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23, 2022

289|空客何以逆袭波音?

https://www.ljsw.io/dedao/2022-07-25/AM5.html

  • 在二戰之前的螺旋槳小飛機時代,歐美的飛機製造實力差不多;二戰之後,歐洲工業實力大大削弱,正好趕上飛機產業升級,進入噴氣式大飛機時代,歐洲在這一輪升級中掉隊了。
  • 從二戰後到1970年,全球民用航空市場是美國的波音、麥道、洛克希德等巨頭的天下。英法等國也嘗試推出了“彗星號”“協和號”等商用飛機,結果都被打敗,整個歐洲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機型。
  • 大型商用飛機製造有兩大門檻:一是技術水平,二是市場規模
    • 技術角度來說,研發一款機型的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比如著名的空客A380,從1996年立項,到2005年完成原型機的首飛,光是研發就花了10年,總研發成本高達250億美元。然而,就是這麼一款投入巨大的機型,在首飛16年之後就宣布退出歷史舞台,從2021年起不再生產,成為一款失敗的機型。飛機研發的風險之高,一般企業根本無法承受。
    • 來看市場規模。一款機型必須實現500—700架的銷量才能達到收支平衡點
    • 飛機涉及安全和大量的後期維護,航空公司都對機型有“路徑依賴”,傾向於大量採用同一類機型。這是一種強大的市場進入壁壘,非常有利於佔據先發優勢的巨頭。
  • 方案
    • 先來看技術方面。空客整合了整個歐洲的民航工業能力,以空客為中心,歐洲民航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和供應鏈條。
    • 在研發資金上,英、法、德三國對空客投入了巨額財政支持,幫助空客撐過前面25年的持續燒錢階段。
    • 再來說市場。單個歐洲國家市場體量太小,不足以讓本國飛機製造商撐過生死線。而空客是“歐洲之子”,它享有歐洲的整個統一市場,這個市場體量比美國更大。
    • 拓展海外市場時,歐洲則積極開展“飛機外交”。
  • 我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C919正處在商業化的前夕,歐洲的這套“技術+市場”的組合拳值得借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全球民航在空客的A系列和波音的B系列之外,還會有C系列的一席之地,在大型商用飛機領域形成一個全新的“ABC”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