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當·斯密是《國富論》的作者,是經濟學的奠基人。他的核心主張就是,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私利來工作,但是經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組織,最後就能增進整個社會的福祉。
- 中國古代說,士農工商,商人是所謂的“四民之末”,時間一長就成了一種道德習慣了。你設身處地想想看,你要是秦皇漢武那樣的皇帝,對一波天天流動,思想活泛,能掙錢,你又在他身上收不著稅的人,你是不是也挺煩的?實際上,歐洲對商人的道德歧視,也出於類似的原因。這是一種解釋。
- 亞當·斯密的出發點,仍然是每一個人能夠利益最大化。只不過,兩本書功能不一樣:《國富論》說的是在大規模的陌生人協作的情況下的原則,而《道德情操論》說的是熟人之間打交道的原則。
- 一個人能維持良好的社交圈子通常是150人,這叫“鄧巴數字”。在這些人當中,能建立起無條件信任和關懷的,一般也就5-10個人。剩下人的處境和生死,在實際上和情感上都和我沒有多大關係。
- 既然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是在熟人之間,我們怎麼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呢?最靠譜的方法,就是講道德。亞當·斯密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愛,而且希望自己是個值得愛的人。”
- 亞當·斯密講的是值得被別人愛。因為你有同情心,謹慎,有正義感,樂於助人等等這些道德品質,你才能在和熟人合作的時候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這才是最聰明的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
- 對外逐利,不如對內建設。這個原理,起作用的方式,和亞當·斯密講得道德情操是一樣的。當你對外追求時,世界太複雜,市場太紛亂,信息也太不完備,你可能根本把握不住。但是對內建設,提升你值得被愛的價值,提升你和追逐的東西的匹配度,才是最好的方法。
- 什麼是匹配度?不僅僅是門當戶對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你只有提升自己內心的價值,才有可能理解對方的價值。就像你必須在內心對線條、結構、色彩有足夠的理解力,看到好的美術作品,你的內在才能和它匹配起來,你才能欣賞得了這樣的藝術。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價值系統,這沒問題,也沒有對錯。但是只有當你這個價值系統,越多的人也覺得有價值,覺得你正確,你在商業上才能做得成。
星期日, 12月 16, 2018
NO.17 【穷查理宝典】之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