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31, 2020

NO.1320 最大货运机场如何选址?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a.html

  • 順豐最後選了哪些城市?湖北省鄂州市。
  • 聯邦快遞的總部在哪裡嗎?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
  • 孟菲斯大致就在美國的內陸中心。美國東海岸的貨機在當地時間傍晚起飛,到達孟菲斯時還是上半夜。而美國西海岸的貨機在當地時間傍晚起飛,到達孟菲斯的時候已經是下半夜了。你看,東海岸和西海岸的貨機正好交替到達。
  • 聯邦快遞算得好很準:西海岸最後一班航班進港,和第一班航班出港,中間留出來的那段時間,剛好夠分揀包裹。
  • 它不在美國的北部,不會遇到冬天的嚴寒;它不在美國的南部,可以避開墨西哥灣的颶風;它也不在美國的西部,正好躲過大平原上的龍捲風。
  • 航空貨運和客運的節奏不一樣。客運主要是在白天,貨運則是全天候24小時運行,高峰主要集中在晚上。
  • 我們可以以鄂州為原點,畫一個飛行圈。這個飛行圈的長度是1000公里,時間大約是1.5小時。在這個大圓圈之內,可以覆蓋到佔中國90%的GDP,80%人口的地區,距離世界主要城市也不過一夜之隔。
  • “全國123出行交通圈”,也就是在城市里通勤,只需要一個小時;從一個城市到串聯的城市,只需要兩個小時,想到全國主要的城市,可以坐飛機,要么坐高鐵,三個小時搞定。
  • 那要是跟全球連接呢?也是“ 123”: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 以後誰離消費者最近,誰最有優勢。
  • 企業往內地遷移是為了節省成本,後來才發現,轉型物流網絡佈局產業,是一種最明智的選擇。

                  人生是五顆球的平衡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10163.html

                  • 可口可樂執行長戴森(Brian Dyson)的名言,他在喬治亞理工學院1991年畢業典禮演講中說:「人生像五顆球的平衡雜技,這五顆球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工作是一顆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還是會彈回來。但另外四顆球是玻璃球,一旦失手,它們可能會留下無法挽回的裂痕,甚至碎落一地,永遠不會跟以前一樣。你必須努力平衡你的人生。」
                  • 「活著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活著?」
                  •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努力依「天命三要件」(很喜歡做;能做得很好;很值得做)選擇工作,也因此完全依賴工作來實現人生意義。

                  星期三, 12月 30, 2020

                  NO.1319 2020年之后,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是什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V.html

                  • 2020年之後,資本市場將長期處於“三高”狀態:高估值高波動高分化
                  • 2020年後,全球處於低增長時代,超低利率成為主流,利率水平上行空間很小。而這種超低利率環境會對資產價格產生決定性影響。
                  • 一般而言,越是低增長,越是有外生衝擊,貨幣越寬鬆,資金越充沛,利率越下行。
                  • 2020年發生了什麼?新冠疫情這個“史無前例”的外生衝擊,緊接著就是各國“史無前例”的放水。短短幾個月內,美國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數万億資金,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2倍以上!天量資金湧入市場意味著什麼呢?資金供給充沛,利率水平再下一個台階。
                  • 一般來說,國債收益率代表長期利率水平。現在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是0.69%
                  • 我們預期一個公司當期現金流是10億,如果貼現率是10%,現金流增長率是5%,那麼這個企業估值多少?戈登模型告訴我們,估值=10億/(10%-5%)=200億。
                  • 超低利率時代也意味著資產價格的高估值和高波動時代。
                  • 市場上好的投資項目不多,所以大量資金會瘋狂追求少數優質資產,導致它們價格暴漲,其他資產無人問津。資產的高分化更加顯著。
                  • 策略有兩個方向,與泡沫共舞&尋找安全資產
                  • 一個穩定高增長的資產——在投資機會匱缺,資金又極度充沛的環境中,這就是安全資產了。

                  NO.1318 如何突破芯片的理论极限?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o.html

                  • 在阿里達摩院發布的“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裡,也提到了二硫化鉬芯片材料。
                  • 所謂二維材料,就是可以忽略材料的厚度,只考慮三維空間裡的另外兩維。
                  • 提到二維材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石墨烯,它的厚度就只有一層原子,不可能再薄了。二硫化鉬沒有石墨烯那麼薄,它有三層原子:上下兩層都是硫原子,中間一層是鉬原子。三層原子這個厚度也已經接近極限了,所以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二維材料。
                  • 芯片行業有一個“摩爾定律”:每18個月,芯片性能就會翻番。摩爾定律維持了近半個世紀,一直非常準確。但是在最近十年來,這個定律實質上已經失效了。
                  • 不管替代單晶矽的新材料是什麼,它起碼得能抵擋量子隧穿效應,別讓電子隨便穿。二硫化鉬晶體就能做到這點。
                  • 芯片電路尺寸越小,露出來的矽原子就越多,懸掛鍵也就越多。所以即便不考慮量子隧穿效應,要想把單晶矽做成更小的電路,化學性質也是限制因素。
                  • 二硫化鉬是一種二維材料,而二維材料的批量化生產,對現代技術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國際芯片巨頭雖然普遍看好二硫化鉬,但是都沒有實際投資到相關產業。

                            星期一, 12月 28, 2020

                            司徒達賢:想涼快就不要做廚子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4107&fbclid=IwAR0rO50DdoLZoQ2HNRPxjmy_uWdoA6aw0VIOGwyIfFxLXaUFDG0C5QILAoQ

                            • 制度應該走在道德前面。只能用道德來要求別人,代表你沒有能力建立制度,
                            • 廚房是很熱的地方,想涼快就不要做廚子,
                            • 每個人陰面目標瀰漫的時候,就會造成決策錯誤,組織最後結束,
                            • 管理的重心在「整合」之外,就是「去私」,全力發展「陽面」的精神,與「陰面」互補。
                            • 高階主管的「聽力」最差,為什麼?
                              • 地位高了以後,他聽不懂別人話時,別人不敢糾正。
                              • 愈高階的人,喜歡講,沒有機會練習聽。
                              • 他心裡面看不起比較低階的人,心態上不想去聽。
                              • 缺乏訓練。
                            • 管理講整合,是要整合各方面的知能跟資訊。你如果聽不懂別人的話,要怎麼去整合呢?
                            • 你的能力跟你的「願心」是有關係的。如果你「心」想做的大,能力就要去配合。心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NO.1317 延缓儿童近视有什么新方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t.html

                            • 研究結果顯示,每晚一次 0.01% 的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可以明顯減緩輕中度近視兒童的近視進展和眼軸增長,長期應用耐受性好,沒有嚴重不良事件發生。
                            • 根據國家衛健委 2018 年數據,全國 6 歲兒童近視比例為 14.5%,小學為 36%,到了初中為 71.6%[2]。 2020 年,估計我國近視人數將達到 7 個億,接近總人口的一半。而在五六十年前,這個數字是 10-30%。近視問題顯然已經發展成了社會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
                            • 戶外活動時陽光可以刺激視網膜釋放多巴胺,具有預防近視的作用。而在中國,孩子們戶外運動的時間都在寫作業,《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指出中國學生每天寫作業 2.82 小時,是全球水平的近 3 倍[3]。
                            • 澳大利亞孩子每天戶外時間是多少嗎? 3-4 小時。而中國孩子是大約 1 小時[4]。
                            • 阿托品為什麼能夠延緩近視進展,機理還不是完全清晰,有多種解釋,最合理的解釋是,它可以緩解眼部肌肉的緊張狀態,延緩眼軸增長,因此可以對抗近視進展。
                            • 阿托品可以散瞳,所以它的不良反應就是由於瞳孔擴大,進光量增多帶來的畏光、流淚,還有看近處看不清楚。顯然,高濃度阿托品不適合長期應用。而且停藥後容易反彈[10]。

                                    NO.1316 学习动力从哪里来?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U.html

                                    • 學習任務設計,也就是把一次次的學習設計成任務,靠任務來激發動力。
                                    • 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在心裡確認三個問題:
                                      • 我喜不喜歡這件事;
                                      • 這件事對我重要不重要;
                                      • 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
                                    • 只有在這三個問題上的回答始終保持肯定,然後一個人就會持續地處於學習狀態。
                                    • 學習任務設計能夠激發動力的原因,它會使學習過程發生三個轉變:
                                      • 有意思
                                      • 有意義
                                      • 有可能
                                    • 設計學習任務的六條黃金法則。
                                      • 法則一:從孩子熟悉的生活層次開始。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用已有的經驗。
                                      • 法則二:具有適度的挑戰性。從而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始終躍躍欲試。
                                      • 法則三: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解決方案。最終攻克一個具體問題,獲得成就感。
                                      • 法則四:創造各種合作的可能性。讓孩子們在協同他人,連接資源,人際互動中適應不確定性。
                                      • 法則五:學習成果作品化。通過公開展示,從他人的評論和反饋中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 法則六:高度承載學習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悄無聲息地達成預期的知識,能力標準。
                                    • 教育家杜威說:如果我們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學生,就是在剝奪他們的明天。

                                                            星期日, 12月 27, 2020

                                                            NO.1315 怎么让学习更愉快?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4.html

                                                            • 遊戲公司的本質,是給大家創造幸福感。因為我們是在每天都不斷地,去給人製造正反饋
                                                            • 通過製造正反饋,來創造心流體驗,這是我們遊戲行業的秘訣,也是遊戲存在的價值。
                                                            • 一個人為什麼能自我驅動?就是因為,他可以靠自己製造的正反饋和成就感,來支撐和激勵自己繼續堅持,努力進取。這是一種非常厲害的社會競爭力。
                                                            • 能夠自己給自己製造正反饋的方法。
                                                              • 小本子:用小本記,很快就能寫完。這樣一年下來,你會特別有成就感。
                                                              • 秘密基地:找到一個公開的平台,來定期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
                                                              • 環境場: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家裡,創造一個專門用來學習的環境場。就是指定一個空間,只用來學習。
                                                              • 驚奇日記:在臨睡前問問自己,今天有沒有發生什麼,讓我拍案驚奇的事。

                                                                        找出職涯與人生的「天命」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8777.html

                                                                        • 古人說「盡人事、聽天命」,就是要努力改變我們能改變的,但也要坦然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
                                                                        • 總結出依自然的人性及自己獨特的個性來發現自己「天命」的三個關鍵條件:「很喜歡做、能做得很好、很值得做」。
                                                                        • 「職涯及人生規畫」與「天命」是雞與雞蛋的關係,是互為因果的。有了清晰的「天命」,「職涯及人生規畫」就會事半功倍;好好實踐「職涯及人生規畫」也會使「天命」越來越清晰。

                                                                        星期六, 12月 26, 2020

                                                                        NO.1314 怎样跟人学习?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c.html

                                                                        • 今天真的是一個學習者最好的時代,我們身邊根本不缺學習資源。我們要做的,就是善於找到它們。
                                                                        • 怎麼找到學習資源呢?我有三種方式推薦給你。
                                                                          • 第一種方式,也是最簡單的方式,搜索
                                                                          • 第二種方式,很簡單,就是用好得到這樣的專業學習平台
                                                                          • 第三種方式,跟人學
                                                                        • 三級導師制,分三級找到自己的導師。這三級分別是:入門進圈拜佛
                                                                        • 你怎麼走上這行的?產品經理每天都乾什麼?甚至就是讓他開兩張單子,一張寫這個領域最牛的人,一張寫這個領域最值得看的書。
                                                                        • 你得善於問出好問題。
                                                                          1. 請問在像您這樣的專家心目中,這個領域公認的大神是誰? 
                                                                          2. 我特別遺憾,一直沒有機會系統去學某某領域的知識。我四十多歲了,想從現在開始學起,那在入門階段,您推薦我讀哪本書?
                                                                          3. 老師,我想在大學畢業之後從事投資工作。您是做投資的,您覺得從事這一行基本能力的要求是啥?我應該從哪開始作準備?
                                                                          4. 這個領域/從事這個工作,關鍵的環節有哪些?您都遇到過哪幾個重要挑戰?您是怎麼過來的?
                                                                          5. 在您這個領域,您覺得一般人和高手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6. 如果您要帶一個徒弟,您會重點教他關注哪幾個魔鬼細節?為什麼是這幾個細節特別重要?
                                                                          7. 老師,最近好長時間沒見了,最近半年您覺得有什麼問題、什麼新聞或者哪本書,是對您觸動特別大的嗎?
                                                                          8. 最近你們行業發生了一件XXX大事,您能幫我分析分析,這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嗎? 
                                                                          9. 我現在此時此刻已經在做一件什麼事。這個事,我有個難點一直沒想明白,能不能請您給我指點一下? 
                                                                          10. 假如,此刻是你生命的最後十分鐘,你可以給這個世界留下一段話,說說你自己這個專業。請問你會說什麼?
                                                                        • 這幾個問題都是向別人請教的好問題。好在哪呢?其中的關鍵在於,我為回答者提供了特定的限制條件,讓我的問題變得很具體,那老師們就比較容易入手,來解決我的問題。
                                                                        • 其實是一個問題,都在問一件事情:想要探索,對方關於自己專業/領域的核心洞察。

                                                                                                    NO.1313 “价值投资”还可行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N.html

                                                                                                    • 價值投資的理念一共有四條,格雷厄姆貢獻了前面三條,巴菲特貢獻了第四條。
                                                                                                      • 第一個理念是買股票的本質是買公司。投資是為了公司的價值,而不是為了投機。
                                                                                                      • 第二個理念是忽略市場的短期波動
                                                                                                      • 第三個理念就是所謂的“安全邊際”。
                                                                                                      • 第四個理念就是所謂的“能力圈”。
                                                                                                    • 一個公司之所以值得你擁有,不是因為它的股票會漲,而是因為這個公司能夠創造價值
                                                                                                    • 查理·芒格所謂的“配得上”。你配得上不是因為你聰明,而是因為作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你是參與了一件創造價值的事兒。這讓你感到很踏實。這個,是投資的正道。
                                                                                                    • 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值高於實際價值的1.5倍,你就別買。
                                                                                                    • 你要出來做事就會犯錯,你要想不犯錯就只剩下道德優越感。
                                                                                                    • 四個教訓。
                                                                                                      • 第一,人生不是算法,學東西不能機械照搬。
                                                                                                      • 第二,高手真正的智慧不在於他們會使用那些規律,而在於他們發現了那些規律。
                                                                                                      • 第三,儘管很多歷史規律會變,但的確有些規律不會變。
                                                                                                      • 第四,考慮時間。

                                                                                                                        星期五, 12月 25, 2020

                                                                                                                        脱不花·怎样成为高效学习的人 (免費課程)

                                                                                                                        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pay/detail?id=LZ1RgB0EW3NK0wjsLbXkP7vj68pDeA

                                                                                                                        • 欢迎词:让我们一起学会学习
                                                                                                                        • 01 怎样找到更好的学习资源
                                                                                                                        • 02 怎样制定更有价值的学习目标
                                                                                                                        • 03 怎样学得更快更好
                                                                                                                        • 04 怎样学以致用
                                                                                                                        • 05 怎样让学习过程更愉快
                                                                                                                        • 06 大礼包:不同人生阶段,可以在得到学什么
                                                                                                                        80/20法則,職場高度其中能力是關鍵,而能力的提升,學習方法是關鍵.因此提升學習方法是關鍵的關鍵,另外學習方法提升會影響整體家族競爭力.學習方法得以傳承,將會提升下一代競爭力,而親子間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身教,所以當我們習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將可有效影響下一代學習方式....值得重視!!

                                                                                                                                  星期四, 12月 24, 2020

                                                                                                                                  從日本史學管理:不公不義是組織的常態!高明的領導者,會這樣引導部屬、帶領團隊前進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2459

                                                                                                                                  • 「 不斷告發身邊的人,主張自己的正當,社會不會因此改變。重要的是如何讓周圍的人了解你的正當性,並且讓大家願意一起幫忙。」
                                                                                                                                  • 「你寫的內容很正確,方法卻不管用。這麼做並不能達到改革奉行所的目的。如果我回信給你,稱讚你說得很好,那你一定會更加得理不饒人,然後繼續告發周圍的人,但這樣未免太過可惜。你的力量應該可以在其他地方有更好的發揮。」
                                                                                                                                  • 「我認為,為了改變貪污現象,更應該立定藩府整體的大目標。這目標就是鹿兒島不只要為了鹿兒島而存在,而要為了日本而存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要確實掌握現在的世界情勢,了解身處其中的日本應該怎麼辦,德川幕府應該有何作為,而在這當中的鹿兒島又應該怎麼辦,設定各個階段的不同目標。如果僅是掃除違法行為,等於浪費了自己的力氣。」
                                                                                                                                  • 給予所有藩士應該朝哪個方向走去的路標,這才是領導者的責任;並點出如果所有藩士都專注關心鹿兒島今後應該如何生存,就沒有空間再搞貪污了。
                                                                                                                                  • 如果他們總是花盡力氣觀察其他同事的作為,領導者就有責任重新教育他們,拉高他們的視角,引導他們俯視整體組織的狀況,以及自己該有的作為,讓他們活用自己的正義感
                                                                                                                                  • 領導者在傳達任務時,需要具備以下 3 個要件:
                                                                                                                                    • 目的:清楚表達這份工作是為了什麼而做。
                                                                                                                                    • 貢獻度:讓成員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對組織的目的有何貢獻。
                                                                                                                                    • 評價:對於每一位成員的工作,以其貢獻度為標準,提示明確的賞罰制度。

                                                                                                                                  星期三, 12月 23, 2020

                                                                                                                                  NO.1312 寄一个“时间胶囊”给自己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d.html

                                                                                                                                  • SMART 目標的要求:
                                                                                                                                    • Specific:具體。你不能含糊地說我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認知”,得有具體的方案;
                                                                                                                                    • Measurable:可測。將來目標是否完成,結果得是可以測量的;
                                                                                                                                    • Achievable:可實現。你給自己規定的這些任務不能好高騖遠,得是可以實現的;
                                                                                                                                    • Realistic:有現實意義。你的目標應該是你現在確實需要的東西;
                                                                                                                                    • Timeline:有明確期限。一周後做到什麼程度,一個月、幾個月、一年之內做到什麼程度,要有時間表。
                                                                                                                                  • 從小事做起,慢慢養成習慣。我聽到過一個最實用的建議是,說服自己就乾五分鐘。

                                                                                                                                            星期二, 12月 22, 2020

                                                                                                                                            馬斯克年度創新管理思維:員工別花時間製作 PPT、CEO 要上前線拼命!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2013-Elon-musk-innovation-thinking?fbclid=IwAR0lnUYmITeRxLMobA0rCsmuOzRq7o3T3DUYAZeYjf1npu1FEmXny941LqI

                                                                                                                                            • 他認為不論如何,企業都應該花較多的時間在著力將產品優化,讓服務達到最佳狀態
                                                                                                                                            • 抱持努力的精神,努力對產品製造、服務提供保持絕對的完美主義。
                                                                                                                                            • 馬斯克說,只要到工廠、到零售點觀察,喜於跟客戶交談,思考自己會喜歡怎麼樣的服務、產品,如果你不喜歡,也不要期待別人會喜歡。
                                                                                                                                            • 員工應減少製作 PowerPoint 簡報,或是用在會議的時間,要花更多時間專注在產品本身。
                                                                                                                                            • 如果這是一場戰爭,你希望讓將軍在象牙塔還是在前線?通常走到艱困前線,士兵才會更加努力。
                                                                                                                                            • 一起走去那致命前線,讓團隊知道你在乎、關心,沒有人是在宮殿和王子一起流血的!
                                                                                                                                            • 管理者比起花時間在觀看財務報表,不如把心力投注在打造迷人且無可取代的產品和服務。如何創新與發揮創意是企業長期經營的關鍵要素。

                                                                                                                                            NO.1311 为什么现代人要“为爱成婚”?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T.html

                                                                                                                                            • 個人自由的提升是現代性的重要特徵之一。而對個人自由的理解和實踐,突出體現為“個體意願”(individual willingness)的正當化。
                                                                                                                                            • 在不妨礙、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個體意願的主張,不必解釋來由,無需論證理由,個人主觀肯認,也就是說自己的“肯定和承認”,成為自己主張的正當性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據。
                                                                                                                                            • 如果結婚了,我們會無法分辨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相守在一起,是因為相互的愛戀,還是因為婚姻制度施加的約束。如果沒有婚姻的做法,我們仍然是伴侶,那就一定是我們自由的預期所致,是純粹出於愛情。
                                                                                                                                            • “為愛成婚”這種特殊的觀念,愛情是婚姻的基礎與核心,是“現代婚姻”的界定性特徵。
                                                                                                                                            • 傳統的婚姻是一種人際關係,經濟財產和人口再生產的合作體制。這是一項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甚至是政治功能。
                                                                                                                                            • 有一些重要的社會變化進一步突破了傳統的束縛,縮小了現代婚姻的穩定性。
                                                                                                                                              • 對女性的性慾望的否定,這是傳統的“男女差異論”中的一個重要觀念,從而逐漸被實驗心理學的發展以及男女平等觀念的興起所打破。
                                                                                                                                              •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人們的經濟與社會層次不再被自己的婚姻狀態所決定,因此離異或獨身也就只能遭受地面遭受親屬,鄰居,朋友和雇主的干預壓力。
                                                                                                                                              • 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安全避孕措施,以及司法改革對非婚生子女的公平利益,都大大降低了“性自由”的代價。
                                                                                                                                              • 傳統婚姻中女人對丈夫的經濟依賴,以及男人對妻子的家務依賴都被大大緩解了。

                                                                                                                                            星期一, 12月 21, 2020

                                                                                                                                            「專業經理人」必備的能力是什麼?我走過 40 年職涯的心得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62058?utm_source=line&utm_medium=message--&utm_campaign=62058&utm_content=-&fbclid=IwAR1Jb0fIiPv6I8cI_6amuPGvbO-Iv1vX09akHkDUCv8nxsj_oZlHtW0MloA

                                                                                                                                            • 任何企業或組織的資源都是有限的。為了達到最高效能,企業經營者基於分工合作的原則,設計了企業的組織架構。而因為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基於資源共享的原則,又設計了中央與產品事業部的「矩陣式組織」架構。因此,對於在大企業內的任何部門,光靠企業賦予的權力與資源,都不足以產生卓越的成果。
                                                                                                                                            • 如果要達到卓越的績效,假設所需的資源以 100 來表示,企業能夠給予部門的資源可能只有 60,中間的差距 40,就叫做「權力缺口」(power gap)。 在企業內尋找資源來填補權力缺口的行動與過程,就叫做組織政治
                                                                                                                                            • 如果連自己服務企業的組織架構、別的部門在幹什麼、有什麼資源都不知道,只聚焦在自己部門,就不可能達到卓越的績效,也不會知道如何去尋找資源,填補自己的權力缺口
                                                                                                                                            • 職業」與「業餘」的差別,在於職業必須是全能的,除了自己負責的部門,也都瞭解、都能勝任其他部門的位置。如此一來,才能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團隊成員,稱得上是專業經理人。如果只能夠專注在自己部門,並且繳出亮麗的績效,即使幹得再好,也只是一個業餘的上班族。

                                                                                                                                            NO.1310 “人生意义问题”有意义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i.html

                                                                                                                                            • 奧運會展現的體能力量,沒有多少實用的功利價值(in terms of utility),但它仍然讓我們感到有意義,因為它體現了人類的自我超越精神,體現了人類在體能上能夠達到的最高水平,人類能夠不斷挑戰和超越極限,對嗎?
                                                                                                                                            • 世界上有許多問題並不緊迫,卻是重要的。人生意義就是典型的“非緊迫而重要”的問題。
                                                                                                                                            • 即使你不一定能意識到,但你日常生活中的許多選擇、判斷和行動,實際上都取決於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 縱身一躍是克爾凱郭爾提出的一個“限定”或者說約束:他要告訴我們,試圖用理性推論來求證信仰,這裡面有重大的局限,會遇到一個巨大的邏輯裂痕。
                                                                                                                                            • 理性的知識和求證是通往信仰之路的必要條件,但無法成為充分條件。
                                                                                                                                            • 自我實現是一個答案,它給出了某種方向和啟發,但同時呢,在它內部也包含著開放性的問題。

                                                                                                                                                            NO.1309 一部手机失窃引发的“战争”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M.html

                                                                                                                                                            • 2020年新一代團伙盜竊犯,他們根本不在乎現金和實物,只在意我們的SIM卡。只要搞到了SIM卡,就可以盜走所有的資產。
                                                                                                                                                            • 他們從盜竊的時間點開始就做好精準規劃,必須等營業廳下班後才行,所以晚上7點半很合適。
                                                                                                                                                            • 盜竊犯把SIM卡放在其他手機裡,通過發短信的方式獲取了這個SIM卡的手機號
                                                                                                                                                            • 又登錄社保官網,通過短信找回密碼功能,獲取了社保賬戶對應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號
                                                                                                                                                            • 用這些信息,修改了中國電信服務密碼華為賬號的密碼。然後把手機號和華為賬號解綁,通過至今未知的方法繞過了華為手機的鎖屏密碼。
                                                                                                                                                            • 一小時前執行的那次掛失確實成功了,但隨後又解除了掛失。
                                                                                                                                                            • 手機就在盜竊犯那裡,已經通過華為新賬號解開了鎖屏,於是通話記錄就可以看到了。而他又知道身份證號,所以無論機主如何掛失號碼,總會在幾分鐘後被盜竊犯解除解除掛失。又因為這個調度營業廳不上班,總是不能拿到一張新的實體SIM卡,於是老SIM卡就總能在盜竊犯試圖原地複活。
                                                                                                                                                            • 利用盜來的手機號在各個App上註冊新用戶,然後和他們分析出的那張銀行卡綁定。
                                                                                                                                                            • 盜竊犯根本不對機主手機裡那些App的帳戶下手,而是利用身份證和銀行卡,在很多個App裡另外註冊新賬戶,然後用這些新賬戶,在花唄,京東白條,美團貸款等一切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網貸平台申請貸款
                                                                                                                                                            • 我們自己能加強的保護。某些招是絕妙的,只要做到了,上面所有的改進哪怕一個都沒有,也可以堵住盜竊團伙,那就是給手機SIM卡加上密碼。

                                                                                                                                                                            NO.1308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5G的存在?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2.html

                                                                                                                                                                            • 2019年10月31號,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宣布將啟動5G技術。直接從2019年11月1號起,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已經啟動了5G技術,到現在整整一年。
                                                                                                                                                                            • 現在在中國,5G基站有超過70萬個,5G手機額定量也超過了10億部。
                                                                                                                                                                            • 美國詩人金斯伯格有些話,“我不敢在年輕的時候太激進,以免我年老的時候太保守”。
                                                                                                                                                                            • 它提醒我們要把那種靜態簡單的描述與實際動態復雜的過程區別開來,把綜合性客觀階段性實現區別開來。
                                                                                                                                                                            • 首先,要走向牌桌。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要以某種的節奏,力度,某種輕重緩急出牌,下注。
                                                                                                                                                                            • 什麼叫妄念呢?作家馮唐對妄念有個定義,就是你看到一個東西,你想過你要達到什麼目的,但是,你從來沒有認真地想過要得到這個東西需要某種代價,經過什麼樣的階段,以及要放棄什麼,你只是隨機地泛起了這個念頭。
                                                                                                                                                                            • 什麼叫初級階段思維呢?就是不管前程多麼遠大,要首先知道我現在在哪裡,我所處的真實狀態是什麼,我的緊迫需要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我現在的著手點是什麼。
                                                                                                                                                                            • 心中有月亮,手上有六便士。
                                                                                                                                                                            • 我們面對一個新的行業,新的趨勢的時候,或者在創業的時候,應該始終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和思維,就是心裡總是要想著遠大前程,但是,同時一定要讓自己不死在路上。

                                                                                                                                                                                          星期六, 12月 19, 2020

                                                                                                                                                                                          NO.1304 未来十年,你要知道的财富变化新动向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s.html

                                                                                                                                                                                          • 全球數字巨頭們的財富像吹了氣球一樣膨脹,失業人口卻不斷創造出新高
                                                                                                                                                                                          • 金融業,IT業都薪酬增加,但絕大部分勞動力市場卻急劇萎縮
                                                                                                                                                                                          • 奢侈品LV,CHANEL門庭若市,但是ZARA,H&M這些快時尚品牌都暴跌百分之四五十
                                                                                                                                                                                          • 頭部企業被資金瘋狂追逐,大部分項目卻無人問津。
                                                                                                                                                                                          • 從全球範圍來講,未來十年的方向叫做“消失的中間層(Missing Middle)”。
                                                                                                                                                                                          • 從1978年到2018年,美國前1%的富豪的財富佔比從21%上升到37%,而40%〜90%這個中間層的財富佔比則從37%下降到22%。
                                                                                                                                                                                          • 隨著中產的衰落,代表中產的輕奢,實用型市場開始走下坡,奢侈廉價成為消費的兩種主流趨勢。
                                                                                                                                                                                          • 消失的中間層(Missing Middle)”指的不是“中產階級的消失”,而是全球勞動力市場,企業增長,消費模式,個體財富,甚至城市競爭等多重的效應和分化加劇。
                                                                                                                                                                                          • 這個趨勢是歷史的冰山,那麼這場冰山是怎麼形成的呢?簡單說,是之前半個世紀全球技術進步和金融深化趨勢的結果,更簡單,數字化負利率是主要驅動力。
                                                                                                                                                                                          • 在數字化加速“頭骨效應”和“分化”的同一時期,全球還有個顯著現象,就是“市面的錢越來越多,利率越來越低”。減小,低利率環境會刺激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擁有更多資產的富人進入“錢生錢”的正循環。替代,低利率環境也刺激了金融加槓桿的行為,而資產泡沫越來越成為常態,資產泡沫的所有人經常就是中產階級。這一切都加劇了財富的分化,讓Missing Middle的情況更加顯著。
                                                                                                                                                                                          • 2020年的新冠狀疫情,恰恰助推了數字化和負利率:一是疫情后全球線上化,數字化進展提速。 —這也是我們在疫情中後期看到的K型分化的根本來由。換言之,這場疫情加速了歷史演變的速度,讓“歷史的冰山浮出了水面”。

                                                                                                                                                                                                            化繁為簡 一文秒懂估值

                                                                                                                                                                                                            https://www.stockfeel.com.tw/%E5%8C%96%E7%B9%81%E7%82%BA%E7%B0%A1-%E4%B8%80%E6%96%87%E7%A7%92%E6%87%82%E4%BC%B0%E5%80%BC/

                                                                                                                                                                                                            • 估值,就是估算一下這家公司或者這個股票大概值多少錢的意思。
                                                                                                                                                                                                            • 總體來說,只有兩大類:相對估值絕對估值
                                                                                                                                                                                                            • 所謂相對估值,簡單的說,就是給目標公司(就是你要估值的對象)找一家可比公司做參照物,依照可比公司的市值與 XX 之比,得出一個係數,然後套用在目標公司上,得出一個目標公司值多少錢的結論。
                                                                                                                                                                                                            • 相對估值法有效的條件有三:1)市場給張三這個價格,真的有它的道理,而不是一時癲癇病發作;2)李四跟張三真的長得很像,而不是你眼花了,誤拿張飛做貂蟬的對象。也就是確認你選的可比公司真的“可以“比;3)你的估值說辭,別人樂意信。
                                                                                                                                                                                                            • 所謂絕對估值法,主要指的就是自由現金流折現法以及其變型形態:股利折現法,它是唯一能在邏輯上說得通的估值方法,簡單理解就是一家企業值多少錢,要看從現在到它消失的全部時間段裡,我能從中拿回多少錢,這些未來可以拿到的錢折合現在的錢是多少。
                                                                                                                                                                                                            • 股市裡可沒有這麼純正的投資品。首先,公司股票沒有到期還本之說;其次,公司經營利潤可不一定和債券利息一樣,全是白花花的現金,有些利潤可能是會計做帳作出來的,是欠條,水中花鏡中月;再次,即便是含(現)金量十足的利潤,但公司也不能像債券利息一樣全部給你,它經常還要投錢進去更新設備或者擴產什麼的,需要資本再投入;最後,公司每年賺多少錢可沒人給你打包票。
                                                                                                                                                                                                            • 哪些投入是維持現有獲利能力必須耗費掉的錢,哪些是為了擴大獲利能力的新投資。對於維持現有獲利能力的錢,我們將它當做費用處理(就叫維持費吧)。每年獲取的含金量十足的利潤裡,減去維持費,剩下的就是自由現金流。
                                                                                                                                                                                                            • 賠錢的投資決定,一定是以下一種或幾種因素:1. 過高的估計了接盤俠出價,被市場繁榮騙;2. 將假利潤當做了真利潤,被公司會計騙;3. 高估了每年產生的自由現金流,被自己的樂觀騙;4. 折扣要求太少,被不確定性騙。

                                                                                                                                                                                                            星期五, 12月 18, 2020

                                                                                                                                                                                                            NO.1305 第23期 | 香帅带你看清2021年财富新趋势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q.html

                                                                                                                                                                                                            • 美國引以為傲的紡錘形社會,那個引以為傲的中間層,已經不在了。
                                                                                                                                                                                                            • 數字化的技術進步對中間層的職業崗位特別不友好。
                                                                                                                                                                                                            • 這幾十年不斷的貨幣寬鬆放水,資金存量很多,財富變得很多,資金的價格下來,負利率零利率低利率,這種東西對富人有利,資產價格會抬高,越低利率越有利於擁有金融資產的人,所以就變成一個正循環。
                                                                                                                                                                                                            • 美國中產的財富牢牢的附著於房地產之上,如果是下層的話他的房產在財富中的佔比是80%以上,中間層25%-75%,60%以上,這個數據是被低估的,只會比這個更高。富人就是前10%的人是多少呢,他們倒是真的房產在財富中佔比不高,20%
                                                                                                                                                                                                            • 真正擊跨美國中產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到2008年的次貸危機
                                                                                                                                                                                                            • 美國1975年到2005年房地產價格上漲了5倍,平均每年6%​​,整個中產的財富牢牢地釘在這個上面。
                                                                                                                                                                                                            • 中國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呢?搞鐵公雞,搞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公共財富的最大部分是基礎設施建設,修路修橋,包括我們這個房子,修醫院、修學校,修形形色色的軟硬的基礎設施建設。
                                                                                                                                                                                                            • 基礎設施建設跟城市化密切相關,這就意味著公共財富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基礎建設的形式存儲在城市土地的價值裡邊。
                                                                                                                                                                                                            • 為什麼要買城市的房子?這是對你進行轉移支付,跟國家向西藏新疆進行轉移支付是一樣的。
                                                                                                                                                                                                            • 公共財富通過房地產城市房產的模式向居民進行了一次轉移支付,你沒有買房你就白白錯過了這一次公共財富。
                                                                                                                                                                                                            • 限購的本質是做了一件什麼事呢?限購的本質就是限制了資金的流動。我們都知道資金是最聰明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資金一定是往收益率更高的地方、更安全的地方走,資金一定是往北京上海深圳這種地方走的。
                                                                                                                                                                                                            • 中國的房產限購是一次城市間資本管制
                                                                                                                                                                                                            • 因為低利率環境,未來的資產世界我們面臨著什麼呢?高估值。因為利率很高,分母小了以後,估值就上去了,分母小了以後,分母上任何一點小的變動,使整個分數變得很大,所以變得高波動。高波動的資金又追求優質的項目,所以高分化。未來的資產世界是一朵烏雲,就是三高年代:高波動高估值高分化
                                                                                                                                                                                                            • 賺錢更難了,憑運氣掙的錢,憑實力很快就虧沒了。高波動的意思就是這樣。
                                                                                                                                                                                                            • 因為是一個高估值的年代,只要是優質項目就會不斷地往上攀升。原來我們覺得十幾的市盈率是一個很合適的水平,現在就不一定了。所以我把它叫做聰明的錢可能要與泡沫共舞,要在這個泡沫裡去尋找那些堅硬一點的泡沫。
                                                                                                                                                                                                            • 庫茲涅茨曲線越增長不平等就會越低
                                                                                                                                                                                                            • 索洛提出了均衡式增長。他講了一句話,經濟增長的大潮會使所有的船隻揚帆遠航
                                                                                                                                                                                                            • 數字化把中等的消滅掉,從有電腦開始高技能的工作其實是被加了槓桿的,這部分人數雖然少,但是收入越來越高,收入越高以後加上資本的助力,這個時代都是金融資本的時代。資本的回報率遠遠高過勞動收入的增長率,當你的收入越高,你的儲蓄率就越高,就更容易進入錢生錢模式,脫離人賺錢這個低級的模式,越來越往上。
                                                                                                                                                                                                            • 過去幾十年1%的富豪的財產佔比翻了一倍不止
                                                                                                                                                                                                            • 數字化是什麼?數字化的本質是用數據的形式把生產、消費的過程拆解得更細。
                                                                                                                                                                                                            • 標準化的好處就是規模化,所以平台這個模式是具有天然壟斷性的企業組織形式。
                                                                                                                                                                                                            • 企業組織模式是這個社會最大的分配形式。
                                                                                                                                                                                                            • 改變企業組織模式其實是改變初始分配製度。像收稅是第二次分配,初次分配拿的份額最多。
                                                                                                                                                                                                            • 因為平台天然具有標準化規模化的特質,所以它的規模化速度就很快,規模越大越不倒,你在社會分配中的地位就越高,拿的份額就越高。
                                                                                                                                                                                                            • 平台企業一般都是創投風投的資金支持的。金融給它們加了槓桿,當金融資本和一個偏向性的技術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們佔據的分配優勢就變得越發大了。
                                                                                                                                                                                                            • 這些年騰訊、阿里、美團、亞馬遜做了一件什麼事,平臺本質上是在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只不過這個基礎設施建設是在線上完成的。
                                                                                                                                                                                                            • 過去四十年,中國整個經濟增長就是城市化的增長,我們在過去十年裡移動互聯網上有點彎道超車的趨勢,線上城市化做得好
                                                                                                                                                                                                            • 原來那種大而無當的時代,基本上是投資驅動的時代,因為基礎設施基本上做完了,以後要開始進入小而美的階段。實際上也就是回到了根本的需求,去提高生活的質量,這也是下一個階段商業模式上必須做的追求,一定要做調整併完成這個調整,要不然後面會碰到很多麻煩的事情。
                                                                                                                                                                                                            • 經濟社會的主題從來只有兩個,一個是增長,還有一個是分配。當增長為主的時候,這個鐘擺就向右,希望自由主義,不要管制;當社會開始談分配的時候,這個鐘擺就向左。
                                                                                                                                                                                                            • 2020年我們站在一個什麼歷史拐點上?這是一個從增長轉向分配的時代,增長轉向分配並不意味著再也沒有增長,只是分配的方式要變,它也不是意味著沒有增長的機會。其實對於很多人,那種暴利暴富的機會可能變少,但小而美的機會反而更多。
                                                                                                                                                                                                            • 現在全球一體化,一個地方的傷口一定會在另外一個地方疼的
                                                                                                                                                                                                            • 我每一次做決策都會想到,我最後的終點將是我兒子的起點

                                                                                                                                                                                                                                                                          星期四, 12月 17, 2020

                                                                                                                                                                                                                                                                          NO.1302 寻找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K.html

                                                                                                                                                                                                                                                                          • 首先,找到中國經濟的新物種,最重要。這是我的報告關注的第一件事。
                                                                                                                                                                                                                                                                          • 我們會從移動互聯網進入到一個萬物互聯的新產業,我們會看到很多中國內陸城市的崛起,我們的社區治理會變得更像電商。
                                                                                                                                                                                                                                                                          • 所謂的治療,其實就是給你提供更合適的條件,讓你自己的免疫系統發動起來,殺死病毒。從而,自我治愈比其他手段都重要。
                                                                                                                                                                                                                                                                          • 很多創新是被外部的挑戰激發出來的。
                                                                                                                                                                                                                                                                          • 外邊的聯繫是你的大網絡,身邊的朋友是你的小網絡。以前大網絡最重要,但是現在,小網絡才是你的救命稻草。
                                                                                                                                                                                                                                                                          • 這是共同經歷下,培養出來的共同情感。這種共同情感,能織成最牢靠的小網絡。
                                                                                                                                                                                                                                                                          • 未來的歷史學家在寫歷史的時候,會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作為轉變時代結束的標誌,把2020年作為本土時代的開局一年。
                                                                                                                                                                                                                                                                          • 在本土時代,原來的那套打法不靈了,你得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逆境和打擊下變得更強大。
                                                                                                                                                                                                                                                                          • 小趨勢逐漸演變,最後的結果就是,新物種出現了,新生態系統誕生了,新時代到來了,那就是本土時代。
                                                                                                                                                                                                                                                                          • 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說過:“不管你認為自己行不行,你都是對的。”
                                                                                                                                                                                                                                                                          • 優秀可以跟別人學出來,偉大只能靠自己幹出來。

                                                                                                                                                                                                                                                                                            NO.1301 怎么发现数据隐藏的信息?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0.html

                                                                                                                                                                                                                                                                                            • 發現已知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也是數據思維的一部分。
                                                                                                                                                                                                                                                                                            • 方法一:數學理論=>先行運用數學知識做出假設,然後再進行進行。
                                                                                                                                                                                                                                                                                            • 從離婚率的定義上看,是離婚對數與結婚對數的比值越來越大,但是,有三種可能會導致這個變化:一種是在分子,也就是離婚的越來越多;另一種是首先在分母,也就是結婚的越來越少;第三種是相對情況,某些分子分母同步變化,但是分子的變化幅度大小。
                                                                                                                                                                                                                                                                                            • 如果今年這個數據上升,隱含的信息不是婚姻幸福的人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多的新婚夫婦都離婚了,而是結婚人數在不斷下降。
                                                                                                                                                                                                                                                                                            • 方法二:邏輯推理=>具體的推理過程與各個領域的規則和限制條件相關
                                                                                                                                                                                                                                                                                            • 數獨是源自18世紀瑞士的一種數學遊戲,玩家需要根據9×9盤表面的已知數字,推理出剩餘空間裡的數字,並滿足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個小九宮格內均含有1-9,不重複。這種遊戲只需要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字運算無關。雖然玩法簡單,但又千變萬化,是個鍛煉推理能力的好方法。
                                                                                                                                                                                                                                                                                            • 方法三:切換視角

                                                                                                                                                                                                                                                                                                      星期三, 12月 16, 2020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怎樣為顧客提供合適的商品???

                                                                                                                                                                                                                                                                                                      https://kknews.cc/news/3ljjkp3.html

                                                                                                                                                                                                                                                                                                      • MD:(Merchandising)商品計劃(企劃)。書面的概念是:基於服裝的商品屬性來研究服裝(品牌)的企劃、設計、開發、運營規律的一門學科。
                                                                                                                                                                                                                                                                                                      • MD滿足五個適當的要求,並把這個稱為「MD的五適」:
                                                                                                                                                                                                                                                                                                        1、適品(Right merchandise):適當的產品
                                                                                                                                                                                                                                                                                                        2、適所(Right place):適當的場所
                                                                                                                                                                                                                                                                                                        3、適量(Right quantity):適當的數量
                                                                                                                                                                                                                                                                                                        4、適價(Right price):適當的價格
                                                                                                                                                                                                                                                                                                        5、適時(Right time):適當的時機
                                                                                                                                                                                                                                                                                                      • 服裝商品企劃的流程,具體以流程為:
                                                                                                                                                                                                                                                                                                        1、環境分析與流行預測——服裝商品企劃的基礎;
                                                                                                                                                                                                                                                                                                        2、目標市場的選擇——明確目標消費顧客;
                                                                                                                                                                                                                                                                                                        3、品牌理念和風格的設定——與品牌形象關係密切;
                                                                                                                                                                                                                                                                                                        4、服裝總體設計——服裝的款式、面料、色彩等;
                                                                                                                                                                                                                                                                                                        5、商品組合——將設計構想轉化為物化商品的過程,整體形象的設計;
                                                                                                                                                                                                                                                                                                        6、服裝生產規劃——原料採集、成本控制等;
                                                                                                                                                                                                                                                                                                        7、銷售策略——採用各種營銷手段和促銷方法達到最終銷售的目的。
                                                                                                                                                                                                                                                                                                      • MD要體現三要素:快速及時準確

                                                                                                                                                                                                                                                                                                      星期二, 12月 15, 2020

                                                                                                                                                                                                                                                                                                      NO.1300 什么是数据思维?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J.html

                                                                                                                                                                                                                                                                                                      • 數據思維不同於數據知識數據技能數據思維是用數據提出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數據思維發揮作用,需要與其他能力組合。
                                                                                                                                                                                                                                                                                                      • 數據思維是對數據知識和數據技能的認知。
                                                                                                                                                                                                                                                                                                      • 數據知識和數據技能看起來好像是客觀的,但對它們的理解、認知卻是因人而異的。這就是每個人的數據思維水平相差很大的重要原因。

                                                                                                                                                                                                                                                                                                                  星期一, 12月 14, 2020

                                                                                                                                                                                                                                                                                                                  NO.1299 教育如何改变人的认知边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h.html

                                                                                                                                                                                                                                                                                                                  • 我們受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每個層次的教育分別又有怎樣的特點?
                                                                                                                                                                                                                                                                                                                  • 柏拉圖對教育的看法,說教育是通過“討論”驗證我們的經驗
                                                                                                                                                                                                                                                                                                                  • 要驗證經驗,就要掌握驗證經驗的方法。對一個人指出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那些工具和方法,就構成了基礎教育的內容,也就是在小學和小學之前學習的東西。
                                                                                                                                                                                                                                                                                                                  • 越是基礎的教育內容,從古至今的變化相對越小,因為它們在目的和功能上是類似的。
                                                                                                                                                                                                                                                                                                                  • 古希臘的軍事化城邦斯巴達,直到12歲之前,都是在軍事學院鍛煉身體素質和戰鬥技能。但同時,斯巴達的孩子們還要接受大量的閱讀,寫作和算術的教育。為什麼呢?因為斯巴達沒有多少戰士,每一個戰士都需要以一當十,因此就必須成為“聰明的士兵”。
                                                                                                                                                                                                                                                                                                                  • 古羅馬,小學教育分為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基礎內容是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接下來要學會總結觀念練習口頭書面表達,最後要通過對生活經驗的學習來理解社會。部分是所謂的四等分教育,也就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 基礎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它是讓你獲得在這個特定的社會中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些東西,包括讓你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學會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盡可能將來繼續學習具體的技能。
                                                                                                                                                                                                                                                                                                                  • 碩士是學會使用前人經驗,解決實際的問題,而博士則是需要創造出前人不知道的知識。
                                                                                                                                                                                                                                                                                                                  • 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擴展一個人認知邊界的過程,到了更高的最前沿,你甚至會接觸到開拓整個人類認知邊界的機會。
                                                                                                                                                                                                                                                                                                                  • 今天的世界比過去複雜多了,我們需要對它有相對深入的全方位認識,最便捷的方式還是上大學。
                                                                                                                                                                                                                                                                                                                  • 該不該讀研究生,就因人而異了。如果你將來的發展不是依賴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或者更多需要全方位的認知,又有機會邊工作邊學習,研究生可以不讀;如果需要某些特定知識,工作中又沒有學習的機會,那麼可以考慮讀,因為在學校裡獲得這個機會的成本費用。
                                                                                                                                                                                                                                                                                                                  • 讀不讀博士,對於不打算在某個維度突破人類認知的人,其實不需要。但是,如果真的想從事某個領域的研究,開拓人類的認知邊界,讀博士又是一條必經之路了。

                                                                                                                                                                                                                                                                                                                                        星期六, 12月 12, 2020

                                                                                                                                                                                                                                                                                                                                        NO.1298 第22期 | 这一年,我想通的问题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I.html

                                                                                                                                                                                                                                                                                                                                        • 物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就是“平行宇宙”。在我們這個世界之外,還有無數個可能的世界,裡面也有我們,過著不一樣的生活。
                                                                                                                                                                                                                                                                                                                                        • 為什麼說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贏了,國家就穩了,就立住了。但是,如果戰敗了呢?不堪設想,立國的基礎都會發生動搖。難怪毛澤東說自己一生最艱難的決定,就是是否出兵朝鮮。
                                                                                                                                                                                                                                                                                                                                        • 從後面往前看歷史,我們看到的是規律,是大勢,是不變的人性。但是一旦你真的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理性分析全然無用。各種可能都在歷史的深處閃爍不定。
                                                                                                                                                                                                                                                                                                                                        • 在很多時刻,人類,國家,民族,我們自己,都有很多種可能的命運在平行宇宙裡,向我們若隱若現。甚至那些命運,此刻就趴著窗戶看著我們。
                                                                                                                                                                                                                                                                                                                                        • 未來是現狀中長出來的東西。現在沒有的東西,在未來也不可能有。
                                                                                                                                                                                                                                                                                                                                        • 如果現實中的小機會都沒有抓住的人,永遠不會抓住任何未來的大機會。
                                                                                                                                                                                                                                                                                                                                        • 我自己不是那種特別有天賦的人,電影就是個手藝,所以,不能停,停了,手就生了。我的機會就是從手頭的這點活兒裡一點點長出來的。別的機會我也不要。
                                                                                                                                                                                                                                                                                                                                        • 我要把自己迅速地工具化。工具化,你就會對別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東西就不會找到你身上。你就會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個壞詞兒,有用也是我們這代人深刻骨髓的價值感。
                                                                                                                                                                                                                                                                                                                                        • 升斗小民,手腳莫停。
                                                                                                                                                                                                                                                                                                                                        • 實際上不然,日常小事,和你的目標,未來看起來沒有一毛錢關係的事,才決定我們的未來。
                                                                                                                                                                                                                                                                                                                                        • 我們和父母相處,相處得好才是目的,至於這些破事,既不能超越關係成為目的,就算父母完全如你的願,也不能成為讓你們關係變得更好的手段,他們的這些生活習慣也沒有阻礙著你什麼,那你為什麼還要這麼在意這些事呢?
                                                                                                                                                                                                                                                                                                                                        • 我是個父親,我要經營的是我和女兒之間的關係。考試成績什麼的,是她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她和學校之間的關係,我為什麼要那這些東西,來破壞我和女兒之間的關係。
                                                                                                                                                                                                                                                                                                                                        • 要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不要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 我們不能用市場經濟的理性邏輯來適用到所有領域。至少有一個領域不行,就是家庭和親密關係。關係就是目的。它是人類文明最硬最硬的內殼,千萬不能打開,用別的邏輯來影響關係本身的邏輯。
                                                                                                                                                                                                                                                                                                                                        • “自己人”的情感認同,會越來越成為一家公司,一個產品的核心價值。
                                                                                                                                                                                                                                                                                                                                        • 抓住關鍵時刻,找到你的美,然後放大,才是最務實且高效的做法。
                                                                                                                                                                                                                                                                                                                                        • 要洞察3種人,你才會真正洞察出消費者的MOT,也就是愛你的,不愛你的,跟喜歡你的3種人。
                                                                                                                                                                                                                                                                                                                                        • 很多時候你都以為買你的消費者就一定很了解你,你也很了解消費者,但其實你們互不了解。
                                                                                                                                                                                                                                                                                                                                        • 如果你好好放大這個美,消費者就會願意付出更高的價錢,去買這個美,去買這個值。
                                                                                                                                                                                                                                                                                                                                        • 找到你的美的地方之後,再利用體驗設計,配合你的商業模式。

                                                                                                                                                                                                                                                                                                                                                                            星期三, 12月 09, 2020

                                                                                                                                                                                                                                                                                                                                                                            NO.1297 长期主义,要长跑还是接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y.html

                                                                                                                                                                                                                                                                                                                                                                            • 所謂三觀,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統稱。
                                                                                                                                                                                                                                                                                                                                                                            • 人生觀首先需要解決三大經典難題: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向何處去
                                                                                                                                                                                                                                                                                                                                                                            • 對生命的理解不一樣,時間的尺度就不一樣。
                                                                                                                                                                                                                                                                                                                                                                            • 我們覺得匠人精神很可貴,所以應該提倡,但對於任何一種美麗的倡議,我們都可以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第二,憑什麼
                                                                                                                                                                                                                                                                                                                                                                            • 英語有一句諺語: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從字面直譯過來就是:有個什麼東西比你大。當你真誠地相信了某個東西比你大,比你的一生都重要,這句話才真正可以成立。
                                                                                                                                                                                                                                                                                                                                                                            • 一個在中世紀給教堂做裝修的工匠,真誠地相信永生的時間尺度遠大於今生的時間尺度,這才有了他一輩子的精雕細琢,有了子子孫孫的輪番接力。
                                                                                                                                                                                                                                                                                                                                                                            • 永生意識分出了兩條寬闊的的岔路,用比較形象的比喻來說,一條路可以稱為長跑型的永生,另一條路可以稱為接力型的永生
                                                                                                                                                                                                                                                                                                                                                                            • 所謂長跑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仙,和天地同壽,或者靈魂不滅,死掉的只是肉身。活佛轉世貌似接力,其實還是長跑型的,因為接力的只是肉身,靈魂從來不變。
                                                                                                                                                                                                                                                                                                                                                                            • 所謂接力型,並不否認個體的死亡,但相信個體和個體之間可以薪火相傳,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
                                                                                                                                                                                                                                                                                                                                                                            • 接力型的永生觀念,是對是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所有對生命的理解當中最貼近人性的一種。

                                                                                                                                                                                                                                                                                                                                                                                            NO.1296 关于契约,卢梭会怎么质疑商鞅?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H.html

                                                                                                                                                                                                                                                                                                                                                                                            • 所謂“徙木立信”,顧名思義,“徙木”就是把木頭挪地方,“立信”就是建立信任度。
                                                                                                                                                                                                                                                                                                                                                                                            •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歎吾國國民之愚也,而歎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歎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
                                                                                                                                                                                                                                                                                                                                                                                            • 一個人的習慣叫作習慣,所有人的習慣叫作習俗。
                                                                                                                                                                                                                                                                                                                                                                                            • 為什麼王安石就不能複制徙木立信的成功經驗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秦國和宋朝習俗不同,複雜度不同。
                                                                                                                                                                                                                                                                                                                                                                                            •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有一段經典論述,不但把習俗等同於法律,而且認為習俗是所有法律當中最重要的法律。
                                                                                                                                                                                                                                                                                                                                                                                            • “其實這些規章都不過是穹頂之上的拱梁,而只有緩慢成型的習俗才最終構成那穹頂上不可動搖的拱心石。”
                                                                                                                                                                                                                                                                                                                                                                                            • 塗爾幹區分了兩種社會形態,一個是所謂機械團結(mechanical solidarity),社會成員高度同質化,有著共同的歸屬感,就像同樣規格的螺絲釘組成了一個社會機器,二是所謂有機團結(organic solidarity),社會成員高度異質化,信什麼的都有,幹什麼的也都有,通過七拐八彎的分工協作聯結成了一個社會。
                                                                                                                                                                                                                                                                                                                                                                                            • “徙木立信”這件事可以小中見大,讓我們看到公孫鞅改革方案的一個縮影。這個小小的縮影裡邊,已經完全涵蓋了公孫鞅改革的三大要點:第一,目標簡單;第二,規則明確;第三,賞罰及時。

                                                                                                                                                                                                                                                                                                                                                                                                        长寿能通过这10件事改变!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25232640_60df150001900ftxp.html

                                                                                                                                                                                                                                                                                                                                                                                                        • 多走路:增寿4.5年
                                                                                                                                                                                                                                                                                                                                                                                                        • 做家務:增寿3-10年
                                                                                                                                                                                                                                                                                                                                                                                                        • 多用腦:增寿4.6年
                                                                                                                                                                                                                                                                                                                                                                                                        • 保持幽默:增寿4.5年
                                                                                                                                                                                                                                                                                                                                                                                                        • 多曬太陽: 增寿6年
                                                                                                                                                                                                                                                                                                                                                                                                        • 好好刷牙:增寿13年
                                                                                                                                                                                                                                                                                                                                                                                                        • 走出去交流: 增寿6年
                                                                                                                                                                                                                                                                                                                                                                                                        • 不熬夜: 增寿1年
                                                                                                                                                                                                                                                                                                                                                                                                        • 飲食不鹹: 增寿1.5年
                                                                                                                                                                                                                                                                                                                                                                                                        • 重視早餐: 增寿2.5年

                                                                                                                                                                                                                                                                                                                                                                                                        星期一, 12月 07, 2020

                                                                                                                                                                                                                                                                                                                                                                                                        客服極限運動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1477.html?utm_source=Email&utm_medium=GH_epaper&utm_campaign=2012hotlist&utm_content=AR0001477_1207

                                                                                                                                                                                                                                                                                                                                                                                                        • 平均來說,每位顧客至少都會打一通電話過來,如果那通電話處理得好,我們就有機會感動顧客,讓他們長久記得我們。
                                                                                                                                                                                                                                                                                                                                                                                                        • 平常花在廣告上的資金,應該投資在客服上,讓顧客幫我們做口碑行銷。
                                                                                                                                                                                                                                                                                                                                                                                                        • 捷步最初幾年記取的最大教訓,就是把核心能力外包出去,一定會出問題,如果你特別在意顧客服務,更是如此。
                                                                                                                                                                                                                                                                                                                                                                                                        • 身為電子商務公司,我們也該一開始就把倉儲視為核心能力才對,以為第三方會像我們一樣在意顧客,是一大錯誤。如果我們沒有迅速啟動自己的倉儲營運,那樣的錯誤最終會毀了捷步。
                                                                                                                                                                                                                                                                                                                                                                                                        • 我們還把客服部門稱為「顧客忠誠團隊」(Customer Loyalty Team, CLT)。
                                                                                                                                                                                                                                                                                                                                                                                                        • 七大方法攀登頂級客服?
                                                                                                                                                                                                                                                                                                                                                                                                          1. 把顧客服務當成全公司的首要之務,而不只是單一部門。
                                                                                                                                                                                                                                                                                                                                                                                                          2. 授權客服人員,讓他們幾乎不需要把顧客的問題往上呈報。
                                                                                                                                                                                                                                                                                                                                                                                                          3. 淘汰貪求無厭或虐待員工的顧客。
                                                                                                                                                                                                                                                                                                                                                                                                          4. 不要衡量通話時間,也不要一味推銷顧客加買東西,不用制式的腳本推銷。
                                                                                                                                                                                                                                                                                                                                                                                                          5. 不要隱藏電話號碼,你應該多接觸顧客。
                                                                                                                                                                                                                                                                                                                                                                                                          6. 把處理顧客的來電當成行銷投資,而不是費用。
                                                                                                                                                                                                                                                                                                                                                                                                          7. 讓全公司知道傑出的客服個案,一起讚揚卓越的服務。
                                                                                                                                                                                                                                                                                                                                                                                                        • 我們希望客服人員接每通電話時,都可以充分展現自我,和每位顧客真情溝通,我們稱為個人情感聯繫(personal emotional connection, PEC)
                                                                                                                                                                                                                                                                                                                                                                                                        • 電話感覺起來不是很高科技,也不是很迷人,卻是塑造品牌的最佳工具之一。你可以讓顧客專心和你溝通五或十分鐘,如果你互動得宜,顧客會長久記住這段經驗,並告訴他的朋友。
                                                                                                                                                                                                                                                                                                                                                                                                        • 行銷部門在計算投資報酬率時,他們假設顧客的終生價值是固定的,但我們覺得,如果我們可以為品牌創造正面的情感連結,顧客的終生價值會成長。為此,我們在顧客服務上投入的心血,其實大多發生在成交後。

                                                                                                                                                                                                                                                                                                                                                                                                        NO.1295 印度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9.html

                                                                                                                                                                                                                                                                                                                                                                                                        • 輕視印度是大多數人都容易犯的一種錯誤
                                                                                                                                                                                                                                                                                                                                                                                                        • 印度的製造業對中國依賴很嚴重,像印度的醫藥製造業世界有名,但原料70%來自中國,科技產業也是這樣,像手機行業大約75%的零部件從中國進口,很多方面受制於中國。
                                                                                                                                                                                                                                                                                                                                                                                                        • 印度國內體制,對經濟和投資的各種限制太多。
                                                                                                                                                                                                                                                                                                                                                                                                        • 中國騰出這些空間以後,真正填補真空的並不是印度,而是越南、孟加拉國這些國家。
                                                                                                                                                                                                                                                                                                                                                                                                        • 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一般都是瞄準海外市場的(因為剛起步的時候國內市場購買力肯定還不行),所以一個國家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能不能發展,關鍵要看它是不是採取一種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
                                                                                                                                                                                                                                                                                                                                                                                                        • 中國把自己“嵌入”了全球價值鏈當中。就是在開放市場方面邁出步子相當大,而且就讓自己變成全球分工中的一個環節。
                                                                                                                                                                                                                                                                                                                                                                                                        • 印度未來能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取代中國的地位,關鍵就要看印度政府願不願意改變保護主義的政策。
                                                                                                                                                                                                                                                                                                                                                                                                        • 印度要放棄這種傳統真的非常難,它缺乏把自己“嵌入”全球供應鏈的政治魄力。那做不到這一點的話,未來印度不論表現得多麼自信,不論擁有多龐大的勞動力隊伍,它要在全球供應鏈中取代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NO.1294 城市应该划分功能区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F.html

                                                                                                                                                                                                                                                                                                                                                                                                                      • 在醫學上呢,針對高血壓的治療有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吃絡活喜,擴張動脈血管。另一種思路是吃心得安,降低血液流速。解決交通阻塞也是同樣的兩個思路,一個是拓寬馬路,另一個是降低居民出行的總量。是這麼兩派之爭。
                                                                                                                                                                                                                                                                                                                                                                                                                      • 一個人一旦陷入到這種理性僭妄中之後,就必然成為專制的好朋友。
                                                                                                                                                                                                                                                                                                                                                                                                                      • 個人的平均居住面積要達到14平方米,才能有足夠的健康空氣。
                                                                                                                                                                                                                                                                                                                                                                                                                      • 人均14平方米的居住效率,有沒有辦法進一步提高呢?柯布西耶說有辦法!只要家家戶戶共用廚房和洗衣間,則人均居住面積可以降到10平方米。
                                                                                                                                                                                                                                                                                                                                                                                                                      • 功能主義強調自上而下的設計,新城市主義則主張自下而上的自發秩序。功能主義主張區域的功能單一化,而新城市主義則主張社區微觀層面的業態豐富性。功能主義主張越來越寬的路,越來越快的速度,來滿足更多的出行需求。而新城市主義則主張盡量在步行範圍內解決絕大多數的生活需求,以減少機動交通的總量。
                                                                                                                                                                                                                                                                                                                                                                                                                      • 柯布西耶同質化基礎上的聚集,是把城市當作一個泰勒的流水線,方便管理。而雅各布斯強調人群的聚集,是因為步行範圍內一定規模的人口基數是微觀層面多樣性的基礎。
                                                                                                                                                                                                                                                                                                                                                                                                                      • 而對於商家來說,步行友好也是極為重要的。 2003年,法國針對1300名消費者的一個調查顯示:腿兒著來的或騎自行車來的顧客,才是商店的忠實客戶,而開車來的卻很少有回頭客。
                                                                                                                                                                                                                                                                                                                                                                                                                      • 一個新小區的底商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開發商和業主要齊心協力一起當奶媽把孩子養大。不然你的房子就不值錢了。

                                                                                                                                                                                                                                                                                                                                                                                                                                  NO.1293 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j.html

                                                                                                                                                                                                                                                                                                                                                                                                                                  • 民族主義並不是民族的產物。而是相反,民族是民族主義的產物。
                                                                                                                                                                                                                                                                                                                                                                                                                                  • 客家人的後裔在泰國北部務農,這是紅衫軍的基本盤。福建人的後裔在南部做小生意,這是黃衫軍的基本盤。
                                                                                                                                                                                                                                                                                                                                                                                                                                  • 在泰國,開典當舖的95%是台州人,皮革從業者98%是客家人,50%的理髮匠是海南人,87%的橡膠出口商是福建人。
                                                                                                                                                                                                                                                                                                                                                                                                                                  • 曼谷和南部都支持黃衫軍,因為黃衫軍領袖阿披實是福建人後裔。北部和東北部都支持紅衫軍,因為紅衫軍領袖他信是客家人後裔。那泰國國王呢?泰國國王有潮汕人血統,所以潮汕人在泰國一直有很大的勢力。
                                                                                                                                                                                                                                                                                                                                                                                                                                  • 如果泰國也像印尼那樣,被外國殖民、被外國侵占,戰後泰國的民族主義熱情一定也是高漲的。那麼,泰國就很可能像印尼一樣,完成關於泰國人這一共同的身份的想像。
                                                                                                                                                                                                                                                                                                                                                                                                                                  • 人還是那些人,潮汕人、客家人或者海南人的後裔,但是如果民族主義情緒一起來,就會形成“我們都是泰國人”的結果。所以安德森就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主義不是民族的產物,而是正相反,民族才是民族主義的產物。

                                                                                                                                                                                                                                                                                                                                                                                                                                          星期日, 12月 06, 2020

                                                                                                                                                                                                                                                                                                                                                                                                                                          行業洞察報告

                                                                                                                                                                                                                                                                                                                                                                                                                                          • 行業概述
                                                                                                                                                                                                                                                                                                                                                                                                                                          • 市場洞察(看行業,看趨勢,看客戶,看競爭,看自己)---5看
                                                                                                                                                                                                                                                                                                                                                                                                                                          • 洞察結論 與 目標
                                                                                                                                                                                                                                                                                                                                                                                                                                          • 業務策略
                                                                                                                                                                                                                                                                                                                                                                                                                                          • 任務分解 與 執行 
                                                                                                                                                                                                                                                                                                                                                                                                                                            • 具體客戶的詳細情況(客戶公司財務情況,市場地位情況,產品架構與產品規劃,客戶決策單元分析,競爭對手的詳情) 
                                                                                                                                                                                                                                                                                                                                                                                                                                            • 我們針對性的打法(人財物等等資源配置)

                                                                                                                                                                                                                                                                                                                                                                                                                                          星期六, 12月 05, 2020

                                                                                                                                                                                                                                                                                                                                                                                                                                          NO.1292 为什么外星人一定有眼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E.html

                                                                                                                                                                                                                                                                                                                                                                                                                                          • 視覺信息,或者說的更廣義一些,光這樣的電磁波,在準確反映環境變化、承載豐富的信息這兩點上,要比其他的載體都強大。
                                                                                                                                                                                                                                                                                                                                                                                                                                          • 視覺系統感受的信號是光信號,或者更廣義的說是電磁波信號。這一類信號有三大特點:直線傳播;光速傳播;不依賴具體的介質
                                                                                                                                                                                                                                                                                                                                                                                                                                          • 嗅覺和味覺系統,它們感知的是具體的化學物質。
                                                                                                                                                                                                                                                                                                                                                                                                                                          • 化學信號的擴散,背後的道理其實是化學物質分子,在空間裡的隨機運動,分子運動到哪裡,化學信號就到達哪裡。相比視覺信號,這是一個比較緩慢、比較混亂、充滿隨機性,而且對傳播介質有很強依賴性的過程。
                                                                                                                                                                                                                                                                                                                                                                                                                                          • 動物如果僅僅依靠這些化學信息,是很難對信號源的位置、形狀、大小、運動方向,作出及時和準確的判斷的。
                                                                                                                                                                                                                                                                                                                                                                                                                                          • 對於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來說,它們需要檢測的東西,其實本質非常單一,就是波長在一定範圍內的光。
                                                                                                                                                                                                                                                                                                                                                                                                                                          • 化學感受系統想要發揮功能,它就必須能夠採集到非常多種化學物質的信息才行。
                                                                                                                                                                                                                                                                                                                                                                                                                                          • 每一個嗅覺感受器分子都是比較廣譜的,能同時採集許許多多種結構類似的化學物質。這樣一來,信號採集的廣度是上去了,但是精度自然就下來了。

                                                                                                                                                                                                                                                                                                                                                                                                                                                      星期五, 12月 04, 2020

                                                                                                                                                                                                                                                                                                                                                                                                                                                      NO.1290 什么是“保质期革命”?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6.html

                                                                                                                                                                                                                                                                                                                                                                                                                                                      • 食品的保質期越做越短了,尤其體現在乳製品和糕點這兩類產品上。
                                                                                                                                                                                                                                                                                                                                                                                                                                                      • 在全國大江南北建了十幾個中央工廠,當天生產麵包蛋糕,當天就配送到有合作的超市、便利店和糕餅店裡,因為新鮮,口感基本接近現做的糕點。所以桃李麵包現在是中國最大的短保烘焙食品品牌,去年賣麵包就賣了56億元。
                                                                                                                                                                                                                                                                                                                                                                                                                                                      • 縮短保質期,其實是縮短了工業化產品到原生態產品之間的口感差異。牛奶、蛋糕保質期越做越短,給出的消費暗示就越新鮮、越不需要添加防腐劑,口感和健康性越好。
                                                                                                                                                                                                                                                                                                                                                                                                                                                      • 越新鮮,能配送的距離就越短,就越難規模化。
                                                                                                                                                                                                                                                                                                                                                                                                                                                      • 每一年的天貓雙十一,天貓自己都會記錄一個數據:第1億個包裹是在雙十一後的第幾天送到購買者手裡。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9天,到了2019年,第1億個包裹送達消費者手裡只花了2.4天。
                                                                                                                                                                                                                                                                                                                                                                                                                                                      • 很多連鎖企業和大型企業都在討論怎樣去掉各種中間環節、提高效率。比如說西貝莜面村在去廚師化,好未來在去名師化,而桃李的短保蛋糕,其實是幫很多的線下零售店做到了「去加工房化」。
                                                                                                                                                                                                                                                                                                                                                                                                                                                      • 中國物流革命帶來的保質期革命,進而帶來的短保食品領域的各種中台崛起。

                                                                                                                                                                                                                                                                                                                                                                                                                                                                星期四, 12月 03, 2020

                                                                                                                                                                                                                                                                                                                                                                                                                                                                NO.1291 第21期 | 五年之后:罗振宇和许知远,再答和反问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z.html

                                                                                                                                                                                                                                                                                                                                                                                                                                                                • 升斗小民,手腳莫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疫情期間最有利於什麼樣的人,就是動作沒有變形的人
                                                                                                                                                                                                                                                                                                                                                                                                                                                                • 凡事想不明白,沒關係,想想它最終的樣子,一眼看見,尤其是有畫面感地看見的時候,馬上有提神醒腦之效。
                                                                                                                                                                                                                                                                                                                                                                                                                                                                • 創業拼的其實是你對終局想像的“畫面感”。
                                                                                                                                                                                                                                                                                                                                                                                                                                                                • 得到APP裡面的課程產品每一講都嚴格地限制在了13分鐘以下
                                                                                                                                                                                                                                                                                                                                                                                                                                                                • 一講課時長就在13分鐘以下。我們做過調查,很多得到用戶是在打車的時候聽課,中國80%的打車的時間就是13分鐘以內。
                                                                                                                                                                                                                                                                                                                                                                                                                                                                • 不罵人,是修養。不被人罵,是修行。
                                                                                                                                                                                                                                                                                                                                                                                                                                                                • 只有高度的紀律性、組織性和想像力相結合,才能構成一個好的創業者。
                                                                                                                                                                                                                                                                                                                                                                                                                                                                • 一個人身上有歷史意識、有一個廣闊的時空感對於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廣闊的時空會安撫你,你眼下受到一點挫敗算什麼呢,在更廣闊的時空裡,你能找到很多與之相似的事情。

                                                                                                                                                                                                                                                                                                                                                                                                                                                                            星期三, 12月 02, 2020

                                                                                                                                                                                                                                                                                                                                                                                                                                                                            NO.1287 如何用“闲谈”打开社交局面?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R.html

                                                                                                                                                                                                                                                                                                                                                                                                                                                                            • 在這個多維度獲得信息的時代,一次次的閒談,會調整你對於這個行業、對於這個城市,甚至對於這個時代的見解。
                                                                                                                                                                                                                                                                                                                                                                                                                                                                            • 精英教育不同於技能教育,它要求你具備協同資源的能力,去成就單靠個人技能成就不了的、更大的事業。
                                                                                                                                                                                                                                                                                                                                                                                                                                                                            • 人有安全需求,再往上,人還有尊重需求。所以,如果你要獲得他人的好感, 請讓他感覺放鬆,並被關注。
                                                                                                                                                                                                                                                                                                                                                                                                                                                                            • 兩個心理暗示法增加了你的自信。這兩個暗示法是:
                                                                                                                                                                                                                                                                                                                                                                                                                                                                              一、我是主人;
                                                                                                                                                                                                                                                                                                                                                                                                                                                                              一、我們是還沒認識的朋友。
                                                                                                                                                                                                                                                                                                                                                                                                                                                                            • 每次閒談時都要使用的最基本的技能:
                                                                                                                                                                                                                                                                                                                                                                                                                                                                              一、問出一個讓對方能自由發揮的問題;
                                                                                                                                                                                                                                                                                                                                                                                                                                                                              一、一問二答;
                                                                                                                                                                                                                                                                                                                                                                                                                                                                              三、認真傾聽,擴展再擴展。

                                                                                                                                                                                                                                                                                                                                                                                                                                                                                            星期二, 12月 01, 2020

                                                                                                                                                                                                                                                                                                                                                                                                                                                                                            NO.1288 职场人排解压力的5个方法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b.html

                                                                                                                                                                                                                                                                                                                                                                                                                                                                                            • 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運動促進大腦分泌 “內啡肽”,這是一種鎮靜、止痛的氨基酸,它能調節體溫、心血管功能和呼吸。
                                                                                                                                                                                                                                                                                                                                                                                                                                                                                            • “內啡肽”也常常被稱作“feel-good”,是一種促進“幸福感”的氨基酸。
                                                                                                                                                                                                                                                                                                                                                                                                                                                                                            • 運動也被現代科學稱為“動態的冥想、打坐”,運動期間你的腦子常常會忘掉焦慮、不快、緊張的事情,之後腦子可以更好地啟動、專注、信心十足地工作。
                                                                                                                                                                                                                                                                                                                                                                                                                                                                                            • 想要減輕壓力感,這個動,需要另外兩種類型的動,一個是天然的動,另一個“動”,是動手做事情
                                                                                                                                                                                                                                                                                                                                                                                                                                                                                            • 我們有工作就一定會有壓力。不動的話,壓力就會沉澱、積累在身體之內,運動的一個作用就是出汗,而汗可以把壓力激素給排除出去。順便說一下,哭也可以。
                                                                                                                                                                                                                                                                                                                                                                                                                                                                                            • 在你雄心勃勃去運動之前,其實如果可以走一點回頭路,多走動,利用這個動,來達到管理壓力的目的,其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不需要額外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
                                                                                                                                                                                                                                                                                                                                                                                                                                                                                            • 5個行動方案,幫你動起來
                                                                                                                                                                                                                                                                                                                                                                                                                                                                                              1. 少坐車,多走路
                                                                                                                                                                                                                                                                                                                                                                                                                                                                                              2. 多走樓梯少坐電梯。
                                                                                                                                                                                                                                                                                                                                                                                                                                                                                              3. 能站起來做的事情,就不要坐著做。
                                                                                                                                                                                                                                                                                                                                                                                                                                                                                              4. 能就遠,不就近。
                                                                                                                                                                                                                                                                                                                                                                                                                                                                                              5. 把智能手錶之類的可穿戴設備,哪怕就是微信裡的運動記錄功能打開。
                                                                                                                                                                                                                                                                                                                                                                                                                                                                                            • 人的壓力,其中一個來源,就是辛苦工作了而收效不高,所以覺得“兩手空空”。
                                                                                                                                                                                                                                                                                                                                                                                                                                                                                            • 為什麼動手做事能解壓?
                                                                                                                                                                                                                                                                                                                                                                                                                                                                                              1. 因為動手,會產生成果。
                                                                                                                                                                                                                                                                                                                                                                                                                                                                                              2. 這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好辦法。
                                                                                                                                                                                                                                                                                                                                                                                                                                                                                              3. 這是另一種禪修方式

                                                                                                                                                                                                                                                                                                                                                                                                                                                                                                              星期一, 11月 30, 2020

                                                                                                                                                                                                                                                                                                                                                                                                                                                                                                              優秀的產品經理

                                                                                                                                                                                                                                                                                                                                                                                                                                                                                                              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

                                                                                                                                                                                                                                                                                                                                                                                                                                                                                                              最底層的核心並非過人的學經歷, 也並非深厚的技術底子

                                                                                                                                                                                                                                                                                                                                                                                                                                                                                                              拆解到最底層

                                                                                                                                                                                                                                                                                                                                                                                                                                                                                                              是對於產品線的熱愛及成長的渴望

                                                                                                                                                                                                                                                                                                                                                                                                                                                                                                              NO.1286 什么样的家庭最适合孩子成长?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x.html

                                                                                                                                                                                                                                                                                                                                                                                                                                                                                                              • 要讓夫妻子系統發揮作用,就需要夫妻站在同一邊。
                                                                                                                                                                                                                                                                                                                                                                                                                                                                                                              • 如果父母的一方和孩子更親近,就相當於在父母之間劃分了邊界,把父母一方和孩子劃在一起,把另一方給劃出去了。
                                                                                                                                                                                                                                                                                                                                                                                                                                                                                                              • 喪偶式育兒”,母親和孩子一邊,而父親在另一邊,那父親會被排除在子系統以外,會逐漸失去父親的功能。而母親也會因為孤立無援,在情感上更加依靠孩子。
                                                                                                                                                                                                                                                                                                                                                                                                                                                                                                              • 很多父母都會焦慮,要怎麼才能教好孩子?可是他們忽略了,要變成一對好父母,就要先變成一對好夫妻。只有他們站在同一陣營,才能有效處理孩子的問題。如果他們不去面對和處理彼此的矛盾,那他們就沒法在感情上接近,也很難真的變成一對有效的父母。
                                                                                                                                                                                                                                                                                                                                                                                                                                                                                                              • 伴侶雙方不站在同一陣營,這種家庭結構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因為愛孩子,而疏遠彼此。
                                                                                                                                                                                                                                                                                                                                                                                                                                                                                                              • 有時候,伴侶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矛盾,就會覺得是彼此溝通有問題。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有時候沒法溝通,不是溝通的方式不對,而是你把對方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 在有孩子的家庭,什麼才是夫妻相處的根本之道?答案就是,把伴侶和自己放到一個陣營裡,而把孩子放到另一個陣營。把邊界劃在夫妻和孩子之間,而不是相反。

                                                                                                                                                                                                                                                                                                                                                                                                                                                                                                                        NO.1285 怎样说服老板和同事?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C.html

                                                                                                                                                                                                                                                                                                                                                                                                                                                                                                                        • 三個職場現實
                                                                                                                                                                                                                                                                                                                                                                                                                                                                                                                          首先,職場是目標和結果導向的。
                                                                                                                                                                                                                                                                                                                                                                                                                                                                                                                          其次,職場有勢差。
                                                                                                                                                                                                                                                                                                                                                                                                                                                                                                                          第三,在職場上說話,往往有不少忌諱。
                                                                                                                                                                                                                                                                                                                                                                                                                                                                                                                        • 職場說服的三個通用原則
                                                                                                                                                                                                                                                                                                                                                                                                                                                                                                                          第一,積極主動的姿態
                                                                                                                                                                                                                                                                                                                                                                                                                                                                                                                          第二,站在對方的角度或高度說話
                                                                                                                                                                                                                                                                                                                                                                                                                                                                                                                          第三,設計和控制。
                                                                                                                                                                                                                                                                                                                                                                                                                                                                                                                        • 積極主動,簡單來說,就是抱著"我有什麼能幫忙"的心態,去跟別人對話。
                                                                                                                                                                                                                                                                                                                                                                                                                                                                                                                        • 在職場上說服別人的過程,要求你從一開始,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點出對方的利益相關。
                                                                                                                                                                                                                                                                                                                                                                                                                                                                                                                        • 怎麼能夠從自己的角度轉換到對方的角度,抓住他的利益點呢?這里和你分享一個叫做"那又怎樣"的小方法,也就是假設你自己就是被說服的對象,你要不斷追問對方:"那又怎樣"。
                                                                                                                                                                                                                                                                                                                                                                                                                                                                                                                        • 所謂設計,是說你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之前,需要了解對方需求、遇到的困難、可能存在的反對意見,還包括把握說話的時機,並在說服過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溝通走向。
                                                                                                                                                                                                                                                                                                                                                                                                                                                                                                                        • "相信一點:在溝通中的任何結果都是最好的安排。"
                                                                                                                                                                                                                                                                                                                                                                                                                                                                                                                        • 職場這個組織,本質是圍繞著資源分配進行的合作分工。越能夠調動資源的人,越能獲得更多的資源。

                                                                                                                                                                                                                                                                                                                                                                                                                                                                                                                                                星期六, 11月 28, 2020

                                                                                                                                                                                                                                                                                                                                                                                                                                                                                                                                                訓練

                                                                                                                                                                                                                                                                                                                                                                                                                                                                                                                                                1. 很努力地訓練
                                                                                                                                                                                                                                                                                                                                                                                                                                                                                                                                                2. 用對的方法訓練
                                                                                                                                                                                                                                                                                                                                                                                                                                                                                                                                                3. 以及不斷的訓練

                                                                                                                                                                                                                                                                                                                                                                                                                                                                                                                                                時間的朋友

                                                                                                                                                                                                                                                                                                                                                                                                                                                                                                                                                累積都要成為未來的基石

                                                                                                                                                                                                                                                                                                                                                                                                                                                                                                                                                投入都要能未來重複使用

                                                                                                                                                                                                                                                                                                                                                                                                                                                                                                                                                滴水穿石,集眾人力量點點滴滴

                                                                                                                                                                                                                                                                                                                                                                                                                                                                                                                                                如何開放,讓他人可以重複使用, 成為平台的角色

                                                                                                                                                                                                                                                                                                                                                                                                                                                                                                                                                西点军校最昂贵的课程:你如何练就超级强大的内心!

                                                                                                                                                                                                                                                                                                                                                                                                                                                                                                                                                https://mp.weixin.qq.com/s/G_qRlvfGcmBriE6sK3UuWg?idU=2

                                                                                                                                                                                                                                                                                                                                                                                                                                                                                                                                                • 即便已經一敗塗地,你也要堅持奮鬥!
                                                                                                                                                                                                                                                                                                                                                                                                                                                                                                                                                • 你必須晚點吃棉花糖
                                                                                                                                                                                                                                                                                                                                                                                                                                                                                                                                                • 即使犯了超傻X的錯誤,也要無所畏懼
                                                                                                                                                                                                                                                                                                                                                                                                                                                                                                                                                • 你是個大人了,必須學會控制情緒
                                                                                                                                                                                                                                                                                                                                                                                                                                                                                                                                                • 你必須打那個你不想打的電話
                                                                                                                                                                                                                                                                                                                                                                                                                                                                                                                                                • 你必須毫不遲疑的追隨直覺
                                                                                                                                                                                                                                                                                                                                                                                                                                                                                                                                                • 即使全世界都反對,你也要勇往直前
                                                                                                                                                                                                                                                                                                                                                                                                                                                                                                                                                • 不管多急、多累,你都要竭盡所能地慢慢來
                                                                                                                                                                                                                                                                                                                                                                                                                                                                                                                                                • 你必須善待你的敵人
                                                                                                                                                                                                                                                                                                                                                                                                                                                                                                                                                • 你必須對你的所作所為負責

                                                                                                                                                                                                                                                                                                                                                                                                                                                                                                                                                星期五, 11月 27, 2020

                                                                                                                                                                                                                                                                                                                                                                                                                                                                                                                                                NO.1284 第20期 | 供给过剩时代,怎么办?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S8.html

                                                                                                                                                                                                                                                                                                                                                                                                                                                                                                                                                • 如果什麼都中國造,什麼都是別人找我們買,那人民幣肯定就不能國際化啊。人民幣要是能大量出去,一定是因為我們買了好多好多東西啊。我們對外有逆差,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啊。
                                                                                                                                                                                                                                                                                                                                                                                                                                                                                                                                                •  如果要是這個世界的中心,那應該是周邊地方為你造東西、搞生產、往你這裡運,而不是相反啊。
                                                                                                                                                                                                                                                                                                                                                                                                                                                                                                                                                • 什麼是“目的地商業”?簡單說就是,消費者去消費它,不是為了什麼別的目的,消費它本身就是目的。
                                                                                                                                                                                                                                                                                                                                                                                                                                                                                                                                                • 幾乎所有的行業裡都正在出現這樣的分野,有的消費是為了完成清晰的目的,有的消費為的就是這件事情本身。
                                                                                                                                                                                                                                                                                                                                                                                                                                                                                                                                                • 請問遠方有什麼呢?遠方有山,有水,有文化古蹟,有別人的生活。那些東西確實在遠方,但是你發現沒有,有些人在用人工、用商業手段給你製造一些遠方。
                                                                                                                                                                                                                                                                                                                                                                                                                                                                                                                                                • 我們並不是真的愛遠方,我們只是討厭苟且;我們也不是真的愛詩歌,我們愛的是詩意,尤其是現成的詩意。
                                                                                                                                                                                                                                                                                                                                                                                                                                                                                                                                                • 打卡,就是必須要做,哪怕遲到了也要做的事情。
                                                                                                                                                                                                                                                                                                                                                                                                                                                                                                                                                • “目的地商業”不是贏得競爭,而是不參加競爭。
                                                                                                                                                                                                                                                                                                                                                                                                                                                                                                                                                • 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說的那句話,不要問我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
                                                                                                                                                                                                                                                                                                                                                                                                                                                                                                                                                • 這個世界比的不是絕對力量大小,而是組織能力的強弱。
                                                                                                                                                                                                                                                                                                                                                                                                                                                                                                                                                • 理解李佳琦有兩個角度:他是一個化妝品達人;或者,他是一名消費組織者。
                                                                                                                                                                                                                                                                                                                                                                                                                                                                                                                                                • 從印度傳來的佛教。佛教在印度發展了好幾百年的僧團、戒律、組織結構,一起傳到了中國,啟發了張角的太平道這樣的宗教組織。所以,張角起兵的時候,馬上就有了3、40萬人。
                                                                                                                                                                                                                                                                                                                                                                                                                                                                                                                                                • 好市多的經營邏輯,非常反常識。簡單說就是三條:
                                                                                                                                                                                                                                                                                                                                                                                                                                                                                                                                                  第一,堅決低價,任何商品的加價幅度不能超過14%。
                                                                                                                                                                                                                                                                                                                                                                                                                                                                                                                                                  第二,替用戶精選。
                                                                                                                                                                                                                                                                                                                                                                                                                                                                                                                                                  第三,主要靠會員費掙錢。這是用制度保證自己堅決地站在消費者這一頭,成為消費的組織者。
                                                                                                                                                                                                                                                                                                                                                                                                                                                                                                                                                • 在“供給過剩的時代”,其實已經清晰地出現了三條道路:
                                                                                                                                                                                                                                                                                                                                                                                                                                                                                                                                                  1.競爭參與者;
                                                                                                                                                                                                                                                                                                                                                                                                                                                                                                                                                  2.通過“目的地商業”,成為擺脫競爭者;
                                                                                                                                                                                                                                                                                                                                                                                                                                                                                                                                                  3.消費代理人。
                                                                                                                                                                                                                                                                                                                                                                                                                                                                                                                                                • 一件事、一輩子、一直做,然後成不成交給時間,就是個煉鋼的。
                                                                                                                                                                                                                                                                                                                                                                                                                                                                                                                                                • 丁立國才說,“在”是關鍵,混半天江湖你不在了,那就不行。或者用羅振宇老師喜歡說的一句話叫:你不能下牌桌。
                                                                                                                                                                                                                                                                                                                                                                                                                                                                                                                                                • 靜定專精,守一不移
                                                                                                                                                                                                                                                                                                                                                                                                                                                                                                                                                • 到增量市場中去做你擅長做的事情。
                                                                                                                                                                                                                                                                                                                                                                                                                                                                                                                                                • 換個地方乾老事兒,到增量市場去拓展自己熟悉的行業。
                                                                                                                                                                                                                                                                                                                                                                                                                                                                                                                                                • 產品定位上不往外延伸,不做垂直延伸,只做橫向擴張。
                                                                                                                                                                                                                                                                                                                                                                                                                                                                                                                                                • 整個東南亞需要進口3000萬噸鋼坯,他的工廠就能生產2000萬噸,全部供給給各家做軋鋼。這樣大家其實都喜歡你。雖然你賺到的錢少了。但是大家都不希望你倒下。你要是沒了,那大家還得去進口鋼坯。通過這種方法,你就融入到了當地的生態中。
                                                                                                                                                                                                                                                                                                                                                                                                                                                                                                                                                • 各自賺各自的錢,別有非分的想法,我的事兒你也乾不了,你那個事兒我也不想去做。
                                                                                                                                                                                                                                                                                                                                                                                                                                                                                                                                                • 真實不虛,度一切苦厄。
                                                                                                                                                                                                                                                                                                                                                                                                                                                                                                                                                • 製造業做大做強,並不只是有向高端走一條路。你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然後堅持,做在這個鏈條中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那個環節,也能做大做強。一個市場飽和了,那就到另一個高增長的市場中,去做自己擅長的事。然後你到當地市場中去,也一定要融入到當地的生態中。
                                                                                                                                                                                                                                                                                                                                                                                                                                                                                                                                                • 本分的自我要求什麼呢?
                                                                                                                                                                                                                                                                                                                                                                                                                                                                                                                                                  第一,是要做正確的事,不要去做錯誤的事,或者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要走在錯誤的道路。
                                                                                                                                                                                                                                                                                                                                                                                                                                                                                                                                                  第二,本分是被你應該去做的事情驅動,而不是被外部的因素,比如競爭對手、或者其他人的看法驅動。
                                                                                                                                                                                                                                                                                                                                                                                                                                                                                                                                                  第三是考慮長期利益,而不是考慮短期利益。由長期利益驅動,而不是短期利益驅動。
                                                                                                                                                                                                                                                                                                                                                                                                                                                                                                                                                • 圍棋裡有一個術語叫“本手”。什麼叫本手,就是該怎麼下就怎麼下,不是因為要贏,所以咄咄逼人;或者看到對方有一個漏洞,然後抓住機會去欺負他。
                                                                                                                                                                                                                                                                                                                                                                                                                                                                                                                                                • 吳清源就說過一句話:你圍你的地盤,我圍我的地盤,沒有任何廝殺,最終高下立見。
                                                                                                                                                                                                                                                                                                                                                                                                                                                                                                                                                • 陳明永會說,對於他們而言,永遠都是內部的問題,內部的組織能力、業務能力,這兩點是不是能夠匹配得上。
                                                                                                                                                                                                                                                                                                                                                                                                                                                                                                                                                • 本分起的作用是避免你少掉到坑里,不一定是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會讓你避免錯誤的選擇。
                                                                                                                                                                                                                                                                                                                                                                                                                                                                                                                                                • 要時刻提醒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不是錯誤的道路上;要被應該做的事情驅動,而不是外部因素驅動;要被長期利益驅動,而不是被短期利益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