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S.html
- 從1978年開始的中國農村土地承包合約,非常成功。張五常認為,核心原因在於,政府逐步減少了對農業生產的計劃管控,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界定農村土地的使用上,農業生產效率因此大幅提高。
- 加上農業良種推廣和化肥使用,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從整體上解決了糧食生產問題,從根上保證了工業生產和城市發展。
- 承包製應用在工業領域時,問題來了:工業資產的折舊、維護保養和再投資,都成了糊塗賬。企業承包者不能隨意解僱職工,企業負擔越來越重,經營難以為繼。
- 怎麼辦呢?當時的做法是擴大招商引資,希望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當時,各地私人企業很少,國企自顧不暇,真正能進行投資的企業,主要來自港澳台等境外地區,投資重點是外向型加工業。
- 國家提出今年GDP增長目標8%,分解到全國各省份,發展快一些的省份要完成9%至10%,慢一些的完成6%至7%;各省再把增長目標分解到地市級和縣級,層層承包的GDP考核體係就形成了。
- 各地要完成這些分解下來的增長指標,短期內靠消費增長不現實,靠出口拉動也需要有基礎,最終各地政府不約而同地盯上了招商引資,也就是靠新增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完成分解下來的GDP增長指標。
- 中國的行政區域。這個你肯定熟悉,從上到下共七層,分別是:中央、省級、地市、縣級、鎮、村、戶,縣級正好在中間,位列第四層。
- 土地使用權的歸屬。決定如何使用土地的權力,不是在中央和省級政府手上,而主要是在縣一級。
- 中央和省級政府管什麼呢?張五常認為,它們主要管四件事:
- 一是提供有關土地及其他經濟政策的指導;
- 二是有權更改地區的劃分界線;
- 三是有權決定地區幹部的任免;
- 四是可以把不同地區的稅收進行再分配。
- 中國經濟制度變遷,以及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敗,有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看各地區的土地,是否得到了最有效率的使用。無論是招商引資搞工業,還是財政投資建交通,只要土地使用得當,當地經濟發展速度就有保障。
- 從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後,各地區可以有兩項重要收入:
- 一是增值稅分成。全國工業產品增值稅統一為17%,各地從當地產生的工業產品增值稅中可以分到四分之一,就是4.25%,張五常認為這非常關鍵,是調動地方積極性的製度安排,各地招商引資有了動力。
- 二是賣地的收入。各地出租、出售土地給工廠或開發商而獲得土地收入,當地可以留下75%,另外25%上交。這一下強烈刺激了各地大規模修改土地用途,大搞招商引資和房地產建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