • 人容易滿足於到手的東西。大腦較無法使用記不住或不認識的東西,對容易得到的東西會高估其重要性。
                                                                                                                                                                                                • 使用檢查清單、重視反面證據以避免誤導發生。
                                                                                                                                                                                                • 不要因為一樣事實或一個點子讓容易取得,就以為特別重要。
                                                                                                                                                                                              19. 不用就忘傾向(Use-It-or-Lost-It Tendency)
                                                                                                                                                                                                • 所有技能會因不用而退化。
                                                                                                                                                                                                • 以勤奮的方式不斷練習有用卻很少用得上、且多半來自其他學科的技能。
                                                                                                                                                                                              20. 毒品誤導傾向(Drug-Misinfluence Tendency)
                                                                                                                                                                                                • 眾所周知,無需多說。
                                                                                                                                                                                              21. 衰老誤導傾向(Senescence-Misinfluence Tendency)
                                                                                                                                                                                                • 持續快樂思考與學習,多少能夠延續終將面對的衰老。
                                                                                                                                                                                              22. 權威誤導傾向(Authority-Misinfluence Tendency)
                                                                                                                                                                                                • 追隨領袖傾向,但當領袖犯錯或訊息充份傳達或誤解,追隨者就會遭受痛苦。
                                                                                                                                                                                                • 謹慎交棒,否則不合宜的權威人士一旦上台,權威誤導發生之機率就會上升。
                                                                                                                                                                                              23. 廢話傾向(Twaddle Tendency)
                                                                                                                                                                                                • 有些人生來就愛廢話,會給專心做正經事的人造成許多麻煩。
                                                                                                                                                                                                • 讓廢話多的人遠離嚴肅的工作。
                                                                                                                                                                                              24. 重視理由傾向(Reason-respecting Tendency)
                                                                                                                                                                                                • 人類天生熱愛追求準確的認知,以及在此過程得到的快樂。
                                                                                                                                                                                                • 你必須講清楚何人將在何時何地因何故做何事,只有一絲不苟把某個想法的原因都攤開來,此一想法才容易被接受。
                                                                                                                                                                                              25. lollapalooza 傾向(Lollapalooza Tendency) 
                                                                                                                                                                                                • 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
                                                                                                                                                                                                • 了解各種心理傾向之間互相影響及導致之結果如何?
                                                                                                                                                                                                • 以大量採用逆向思惟、完整闡述心理學系統或列出檢查清單發揮最大作用,且更為強調多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的效應。

                                                                                                                                                                                              星期一, 2月 15, 2021

                                                                                                                                                                                              努力學習

                                                                                                                                                                                              常常看著書會冒出一個念頭,為何要這麼努力學習?

                                                                                                                                                                                              臉書上面滿滿的都是玩樂的照片,而且別人看起來更成功

                                                                                                                                                                                              針對這個問題,給自己的答案

                                                                                                                                                                                              1. 因為比我更優秀的人還在更努力的學習中
                                                                                                                                                                                              2. 競爭永遠是機率性問題,我們只能透過學習來增加勝率,但不保證


                                                                                                                                                                                              星期日, 2月 14, 2021

                                                                                                                                                                                              NO.1366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q.html

                                                                                                                                                                                              • 當我們看到一個陌生人之後,會不會產生好感,主要取決於那個人能讓我們感覺到和自己相似性的多寡。
                                                                                                                                                                                              • 相似性分成了三個層次。
                                                                                                                                                                                                • 第一層相似性,就是你們倆的興趣愛好。
                                                                                                                                                                                                • 第二層相似性,就是咱們平時總說的三觀,你們倆的人生信念、行為模式,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 第三層相似性,是你們兩個人的愛情觀,也就是在你們的內心深處,認為愛情和婚姻應該是什麼樣子。
                                                                                                                                                                                              • 想要發現你和別人興趣愛好的相似性,你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喜歡和那個人一起做事嗎?
                                                                                                                                                                                              • 探索兩個人第二層的相似性,也就三觀的相似性,你就需要問自己:我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嗎?
                                                                                                                                                                                              • 在愛情中還要考察第三層相似性,你需要問自己,也需要問對方,對於你們來說,愛到底是什麼?
                                                                                                                                                                                              • 什麼是愛情觀呢?它就是我們對愛情應該是什麼樣或者不應該是什麼樣的那個期待。兩個人應該有多親密?要有多少距離?需要多少獨立的空間?在一段愛情中,雙方要有多少給予?搞清楚這些問題,你才能搞清楚你們倆的愛情觀。
                                                                                                                                                                                              • 你在婚戀中是否感覺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狀和你心中的期待之間,存在多大程度的差距。
                                                                                                                                                                                              • 愛情並不盲目,就算是最善良的人,在選擇終身伴侶時,都會進行一些庸俗的考慮。每個人都會問自己:和這個人在一起,對我有什麼好處?
                                                                                                                                                                                              • 六種主要的因素,分別是相貌、財產、地位名望、知識、性格還有人品。
                                                                                                                                                                                              • 我們看一個人的外觀時,看得不只是五官長相。美是在動態中呈現的,如果你可以建立自信,使用積極的肢體語言,言行舉止優雅而熱烈,你真的可以顯得更漂亮。而這些,確實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提升的。
                                                                                                                                                                                              • 人的心理有一個特點,我們希望自己的行為和觀念保持一致。所以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為這件事尋找一個理由,讓自己相信,我們是心甘情願地在做這件事。這在心理學上叫「承諾的一致性」。
                                                                                                                                                                                              • 自尊按摩一共有四個步驟:
                                                                                                                                                                                                • 第一步,你要讓對方知道,你已經被他的魔力迅速吸引;
                                                                                                                                                                                                • 第二步,在你們交談的過程中,你必須讓對方感覺到你真心流露出來的理解和認同;
                                                                                                                                                                                                • 第三步,將你的認同不斷點綴在日常生活之中。意中人越來越多地向你展露自我,你要不時拋出含蓄的讚美作為回報,在這個過程中,你們可以製造出私密的笑話,並藉助其他技巧,讓他感覺到自己非常獨特。
                                                                                                                                                                                                • 第四步,當意中人感覺你已經完全理解了他有多麼獨特的時候,你就可以拋出最真誠的讚美了。
                                                                                                                                                                                              • 法國人有一種表達習慣,聽到別人的誇獎,這個時候,他不會說哪裡哪裡,也不會說謝謝。他會說,很高興你能發現這一點,你真棒。
                                                                                                                                                                                              • 一段好的愛情,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是「相似」、「等價」和「尊重」。
                                                                                                                                                                                              • 沒有任何一條道路能夠通往真誠,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星期六, 2月 13, 2021

                                                                                                                                                                                                                                                      NO.1363 怎样给孩子建立一个“善意银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K.html

                                                                                                                                                                                                                                                      • 從語言學習上講,寶寶是通過和大人交談,以及聽別人談話來學習語言的。
                                                                                                                                                                                                                                                      • 刺耳的聲調和緊繃的聲線,傳達出的是憤怒、恐懼和失去權威的感覺。
                                                                                                                                                                                                                                                      • 如果你希望孩子做一件事,要簡明扼要地說明你的要求和指示,聲音要響亮清晰。
                                                                                                                                                                                                                                                      • 和孩子展開一場對話是有技巧的。比如說,你可以在對話裡面嘗試帶有更多細節的去提問,越詳細越精確越好。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重複孩子說過的話,並根據這些信息去問後續的問題。
                                                                                                                                                                                                                                                      • 如果你有事要忙,一定要用恰當的方式終止談話。你可以有禮貌地直截了當提出要求:“我要去準備晚餐了,但跟你聊天很愉快,謝謝!
                                                                                                                                                                                                                                                      • 作者建議你這樣說:“你的話我聽見了,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但是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想想。
                                                                                                                                                                                                                                                      •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非常不同。男孩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女孩是一點就著,經常和母親吵架。
                                                                                                                                                                                                                                                      • 家長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你可以把你的孩子視作來自國外的大學生,或者從外地來的遠方侄女。你的目的是學習他們遙遠文化中的習俗。你得通過聆聽去了解他們,而不是預先假設、判斷或嘗試修正。
                                                                                                                                                                                                                                                      • 你要把這場談話當作對你的讚美。家裡是個歡迎吐苦水的地方。即使他說的事情無聊又冗長,聆聽,聆聽,再聆聽,然後再問他問題。

                                                                                                                                                                                                                                                                    NO.1365 苏轼的精神力量从哪来?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S.html

                                                                                                                                                                                                                                                                    • 修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說得輕一點是提高自己,說得重一點就是徹悟,也就是獲得真理。在儒家是成聖,在道教是成仙,在佛教就是成佛。
                                                                                                                                                                                                                                                                    • 蘇軾就覺得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是學習方法,跟讀聖賢書沒有本質區別。
                                                                                                                                                                                                                                                                    • 蘇軾和禪宗的共同點是承認認知和語言有局限。既然靠語言沒辦法徹悟,那就得借助其他方法,這就是佛教中方便法門的意思。
                                                                                                                                                                                                                                                                    • 任何學習方式都可以成為方便法門。造像、圖像、學術、冥想、瑜伽,甚至是實用的手藝,都能抵達同一個終點,就都是修行方式。
                                                                                                                                                                                                                                                                    • 因為修行的終點是相同的,學書法不只是要把字寫好,學畫畫也不只是為了畫得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領悟,接近真理。
                                                                                                                                                                                                                                                                    • 陶淵明就是這麼做的。他有一首詩叫《形影神》,就是在詩中思考晚年和死亡。在這首詩裡,形是形體的形,就像一個普通的人,一直哀嘆人生短暫。影是影子的影,指的是人死後的名聲。影很愛說大道理。他說,成仙不可能,長生也很難,既然必有一死,就應該遺愛人間。神是人的精神。神說,死後名聲不重要,最好的境界,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就是不去計較,該干嘛幹嘛。於是,他們仨聊了半天,最後覺得,想那麼多幹什麼啊,不如喝酒去吧。
                                                                                                                                                                                                                                                                    • 蘇軾筆下的形認為,人生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包括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只有一點,就是形影相隨。你身後的名聲,會被你生前的所作所為影響。但是,影不太瞧得起形,形所知有限,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死後漫長的時間中會發生什麼。
                                                                                                                                                                                                                                                                    • 你會看到他寫自己如何在晨風中梳頭、如何在窗下午睡、如何在晚上用熱水洗腳,全都是一些舒適愜意的細節。這些細節都是觸覺體驗,而且真實美好。只有完全放鬆身心,才能有這樣細微、美妙的感受。就這樣,蘇軾用詩把艱苦的流放生涯,變成了連續的、流動的、美好的瞬間。形影相隨,蘇軾用藝術表達處理痛苦,改變了自己個人的生命體驗,同時,也影響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 跟詩中的陶淵明對話,就是蘇軾參悟人生的方便法門,用藝術的語言轉化現實的痛苦,也是蘇軾參悟人生的方便法門。

                                                                                                                                                                                                                                                                                  星期五, 2月 12, 2021

                                                                                                                                                                                                                                                                                  NO.1364 你身边的金钱心理学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s.html

                                                                                                                                                                                                                                                                                  • 金錢是一個強大且需要警惕的評價體系。
                                                                                                                                                                                                                                                                                  • 錢這個評價體系,其實是拆除了熟人社會中通過漫長的過程費勁搭建起來的腳手架。
                                                                                                                                                                                                                                                                                  • 當一個人做事的內在動機強烈時,一旦引入錢這個評價體系,反而會削弱甚至扼殺人們的內在動機。
                                                                                                                                                                                                                                                                                  • 有錢確實能使鬼推磨,但是有錢不能使鬼“想”推磨或者“愛上”推磨,而且僅限於“推磨”這樣機械性的不需要創造力的事。
                                                                                                                                                                                                                                                                                  • 當看到或想到錢之後,人就會變得不願意幫助別人,在自己需要幫助時也更不情願向別人求助。金錢讓我們感覺自己很強大,覺得有自己就夠了,不需要跟他人建立聯繫。
                                                                                                                                                                                                                                                                                  • 那些習慣於把時間當成金錢的人,承受著更重的心理壓力,而這種心理壓力導致他們唾液中的腎上腺素水平要比普通人高出23.53%
                                                                                                                                                                                                                                                                                  • 我們以為有錢買買買能夠更幸福,但是那種幸福很短暫,甚至長期來看會讓我們苦惱,而當把我們自己賺的錢花在別人身上,能帶給我們更大的效用,變得更幸福。
                                                                                                                                                                                                                                                                                  • 影響我們幸福感的有三大因素:跟他人的聯繫成就感自主性。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不但可以讓我們加深跟其他人之間的聯繫,還可以讓我們有一種成就感,以及一種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自主性。
                                                                                                                                                                                                                                                                                  • 著名美國記者亨利·孟肯說:“人生贏家就是比你老婆的閨蜜的老公多賺100美元的人。”
                                                                                                                                                                                                                                                                                  • 人們是通過社會比較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所以假如你經常覺得自己朋友圈裡很多人比自己有錢,那很可能只是一種幻覺,而並不是事實本身,因為你只關注到那些有錢人。所以,你看,比較就是一個小偷,它會偷走你的快樂。
                                                                                                                                                                                                                                                                                  • 觸摸過商品的學生會更加覺得這兩件商品是屬於自己的,而且對商品的估價也會更高。

                                                                                                                                                                                                                                                                                                    星期四, 2月 11, 2021

                                                                                                                                                                                                                                                                                                    NO.1362 回礼:如何正确地接受善意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0.html

                                                                                                                                                                                                                                                                                                    • 交換的禮物等值,交換的時間分前後,這就是藉貸
                                                                                                                                                                                                                                                                                                    • 交換的禮物不等值,交換行為同時發生,這就是貿易
                                                                                                                                                                                                                                                                                                    • 交換的禮物等值,交換行為同時發生,這就是拒絕
                                                                                                                                                                                                                                                                                                    • 交換的禮物不等值,交換時間分前後,這是贈禮和回禮
                                                                                                                                                                                                                                                                                                    • 商人做貿易,最早不就是以物易物,而且雙方都覺得自己賺了,否則這樁生意就根本做不起來。
                                                                                                                                                                                                                                                                                                    • 送禮物是一種善意,你在這個善意上附著了個人的要求。那麼對方就可以用立即回贈等值禮物的方法,把這份善意不多不少退還給你,同時也就把附著的個人要求退給了你。
                                                                                                                                                                                                                                                                                                    • 同一時間,別人立即回贈等值禮物,意思是拒絕。
                                                                                                                                                                                                                                                                                                    • 如果你的確承對方的情,也心懷感激,那麼你應該過些時候再回禮,而且最好回禮的價值略低於贈禮的價值

                                                                                                                                                                                                                                                                                                                NO.1361 像个叔叔那样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J.html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和教師,總是需要一個類似叔叔或者舅舅那樣的角色,身為成人但是作為平等的朋友,和孩子們聊聊。討論一點學習和生活之外的話題,尤其是未來成人世界裡的模樣,為孩子們未來的人生路做一點預先準備。
                                                                                                                                                                                                                                                                                                                • 在成人和孩子之間,除了教育和聽從,命令與服從之外,應該還存在著另外一種較為輕鬆的相處方式。其中除了關切和誠懇,還應該有平等和尊重。
                                                                                                                                                                                                                                                                                                                • 我更希望他們能用更加寬容的視角來觀察世界,而不是一早就吸收了各種成見和定見,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很小的世界裡,還因此覺得可以過完安穩的一生。
                                                                                                                                                                                                                                                                                                                • 不妨先制定宏遠的目標,最後即便無法抵達,也能多走出去很遠的一段。

                                                                                                                                                                                                                                                                                                                    NO.1360 拜托了,和菜头叔叔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h.html

                                                                                                                                                                                                                                                                                                                    • 文字為什麼會有力量?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堅硬的概念。不奮起一棒把它們打碎,到頭來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是一無所知。
                                                                                                                                                                                                                                                                                                                    • 成長不是向上,一路向空無一物的天空伸展自己的過程。成長是向下,向腳下看,把自己堅信不疑的那些道理和概念從泥土裡拔出來看看,看到它的底座的過程。地板下還有地板,玄機下面還有玄機。這個往下追問的進程,是終其一生也沒法窮盡的。

                                                                                                                                                                                                                                                                                                                    NO.1358 什么是影响你生活的“远方”?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y.html

                                                                                                                                                                                                                                                                                                                    • 2020年是一個分界線,我們熟悉的世界已經終結了,人類歷史將會被分割為前疫情時代和後疫情時代
                                                                                                                                                                                                                                                                                                                    • 2020是過去10年中最壞的一年,但很可能是未來10年中最好的一年。
                                                                                                                                                                                                                                                                                                                    • 人們的生活變得複雜起來,因為影響你生活的變量,從10多個可能最後變成了100多個。而且許多變量是來自外部的,甚至來自遠方,來自你從未去過、甚至從未聽說過的地方。而且往往讓你不明所以,這些變量很複雜,你不知道它的本質、機製到底是怎麼回事。
                                                                                                                                                                                                                                                                                                                    • 投資、技術、設備、生產、經營和消費,這些環節本來都是在地方一體的,現在可能來自不同的四面八方。而將這些要素整合起來的機制,不僅超過了許多人的認識理解能力,而且這個機制不是本地能夠決定的,甚至不是本國政府能夠單獨決定的,也無法單獨去負責。
                                                                                                                                                                                                                                                                                                                    • 這一波全球化的特點造成了橫跨國界的斷層線:所有國家內部都同時存在著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受挫者。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出現了全球文化價值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群體。
                                                                                                                                                                                                                                                                                                                    • 資本和技術它們遵循著一種對事不對人的普遍主義邏輯。因為資本是什麼樣?它總是會流動到效益最高的地方;而技術,總是會找到生產性更強的地方。 。

                                                                                                                                                                                                                                                                                                                            NO.1359 什么才叫有思考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I.html

                                                                                                                                                                                                                                                                                                                            • 思考是分成兩個部分的:一個部分當然就是在觀念世界中的抽象和總結,然後你形成了一個觀點;另一個部分其實是把自己的抽象和總結,把自己的觀點,放到現實世界中,去真實地承擔風險。
                                                                                                                                                                                                                                                                                                                            • “有的人只能被稱為半個人,不是說他沒有觀點,而是說他不敢為之冒險……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你就必須這樣做。否則,你就不會持有真正的意見。”
                                                                                                                                                                                                                                                                                                                            • “如果你勇於承擔風險,有尊嚴地面對自己的命運,那麼你做什麼都不會貶低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承擔風險,那麼你做什麼都不會使自己偉大。
                                                                                                                                                                                                                                                                                                                            • 思考力不是坐而論道,思考力是躬身入局、風險共擔的結果之一。
                                                                                                                                                                                                                                                                                                                            • 壞掉的鐘,每天也會有兩次是準的。
                                                                                                                                                                                                                                                                                                                            • 思考力強的表現之一是抽象能力建模能力
                                                                                                                                                                                                                                                                                                                            • 如何去看公司的模型,也就是三個視角:終局視角、用戶視角財務視角
                                                                                                                                                                                                                                                                                                                            • 公司能力的三角模型,也就是資本戰略組織
                                                                                                                                                                                                                                                                                                                            • 終局視角指的是,你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想清楚這件事情它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然後從終局倒推回來,去想今天在這個時間點上你應該做什麼。
                                                                                                                                                                                                                                                                                                                            • 用戶視角指的就是,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去考慮一個動作應不應該做。用他的話說:“想不清楚的時候,從用戶和消費者的角度去看,你就會無比堅定。”
                                                                                                                                                                                                                                                                                                                            • 所謂的財務視角,我的理解其實就是,要算得過來賬,要證明自己的UE,也就是單位經濟模型是成立的。
                                                                                                                                                                                                                                                                                                                            • 就好像有一個蓄水池,你去投放廣告、去做用戶拉新甚至去補貼用戶,這是一個出水的水龍頭;而你的單位經濟模型,也就是每發生一次交易能夠賺到的錢,就是一個進水的水龍頭。要不斷去調節這兩個水龍頭的出水量,確保池子裡總是有水。 “一邊出水,一邊進水,不停調整節奏。”

                                                                                                                                                                                                                                                                                                                                                星期六, 2月 06, 2021

                                                                                                                                                                                                                                                                                                                                                NO.1357 为什么家让人又爱又怨?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H.html

                                                                                                                                                                                                                                                                                                                                                • 家既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歸宿。
                                                                                                                                                                                                                                                                                                                                                • 找一張紙和筆,寫下你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樣東西。這十樣東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當你寫完了以後,試著刪去其中五項,就像它們會從你的生命中消失一樣。然後再刪掉其中三項。最後,刪到只剩一項。
                                                                                                                                                                                                                                                                                                                                                • 家是重要的,可是我們對家人的感情,卻並不總是溫暖的。很多時候,它是又愛又怨的。
                                                                                                                                                                                                                                                                                                                                                • 我們對家的歸屬感,依靠的是我們與家人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結。因為這種情感聯結,你會自願接受家人影響,並且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他們。
                                                                                                                                                                                                                                                                                                                                                • 人又有獨立自主的需要。你希望自由,希望能夠獨立思考,希望獨立選擇自己的生活。
                                                                                                                                                                                                                                                                                                                                                • 歸屬和自主的矛盾,構成了一種永恆的張力。
                                                                                                                                                                                                                                                                                                                                                • 歸屬和自主之間的矛盾,有三種典型的表現形式。
                                                                                                                                                                                                                                                                                                                                                  • 第一種表現形式:情感混淆。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情感,什麼是家人的情感。
                                                                                                                                                                                                                                                                                                                                                  • 第二種表現形式:角色混淆。就是你在家中承擔了一個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 第三種表現形式:需要的混淆。也就是你不明白一件事到底是家人的期望,還是自己的願望。

                                                                                                                                                                                                                                                                                                                                                                星期五, 2月 05, 2021

                                                                                                                                                                                                                                                                                                                                                                NO.1356 怎样赞美一个人?

                                                                                                                                                                                                                                                                                                                                                                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id=BQe6EGjvO7zRKZqzqqXnDrkMLPgAp9

                                                                                                                                                                                                                                                                                                                                                                • 風險為零的讚美技術:用行動而不是用語言來表達讚美。 
                                                                                                                                                                                                                                                                                                                                                                  • 嗯度”:嗯度”是可以不斷提高的。比如你可以從“嗯嗯”發展到:
                                                                                                                                                                                                                                                                                                                                                                    “是啊”
                                                                                                                                                                                                                                                                                                                                                                    “對”
                                                                                                                                                                                                                                                                                                                                                                    “天啊”
                                                                                                                                                                                                                                                                                                                                                                    “原來是這樣啊”
                                                                                                                                                                                                                                                                                                                                                                    “你不說,我真沒想過這個問題”
                                                                                                                                                                                                                                                                                                                                                                    “真的沒想到居然可以這樣”
                                                                                                                                                                                                                                                                                                                                                                  • 摸機率”。什麼叫“摸機率”?就是單位時間裡摸手機的次數。
                                                                                                                                                                                                                                                                                                                                                                  • 舉機率”,
                                                                                                                                                                                                                                                                                                                                                                  • "做筆記"
                                                                                                                                                                                                                                                                                                                                                                • 心理學家有一個洞察,人的一輩子到底追求的是什麼呢?其實大家追求的就是一件事,就是這句話:“每個人畢生都在追求的是被看見。”
                                                                                                                                                                                                                                                                                                                                                                • 讚美的本質就是這句話:“每個人都在追求被看見。”我讚美別人就是要告訴對方,我看見你了,我看見你跟別人不一樣了。
                                                                                                                                                                                                                                                                                                                                                                • 請記住讚美的公式:讚美 = 發現並指出對方的獨特行為。
                                                                                                                                                                                                                                                                                                                                                                • 你可以把讚美想像為這樣一組動作,茫茫的人海就好像是一個黑暗的劇院,你是手握追光燈的燈光師。在黑暗的劇院裡,我掌握著追光燈,我要去尋找、去發現與眾不同的人,然後“啪”一下,把追光燈打到他身上。他就會馬上知道,你看見他了,其他人也看見他了。一瞬間,因為你把燈打到了他身上,他感到了自己的力量,他就變得更好了。這就是讚美要追求的效果。
                                                                                                                                                                                                                                                                                                                                                                • 讚美技巧
                                                                                                                                                                                                                                                                                                                                                                  • 第一個技巧,叫做從差異中發現內容
                                                                                                                                                                                                                                                                                                                                                                  • 第二個技巧是,讚美行為,而不是讚美天賦。
                                                                                                                                                                                                                                                                                                                                                                • 這裡有一個天大的坑,那就是讚美別人的時候,千萬別說:“你很像那個誰。”尤其千萬不要在兩個女性之間建立這種聯繫。
                                                                                                                                                                                                                                                                                                                                                                • 實施讚美的技術要領。
                                                                                                                                                                                                                                                                                                                                                                  1. 輕輕地: 讚美的時候,不要給別人造成負擔,讚美的表達一定要簡潔。
                                                                                                                                                                                                                                                                                                                                                                  2. 深深地: 什麼意思?深深地,不是你的話要多重或者多長,而是你要表達出來,把對方的優點嵌入到我的生命當中。我們表達的重點不是“你真棒”,而是你的優秀深深地影響了我,這就是最高級別的讚美。
                                                                                                                                                                                                                                                                                                                                                                  3. 常常地: 咱們從今天開始都給自己提個要求,任何場合、任何場景,我們都要給別人一個正反饋,因為利他也是利己。說白了,就是養成讚美的習慣。
                                                                                                                                                                                                                                                                                                                                                                • 讚美別人,其實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因為當我不斷對外界打追光燈的時候,這個世界肯定因此變得更亮了一點。我身邊的每個人都高興,對我也是有好處的,因為我的生存環境更友好了,這就叫“利他就是利己”。

                                                                                                                                                                                                                                                                                                                                                                心流是什麼?心理學家發現:想快樂、提升幸福感,這個狀態是關鍵


                                                                                                                                                                                                                                                                                                                                                                •  米哈里教授訪問了一位著名的鋼琴作曲家,作曲家描述了他在創作時候的心情:我會進入到狂喜的狀態,在那個時候,我感覺不到自己,我好像根本就不存在 ,我的手好像跟我的意志無關,我坐在那裡,帶著崇敬和平靜的心情,音樂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從我手中流瀉而出。It “flows” from my hand.
                                                                                                                                                                                                                                                                                                                                                                • 什麼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 要如何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目前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條件:
                                                                                                                                                                                                                                                                                                                                                                  • (1)你要熱愛你所做的事。
                                                                                                                                                                                                                                                                                                                                                                  • (2)你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對你做的事有主控的能力。
                                                                                                                                                                                                                                                                                                                                                                  • (3)要有挑戰性,但不會太有挑戰,難度大概微微超過你當下的能力( 10% )。
                                                                                                                                                                                                                                                                                                                                                                  • (4)要有階段性的回饋和獎勵。
                                                                                                                                                                                                                                                                                                                                                                  • (5)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知道大致的步驟。
                                                                                                                                                                                                                                                                                                                                                                • 請透過以下導引練習。
                                                                                                                                                                                                                                                                                                                                                                  1. 專注時間
                                                                                                                                                                                                                                                                                                                                                                  2. 訂定目標
                                                                                                                                                                                                                                                                                                                                                                  3. 工作挑戰
                                                                                                                                                                                                                                                                                                                                                                  4. 設定關卡
                                                                                                                                                                                                                                                                                                                                                                  5. 即時獎勵

                                                                                                                                                                                                                                                                                                                                                                星期三, 2月 03, 2021

                                                                                                                                                                                                                                                                                                                                                                NO.1355 怎样创造共识?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F.html

                                                                                                                                                                                                                                                                                                                                                                • 溝通的三個通用能力:開放性、目標感、建設性
                                                                                                                                                                                                                                                                                                                                                                • 開放性既不是一個人的表演,也不是溫和的態度,而是要把自己的溝通過程變成一個開放系統,讓對方的思想、觀點可以湧入這個系統中。只有產生了真正的交互,我們才叫完成開放性的溝通。
                                                                                                                                                                                                                                                                                                                                                                • 開放性=擴大共識+消除盲區
                                                                                                                                                                                                                                                                                                                                                                • 心理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叫喬哈里窗,是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漢姆提出的一個模型。它把人們的信息劃分為四種類型:
                                                                                                                                                                                                                                                                                                                                                                  • 第一種,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這是溝通中的共識區,因為我們的信息完全對稱。
                                                                                                                                                                                                                                                                                                                                                                  • 第二種,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叫做我的盲區
                                                                                                                                                                                                                                                                                                                                                                  • 第三種,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叫做你的盲區
                                                                                                                                                                                                                                                                                                                                                                  • 第四種,是特別可怕的一類,咱倆都不知道的信息,這是我們共同的盲區
                                                                                                                                                                                                                                                                                                                                                                • 溝通的意義,就是不斷同步我們雙方的信息流,讓共識區慢慢變大,讓盲區越來越小。
                                                                                                                                                                                                                                                                                                                                                                  • 第一個技巧,就是在談話的過程中,少說“你”,多說“我”和“我們”。
                                                                                                                                                                                                                                                                                                                                                                  • 第二個技巧,每說一段,就Cue一次對方,問一下對方的意見。
                                                                                                                                                                                                                                                                                                                                                                • 我做的PPT,從來沒有“謝謝”這一頁。為啥?因為如果你做提案,一出現“謝謝”這一頁,就是在說:“我說完了,請來評價我。”那現場的所有人,馬上就把思維切換到評價模式了。說不好聽的,他們挑刺的話就已經在路上了。而你把“謝謝”換成這麼一頁:“我們來看看怎麼落實剛才的方案。”大家就會順著這個思路,跟你提建設性的建議,想辦法把這個方案落實下去。這就是開放性的重要性。

                                                                                                                                                                                                                                                                                                                                                                                    星期二, 2月 02, 2021

                                                                                                                                                                                                                                                                                                                                                                                    NO.1354 怎样听懂真实意图?

                                                                                                                                                                                                                                                                                                                                                                                    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id=DAgOBQ46R1rnXRQPD3JdLzGqEZ3aY7

                                                                                                                                                                                                                                                                                                                                                                                    • 職場溝通有這個特點:職場的溝通,不是為了說話而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溝通。
                                                                                                                                                                                                                                                                                                                                                                                    • 如果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我得能聽懂那個問題是什麼?對方在說什麼、在要什麼、他在給我提什麼條件?聽懂對方的意圖,是溝通的基礎。
                                                                                                                                                                                                                                                                                                                                                                                    • 三個層面來解決傾聽的問題:
                                                                                                                                                                                                                                                                                                                                                                                      • 第一:怎麼精準傾聽,就是徹底聽懂對方的意圖。
                                                                                                                                                                                                                                                                                                                                                                                      • 第二:怎麼讓對方知道,我聽懂了。這一步能建立信任。
                                                                                                                                                                                                                                                                                                                                                                                      • 第三:基於我聽懂的內容,我怎麼給對方一個回應,讓我們的溝通能夠真正地開展起來
                                                                                                                                                                                                                                                                                                                                                                                    • 什麼是結構化傾聽?請你在頭腦裡自動畫三個格,把聽到的所有信息,進行分類處理。
                                                                                                                                                                                                                                                                                                                                                                                      • 第一格:對方陳述了一個什麼樣的事實
                                                                                                                                                                                                                                                                                                                                                                                      • 第二格:對方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緒
                                                                                                                                                                                                                                                                                                                                                                                      • 第三格:對方期待我作出的行動。這一點非常重要。
                                                                                                                                                                                                                                                                                                                                                                                    • 結構化傾聽 = 接收事實+感受情緒+理解對方期待的行動。
                                                                                                                                                                                                                                                                                                                                                                                    • 如果我聽懂了客人的真正的意思,那麼我怎麼回复客人呢?我肯定是先承認事實,再安撫情緒,然後按照他希望的行動開展行動。
                                                                                                                                                                                                                                                                                                                                                                                    • 結構化傾聽,我希望你能記住這三點:
                                                                                                                                                                                                                                                                                                                                                                                      • 第一,溝通的起點不是說,而是聽。
                                                                                                                                                                                                                                                                                                                                                                                      • 第二,我們總結了一個模型,也是“結構化傾聽的鐵三角”:事實、情緒、行動
                                                                                                                                                                                                                                                                                                                                                                                      • 第三,事實和情緒有時候是很難區分的。你可以通過訓練,強行要求自己做一個區分,這樣可以幫助你作出正確的行動回應。

                                                                                                                                                                                                                                                                                                                                                                                                                星期一, 2月 01, 2021

                                                                                                                                                                                                                                                                                                                                                                                                                NO.1353 如何度过“留学冰河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E.html

                                                                                                                                                                                                                                                                                                                                                                                                                •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而是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還要活很長時間的人。因此,傾聽他的聲音,尊重他的選擇,讓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
                                                                                                                                                                                                                                                                                                                                                                                                                • 千萬別小看“確立願景”這一步,它揭示了製定戰略的本質是“增加確定性”,幫助你的家庭在“偏離航線”的時候,依然可以回到正確的軌道,前往那個目的地。
                                                                                                                                                                                                                                                                                                                                                                                                                • 我們每個人在做自我規劃時,一般是以月為單位,最長也就半年。但是,孩子的成長,這個時間跨度長達十年二十年。你參與規劃孩子的成長,就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線拉長,讓你思考十年二十年後,你在哪裡,在做什麼。這實際上就像槓桿一樣撬動了你的人生管理。
                                                                                                                                                                                                                                                                                                                                                                                                                • 學校不再​​只是孩子上學的地方,更要成為提供孩子成長解決方案的地方。
                                                                                                                                                                                                                                                                                                                                                                                                                • 當任何的困境出現,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不要和問題站在一起,打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