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yNwelz6kDn0aKeRG0YV7qLAO3Bb51j
- 產品的上市週期要從立項算起,經過預研,開發,測試,量產,最終到交付,任何一個環節改進工作,著眼點都不能只是提高自己的效率,而是要提高全流程的效率。
- 如果某個部門把提高工作效率這件事,看成是它關起門來自己就能干成的事,那結果可能就是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卻給前後方創造了更大的問題。後方的變革和前線的需求總是對不上,很大程度就是這個原因。
- 供應鍊是做什麼工作的?簡單說就是做供需匹配,實現動態平衡。也就是按照市場預測準備原材料、生產和物流資源,再根據訂單交貨給客戶。
- 根據IBM的調研,1999年華為的生產庫存周轉率只有3.6次/年,而市場最高水平能達到9次/年,也就是說,華為在倉庫裡囤了太多原材料;華為的及時交貨率也只有50%,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客戶下單以後,不能及時拿到產品,而市場最高水平則能達到90%。
- 華為認為,後方的工作之所以和前線需求不匹配,歸根結底是他們沒能和前線感同身受。所以它提出了一個理念,叫“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於激活狀態”
- 具體什麼意思?熊總告訴我,在華為沒有內部客戶,只有外部客戶,對供應鏈來說,市場部不是客戶,是合作夥伴,供應鏈要和市場一起面向客戶。
- 華為考核他的工作,用到的是幾組看似矛盾的KPI指標。比如說貨期要短,同時庫存也要減少;再比如收入要增長,但五年內不准增加人力成本,等等。這本質上就是市場的訴求,也是公司經營的訴求。
- 供應鏈特別像萊茵河下游的荷蘭。萊茵河曾經遭遇過很嚴重的污染,最遭殃的就是荷蘭,因為它在下游,任何人倒垃圾,最終都要流向它。所以荷蘭面對的挑戰,就是只減少自己的污染物排放,並不能解決問題。怎麼辦?荷蘭的做法是主動沿著萊茵河往上走,一家一家去溝通,看看大家怎麼能聯合在一起。所有人的問題解決了,自己的日子就好過了。
- 華為鼓勵後方打開工作邊界,把流程前後的伙伴都拉到一起,在流程前端解決問題。請注意,這不是把球踢回去,而是請人家來,一起解決問題。
- 具體到供應鏈管理,就是要做三件事:
- 第一,要協同外部供應商,對齊它們的信息,包括能供什麼材料,不能供什麼材料,什麼時候提供,等等。不僅如此,還要與供應商的供應商,也就是二級、三級供應商對齊信息。
- 第二,要協同內部的生產、銷售、研發,也就是“產銷研集成”,對齊它們的信息,做到研發什麼,預備什麼;賣什麼,囤什麼。除了對齊現在的信息,還要對齊未來的計劃,也就是公司將來要重點推什麼產品。避免出現要發動諾曼底登陸,結果沒有提前造船;或者要擺一桌大宴席,結果只准備了小涼菜。
- 第三,要協同客戶,包括渠道和夥伴,實時對齊客戶的需求。這是一個大工程,因為華為的客戶群不僅多,而且不同客戶群需求差異大,有運營商客戶,還有企業客戶、政府客戶、C端的消費者,等等。
- 為什麼後方的努力和前方的需求總是對不上?有時就是因為後方在盯著自己的某一個目標來工作,而不是盯緊公司整體的需求,從而導致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卻給公司帶來了更大的經營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