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31, 2021

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業務拓展:多元發展的抓手是甚麼?

https://www.dedao.cn/article/5Mr9mzb36pP4JL5bWYXkWqB2EYNegL

  • 多業務發展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只是它不容易實現。除了做大營收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了企業抗風險的能力。
  • 拓展新業務其實分為兩步,第一是判斷這個業務應不應當投入資源,第二才是怎麼拓展
  • 判斷該不該投入資源,華為早期的做法就是按照“老用戶-新產品,老產品-新用戶”的模式拓展。
  • 華為的銷售敏銳地找到了突破口。華為發現,思科在中國出售的接入服務器容量太小,不符合中國人口眾多的國情。這個信息就被傳遞給後方,華為馬上就去研發滿足客戶需求的接入服務器。
  • 華為是靠“做老”來倒逼產品研發去“推新”,然後再用“推新”打下更大的市場。
  • 2011年10月,華為高管在三亞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華為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擺脫運營商,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
  • 為什麼還要擺脫運營商呢?首先,既然運營商送手機是為了獲客,那當然手機越便宜越好,所以華為的手機業務雖然有份額,但卻沒有品牌。其次,給運營商做手機,運作成本很高,所以利潤薄。
  • 華為最看重的,是如果給運營商做手機,自己就生長不出2C的銷售能力。沒有銷售能力,市場的反饋就無法傳遞給華為,那華為就沒法做出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 歸根結底是自己沒有從市場上獲取足夠的信息,產品沒有切中消費者的喜好。
  • 2012年9月22日,終端總裁余承東發了一條微博,寫了華為手機的七條戰略,其中第一條就是,堅持從ODM白牌,也就是從第三方手機設計公司拿貨,賣給運營商,向OEM,也就是自己設計,委託第三方製造的華為自有品牌轉型。
  • 到底怎麼才能讓多元業務的業務活下來?華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用營銷引領新業務的推進,把提升銷售能力作為所有工作的抓手,讓市場的需求能夠有效傳遞給產品研發。

                    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全球發展:如何把銷售經驗推廣到陌生市場?

                    https://www.dedao.cn/article/DAgOBQ46R1rnXRQPb8JdLzGqEZ3aY7

                    • 2000年,伴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的口號,它開始打入海外市場
                    • 所謂“交鑰匙”工程,就是說運營商只出錢,供應商交給它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中間所有事情都不需要它操心。
                    • “把經驗推廣到陌生市場”,這本身可能是一個陷阱,或者說是一個偽命題。
                    • 不賺錢,為什麼還要這樣做?
                      • 第一個原因,雖然雙方的接觸是務虛的,但在深入的交流溝通中,大家建立了聯繫,增進了信任,這為後來華為繼續爭取英國電信的項目打下了基礎。
                      • 第二個原因。華為拿下歐洲(注:這裡的歐洲市場不包括俄羅斯)第一單的時間要等到2005年。在2004年,其實整個公司都不知道該怎麼和歐洲運營商打交道。那你想,這是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呢?假設英國電信提出的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項目,那可能會有很多公司競標,多半輪不到華為去做。這件事最大的價值,恰恰是它能讓華為掌握以前不曾掌握的銷售經驗,所以華為一定要爭取到。

                            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國內發展:怎麼從土匪變正規軍?

                            https://www.dedao.cn/article/dA5eO3NDrGk8KP0ApmK2oxp9MRBzQP

                            • 1989年,華為逐步實現了從代理公司向自研產品公司轉變。這時候華為的技術能力是不夠的,產品質量不行。
                            • 那是不是技術問題沒有解決,產品就不能賣呢?當然不是。迫於市場壓力,公司必須盡快推出產品,哪怕它不夠成熟。這樣做是為了拉動市場。產品銷售得快,市場成熟得快,同時,研發又在一線完善產品,華為後續的發展就能走向正循環。
                            • 這樣做的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會影響品牌美譽度,而且在市場到處賣不成熟的產品,研發雖然可以查缺補漏,但也極大地消耗了人力資源。
                            • 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製造業剛剛起步的階段,大量中國企業都在採取這種打法來佔領市場的。可以說誰最早從這個圈裡跳出來,把“土匪”轉變成“正規軍”,誰就能率先繼續做大。
                            • 銷售變為“土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根本原因在於產品不能滿足客戶需求。
                            • 1999年,華為花重金購買了IBM的諮詢服務,引入了一個叫做IPD的東西。 IPD是一個研發產品的標準流程。
                            • IPD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把產品研發的方向,從技術導向轉變為客戶需求導向,解決產品質量和進度可控問題。
                            • 對於to B市場來說,客戶關係又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怎麼和客戶打交道就變得非常重要。和客戶互動的界面如果變好了,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彌補產品的不足。
                            • 華為為了實現銷售正規化、深入化、可拷貝,擺脫對明星員工的依賴,將銷售主要環節標準化、專門化。
                            • 1994年,就在進軍運營商市場的第二年,華為成立了專門接待客戶的接待科,1998年,它又改名成客戶工程部。你體會一下這個名字,它是在說,接待客戶是個系統工程。
                            • “土匪”式的銷售基本上就全靠一張嘴,試圖憑空說服客戶,但華為想的辦法是去幫助銷售解決這個證明產品有效性的問題。

                                              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創業初期:白手起家沒有背景,怎麼活下來?

                                              https://www.dedao.cn/article/g258WANERjwQJDzW6eKbOMG1rZqkPl

                                              • 現在的技術型公司創業,手頭上多少都有個技術。所謂創業,其實是讓這個手上技術變現。
                                              • 最初創業時,華為甚至還賣過減肥藥。後來任正非在遼陽的一個戰友告訴他,倒賣小型電話交換機可以賺錢,這個機緣才讓華為走到了通信領域。
                                              • 華為是1987年9月15號註冊成立的
                                              • 1988年到1992年,華為做的是小型交換機的代理。但1992年以後,華為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選擇。它開始轉向銷售局用機。這是一個更大,同時也是更難拿下的市場。
                                              • 為什麼華為要轉向難做的市場呢?答案是,這個市場空間更大,增長潛力更大
                                              • 1989年的時候,雖然自己沒有任何技術積累,但華為還是決心擺脫供貨商的牽制,研發自己的產品。
                                              • 1991年的時候,局用機的市場規模大概是用戶機的3.8倍。
                                              • 1993年8月,華為成功研製出了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
                                              • 銷售部門三個主要角色客戶經理產品行銷經理用戶服務經理分別主要負責客戶關係,推銷產品和技術,售後服務等。
                                              • 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手裡沒有任何資源,所以它不得不把自己打造為一個以銷售為中心的組織。這種基因,滲透到了公司的每個角落。

                                                              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導論:為什麼你要跟華為學營銷

                                                               

                                                              https://www.dedao.cn/article/Lpy0edZAG5mnK0wdrQXzD9BkoajY4x

                                                              • 如何通過把營銷當作核心工作,圍繞它部署資源和能力,使企業獲得長遠的發展。
                                                              • 1987年,白手起家,到2020年躋身世界五百強前五十
                                                              • 從一開始,華為抱緊的就只有客戶需求。誰離客戶最近呢?銷售。所以華為有一個特點,它是由營銷這顆種子生長起來的。這不僅體現在營銷工作做得好,更體現在整個公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以支援銷售為核心。
                                                              • 銷售是業務鏈條中離客戶最近的,他能直面和感受市場的壓力。
                                                              • 華為從創業時就面對著巨大的市場壓力,那個時候的產品經理有一半的時間不是待在辦公室裡寫代碼,而是在市場上到處跑。他們既要推廣自己的產品,又要傾聽客戶的需求。
                                                              • 早期的市場和研發是不分家的,技術員工上前線做銷售是常態。要活下去,研發就必須參與營銷,他們要從營銷中獲得市場信息。
                                                              • 為的銷售流程在業內非常出名,叫LTC,Leads To Cash,“從線索到現金”。它的目的是打造一個從市場、線索、銷售、研發、項目、交付、現金到服務的閉環運營系統。
                                                              • 公司業務的全流程要尊重一線銷售獲得的線索,小到一個設備的交付,大到公司戰略的製定,都要由它來引導。
                                                              • “領先一步是壯士,領先三步是烈士”。產品過於先進,在市場上推新就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最終有可能拖垮企業。
                                                              • 因為是它的產品線在支持一線的銷售,客戶的壓力通過銷售傳遞給產品研發,這才導致華為不得不多元化,並且把每一個新業務、新產品做好。

                                                                              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發刊詞:怎麼讓一線真正驅動企業發展

                                                                              https://www.dedao.cn/article/RQLYWyjMZoa0J1vlw0Xp4wvzDbO26B

                                                                              • 更有解釋力的說法,應該是華為的營銷能力強。道理很簡單,營銷是企業和市場之間最重要的觸碰點,再偉大的戰略,再過硬的產品,也得通過一單一單的生意,讓市場感知到。
                                                                              • 華為之所以營銷工作做得好,並不僅僅是掌握了一套別人不知道的方法,而是從根子上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家“銷售驅動”的公司。這個基因,在為它解決各種問題提供加持。
                                                                              • 什麼是“銷售驅動”?就是銷售部門不僅僅要賣好產品,還要把市場壓力、客戶信息,無衰減地傳遞給身後的每個環節。與此同時,整個公司都要根據銷售在營銷過程中得到的市場信息,去製定策略,去研發產品。不僅如此,當銷售呼喚炮火支援時,整個公司要無條件地壓上。
                                                                              • 決定企業發展的根本因素不是行業趨勢、技術,或者產品,而是它能否持續地為社會解決問題。那在企業內部,誰更懂社會需要什麼呢?就是一線。產品的研發、策略的製定,都要從一線汲取信息,到一線去驗證、校準。一家企業由一線驅動,才能更好地嵌入社會的價值體系,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機。
                                                                              • 公司的事做不好,是因為距離一線不夠近。

                                                                                    三缺引爆師徒對決!柳井正接班人接掌無印良品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32730

                                                                                    • 今年6月,無印宣布不分性別的中性服飾,將陸續拉高比率至5成之多。除了因應服飾寬鬆化的風潮,更重要的是藉此將服飾尺寸簡化成S、M、L三種,得以改善它近年「庫存清不完」的一大痛點。
                                                                                    • 尺寸或品項種類越多,就越難準確預測需求
                                                                                    • 迅銷的期末存貨金額只占總資產的14%,無印則高達26%。
                                                                                    • 無印的存貨週轉率,也就是銷貨成本除以存貨金額,從去年同期的2.1倍大幅滑落到1.2倍
                                                                                    • 無印缺乏精準的商品規畫、視覺行銷機制(VMD)、供應鏈庫存管理策略,正是這三缺,讓兩企業高下立判。
                                                                                    • 無印每坪門市至少陳列2種到4種服飾;而從優衣庫姊妹品牌GU公布的品項數量來估算,優衣庫每坪陳列的品項應該只有一種,全年推出的總品項數更只有六百多種。在優衣庫營收規模更大、產品品項卻更少之下,同一批品項的生產、運送成本,都會比無印低上許多。
                                                                                    • 優衣庫早期就確立了以品項為單位,每週檢討的循環機制。若某個品項未能達到銷售目標,就會從架上的「標準陳列」,轉移到店鋪中央的中島,透過品項或顏色重新排列組合,以「促銷陳列」吸引來客眼光。最後仍剩下的庫存,則集中送至大型門市,以更多樣的促銷陳列架加速銷售。
                                                                                    • 優衣庫維持倉庫庫存6成、門市庫存4成的適當比率,而且多由專責該品項或區域的貿易公司負擔產地的庫存費用;但無印的產地庫存完全由獨資的子公司負擔,庫存滯留在產地,更成了資金的一大重擔。

                                                                                    星期五, 7月 30, 2021

                                                                                    NO.1509 “少吃多动”没减重,怎么办?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2B.html

                                                                                    • 體型管理 = 能量缺口+營養改善
                                                                                    • 一般來說,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出發,觀察你體重變化的時間間隔至少是一個星期,在相同的時間點,相同的生活節律下,對比前後的體重測量數值。
                                                                                    • 在營養科學看來,體型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健康。那這個管理過程具體來說就是,以體重基數作為依據,制定合適的飲食運動計劃,階段性地觀察體重變化,爭取改善體重分佈。
                                                                                    • 吃得太多是能量過剩,而不是營養過剩。
                                                                                    • 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在脂肪的分解代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沒了它們,脂肪就會在身體裡堆積起來。所以在肥胖人群裡,B族維生素缺乏的情況特別常見。
                                                                                    • 高熱量飲食中反式脂肪的攝入,以及膳食纖維的缺乏,都會增加內臟脂肪含量。
                                                                                    • 體型管理失敗的原因,並不只有吃得太多、動得太少,還有營養不良沒有得到糾正。

                                                                                              星期四, 7月 29, 2021

                                                                                              我們向華為學甚麼?

                                                                                              https://www.dedao.cn/article/dA5eO3NDrGk8KP0AMjK2oxp9MRBzQP

                                                                                              • 當年華為剛開始沒有自己的機器,市場上有兩種程控交換機可以賣,一種叫用戶機,一種叫局用機。
                                                                                              • 1988年開始,華為是兩種都賣。但是很快,1992年以後,華為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選擇。它開始轉向銷售局用機。為什麼?
                                                                                              • 在銷售上,小客戶的重要特徵是分散,拿下訂單主要就是靠喝酒拉關係,不需要很高的專業技巧。這個市場上,錢是能掙到,但是不長本事。
                                                                                              • 用戶機市場主要是一個關係市場,關係市場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分散,你有你的關係,我有我的關係。所以這個市場無論它有多大,一定長不出巨頭。
                                                                                              • 局用交換機是電信局的生產性設備。電信局要用這個設備賺錢,而不是自己用,所以對設備的質量要求,採購流程要求都要遠遠高於用戶機。
                                                                                              • 為什麼要放棄簡單的市場,轉向難做的市場呢?答案是這個市場的空間更大,增長潛力更大。
                                                                                              • 華為有的是銷售能力,那選擇當然就不同:它要選擇更沒有天花板、空間更大、更能積累自己能力的產品。
                                                                                              • 任正非就說過,許多領導世界潮流的技術,雖然是萬米賽跑的領跑者,卻不一定是贏家。
                                                                                              • 市場、客戶,會成為一家企業生長在這個世界上的根,你特別好判斷,什麼是有價值的創新,什麼是長本事的業務。
                                                                                              • 讓我們死死記住華為的這個起點:他們除了營銷,什麼都沒有。一個客戶都不能丟掉,從客戶的點點滴滴的反饋中,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找清楚自己的方向。
                                                                                              • 華為最早是代理別人的貨,最大的問題就是供應的量,還有節奏得不到保障。有的時候訂單來了,手裡卻沒有東西。華為曾經由於交不出貨,甚至被當成了騙子公司。
                                                                                              • 所有營銷基因強悍的公司都是這樣。客戶是他們最珍貴的資源。如果供應鏈出問題,不能交付訂單,這是他們最大的噩夢。
                                                                                              • 如果你面前有四個詞,老客戶、新客戶、老產品、新產品。你會怎麼賣?有個方法叫安索夫矩陣方法:優先把新產品賣給老客戶。
                                                                                              • 華為的打法很有意思,我先賣一點無關緊要的設備給你,成為你的供應商。那我就有機會近距離地了解你的需求了。
                                                                                              • 有一次,他們發現這個運營商近期可能會擴容,但思科的供貨週期很長,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到貨。於是,華為提前把客戶需要的產品拿過來,放到倉庫裡,客戶一有擴容需求,馬上就可以供應。
                                                                                              • 圍繞客戶需求,一點點地抵近攻擊,一點點地滿足客戶更多的需求,今天這麼大的華為帝國就是這麼滾雪球一樣地長起來的。
                                                                                              • 華為的辦法是:為客戶服務的三個部門,你們乾脆一起到用戶那裡去,組成戰鬥小組。
                                                                                              • 如果裝修公司也是用華為的“鐵三角”的方法來組成呢?就會變成這麼一個流程:你簽約之後,你會發現裝修公司有三個人組成了一個戰鬥小組為你服務。一個是客戶經理,他就是站在你這頭兒的,他和你很熟悉,你有不滿,他要負責回公司各個部門幫你去薅羊毛,解決問題。而產品經理呢?是裝修公司裡的技術人員,他們懂得設計、懂得材料。有技術性的問題,人家一張嘴,你就知道這是內行。還有一個交付經理,是乾嘛的?就是具體幹活兒的包工頭啊。
                                                                                              • 華為將客戶服務、產品、交付,緊密融合為統一個目標。換句話說,有一項工作沒做好,三個人的績效都不達標。
                                                                                              • 所謂的“營銷”,重點不在賣東西,而是在人。營銷成功,本質上是人心的成功。
                                                                                              • 真實的市場還有另外一面:人是聰明的,人是可以敏銳覺察的。
                                                                                              • 在華為的營銷裡,你就可以看到這一面。你懂的,華為一開始做的是toB的營銷,這不是一個可以靠套路橫行天下的地方。
                                                                                              • 做生意,討好用戶一點也不丟人。更重要的是,客戶隨時在判斷你,做事是不是靠譜。除了產品之外,人和人之間的每一個交道、每一個細節都是戰場,別人都在判斷你啊。
                                                                                              • 學習、優化、不斷地迭代,永遠比對手好一點、高出一截,這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在和華為的朋友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經常聽到一句話:華為人很笨,只會下笨功夫。是的,人心這個戰場上,笨一點,把笨功夫下得多一點的人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 華為就像是一塊沉積岩,每一顆砂礫都不曾放過;它像是黃土高原,每一粒灰塵都在縱向堆積;兵如流水、營盤如鐵、訂單如火、危機如錘,逐漸鍛打出了今天的華為
                                                                                              • 營銷基因,讓華為有機會把來自客戶和市場的每一個反饋,當作養料一樣在體內積累了起來。
                                                                                              • 華為銷售到底有什麼核心特點?他說,華為銷售最主要的特點是“既要多產糧食,又要增加土地肥力”。莊稼人知道第一年種不同種類的作物,對第二年土地肥力影響是很大的。比如豆子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所以種完豆子後第二年再種其他作物會長得很好;種高粱則相反,高粱太能吃肥,種過高粱後的土地是不利於第二年作物生長的。所謂增加土地肥力是指銷售要像種豆子一樣,而不是種高粱。
                                                                                              • 不僅要做事,要掙錢,要銷售,還要把銷售產生的能力像撿珍珠一樣收藏起來,下次還能複用。
                                                                                              • 無依賴的意思是不走捷徑。電信設備銷售是重度銷售模式,客戶關係極為重要。但華為早期就堅持不讓當地人銷售,而是讓陌生人去銷售,去建立客戶關係,把訂單啃下來。這樣的銷售更紮實,也增強了逼迫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效果。
                                                                                              • 任正非說的,企業最大的浪費是經驗的浪費。
                                                                                              • 在大型2B銷售中,銷售方都希望盡量多地了解用戶的內情。所謂教練就是在客戶內部找到跟你關係瓷實的人,他能夠把情況告訴你,客戶教你應該怎麼做,所以叫教練。
                                                                                              • 當一家公司什麼金手指都沒有,什麼階梯也沒有,它只需要有一個東西,用任正非老爺子自己的話來說: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創造價值。
                                                                                              • 華為給了我們理解這個詞的另外一個角度:營銷,就是圍繞一群客戶,一面滿足他們的需求,一面促進自己的成長。
                                                                                              • 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社會允許它存在,是因為它解決了社會的問題。
                                                                                              • 社會是一幢建築。它不會歡迎把根伸進每一個牆縫裡、在整個建築上蔓延的爬牆虎。但它肯定歡迎讓每一塊磚石都變得更安定、更穩固的泥瓦匠。
                                                                                              • 只要服務了具體的人,你就會產生產品創新的靈感,就會倒逼我們做出真正對的產品。
                                                                                              •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 孔子說的,“修己以安人”。

                                                                                                                                                                        星期三, 7月 28, 2021

                                                                                                                                                                        甚麼是"尖毛草策略"

                                                                                                                                                                        https://www.dedao.cn/article/oWZdeMxN5Y4DJl1PLwXjB62zrR8Obl

                                                                                                                                                                        • 飽和攻擊。也就是在極短時間內,比對手配備更多的營銷資源,然後拿下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
                                                                                                                                                                        • 遇到大機遇,華為會堅定地發起飽和攻擊飽和攻擊的策略很常見,簡單來說,就是比對手配備更多的營銷資源,在執行環節上做得更好,更細。
                                                                                                                                                                        • 是不是遇到機會,就應該不考慮任何條件,無限投入資源呢?實際上,華為的飽和攻擊策略,也曾經敗走過麥城。
                                                                                                                                                                        • 主要是因為在發動攻擊前,沒有做好兩件事。
                                                                                                                                                                          • 第一件事是沒有對陌生市場做一個摸底,盡可能了解它;
                                                                                                                                                                          • 第二件事,就是沒有考慮好飽和攻擊的拐點,也就是發展到什麼時候,你就不應該繼續投入資源了。
                                                                                                                                                                        • 華為把自己的銷售策略,就稱為尖毛草策略。它的意思是,有效的銷售其實分為兩步,
                                                                                                                                                                          • 在發動飽和攻擊前,要先像尖毛草一樣不斷地向下紮根,也就是試錯,確認產品價值,摸索有效的銷售方法。在這段時間裡,投入不應該過大。投入過大,反而會造成資源浪費,甚至動搖軍心。
                                                                                                                                                                          • 有效銷售的第二步,就是一旦在紮根的過程中確定了市場處在上升期,對產品的價值也有了信心以後,就要像尖毛草一樣迅速生長,發動飽和攻擊。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投入最多的資源,利用已經試驗過的有效的營銷策略。
                                                                                                                                                                        • 任何資源投入都有飽和點,增長是有天花板的。一旦市場達到了一定規模,格局基本確定,那再發動飽和攻擊就不再有效了。
                                                                                                                                                                        • 那怎麼判斷這個飽和點什麼時候到來呢?方法有很多,也很複雜,本質上都是考驗企業實時洞察市場的能力。但我認為有一個判斷標準非常重要,就是看市場的主體是新用戶還是老用戶。
                                                                                                                                                                        • 如果市場主體已經變為了老用戶,那就說明市場格局已定,接下來要進入陣地戰了。
                                                                                                                                                                        • 華為的經驗是,早年,在發動飽和攻擊的時候不去看人均效益,但是進入陣地戰後,就轉而強調人均效益,嚴格控制營銷投入。

                                                                                                                                                                                        星期二, 7月 27, 2021

                                                                                                                                                                                        NO.1507 怎样让一线驱动企业发展?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2w.html

                                                                                                                                                                                        • 我們認為更直接,更有解釋力的說法,應該是華為的營銷能力強。道理很簡單,營銷是企業和市場之間最重要的觸碰點,再偉大的戰略,再過硬的產品,也得通過一單一單的生意,讓市場感知到。
                                                                                                                                                                                        • 華為之所以營銷工作做得好,並不僅僅是掌握了一套別人不知道的方法,而是從根子上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家“銷售驅動”的公司。這個基因,在為它解決各種問題提供加持。
                                                                                                                                                                                        • 什麼是“銷售驅動”?就是銷售部門不僅僅要賣好產品,還要把市場壓力、客戶信息,無衰減地傳遞給身後的每個環節。與此同時,整個公司都要根據銷售在營銷過程中得到的市場信息,去製定策略,去研發產品。不僅如此,當銷售呼喚炮火支援時,整個公司要無條件地壓上。
                                                                                                                                                                                        • 決定企業發展的根本因素不是行業趨勢、技術,或者產品,而是它能否持續地為社會解決問題。那在企業內部,誰更懂社會需要什麼呢?就是一線。產品的研發、策略的製定,都要從一線汲取信息,到一線去驗證、校準。一家企業由一線驅動,才能更好地嵌入社會的價值體系,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機。
                                                                                                                                                                                        • 公司的事做不好,是因為距離一線不夠近。

                                                                                                                                                                                              星期一, 7月 26, 2021

                                                                                                                                                                                              NO.1506 什么是企业数据治理?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Q.html

                                                                                                                                                                                              • 數據治理,就是用統一的數據管理規則,確保數據質量,讓企業的數據清潔、完整、一致。​
                                                                                                                                                                                              • 數據治理不是IT問題,而是業務問題。
                                                                                                                                                                                              • 每一個數據,必須由對應的業務部門承擔管理責任,而且必須有唯一的數據Owner。
                                                                                                                                                                                              • Owner最基本的職責,就是要確保關鍵數據被識別、分類、定義以及標準化,確保數據的定義在公司範圍內是唯一的。
                                                                                                                                                                                              • 數據Owner還要保證自己管理的數據的質量,要關注自己的數據服務,去滿足公司其他部門對自己管轄的領域數據的需求。如果數據問題出現爭議,Owner還負責進行裁決。
                                                                                                                                                                                              • 華為的做法是為每一個業務部門都配備一個數據管理部,這十幾個數據管理部的責任,就是幫助每個部門的業務主管從專業的視角,按規範去定義數據。
                                                                                                                                                                                              • 我們還有一個公司級的管控組織,由各個領域的首席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在每週的會議上專門對數據架構進行評審,單個業務部門定不了的事兒,可以通過委員會討論確定下來。
                                                                                                                                                                                              • 第二個重要經驗就是必須建立起一套企業級的數據綜合治理體系。
                                                                                                                                                                                              • 華為公司有數據管理的總綱,由任總簽發,明確了華為數據治理的最基本原則。其次,還有三大政策,包括信息架構管理政策、數據質量管理政策和數據源管理政策。
                                                                                                                                                                                              • 數據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是企業的重要資產,那就應該像實物資產一樣,有成體系的管理辦法,才能為數據治理的高效運行提供保障。
                                                                                                                                                                                              • 企業的主數據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數據類別,對它的精度要求就很高。主數據一旦出錯,治理的成本就會高出很多倍。對華為來說,主數據就是客戶信息、產品信息,它們會被各個部門經常、反複調用,如果出錯了,就會牽連面很廣,合同、訂單、物流等等都會跟著出錯,企業的損失就大了。
                                                                                                                                                                                              • 華為數據治理的經驗是,就要盯著價值幹。
                                                                                                                                                                                              • 看得見的價值,不只是讓從事數據治理工作的同事得到正反饋,也讓公司其他同事都看到了數據治理帶來的收益,對華為的數據治理而言,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 寧願慢一點,也要想好了再做。比如華為之前就出現過,制度沒成熟,業務也沒定義清楚,但IT衝上去做了開發和系統搭建,結果就是需要花好幾倍的精力去清理數據。

                                                                                                                                                                                                                      星期日, 7月 25, 2021

                                                                                                                                                                                                                      明星開餐廳為什麼容易失敗?

                                                                                                                                                                                                                      https://www.dedao.cn/article/e1k8gp2WGMzqJ3mb36K5YmP6DOjxAL

                                                                                                                                                                                                                      • 洞察力(Insight Skill),是一種“越練習越強大”的“技能”(Skill),而不是“看一眼就獲得”的“知識”(Knowledge)。
                                                                                                                                                                                                                      • 練習破除“散點思維”,建立“公式思維”開始。
                                                                                                                                                                                                                      • 公式從哪裡來?高手可以從系統模型中提煉公式。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學習高手提煉的、被驗證過的公式,非常重要。
                                                                                                                                                                                                                      • “銷售漏斗公式”:銷售=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复購率
                                                                                                                                                                                                                        • 明星的影響力,會在這四個變量上的哪一個起作用?沒錯。流量。
                                                                                                                                                                                                                        • 但是,每家餐廳都受制於固定物理位置,終究只能做確定範圍的生意。一家餐廳要經營三年以上,最終是要靠老顧客反復來吃,才能維持以及發展的。
                                                                                                                                                                                                                        • 餐廳的短期的生意靠流量,長期的生意靠复購率。
                                                                                                                                                                                                                        • 三個建議:
                                                                                                                                                                                                                          • 你自己負責用影響力給餐廳帶去流量;
                                                                                                                                                                                                                          • 但一定要找到有豐富經驗的經理人,幫助提高轉化率和客單價;
                                                                                                                                                                                                                          • 千萬不要忘記持續監控菜品的質量,保證复購率。
                                                                                                                                                                                                                      • 碳排放問題的“分解公式”:CO2 = P x S x E x C
                                                                                                                                                                                                                        •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一次TED的演講中,給出了一個解決碳排放問題的“分解公式”:CO2 = P x S x E x C
                                                                                                                                                                                                                        • P,就是People,人口;
                                                                                                                                                                                                                        • S,就是Service Per Person,每個人使用多少項服務,比如開車、壁爐、燒烤等等;
                                                                                                                                                                                                                        • E,就是Energy Per Service,每項服務使用多少能源;
                                                                                                                                                                                                                        • C,就是CO2 Per Unit Energy,每單位能源,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 解決碳排放問題,就是分別解決人口爆炸問題(P),提倡環保的生活方式問題(S),設備節約使用能源的問題(E),和產生單位能源的碳排放效率問題(C)。
                                                                                                                                                                                                                      • 複利公式:收益=(本金+複合利息)^時間
                                                                                                                                                                                                                        • 有了這個公式,你會同時關注本金、複合利息和時間,這三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係。
                                                                                                                                                                                                                      • 定倍率公式:價格=成本*定倍率
                                                                                                                                                                                                                        • 有了這個公式,你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一分價錢一分貨”,價格和成本之間相對穩定的關係,是因為定倍率暫時沒變。
                                                                                                                                                                                                                        • 「定倍率」對於定價策略的指導意義。 那麼事例中化妝品的「定倍率」如何計算呢? 用銷售價格1080除以成本價64.8約等於17倍,這個17倍就是它的「定倍率」。 定倍率是指用商品的零售價格比上商品的成本價所得出來的倍數。
                                                                                                                                                                                                                      • 用戶忠誠度公式:用戶忠誠度=(我提供的價值–他提供的價值)+轉移成本。
                                                                                                                                                                                                                        • 有了這個公式,你會突然明白,所謂的客戶忠誠,有可能不是因為你足夠好,而是因為搬走這事他嫌煩。
                                                                                                                                                                                                                      • 什麼是公式思維?就是用數學公式,來表達“要素”之間的“連接關係”。
                                                                                                                                                                                                                      • 高手從系統模型中提煉公式,普通人站在高手的肩膀上學習公式。公式,就是高手們用洞察力,從上帝手中“偷來”的地圖。

                                                                                                                                                                                                                      NO.1505 高管没有“合伙人心态”怎么办?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g.html

                                                                                                                                                                                                                      • 傳統的激勵有三個基本工具:工資、獎金、股票。
                                                                                                                                                                                                                        • 工資發給勞動者承擔的崗位責任
                                                                                                                                                                                                                        • 獎金發給奮鬥者創造的超額業績
                                                                                                                                                                                                                        • 股票發給合夥人釋放的無窮潛力。
                                                                                                                                                                                                                      • 高管,和合夥人到底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有沒有“創業之心”。
                                                                                                                                                                                                                      • 打工,是用確定的能力,換取確定的回報;
                                                                                                                                                                                                                      • 創業,是用不確定的風險,對賭不確定的收益。
                                                                                                                                                                                                                      • 什麼是創業之心?創業之心,就是對不確定的創業過程,而不是確定的創業回報的熱愛之心。
                                                                                                                                                                                                                      • 普通的高管,遇到困難時,可能會“累覺不愛”,因為他們在乎的是付出和回報的性價比;真正的合夥人,才會“愛覺不累”,因為他們熱愛的,是創業過程本身。我不在乎輸贏,我就是喜歡比賽。
                                                                                                                                                                                                                      • 用三個黑箱測試來篩選。把高管提拔為合夥人,或者從外部尋找合夥人時,可以把他們放在這三個預設變化、挫折和動力模型的黑箱裡,測試他們如何應對。
                                                                                                                                                                                                                        • 那熱愛創業過程的人,會怎樣呢?遭遇變化黑箱,他們會興奮。天啊,又可以“學習”新東西了。
                                                                                                                                                                                                                        • 熱愛創業過程的人,用什麼面對挫折?鬥志。
                                                                                                                                                                                                                        • 熱愛創業過程的人,失去了創業動力怎麼辦?他們會堅持。
                                                                                                                                                                                                                      • 學習、鬥志、堅持,是你判斷“創業之心”,挑選合夥人的三個重要的黑箱測試。
                                                                                                                                                                                                                      • 高管不會因為拿到股份,自動變為合夥人,不要因果倒置。
                                                                                                                                                                                                                      • 只有用“創業過程增強迴路”,而不是“創業回報增強迴路”激勵自己,擁有創業之心的人,才可以是你的合夥人。

                                                                                                                                                                                                                                        星期六, 7月 24, 2021

                                                                                                                                                                                                                                        NO.1504 什么是“应然”和“实然”陷阱?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P.html

                                                                                                                                                                                                                                        • 基本的哲學概念,叫作“應然”和“實然”。說白了,就是“應該怎麼回事”和“實際上是怎麼回事”。
                                                                                                                                                                                                                                        • 應然,名詞,法學概念,指事物應該的樣子,應該存在的狀態,和實然相對,也就是事物的實際狀態。一個人很容易在這兩個概念之間反复碰撞,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條出路。
                                                                                                                                                                                                                                        • 當你發現自己和對方在辯論中陷入應然和實然之爭,那麼就可以停下來,沒有必要再繼續下去了,因為誰也說服不了誰,大家並不在同一個基礎上討論問題。應不應該和是不是之間,很難達成共識。
                                                                                                                                                                                                                                        • 我認為這裡存在一個次第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應該先學習實然,了解實然,接受實然,在這個基礎之上,知道了現實的兩面,再去學習應然,看看哪裡還有變革的可能。如果這個次第弄反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裡最常見的理想主義者的隕落。
                                                                                                                                                                                                                                        • 先學實然有什麼好處?好處在於一個人不會因此而泯滅希望,對世界,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類不會越來越失望,越往後越能見到光亮。
                                                                                                                                                                                                                                        • 最終,你有可能成為一個會做事的人,會做事的意思是超越了部門,超越了公司,超越了行業,你知道如何把一件事做成,那麼天下之大你哪裡都能去得,這也就是自由。
                                                                                                                                                                                                                                        •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 我認為大部分人不需要做英雄,也無需在認清真相後保持熱愛。我只希望在聽到“生活就是這樣”的時候,你在認同之餘心中還留存著一線希望,於是你的眼中就始終有光。

                                                                                                                                                                                                                                                    星期五, 7月 23, 2021

                                                                                                                                                                                                                                                    怎樣靠客戶反饋驅動企業成長

                                                                                                                                                                                                                                                    https://www.dedao.cn/article/89GEyP73eprvKBP53kJq2Mb0kRD64d

                                                                                                                                                                                                                                                    • 當年拿這個項目的時候大概花了15億的資金,5個億是自有資金,10個億是銀行貸款,我印像中特別深刻,10個億的貸款年息是15%,信託資金。八年以前一年的銷售收入,大概是6千萬、7千萬,記不清楚了。當年的銷售收入都不夠還貸款利息的,那樣一個境遇可想而知。
                                                                                                                                                                                                                                                    • 文旅地產一定要有一部分自持的面積來做運營,有一部分面積是你的可售。你最終得有個底線,可售部分讓你賺回來的利潤能覆蓋掉你自持這部分面積或資產。這個前提條件至少有個比例就是二八比例,不能超過20%的自持比例,80%的可售,你才有機會做成一個文旅項目。
                                                                                                                                                                                                                                                    • 我一直覺得文旅不應該幹或者不是一個好生意。你是不是願意掙服務的錢,你是不是願意把地產現金最短的商業模式變成長期可持續性的盈利模式,這些對於地產商做轉型來說都是特別大的點
                                                                                                                                                                                                                                                    • 另外兩個維度的需求我總結為情感維度的需求精神維度的需求
                                                                                                                                                                                                                                                    • 精神維度的需求,簡單地說就是人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大家一定是往精神層面轉的。精神層面是哪些生活?無非就是那些文學的、音樂的、戲劇的、繪畫的、詩歌的、攝影的、書法的、舞蹈的等等一系列,這一切是跟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
                                                                                                                                                                                                                                                    • 我們越來越堅定地相信精神生活一定會成為這個時代的剛需,所以當一個房子或者一個社區能夠滿足人從物質到情感到精神三個維度的需求的話,可能這個房子或這個社區會變得更有價值
                                                                                                                                                                                                                                                    • 文旅的痛點是什麼,最早能夠想清楚的差不多有三點。
                                                                                                                                                                                                                                                      • 第一個點,人家來度假了,人家來一個地方休憩了,要解決吃飯的問題。很多早期的文旅項目沒有辦法更好地解決來人的吃飯問題。
                                                                                                                                                                                                                                                      • 第二,我們是不是能解決衛生的問題?
                                                                                                                                                                                                                                                      • 第三,我們能不能解決幫業主看孩子的問題?
                                                                                                                                                                                                                                                    • 我們當年房價都沒漲,所有問題都會暴露出來,你會發現只能用服務態度好先解決一切。
                                                                                                                                                                                                                                                    •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以客戶為中心,所有的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標準,你是不是能夠用你的客戶洞察,用你的長期收益和短期收益之間的平衡點去思考很多問題。所以很多事情沒有一個現成的答案,我們要通過不斷地跟客戶互動,通過跟大家交流來解決很多客戶滿意度問題。
                                                                                                                                                                                                                                                    • 我在社群當中重點幹兩件事,
                                                                                                                                                                                                                                                      • 一個是有客戶投訴我要參與解決,
                                                                                                                                                                                                                                                      • 一件事是要營造社群良好的氛圍。
                                                                                                                                                                                                                                                    • 無論多麼情緒化的客戶,多自私的客戶,提了多刁鑽問題的客戶,你在反思自己的時候會發現,永遠有你自己的問題。
                                                                                                                                                                                                                                                    • 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解決管理問題。我們不斷地通過客戶投訴,反思自己的問題,不斷通過客戶提的各種類型的好建議,發現管理當中的一些問題和漏洞。然後我們才能夠把企業內部的這些問題不斷地解決、不斷地完善,來推動企業和團隊的發展和成長,這是我們在客戶投訴當中得到的巨大的成長。
                                                                                                                                                                                                                                                    • 通過客戶大量的奇奇怪怪的大大小小的投訴,我們關注到自己的產品問題。每一次的投訴,對於公司來講,對於團隊來講,都是一個成長,是進化的一個最佳的機會。
                                                                                                                                                                                                                                                    • 男人總要在一個被管理的過程當中,在有約束的條件之下,才能保持某種成長性。
                                                                                                                                                                                                                                                    • 為什麼老男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突然心智閉合了,進入到一個不成長的狀態,封閉的狀態?我真的覺得可能跟你內心認為什麼事都成了有關係——你財務也自由了,也沒有人管你了,老婆也管不了你了,公司也沒有領導管你了,你進入到一個自我感覺自由的狀態。這種狀態對你自己的成長到底有利還是沒利?我覺得這是個挺大的問題。
                                                                                                                                                                                                                                                    • 對我來說,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進社群,看各種類型的投訴,解決各種類型的投訴,把這件事變成自己的某種修行,或者變成自己的某種成長動因。
                                                                                                                                                                                                                                                    • 客戶永遠是第一的,客戶滿意度永遠是最重要的,當利潤、現金流和客戶滿意度發生矛盾的時候,客戶滿意度一定是第一位的。當這樣的意識在他們身上慢慢形成某種肌肉記憶的時候,可能就會達到某種培訓、學習的效果。
                                                                                                                                                                                                                                                    • 用戶反饋對我們來說我覺得不是問題,不是事故,你不用躲、不用逃,你要正面地去面對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才是企業價值發展的永動機。
                                                                                                                                                                                                                                                    • 精緻的生活品質取決於兩大因素——是否有挑剔的消費者群體,是否有敬業的生產者群體。
                                                                                                                                                                                                                                                    • 你明明知道對別人好會有回報,但是這個回報不會以任何清晰的公式呈現給你。
                                                                                                                                                                                                                                                    • 如果你不相信人是善的,你不相信這個回報遲早會到,甚至有點迷信這個等式的話,那個寶藏、那個大門就不對你打開。
                                                                                                                                                                                                                                                    • 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它們的用戶之間出現了一個東西,這個東西不叫交易,叫交情。
                                                                                                                                                                                                                                                    • 我覺得就是一個密碼,它們身上有什麼天然的被約束的東西,激發出了一段上帝埋藏已久的秘密。什麼秘密呢?反正我從上次採訪馬寅回到辦公室跟我的同事聊,我說馬寅的秘密就一條——他的用戶不能搬家。因為他是物業,房子賣給人家了,不能說我不給你服務了,這話作為一個房地產公司、物業公司是沒法說的。
                                                                                                                                                                                                                                                    • 佛法講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還有哪三苦?求不得,愛別離,還有一個叫怨憎會。
                                                                                                                                                                                                                                                    • 真正能描述你在幹什麼的是你為誰在服務,你又在何種程度上獲得了這些人的信任,這些人又在何種程度上願意把超出這個產品的簡單關係的其他服務委託給你。

                                                                                                                                                                                                                                                                                                星期三, 7月 21, 2021

                                                                                                                                                                                                                                                                                                怎樣請客才周到

                                                                                                                                                                                                                                                                                                https://www.dedao.cn/article/BM30m4na5NkyKQQPBwKjvDg7Eowd2G

                                                                                                                                                                                                                                                                                                • 什麼是請客?請客就是拿出食物來分享給客人。為什麼要分享?因為這是增進人和人之間感情的一種有效方式。
                                                                                                                                                                                                                                                                                                • 因為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有兩個動作專門用來表示信任。
                                                                                                                                                                                                                                                                                                  • 其中一個是允許對方用手接觸自己的頭部,因為手是人體最具威脅的部分,頭面是人身體最為脆弱的部分。允許對方用最具威脅的部分接觸自己身體最為脆弱的部分,這種行為本身代表了無條件的信任。
                                                                                                                                                                                                                                                                                                  • 另外一個動作就是請吃飯,因為在吃飯的時候人並不設防,放鬆的程度僅次於睡覺的時候,同時,在遠古時代,食物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對一個人不設防,並且邀請他來分享自己的寶貴資源,人們就是用這樣的行為來表示善意和信任的。
                                                                                                                                                                                                                                                                                                • 請客吃飯就是釋放善意,交流感情,贏得信任的過程,核心是在“信任”兩個字上。
                                                                                                                                                                                                                                                                                                  • 請客要做邀約,尤其忌諱當天請客,當天邀約,必須要提前發出正式提議。
                                                                                                                                                                                                                                                                                                  • 請客的核心是信任,所以接下來需要把決定權移交給受邀的一方。時間、地點,乃至參加的人選都最好讓對方先提出要求。
                                                                                                                                                                                                                                                                                                  • 在宴請之日或者前一天,記得要提醒對方一次。
                                                                                                                                                                                                                                                                                                  • 信任的環境要求有信任的人,所以揀選客人就很重要。
                                                                                                                                                                                                                                                                                                  • 人們其次討厭的事情,就是客人沒有主次。無論多大的宴請,總是有一位到兩位主客,一切都圍繞他們展開。
                                                                                                                                                                                                                                                                                                  • 請客人選問題上,最微妙也最危險的舉動,莫過於介紹自己的朋友相互認識。
                                                                                                                                                                                                                                                                                                  • 請客吃飯總是需要一個故事。這是因為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度豐富,吃飯本身變得不那麼重要,於是為什麼請客吃飯就變得很重要,請客的理由會讓平淡的生活增添許多色彩。
                                                                                                                                                                                                                                                                                                  • 請客要請在明處。暗中買單不可取,終局AA不可取,因為這種行為都意味著退避,在他人的理解中都是一種刻意的疏遠,更接近於散伙飯。

                                                                                                                                                                                                                                                                                                星期二, 7月 20, 2021

                                                                                                                                                                                                                                                                                                中國電力結構輪換的一步大棋

                                                                                                                                                                                                                                                                                                https://www.dedao.cn/article/5Yejy8dqoQD9JoQkOdKR1r0xpgmWk3

                                                                                                                                                                                                                                                                                                • 西電東送工程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指的是開發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借助電網輸送給東部缺電的地區。
                                                                                                                                                                                                                                                                                                • 西北送華北,正西部的四川等省份送華中、華東,西南送華南。白鶴灘水電站發的電,就是計劃先賣給國家電網,然後通過國家電網的特高壓網絡,送到2000多公里外的江蘇和浙江。
                                                                                                                                                                                                                                                                                                • 白鶴灘水電站全線投產後,一小時就可以生產1600萬度電能,一天就是3.1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而且這還不以污染環境作為代價
                                                                                                                                                                                                                                                                                                • 可控核聚變比核裂變強在哪裡呢?現在的核電站們不是已經在用核裂變發電了嗎?我只說兩個你肯定關心的區別:
                                                                                                                                                                                                                                                                                                  • 第一,核聚變更安全,不會產生核輻射,就是放射性污染。
                                                                                                                                                                                                                                                                                                  • 第二,產生核聚變的原料氘和氚是氫的同位素,海水里就有。 1升海水里的氘通過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地球全部海水中蘊含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
                                                                                                                                                                                                                                                                                                • 中核集團有一個核工業專家叫段旭如,他是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說,中國有信心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可控的核聚變發電。你再想想,我們承諾的碳中和是哪年? 2060年。
                                                                                                                                                                                                                                                                                                • 在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用掉了7.5萬億度電,其中有71%是來自化石能源燃燒,可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只有29.5%。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那麼新能源的佔比至少應該超過一半。

                                                                                                                                                                                                                                                                                                            星期一, 7月 19, 2021

                                                                                                                                                                                                                                                                                                            曹操為何甩不掉千古罵名?

                                                                                                                                                                                                                                                                                                            https://www.dedao.cn/article/7NqeGmE2w4bnK4E4BoVP31lv5WZ9rj

                                                                                                                                                                                                                                                                                                            • 在陳壽的《三國志》裡,曹操其實仁力並舉,王道霸道雜用。用兵方面,曹操善於運用心理學,常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用人方面,倡導唯才是舉。陳壽讚歎曹操是“超世之傑”,他平定天下大亂,是雄才大略的成功者。這跟我們今天對曹操的歷史評價很接近。
                                                                                                                                                                                                                                                                                                            • 《三國演義》的主題以劉備為正統,宣揚昭烈繼漢,所以曹操最大的惡,就是篡奪漢室江山。
                                                                                                                                                                                                                                                                                                            • 壞就壞在曹操隨後還有一句話“寧我負人,勿人負我。”這一句話,過度自我中心,注定了曹操會被釘到人格污點的恥辱柱上。
                                                                                                                                                                                                                                                                                                            • 《三國演義》把《三國志》裡曹操那句話升級了,這一次說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論語裡邊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遇到衝突、背叛,被人傷害或侮辱時,品格高的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所謂的“君子求諸己”,而境界低下的人,則一味尋找別人的不是,也就是所謂“小人求諸人”。
                                                                                                                                                                                                                                                                                                            • 官方、士大夫思潮的流變,影響到民間說書、弄影戲、說三分的隨即跟進,直到《三國演義》成書。宋朝、明朝人把曹操叫作“賊”,而清朝人對他的稱呼就叫“老奸”。
                                                                                                                                                                                                                                                                                                            • 不要小看文學的虛構,它同樣具備塑造觀念的強大力量。

                                                                                                                                                                                                                                                                                                                      汽車這樣的產品,怎樣實現快速迭代

                                                                                                                                                                                                                                                                                                                      https://www.dedao.cn/article/e1k8gp2WGMzqJ3mLoYK5YmP6DOjxAL

                                                                                                                                                                                                                                                                                                                      • 汽車屬於耐用消費品,用戶購買汽車以後,使用的時間很長,總擁有成本也很高。
                                                                                                                                                                                                                                                                                                                      • 軟件定義硬件,靈魂定義肉體,智能定義機械。
                                                                                                                                                                                                                                                                                                                      • 這三句話其實說到底是一句話,就是智能的部分,也就是作為汽車靈魂的部分越來越比汽車本身的硬件要重要得多。
                                                                                                                                                                                                                                                                                                                      • 我們說的具有了靈魂的汽車,不僅僅是無人駕駛,還包括對自身的檢測,比如說提前告知用戶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可能出現的需求,你要更換哪兒,某一個部分有可能出故障,或者在多長時間內有可能出問題,讓用戶留意等等
                                                                                                                                                                                                                                                                                                                      • 從沒有軟件到有軟件,從軟件做輔助功能到軟件定義汽車產品,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汽車的迭代周期、更新速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 汽車很多的性能、體驗都可以通過軟件來實現。軟件是可以直接通過網絡交付的,交付所需的時間極短,同時它更新的速度很快。一個月之後,這個軟件的板塊就會更新兩次,甚至是一周更新一次。每一次的軟件更新都會兌現為汽車的性能體驗。
                                                                                                                                                                                                                                                                                                                      • 硬件的模塊化,加上軟件定義硬件,就會使得汽車作為一種一用可能用十年的耐用消費品,也能夠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特點。
                                                                                                                                                                                                                                                                                                                      • 傳統的機械車,它的缺點不僅在於軟件很少,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啞終端,用戶所有的行為是沒辦法反饋到雲端的。收集、整理、挖掘用戶意願的成本非常高,週期非常長,這也是傳統機械車迭代慢、更新周期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在同樣的硬件下,通過軟件的更新,就可以不斷地刷新一個產品。與此同時,如果在硬件模塊化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你現在買的車,五年以後好像是一輛舊車了,但在某種程度上它有可能是一輛最新的車。

                                                                                                                                                                                                                                                                                                                                    星期日, 7月 18, 2021

                                                                                                                                                                                                                                                                                                                                    學校如何運轉

                                                                                                                                                                                                                                                                                                                                    https://www.dedao.cn/article/a8QZdRM1OmLxVvGakYJG69rgYPjqWp

                                                                                                                                                                                                                                                                                                                                    • 中小學的實質,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前的社會,目的是讓他們“先活一遍”。
                                                                                                                                                                                                                                                                                                                                    • 根本原因就是要把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留在學校裡,為他們劃出邊界,引導他們的行為。那就是教他們聽話守規矩嗎?也不是,而是要讓他們安全地犯錯誤。基礎教育的真正作用,是在這個教育者守護的邊界裡,讓學生盡情選擇,充分試錯,親身體驗成功的喜悅、挫敗的迷茫,讓那些經驗促進學生成長,這個成本可比進入社會再犯錯小得多。這就是“先活一遍”的意思。
                                                                                                                                                                                                                                                                                                                                    • 把普通的學校,辦成令人尊敬的學校,讓每一位學生走在可以偉大的路上
                                                                                                                                                                                                                                                                                                                                    • 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
                                                                                                                                                                                                                                                                                                                                    • 非常理想、特別現實
                                                                                                                                                                                                                                                                                                                                    • 一所好學校有一個基本表現:師生關係是良好融洽的。
                                                                                                                                                                                                                                                                                                                                    • 教育是人對人的影響,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學生的成長、教學的效益,是從師生關係裡來的。
                                                                                                                                                                                                                                                                                                                                    • 學生在老師看不到的時候為什麼不一樣?根本原因在於學校的過度管理,要求學生不犯錯、不出事兒,這種壓力違背了教育的本質。當學生習慣裝假以後,學校連他們的真實面貌都弄不清楚,還怎麼開展教育呢?
                                                                                                                                                                                                                                                                                                                                    • 教育是一種服務,它服務於人的成長,服務於學生的發展。學校真正的產品應該是課程
                                                                                                                                                                                                                                                                                                                                    • 教育的目標不是補齊所有短板,而是發現學生最長的長板是什麼,是挖掘他的潛能,這也是他未來最適合從事的職業。
                                                                                                                                                                                                                                                                                                                                    • 潛能是觀察不出來的,它埋得很深,只有讓學生什麼都試試。找到之後,就可以長期專注地投入了。
                                                                                                                                                                                                                                                                                                                                    • 所謂“差生”,其實是還沒有找到長板的學生。
                                                                                                                                                                                                                                                                                                                                    • 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結構解決的問題,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決的問題,就不靠開會。
                                                                                                                                                                                                                                                                                                                                    • 一所學校是由四類人員構成的: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規模比較大的還有教研人員。校長首先該做的,是按照戰略目標,理清組織結構,把這幾類人員重新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 把學校的結構重新劃分成五個部分:戰略高層、教育教學一線、中層管理者、支持人員和研發平台。
                                                                                                                                                                                                                                                                                                                                    • 校務委員會,這是以校長為代表的。它的構成,不是以級別為標準,搭建原則是:吸收離學生最近的人,讓“能聽到炮聲的人指揮打仗”。
                                                                                                                                                                                                                                                                                                                                    • 可以越級檢查,不可以越級指揮。可以越級匯報,不可以越級請示
                                                                                                                                                                                                                                                                                                                                    • 一個組織中的員工問題,80%都是組織和系統自身的問題

                                                                                                                                                                                                                                                                                                                                    家長如何擺脫孩子的時間綁架

                                                                                                                                                                                                                                                                                                                                    https://www.dedao.cn/article/Ay7GQpR6ndOgX6kmjRK8eBvPzMN4lw

                                                                                                                                                                                                                                                                                                                                    • 假如你發現,你孩子遇到問題都來找你,很容易被困難打敗,你也是經常感覺為孩子心力交瘁,那你很可能就是在過度養育了。
                                                                                                                                                                                                                                                                                                                                    • 要注意自己最容易被孩子綁架的三個方面
                                                                                                                                                                                                                                                                                                                                      • 第一,是孩子的困難
                                                                                                                                                                                                                                                                                                                                      • 第二,是孩子的情緒
                                                                                                                                                                                                                                                                                                                                      • 第三,是孩子的生活。
                                                                                                                                                                                                                                                                                                                                    • 反其道而行之:
                                                                                                                                                                                                                                                                                                                                      • 不要把他遇到的困難看成是多大的事,讓他自己去做決定,去犯錯誤,去被困難磨煉,這對他有好處,這就是不被他的困難所綁架;
                                                                                                                                                                                                                                                                                                                                      • 不被他的情緒綁架,也就是不要一看見孩子有負面情緒就慌張,就算他難過、失望、沮喪、生氣,也不等於就立刻需要你的援助;
                                                                                                                                                                                                                                                                                                                                      • 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孩子的生活所綁架。孩子和家長各有各的人生,你沒辦法代替孩子過一輩子。把自己的生活過好,這是最重要的,並且對孩子也更好。
                                                                                                                                                                                                                                                                                                                                    • 困難不是孩子的敵人,而是他的朋友。一個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怎麼到後來就成長為一個大人的呢?還是靠各種嘗試、各種挑戰,最後才練出來的。
                                                                                                                                                                                                                                                                                                                                    • 有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去感受一些事情不好的後果,注意這一定得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規矩、禁區的意義,提高孩子管理風險的能力。
                                                                                                                                                                                                                                                                                                                                    • 放手讓孩子承受一些事情的後果,其實就像我們給孩子打了一劑疫苗,孩子通過這些早期的風險學習,產生了自我保護意識,漸漸地也能內化出對抗危險的抗體,以後遇到其他危險也能夠很快地作出反應。
                                                                                                                                                                                                                                                                                                                                    •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力,而給孩子這種控制感是讓孩子幸福的重要來源。這些都是在培養她從小為自己做決定的習慣,而不是我來管理她的人生。
                                                                                                                                                                                                                                                                                                                                    • 孩子需要自己學會怎麼處理情緒。從進化心理學上講,情緒是我們對外界變化的反應,是提醒我們,該如何應對變化。
                                                                                                                                                                                                                                                                                                                                    • 為什麼過度養育的孩子會在困難面前特別脆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好好練習如何應對困難帶來的負面情緒。
                                                                                                                                                                                                                                                                                                                                    • 你要記住,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他不是你人生中唯一重要的東西。
                                                                                                                                                                                                                                                                                                                                    • 為了讓你的孩子人生更美好,你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人生過美好 。因為孩子會觀察別人,尤其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父母,往往成為他們最愛模仿的對象。

                                                                                                                                                                                                                                                                                                                                                            星期六, 7月 17, 2021

                                                                                                                                                                                                                                                                                                                                                            巴比倫致富聖經:用10%薪水,賺到100%的人生

                                                                                                                                                                                                                                                                                                                                                             

                                                                                                                                                                                                                                                                                                                                                            <<連結>>

                                                                                                                                                                                                                                                                                                                                                            吸引黃金的7句箴言

                                                                                                                                                                                                                                                                                                                                                            1. 存下收入的1/10。
                                                                                                                                                                                                                                                                                                                                                            2. 為慾望訂下優先順序。
                                                                                                                                                                                                                                                                                                                                                            3. 讓存款為你工作。
                                                                                                                                                                                                                                                                                                                                                            4. 堅守財富,避開危險和天敵。
                                                                                                                                                                                                                                                                                                                                                            5. 選擇良好的住所。
                                                                                                                                                                                                                                                                                                                                                            6. 從現在開始替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
                                                                                                                                                                                                                                                                                                                                                            7. 自己成為最大的資本。

                                                                                                                                                                                                                                                                                                                                                            人生致富5大法則

                                                                                                                                                                                                                                                                                                                                                            1. 為家人和自己的將來,存下1/10以上的收入。
                                                                                                                                                                                                                                                                                                                                                            2. 為黃金尋覓能夠錢滾錢的投資去處。
                                                                                                                                                                                                                                                                                                                                                            3. 認真聆聽理財專家的建言。
                                                                                                                                                                                                                                                                                                                                                            4. 只對自己熟悉的領域、投資專家看好的項目進行投資。
                                                                                                                                                                                                                                                                                                                                                            5. 企圖謀取不切實際的利益,聽信有心人士的花言巧語,或是盲目相信自己不成熟的經驗,財富將會遠離你。


                                                                                                                                                                                                                                                                                                                                                            互聯網及行動互聯網的差異

                                                                                                                                                                                                                                                                                                                                                            互聯網解決空間上面的隔絕,讓紐約跟台北的距離拉到咫尺

                                                                                                                                                                                                                                                                                                                                                            行動互聯網則是解決時間上面的隔絕,讓咱們由坐在電腦的時間解放到隨時隨地

                                                                                                                                                                                                                                                                                                                                                            最近練習影片編輯,電腦版影片編輯工具及手機版的電腦工具差異更明顯

                                                                                                                                                                                                                                                                                                                                                            電腦版工具強大順手,但手機版工具可隨時隨地使用

                                                                                                                                                                                                                                                                                                                                                            方便利用各種碎片時間!!

                                                                                                                                                                                                                                                                                                                                                            星期五, 7月 16, 2021

                                                                                                                                                                                                                                                                                                                                                            NO.1498 《三国演义》真的是篡改历史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v.html

                                                                                                                                                                                                                                                                                                                                                            • 《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的通俗講史版本,而是比《三國志》晚1000年的中國人,用《三國志》的基本框架和人物作為史料,進行細節填充,從而講了一套自己的故事,是一次大膽的文學原創。
                                                                                                                                                                                                                                                                                                                                                            • 《三國演義》跟《三國志》最根本的區別,不在於瑣碎的細節差異,而是它從群雄逐鹿主題,切換到君臣大義主題。
                                                                                                                                                                                                                                                                                                                                                            • 《三國演義》跟《三國志》還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它是用小人物的人情世故,取代了大人物的韜略智謀。
                                                                                                                                                                                                                                                                                                                                                            • 《紅樓夢》是大人物待在大人物家裡,《金瓶梅》《儒林外史》是小人物待在小人物家裡,而《三國演義》,是大人物跑去按小市民的規則生活。
                                                                                                                                                                                                                                                                                                                                                            • 對曹操的口誅筆伐,宋朝是個關鍵。說書藝人和程朱理學完成了一次合謀。
                                                                                                                                                                                                                                                                                                                                                            • 由於《三國演義》的反哺,《三國志》裡那些面目模糊的帝王將相,獲得了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並且成為了中國人的人格榜樣。

                                                                                                                                                                                                                                                                                                                                                                    大國是怎麼樣煉成的

                                                                                                                                                                                                                                                                                                                                                                    https://www.dedao.cn/article/xzYo2GPNq4W8VEb3Z7JejyRBZbnw0d

                                                                                                                                                                                                                                                                                                                                                                    •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話什麼意思?是說人天生就是要抱團的,就是要為集體利益而奮鬥的。
                                                                                                                                                                                                                                                                                                                                                                    • 所有政治活動和政治動機所能歸結成的具體政治性劃分便是朋友與敵人的劃分
                                                                                                                                                                                                                                                                                                                                                                    • 敵友劃分是政治的標準,就像善與惡是道德的標準,美與醜是審美的標準,利與害是經濟的標準。
                                                                                                                                                                                                                                                                                                                                                                    • 中國是超大規模原住民大陸國家。
                                                                                                                                                                                                                                                                                                                                                                    • 你對老百姓好,天命就讓你統治天下,你對老百姓不好,天命就像你家屋簷下的燕子那樣,不在這裡住了,就跑了,你就不能統治天下了。
                                                                                                                                                                                                                                                                                                                                                                    • 《史記》的開頭是這樣的序列:同一個祖先——同一片土地——同一個天命,都是在搞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價值觀建設和凝聚力建設啊。
                                                                                                                                                                                                                                                                                                                                                                    • 家國同構”、“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本朝以孝治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最大的風險就是男女關係。這是古代基層社會最大的潛在衝突根源。古人有一句話嘛,“十條人命九條姦”,就是導致死亡的案件中有90%都是不正常男女關係導致的。所以,防範情慾這種原始衝動破壞社會秩序,就成了中國人祖先設計製度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 中國古代兩性制度的真正著眼點,不是為了什麼性道德,而是為了維護穩定的社會基層秩序。
                                                                                                                                                                                                                                                                                                                                                                    • 一戶一百年前的河南農村的典型農戶。一家之主是誰?年紀大的那位。為什麼?因為他的知識對於農耕家庭非常重要,什麼時候種什麼、怎麼種、安排什麼副業生產,他的經驗為這個家庭制定經濟戰略。
                                                                                                                                                                                                                                                                                                                                                                    • 那這家的壯勞力干什麼?種田。種田很掙錢嗎?種田不怎麼掙錢,但它是這個家庭經濟安全的底線,是必須要保證的。
                                                                                                                                                                                                                                                                                                                                                                    • 這家裡的姑娘媳婦幹什麼?庭院經濟,養點雞鴨鵝,紡紗織布,可以賣點錢,利潤高,為家裡搞點現金。所謂“雞屁股銀行”。
                                                                                                                                                                                                                                                                                                                                                                    • 黨和政府扮演的是那個經驗豐富的家長的角色,國有企業扮演的是壯勞力的角色,民營經濟扮演的是那個高利潤的角色。
                                                                                                                                                                                                                                                                                                                                                                    • 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反過來看呢​​?民營企業貢獻了90%以上的企業數量、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是只有50%以上的稅收啊。
                                                                                                                                                                                                                                                                                                                                                                    • 商業文明的基因裡就有這種對外部的“依附性”和波動性。他們必須跟隨著生產中心的移動而移動。從本質上來說,商業文明必然是寄生性和附屬性的,不可能具有獨立性。
                                                                                                                                                                                                                                                                                                                                                                    • “在我看來,漢族就是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洗淨了自己的族群身份,不知道或者不再關心自己祖上曾經是什麼族群的那些人。”
                                                                                                                                                                                                                                                                                                                                                                    • 啥叫精英啊?意思就是一幫不甘於人下的傢伙啊。他們是一定要做一番大事的。如果沒有機會去做全國性的大事,他們就要去做地方性的大事。這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把地方性的大事辦成他們“全國大事”。
                                                                                                                                                                                                                                                                                                                                                                    • 我們建設大規模共同體的方式:從微觀秩序入手、從實物生產入手、從關係網絡入手。

                                                                                                                                                                                                                                                                                                                                                                    星期三, 7月 14, 2021

                                                                                                                                                                                                                                                                                                                                                                    NO.1497 工作中,怎样让别人愿意配合你?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7.html

                                                                                                                                                                                                                                                                                                                                                                    • 要解決這個問題,靠的不是勸,而是主動管理起學生的溝通目標。
                                                                                                                                                                                                                                                                                                                                                                    • 在論文開題之前,她就會以終為始地給學生製定明確的階段性目標。
                                                                                                                                                                                                                                                                                                                                                                    • 通過一步步往前倒推,一個個時間節點列清楚,每個節點上都只有一個目標,每個目標都有明確的衡量標準和一個關鍵動作。
                                                                                                                                                                                                                                                                                                                                                                    • 相當於在學生心裡種下了一張清晰的學習地圖,給了他掌控感。有了掌控感,往往就有了主動性,他們就會知道,自己在什麼節點該做什麼事。而老師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這張地圖上的每個里程碑管理好,每到一個里程碑,就確認一次任務交付。
                                                                                                                                                                                                                                                                                                                                                                    • 溝通不僅僅是指怎麼說話。一切和人的協作問題,本質上都是溝通問題。
                                                                                                                                                                                                                                                                                                                                                                    • 說服靠的不是權威,也不是苦口婆心,而是三個字:方案力。把準備工作搞得特別透,然後呈現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方案,你的說服才能成功。
                                                                                                                                                                                                                                                                                                                                                                    • 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給對方換框架,簡單來說,就是帶著員工跳出現在的工作視角,給他看看大局。
                                                                                                                                                                                                                                                                                                                                                                    • 三位同學讓別人配合自己的方式,分別用到了輔導、說服和績效面談的溝通技巧,但是貫穿始終的,就是一個心法:我希望你配合我,但我永遠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同時我提供一個你可以行動的方案。

                                                                                                                                                                                                                                                                                                                                                                                星期二, 7月 13, 2021

                                                                                                                                                                                                                                                                                                                                                                                NO.1496 物联网时代,怎样重塑品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f.html
                                                                                                                                                                                                                                                                                                                                                                                • 幾個問題來思考:
                                                                                                                                                                                                                                                                                                                                                                                  1. 為什麼機票能在旺季漲價,可口可樂就不行?
                                                                                                                                                                                                                                                                                                                                                                                  2. 作為CEO,依維斯特考慮這個創新項目時,忽略了什麼?
                                                                                                                                                                                                                                                                                                                                                                                  3. 他在跟媒體談論這件事時,做錯了什麼?
                                                                                                                                                                                                                                                                                                                                                                                  4. 如果這款售賣機當時真的投入使用了,結果會怎樣?
                                                                                                                                                                                                                                                                                                                                                                                  5. 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之一,可口可樂要推出一個創新項目,為什麼這麼難?
                                                                                                                                                                                                                                                                                                                                                                                  6. 作為一個企業的創始人或者管理者,這個故事,對你看待創新,又有什麼樣的啟示?
                                                                                                                                                                                                                                                                                                                                                                                • 這個案例揭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可口可樂的做法,動搖了一樣東西:顧客對可口可樂品牌的認知。更具體地說,對於顧客而言,“可口可樂”這四個字,在100多年來所代表的某種不變的“承諾”,因為這款自動售賣機而被打破,甚至被顛覆。
                                                                                                                                                                                                                                                                                                                                                                                • 企業往往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場景的開發上,畢竟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容易評判和衡量的,而“品牌承諾”這個抽象的東西,經常被忽略。
                                                                                                                                                                                                                                                                                                                                                                                • 很多企業往往就是因為在不經意間,打破了品牌承諾,丟失了與客戶的聯繫,最終失去了整個市場。
                                                                                                                                                                                                                                                                                                                                                                                • 品牌是某種印象,是消費者無形的體驗或感知本身。而品牌通過這些無形體驗或感知,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實在的好處。
                                                                                                                                                                                                                                                                                                                                                                                • 你在街上遇到了一個陌生人向你推銷東西。在你要從他那裡買東西之前,你可能有以下幾個擔憂或者說風險要考慮。
                                                                                                                                                                                                                                                                                                                                                                                  1. 這個產品會像賣家承諾的那樣工作嗎? 這是功能性風險
                                                                                                                                                                                                                                                                                                                                                                                  2. 我需要花多少時間來驗證賣方的說法?這就是時間風險
                                                                                                                                                                                                                                                                                                                                                                                  3. 和這個陌生人向我收取的費用相比,我是否能得到足夠的回報?這就是金融風險
                                                                                                                                                                                                                                                                                                                                                                                  4. 你可能也會擔心當你用這個陌生人的產品,你會有什麼感受。如果這個體驗讓你感覺不好,你就不會對購買的東西感到滿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風險
                                                                                                                                                                                                                                                                                                                                                                                  5. 它也有社交層面的因素。你會考慮說,其他人會怎麼看待你的購買行為?他們會因為你從這個陌生人那裡買東西而嫉妒或嘲笑你嗎?這被叫作社會風險
                                                                                                                                                                                                                                                                                                                                                                                • 了解所有這些風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品牌就是一種規避或者降低風險的承諾。與此同時,這種承諾,是通過用戶的感知和體驗來呈現的。
                                                                                                                                                                                                                                                                                                                                                                                • 可口可樂解局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承諾,用它來說服世界各地的消費者,讓他們知道,無論他們在世界的哪個角落購買可口可樂,都會得到同樣的口味、同樣的體驗,而且支付的價格也都是合理的,他們不用花工夫去驗證公司的說法。
                                                                                                                                                                                                                                                                                                                                                                                • 可口可樂降低了客戶的功能、金融和時間風險。基於所有公司傳遞出的關於該品牌的信息,消費者的心理和社會風險也降低了,因為他們知道,喝一罐可樂不僅能得到一種美國式的體驗,還顯示出了他們良好的品位。
                                                                                                                                                                                                                                                                                                                                                                                • 可口可樂在這裡所做的就是創造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做出了一個承諾,“無論你在哪裡,你都有同樣的美國夢”。消費者喜歡這個承諾並會不斷光顧,這就是品牌忠誠的概念。
                                                                                                                                                                                                                                                                                                                                                                                • 可口可樂的品牌承諾,就是在強調高度的、不隨時間、空間和文化而改變的“一致性”。可口可樂就是通過“一致性”這個承諾,來讓用戶信任它、選擇它、忠實於它,這也是可口可樂能夠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NO.1495 脂肪,你吃对了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G.html

                                                                                                                                                                                                                                                                                                                                                                                                      • 防彈咖啡,就是加了黃油、椰子油的黑咖啡。因為脂肪供能更緩慢,時間更長,早上喝完了防彈咖啡後不容易餓,攝入的總能量降低了,人才能瘦下來。
                                                                                                                                                                                                                                                                                                                                                                                                      • 喝防彈咖啡,是要用咖啡裡的脂肪來代替傳統早餐裡的碳水化合物。如果喝了防彈咖啡,以往的早餐也照吃不誤,那能量攝入肯定是要超標的,防彈咖啡也不能幫你變瘦。
                                                                                                                                                                                                                                                                                                                                                                                                      • 對普通人來說,怕胖要控制的是總能量的攝入,不需要刻意低脂飲食。
                                                                                                                                                                                                                                                                                                                                                                                                      • 在動植物體內,脂類是個總稱,95%以上都是我們熟悉的脂肪。剩下那5%叫“類脂”,它們的物理性質或結構類似脂肪,膽固醇、磷脂、醣脂都屬於類脂。
                                                                                                                                                                                                                                                                                                                                                                                                      • 脂類的代謝通路分成了“出”和“入”兩部分。
                                                                                                                                                                                                                                                                                                                                                                                                      • 第一部分是脂類被吸收,通過血管運到肝臟,這是“攝入”的過程。第二部分是肝臟重新合成脂類,再通過血管運輸到各個組織加以利用,這是“輸出”的過程。兩部分的交疊,是血管通道和肝臟“中間站”。
                                                                                                                                                                                                                                                                                                                                                                                                      • 脂類在血液中含量過高,就會導致高血脂;如果脂類堆積在肝臟裡,就會導致脂肪肝。
                                                                                                                                                                                                                                                                                                                                                                                                      • 誰在身體裡負責脂類輸出呢?你可能在體檢報告單上見過各種“脂蛋白”,它們發揮的就是類似“快遞員”的作用。
                                                                                                                                                                                                                                                                                                                                                                                                      • 脂類就是快遞員要送的包裹。脂蛋白,也就是快遞員,分為好幾種,它們的分工非常明確。比如極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專門負責“派件”。它們負責把脂肪和膽固醇從肝臟派送到身體各處。而高密度脂蛋白專門負責“退貨”,它們會收集膽固醇帶回肝臟。
                                                                                                                                                                                                                                                                                                                                                                                                      • 如果負責派件的快遞員出問題了,包裹堆積在肝臟,脂肪肝就來了。如果負責退貨的快遞員少,包裹全都派出去了沒人回收,血脂就高了。
                                                                                                                                                                                                                                                                                                                                                                                                      • 我們在生活中進行選擇的時候,挑選油的種類需要和烹飪方式相結合。
                                                                                                                                                                                                                                                                                                                                                                                                      • 亞麻籽油富含人體必需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但是它的熱穩定性不好,最好別炒菜用,可以在涼拌菜或水煮菜的時候淋上。又比如,豬油這種中餐裡的傳統用油,它的熱穩定性好,還香,偶爾嘴饞想要油炸的時候可以用。
                                                                                                                                                                                                                                                                                                                                                                                                      • 稻米油、花生油和低芥酸菜籽油,它們的各類脂肪酸含量比較均衡,而且也比較穩定,很適合平時炒菜用。

                                                                                                                                                                                                                                                                                                                                                                                                      星期一, 7月 12, 2021

                                                                                                                                                                                                                                                                                                                                                                                                      名利只是成功的副產品,重要的是你成為怎樣的人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719

                                                                                                                                                                                                                                                                                                                                                                                                      • 羅祥安給新鮮人步入社會的6個建議:
                                                                                                                                                                                                                                                                                                                                                                                                        1. 做事前,先學做人。
                                                                                                                                                                                                                                                                                                                                                                                                          1. 人必須要誠信踏實,不能自私自利,而要利他共好。
                                                                                                                                                                                                                                                                                                                                                                                                        2. 個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要發揮團隊精神。
                                                                                                                                                                                                                                                                                                                                                                                                        3. 終身學習、不怕失敗,因為失敗是離成功更近。
                                                                                                                                                                                                                                                                                                                                                                                                        4. 兩個「成功錦囊」:不管職位高低,都要考慮顧客思維、經營者角度。
                                                                                                                                                                                                                                                                                                                                                                                                          1. 永遠都要站在顧客的立場,來為他們設想,還能做什麼,讓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的創新價值。
                                                                                                                                                                                                                                                                                                                                                                                                          2. 永遠都要站在經營者的角度來為公司設想,要做什麼, 才能讓公司更健康,永續經營跟發展。
                                                                                                                                                                                                                                                                                                                                                                                                        5. 名利是成功的副產品、重要的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6. 第一份工作不要計較薪水和待遇,而是找有意義、利於學習的公司。
                                                                                                                                                                                                                                                                                                                                                                                                      • 想創業?3大重點先看
                                                                                                                                                                                                                                                                                                                                                                                                        1. 知識不等於智慧,要有反省、體會才務實致用。
                                                                                                                                                                                                                                                                                                                                                                                                        2. 經營事業可參考「黃金正三角形」來思考長期戰略、培養洞察力。
                                                                                                                                                                                                                                                                                                                                                                                                          1. 正三角形是最穩定的
                                                                                                                                                                                                                                                                                                                                                                                                          2. 上面是戰略,中間是戰術,下面是戰鬥。
                                                                                                                                                                                                                                                                                                                                                                                                        3. 不做第一、要做唯一。
                                                                                                                                                                                                                                                                                                                                                                                                      • 4個箴言,勉勵畢業生:
                                                                                                                                                                                                                                                                                                                                                                                                        1. 送你自己三個畢業禮物:登玉山、泳渡日月潭、騎自行車環島。
                                                                                                                                                                                                                                                                                                                                                                                                        2. 養成有專業,能跨界,謙卑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的態度。
                                                                                                                                                                                                                                                                                                                                                                                                        3. 未來無法被預測,但是可以被創造。
                                                                                                                                                                                                                                                                                                                                                                                                        4. 不只是「根留臺灣」,進一步思考,可以為世界貢獻什麼?
                                                                                                                                                                                                                                                                                                                                                                                                      •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人生就像騎自行車,要保持你平衡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不斷地向前進。

                                                                                                                                                                                                                                                                                                                                                                                                                                      星期日, 7月 11, 2021

                                                                                                                                                                                                                                                                                                                                                                                                                                      NO.1494 学霸是怎么炼成的?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p.html

                                                                                                                                                                                                                                                                                                                                                                                                                                      •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相比於“記住”,我們生來就更擅長“忘記”。
                                                                                                                                                                                                                                                                                                                                                                                                                                      • 我們的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短期記憶的特點是,容量小,不能同時保存太多的信息,而且保存下來的信息也會很快被忘記。
                                                                                                                                                                                                                                                                                                                                                                                                                                      • 我們所有的記憶,都要經過短期記憶這一站,才能被進一步轉化為長期記憶。這個保存長期記憶的地方,叫作“大腦皮質”,它相當於人腦的“硬盤”,可以保存我們已經記住的知識。
                                                                                                                                                                                                                                                                                                                                                                                                                                      • 人腦裡的這塊硬盤不同於電腦硬盤,它是無法擴容的。所以,為了靈活運用有限的存儲空間,我們的大腦會把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按照價值分為“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判定為“必要”的信息才會被運送到大腦皮質內長期保存。誰來做這個裁判呢?它就是人腦中的海馬體。
                                                                                                                                                                                                                                                                                                                                                                                                                                      • 海馬體的判斷標準,是“這個信息對生存而言是否必要”。
                                                                                                                                                                                                                                                                                                                                                                                                                                      • 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來說,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所謂“學習”,本質上其實是記住在險境中獲得的經驗,以免再次遇到同樣的危險,這樣才能越來越適應周圍的生存環境。
                                                                                                                                                                                                                                                                                                                                                                                                                                      • 要想讓海馬體這位“記憶的裁判”把考試知識判定為必要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同一個考試知識反复傳送過去。
                                                                                                                                                                                                                                                                                                                                                                                                                                      • 談到學習這件事,人類總在用不同的語言強調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反複訓練”。
                                                                                                                                                                                                                                                                                                                                                                                                                                      • 四個能幫我們提升記憶效率的“神奇工具”。
                                                                                                                                                                                                                                                                                                                                                                                                                                        • 第一個工具,是一種叫“θ波”的腦電波。
                                                                                                                                                                                                                                                                                                                                                                                                                                          • 當我們處於好奇、緊張、興奮或者期待的狀態時,θ波就會出現。
                                                                                                                                                                                                                                                                                                                                                                                                                                          • 人工激發θ波的方式,那就是讓自己處於移動狀態。
                                                                                                                                                                                                                                                                                                                                                                                                                                        • 第二個工具,叫作“杏仁核”。
                                                                                                                                                                                                                                                                                                                                                                                                                                          • “情緒喚醒”。我們拿一個枯燥的歷史知識點舉例。比如說,“1815 年,拿破崙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這個知識點。你可以想像,經歷過種種作戰和掙扎後仍然失敗了的拿破崙,還要被流放到荒島上,境地何其悲慘。如果換作是我們自己,心中又會是何等的萬念俱灰。像這樣有感情地代入歷史情節,會更容易記住知識點。
                                                                                                                                                                                                                                                                                                                                                                                                                                        • 第三個工具,“關聯”。
                                                                                                                                                                                                                                                                                                                                                                                                                                          • 意思是,把你要記住的這件事,跟其他事物盡可能多地關聯起來。
                                                                                                                                                                                                                                                                                                                                                                                                                                          • “記憶宮殿”的記憶方法,就是在頭腦裡建一座細節完備的虛擬宮殿,設計一條宮殿遊覽路線,然後把你要記憶的信息跟遊覽路線上的主要景物綁定起來,這樣你下一次遊覽宮殿的時候,便能順著路線上的景物想起那些信息;
                                                                                                                                                                                                                                                                                                                                                                                                                                        • 第四個工具,“知識輸出”。
                                                                                                                                                                                                                                                                                                                                                                                                                                          • 作者指出,相比於輸入,我們的大腦更重視輸出。
                                                                                                                                                                                                                                                                                                                                                                                                                                          • 站在海馬體的角度,雖然重複輸入和重複輸出都能夠讓它判定這個信息很必要,但輸出給它的刺激強度是更大的。比如說,同樣的知識,僅僅靠輸入的話,可能需要四五遍才能被存進長期記憶;但如果是一遍輸入再加一遍輸出,可能也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
                                                                                                                                                                                                                                                                                                                                                                                                                                      • 如何記得更準確。這件事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也是相當困難,因為人腦的記憶,天生就是“模糊”的。
                                                                                                                                                                                                                                                                                                                                                                                                                                      • 我們大腦內部的神經元通過神經纖維形成迴路,但各個神經纖維之間存在著微小的空隙。因此,當外部信息在神經纖維之間傳遞的時候,必須要經過一個“換乘站”,叫“神經突觸”。外部信息在進入這個換乘站之前,是以電信號的形式存在的,在換乘站裡面的時候,要先通過谷氨酸等化學物質轉變為化學信號,出站以後再變回電信號。
                                                                                                                                                                                                                                                                                                                                                                                                                                      • 一個信號在進換乘站之前的樣子和出換乘站之後的樣子,可能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我們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些許變化,或者說,會變得“模糊”。
                                                                                                                                                                                                                                                                                                                                                                                                                                      • 記憶的這種“模糊性”對於動物的生存有著重要意義。動物的生存環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復雜的變化。完全相同的狀況一般不會發生第二次。為了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它們必鬚根據情況隨機應變。
                                                                                                                                                                                                                                                                                                                                                                                                                                      • 記憶的模糊性特徵使得動物在記住細微的差別之前,需要先記住那些較大的差別。
                                                                                                                                                                                                                                                                                                                                                                                                                                      • 當我們想要記住某一領域的知識時,不應該一下子扎入到那些具體入微的細節當中,更有效的方法是分步推進:先從全局入手,了解全局有哪些分區或子類,之後再進入各個子類,一點點向下細化。
                                                                                                                                                                                                                                                                                                                                                                                                                                      • 總結一下,
                                                                                                                                                                                                                                                                                                                                                                                                                                        • 第一部分,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如何“記得多”。由於海馬體通常只允許那些對生存比較重要的信息被存入我們的長期記憶。因此,想要記住更多考試知識,我們需要把同一個知識反复輸入大腦,讓海馬體誤以為它很重要。這個過程叫作“反複訓練”。書中為我們提供了四個能夠提升訓練效率的工具:θ波、杏仁核、“關聯”以及“知識輸出”。
                                                                                                                                                                                                                                                                                                                                                                                                                                        • 第二部分,我們討論瞭如何“記得準”。由於人腦中的神經突觸可以自由調整它所傳遞的信息量,所以人腦的記憶,天生就具有模糊性。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分步驟、逐步細化的記憶方式,提升學習效率,推動記憶從模糊走向準確。

                                                                                                                                                                                                                                                                                                                                                                                                                                                                                      星期六, 7月 10, 2021

                                                                                                                                                                                                                                                                                                                                                                                                                                                                                      NO.1493 幸福家庭的三个真相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5.html

                                                                                                                                                                                                                                                                                                                                                                                                                                                                                      • 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 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別小看這句話,它把好家庭,從標準的、靜態的、理想化的模板,轉變成了動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 要知道,家庭面對問題的反應,正是這個故事最重要的另一半。受傷、指責、抱怨是一個故事的版本,重新發現彼此、原諒和放下也是一個故事版本。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取決於你們現在的行動。
                                                                                                                                                                                                                                                                                                                                                                                                                                                                                      • 越是好的家庭,越善於正視和討論關係上的問題,越是關係緊張的家庭,越容易說:“我們沒有問題。”
                                                                                                                                                                                                                                                                                                                                                                                                                                                                                      • 什麼是良好的家庭結構?就是夫妻應該是家庭最重要的子系統,兩個人要相互支持,共同支撐起這個家。

                                                                                                                                                                                                                                                                                                                                                                                                                                                                                            NO.1492 钱到哪里去?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X.html

                                                                                                                                                                                                                                                                                                                                                                                                                                                                                            • 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基金業新增資金接近5萬億
                                                                                                                                                                                                                                                                                                                                                                                                                                                                                            • 2020年公募基金回報率的中位數是40.9%,意思是一半以上的基金經理2020年替投資者賺了40%以上,其中最優秀的那10%的基金經理的回報率是75%。
                                                                                                                                                                                                                                                                                                                                                                                                                                                                                            • 經過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存量)已經將近200萬億
                                                                                                                                                                                                                                                                                                                                                                                                                                                                                            • 國家也希望引導居民去做更優的資金配置,促進增長,轉型成高收入國家
                                                                                                                                                                                                                                                                                                                                                                                                                                                                                            • 美國是證券化思路:企業發展依賴直接融資市場,尤其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權市場,這對培養創新的美國企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日本則是傳統銀行思路:穩健經營的銀行資金更傾向於現金流穩定的大企業。精益求精成為日本產業升級的特色,但“精細”的另一面也是缺乏破壞式創新的意思
                                                                                                                                                                                                                                                                                                                                                                                                                                                                                            • 中美兩國大國角力已成定局,過去兩年的摩擦博弈中,中國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顯示了極強的韌性,但短板也出來了,就是尖端科技和創新企業。
                                                                                                                                                                                                                                                                                                                                                                                                                                                                                            • 短板肯定要補,怎麼補?很明顯,那就是激勵企業顛覆式創新,攻堅尖端科技。而在這一點上,美國式的金融體係明顯具有更強生命力。
                                                                                                                                                                                                                                                                                                                                                                                                                                                                                            • 引導居民儲蓄往股權市場上走,同時讓金融市場變得更市場化,優勝劣汰,給創新企業以更好的大環境。
                                                                                                                                                                                                                                                                                                                                                                                                                                                                                            • 現在美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股票基金佔首位——越是高收入家庭,這個比例越高。比如前10%的富人,金融資產占到80%,這和中國區別很大,我們仍然是房產配置超過70%。但實際上美國的居民資產配置也經歷過從地產到金融資產,尤其是股權資產的轉變。
                                                                                                                                                                                                                                                                                                                                                                                                                                                                                            • 以散戶和個股投資為主體的市場,既不利於居民家庭財富的穩健增長,也不利於企業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那什麼是解決之道呢?具有分散化、專業化特徵的基金。
                                                                                                                                                                                                                                                                                                                                                                                                                                                                                            • 過去幾十年的美國經濟增長主要是美國企業的增長——想想看我們身邊的“美國產品”,從耐克、可口可樂、麥當勞、星巴克、寶潔、迪士尼,到微軟、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這些增長都直接呈現在企業的利潤和股價上,普通美國家庭也藉此分享到了“美國增長”的紅利。
                                                                                                                                                                                                                                                                                                                                                                                                                                                                                            • 2020年之後,不管是從國家宏觀政策層面,還是居民財富管理層面,鼓勵以股權為核心的基金業發展都成了選擇項。
                                                                                                                                                                                                                                                                                                                                                                                                                                                                                            • 除此之外,站在2020年,A股市場的發展階段也讓“專業化基金”成為了必然。
                                                                                                                                                                                                                                                                                                                                                                                                                                                                                            • 越是分化動蕩的市場裡,專業化溢價越重要。
                                                                                                                                                                                                                                                                                                                                                                                                                                                                                            • 總結一下:
                                                                                                                                                                                                                                                                                                                                                                                                                                                                                              1. 在建立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直接融資市場的背景下,2020年是A股市場進入“基金時代”的起點。
                                                                                                                                                                                                                                                                                                                                                                                                                                                                                              2. 具有分散化、專業化特徵的基金將成為未來城市中產的標配之一。

                                                                                                                                                                                                                                                                                                                                                                                                                                                                                                                                  星期五, 7月 09, 2021

                                                                                                                                                                                                                                                                                                                                                                                                                                                                                                                                  2021年財富格局新變化

                                                                                                                                                                                                                                                                                                                                                                                                                                                                                                                                  https://www.dedao.cn/article/DAgOBQ46R1rnXRQPLPJdLzGqEZ3aY7

                                                                                                                                                                                                                                                                                                                                                                                                                                                                                                                                  • 發現80後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不是消費的中流砥柱,是思想意識上的中流砥柱。
                                                                                                                                                                                                                                                                                                                                                                                                                                                                                                                                  • 你相信的太多,因為你知道的太少。我們在這麼一個複雜體系下,特別容易做價值判斷。但其實,環境越是複雜,我們越要避免這種簡單的兩分法。
                                                                                                                                                                                                                                                                                                                                                                                                                                                                                                                                  • 全球主題向左。向右是追求效率,向左是追求公平。 2020年到2021年這個關頭,全球的主題在往公平這個方向轉。
                                                                                                                                                                                                                                                                                                                                                                                                                                                                                                                                  • 自由主義帶來的平穩的增長期過去了,現在全球經濟進入了大峽谷期,不是沒有路,只是這個路可能水流湍急,中間有很多險阻,你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世界由單極轉向多極博弈的戰國時代。
                                                                                                                                                                                                                                                                                                                                                                                                                                                                                                                                  • 從今年上半年前六個月來看,大概就是三個詞:通脹、數字資產、中國房產
                                                                                                                                                                                                                                                                                                                                                                                                                                                                                                                                  • 現代央行的貨幣政策最主要的目標就是盯通脹,要保持一個有充分就業的溫和的通貨膨脹率。這個通貨膨脹率在美國一般情況是定義為2%,中國可以到3%,超過3%就超過警戒線,發改委就要召開緊急會議了。
                                                                                                                                                                                                                                                                                                                                                                                                                                                                                                                                  • 利率下來了,最敏感的是股市和債市。債券就是利率的一個函數。利率往下走意味著債券價格往下走。這兩天利率下行,6月份以來大家意識到今年的經濟不太好,對貨幣寬鬆的預期出來,債券天天在大漲,股票也是一樣。整體來看,利率往下走了,股市整個估值就上來。
                                                                                                                                                                                                                                                                                                                                                                                                                                                                                                                                  • 現代貨幣理論(MMT)。說白了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超常規的財政刺激再加上量化寬鬆
                                                                                                                                                                                                                                                                                                                                                                                                                                                                                                                                  • 美國政府發現消費分為兩塊,一部分叫個人消費,另一部分叫政府消費。政府消費又分兩塊,第一塊搞基礎設施建設,另一部分直接搞財政補貼。
                                                                                                                                                                                                                                                                                                                                                                                                                                                                                                                                  • 美國的貨幣政策不再獨立,而是徹底的財政化。它是兩條路,一方面修基建,搞各種法案。另一方面天天給大家發錢,發了多少錢呢?除了花掉的,現在美國居民的儲蓄有3.34萬億美金。這個錢估計還得花出去,因為美國人儲蓄率平均7%左右。
                                                                                                                                                                                                                                                                                                                                                                                                                                                                                                                                  • 貨幣財政化政策,民眾不上班手裡也有錢,敢花,需求上來了。還有供給效應。大家都知道,疫情對美國的影響很大,供給側恢復得很慢,尤其大宗商品供給恢復得更慢。但需求恢復得快,你發了額外的錢還產生了額外需求,所以價格就上來了。還有一個是基期效應,因為去年數字太低,今年數字當然會高。
                                                                                                                                                                                                                                                                                                                                                                                                                                                                                                                                  • 美國一下子通脹數據就往上走了。一開始是溫和通脹,2%左右。到4、5月份的時候,爬到5、6%,有點過警戒線了。
                                                                                                                                                                                                                                                                                                                                                                                                                                                                                                                                  • 大宗商品價格上得太快,中國是最大的大宗商品的消耗國,導致輸入性通脹。
                                                                                                                                                                                                                                                                                                                                                                                                                                                                                                                                  • 對高收入的人來說,疫情像從來沒發生過;但對低收入的人來說,疫情到今天還沒有走
                                                                                                                                                                                                                                                                                                                                                                                                                                                                                                                                  • 低端勞動力市場。比如農民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服務業,這是容納低端勞動力就業的最大市場,有一個勞動力的價格指數,直到現在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這說明什麼?疫情即使恢復,分配也不是均衡的。這就再證明了,中低人群的收入不起來,消費起不來。
                                                                                                                                                                                                                                                                                                                                                                                                                                                                                                                                  • 需求可以看兩個指標。車的銷量是消費起來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6月份乘用車整整下滑了6個點。更厲害的是挖掘機,挖掘機是基建的一個領先指標,挖掘機6月份的指標下降了21.9%。所以,國債一定要大漲。資本市場看央媽,央媽盯通脹。
                                                                                                                                                                                                                                                                                                                                                                                                                                                                                                                                  • 下半年怎麼樣?大概率2021年下半年貨幣政策會保持一個相對比較寬鬆的水平。
                                                                                                                                                                                                                                                                                                                                                                                                                                                                                                                                  • 有沒有波動的風險呢?有一個風險,因為央媽盯通脹嘛。中國的通脹數據是跟著豬週期走,豬肉的價格會對通脹數據產生非常非常大的影響。
                                                                                                                                                                                                                                                                                                                                                                                                                                                                                                                                  • 貨幣信心來自哪裡?來自你有沒有武力,另外一個主要是經濟增長。
                                                                                                                                                                                                                                                                                                                                                                                                                                                                                                                                  • 股市是一個很虛構的概念。今年上半年股市表現不好,上證滬深300跌了0.8%,教育行業跌了快30%,房地產行業跌了百分之十幾,金融大概都是-3、-4。但是創業板和科創板大概都在12%左右,有一些行業很好,比如醫療行業漲了差不多12%,煤炭行業漲了18%。
                                                                                                                                                                                                                                                                                                                                                                                                                                                                                                                                  • 金融企業還能投嗎,長期看是下行賽道,我們講了很多邏輯,低增長高債務,不確定性提高,壞賬率很高。
                                                                                                                                                                                                                                                                                                                                                                                                                                                                                                                                  • 美國中產崛起消費的紅利時代漸漸過去,老巴是金融消費資本主義,過去十年這個趨勢已經比較明顯
                                                                                                                                                                                                                                                                                                                                                                                                                                                                                                                                  • 比特幣有一個長期邏輯,我把它叫做敘事邏輯、灰色經濟邏輯、仙子效應
                                                                                                                                                                                                                                                                                                                                                                                                                                                                                                                                  • 貨幣的價值來自共同信念,共同信念越普適、越強、越穩固,價值就越高越穩固。
                                                                                                                                                                                                                                                                                                                                                                                                                                                                                                                                  • 只要有人類社會就會有灰色經濟的存在。
                                                                                                                                                                                                                                                                                                                                                                                                                                                                                                                                  • 共識的源頭就是主權貨幣的源頭,這就叫仙子效應。這個咒語歸到源頭,對於主權貨幣,我們都相信國家會接受這種貨幣作為稅收,你可以用它來交稅,來償還債務。
                                                                                                                                                                                                                                                                                                                                                                                                                                                                                                                                  • “忍受著一切風的吹襲,和一切雨的淋打,赤著雙足,艱辛地邁步,在一條以無數針尖密密排成的,到聖地去的道途上,我是一個,虔敬的獨行者。”

                                                                                                                                                                                                                                                                                                                                                                                                                                                                                                                                                                                                                                      星期三, 7月 07, 2021

                                                                                                                                                                                                                                                                                                                                                                                                                                                                                                                                                                                                                                      NO.1491 中国发现“龙人”,意味着什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m.html

                                                                                                                                                                                                                                                                                                                                                                                                                                                                                                                                                                                                                                      • 今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在十幾萬年前從非洲走出的一個部落的後代,沒有哪個地區的人類是由其他祖先單獨演化出來的。
                                                                                                                                                                                                                                                                                                                                                                                                                                                                                                                                                                                                                                      • 人和黑猩猩早在400萬年前就分道揚鑣了
                                                                                                                                                                                                                                                                                                                                                                                                                                                                                                                                                                                                                                      • 在考古學歷史上,距離人類不遙遠的近親不止有龍人,還有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納勒迪人(Homo naledi)、佛羅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丹尼索瓦人(Homo ssp. Denisova)和著名的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其中後兩種近親,也就是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還和人類共同生活過幾萬年的時間,並且發生過基因上的混合。
                                                                                                                                                                                                                                                                                                                                                                                                                                                                                                                                                                                                                                      • 如果是5萬年以內的,通常可以採用碳-14測年法。
                                                                                                                                                                                                                                                                                                                                                                                                                                                                                                                                                                                                                                      • 如果是幾萬年到幾十萬年之間的,經常使用鉀氬測年法。
                                                                                                                                                                                                                                                                                                                                                                                                                                                                                                                                                                                                                                      • 最終得到的結論是比較寬泛的年代,距今14.6萬年前-30.9萬年前。
                                                                                                                                                                                                                                                                                                                                                                                                                                                                                                                                                                                                                                      • 通過DNA給生物重新劃定品種不但更準確,而且還能知道分化的節點在多少年前。
                                                                                                                                                                                                                                                                                                                                                                                                                                                                                                                                                                                                                                      • DNA每過500年就會有一半自己分解。如果以現在人類檢測DNA的技術,那麼理論上,無論化石保存的條件多好,100萬年就是通過DNA碎片提取有效信息的上限了。

                                                                                                                                                                                                                                                                                                                                                                                                                                                                                                                                                                                                                                                  星期二, 7月 06, 2021

                                                                                                                                                                                                                                                                                                                                                                                                                                                                                                                                                                                                                                                  NO.1490 成为电竞选手比考清华北大难?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W.html

                                                                                                                                                                                                                                                                                                                                                                                                                                                                                                                                                                                                                                                  • 2020年高考,清華、北大這兩所大學在大陸的錄取率是0.07%,可在2019年電競俱樂部青訓隊的招募中,能正式加入電競俱樂部正式隊替補陣容的比例只有0.001%,這可只有清華北大錄取率的七十分之一。
                                                                                                                                                                                                                                                                                                                                                                                                                                                                                                                                                                                                                                                  • 想要成為一名電競選手,你至少需要有五個方面的能力,包括出色的反應能力、快速記憶和復原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和身體穩定性。
                                                                                                                                                                                                                                                                                                                                                                                                                                                                                                                                                                                                                                                  • 有一個動態視力測試是這樣的:電腦屏幕上在0.2秒內快速閃現5個數字然後消失,接受測試的人要按照順序,正確複寫出這5個數字。這個簡單的測試可以體現出選手的信息捕捉能力。對職業選手來說,準確率要達到80%左右才算合格。
                                                                                                                                                                                                                                                                                                                                                                                                                                                                                                                                                                                                                                                  • 電競選手每天差不多有12~13個小時都在訓練,有的選手還會進一步給自己“加餐”,一直練到凌晨四五點,訓練時間達到15個小時以上。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一周差不多有六天都這樣過,只有星期天可能會放一天假。
                                                                                                                                                                                                                                                                                                                                                                                                                                                                                                                                                                                                                                                  • 在比賽中,選手本身對賽況的影響只有50%~60%,其餘40%~50%都是由賽訓水平、戰略戰術、團隊配合、臨場發揮等決定的。

                                                                                                                                                                                                                                                                                                                                                                                                                                                                                                                                                                                                                                                        星期一, 7月 05, 2021

                                                                                                                                                                                                                                                                                                                                                                                                                                                                                                                                                                                                                                                        如何用"時代之眼"來看畫

                                                                                                                                                                                                                                                                                                                                                                                                                                                                                                                                                                                                                                                        https://www.dedao.cn/article/w06eGYrQb1gzVxoYjyKPl73kZRqOaB

                                                                                                                                                                                                                                                                                                                                                                                                                                                                                                                                                                                                                                                        •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說過,繪畫是為不識字的人服務的。也就是說,它能夠降低溝通成本。
                                                                                                                                                                                                                                                                                                                                                                                                                                                                                                                                                                                                                                                        • 面對一幅印象派之前的畫,比如魯本斯的這幅《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我們問的問題是:畫家為什麼要這樣畫?
                                                                                                                                                                                                                                                                                                                                                                                                                                                                                                                                                                                                                                                        • 高更的這幅《黃色的基督》,我們問的問題就變成了:這幅畫是什麼意思?
                                                                                                                                                                                                                                                                                                                                                                                                                                                                                                                                                                                                                                                        • 我們可以把印象派,當作一個理解繪畫是否困難的分界線,這就有點兒像從游泳池的淺水區進入深水區。
                                                                                                                                                                                                                                                                                                                                                                                                                                                                                                                                                                                                                                                        • 時代之眼是英國藝術史學者巴克森德爾提出的一個概念。大致意思是說,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從藝術內部尋找藝術的解釋,而是要去還原畫家所處的社會環境,當時是什麼社會氣氛?有什麼新技術出現?最流行什麼文學和哲學流派?等等。這個時代之眼,就是解釋藝術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 技術總是藝術創新的基礎,對於這一點,我們始終不能忽略。
                                                                                                                                                                                                                                                                                                                                                                                                                                                                                                                                                                                                                                                        • 意大利畫家是用透視法建一個空的三維空間,然後一點一點往上面加東西。對於這樣的繪畫方式來說,畫家最重要的能力是構圖,也就是設計
                                                                                                                                                                                                                                                                                                                                                                                                                                                                                                                                                                                                                                                        • 佛蘭德斯畫家是用小孔成像,畫面最終呈現出什麼,取決於取景,這個工作思路,和今天的攝影師是一樣的。
                                                                                                                                                                                                                                                                                                                                                                                                                                                                                                                                                                                                                                                        • 觀念的力量對藝術家的影響,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決定性的。 “畫家把畫賣給誰”這條線索背後,就反映了觀念對藝術發揮的強大力量。
                                                                                                                                                                                                                                                                                                                                                                                                                                                                                                                                                                                                                                                        • 古埃及的法老們要求自己死後住的地方要和以前的法老一模一樣,就導致了古埃及繪畫和雕塑一成不變。古希臘人送雕像去神廟是求神保佑,為了讓神能認出自己、記住自己,對雕像就有了個性化的需求。這是觀念影響藝術創作一個最鮮明的例子。
                                                                                                                                                                                                                                                                                                                                                                                                                                                                                                                                                                                                                                                        • 實證主義哲學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大致可以說,啟蒙思想是柏拉圖式的,是自上而下的,是先有個原型和理念,然後往現實世界中去套。而實證主義卻是亞里士多德式的,是自下而上的。用孔德自己的話說就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作審慎縝密的考察,以真實的事實為依據,找出其發展規律”。
                                                                                                                                                                                                                                                                                                                                                                                                                                                                                                                                                                                                                                                        • 謝弗勒爾通過調查皇家製造廠的色差問題,得出結論說,顏色不過是光線反射的結果,並非物質的固有屬性。他由此還得出推論,不同顏色的物體放在一起,會混合成一個新的顏色。
                                                                                                                                                                                                                                                                                                                                                                                                                                                                                                                                                                                                                                                        • 為了不迷路,我們就要抓住巴克森德爾所說的“時代之眼”。我們要重點看的,
                                                                                                                                                                                                                                                                                                                                                                                                                                                                                                                                                                                                                                                          • 一是技術的進化
                                                                                                                                                                                                                                                                                                                                                                                                                                                                                                                                                                                                                                                          • 二是社會思潮和思想觀念的嬗變

                                                                                                                                                                                                                                                                                                                                                                                                                                                                                                                                                                                                                                                        親密關係中,怎麼重拾幸福感?

                                                                                                                                                                                                                                                                                                                                                                                                                                                                                                                                                                                                                                                        https://www.dedao.cn/article/92GB1my8okM5VMnZ4WJWgNnEe4Z73r

                                                                                                                                                                                                                                                                                                                                                                                                                                                                                                                                                                                                                                                        • 再堅決的海誓山盟,也敵不過每一天的柴米油鹽
                                                                                                                                                                                                                                                                                                                                                                                                                                                                                                                                                                                                                                                        • 《幸福關係的7段旅程》的七段旅程分別指:了解愛,積極的爭吵,共同的目標,親密的遊戲,平衡愛與自我,互相給予和學習。
                                                                                                                                                                                                                                                                                                                                                                                                                                                                                                                                                                                                                                                        • 七段旅程提煉為三個關鍵詞:衝突依戀感正向溝通
                                                                                                                                                                                                                                                                                                                                                                                                                                                                                                                                                                                                                                                        • 你得承認,衝突中沒有全然的誰對誰錯,大部分衝突的雙方往往是半斤八兩。藉著衝突,我們不僅僅可以認清對方,也會讓我們認清自己的一些不可觸碰的底線。注意,我們現在的目標不是要求對方,而是了解自己。
                                                                                                                                                                                                                                                                                                                                                                                                                                                                                                                                                                                                                                                        • 那些難以解決的衝突,往往有80%是跟過去有關,僅僅20%跟現在發生的事情有關
                                                                                                                                                                                                                                                                                                                                                                                                                                                                                                                                                                                                                                                        • 親密關係不只是對方的問題,也不只是你的問題,而是因為你和他的過往經歷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看法。這句話能概括大部分情侶之前的衝突和爭吵。衝突可以暴露出你們的不同,你們只需要再就這些不同達成共識,就能擁有一段真實的令人幸福的親密關係。
                                                                                                                                                                                                                                                                                                                                                                                                                                                                                                                                                                                                                                                        • 我們還可以做一個練習,進一步搞清楚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不滿和憤怒。請你在紙上列出你的配偶經常惹惱你的一些小事情
                                                                                                                                                                                                                                                                                                                                                                                                                                                                                                                                                                                                                                                        • 婚姻中,大多數伴侶消失的不是愛,而是依戀感。
                                                                                                                                                                                                                                                                                                                                                                                                                                                                                                                                                                                                                                                        • “愛”包括三種非常不同的情感:
                                                                                                                                                                                                                                                                                                                                                                                                                                                                                                                                                                                                                                                          • 第一種是指,戀愛初期的熱情;
                                                                                                                                                                                                                                                                                                                                                                                                                                                                                                                                                                                                                                                          • 第二種,朝夕相處的親密感;
                                                                                                                                                                                                                                                                                                                                                                                                                                                                                                                                                                                                                                                          • 第三種,保護孩子的本能和父母之間的親情。
                                                                                                                                                                                                                                                                                                                                                                                                                                                                                                                                                                                                                                                        • 如果忽視了依戀,伴侶間就會出現疏離,從“愛”變成了“關愛”。關愛意味著我們關心某人,希望他們得到最好的,不願意他們受到傷害。但是,這樣一來,對方與我們命運交織的方式就變了,變成了相愛卻不相戀。這樣的“我愛你”變成了“我關愛、關懷你”,兩個人不再互相吸引,而成了一種沉重的義務。
                                                                                                                                                                                                                                                                                                                                                                                                                                                                                                                                                                                                                                                        • 有實驗顯示,熱戀中的情侶在交談時,有75%的時間注視著彼此,但滿足度不高的情侶只有30%~60%。
                                                                                                                                                                                                                                                                                                                                                                                                                                                                                                                                                                                                                                                        • 不幸福的婚姻理由各不相同,而婚姻成功的夫妻,往往都在不知不覺中都有主動表達愛意的好習慣。表示感謝就是表達愛意的重要途徑
                                                                                                                                                                                                                                                                                                                                                                                                                                                                                                                                                                                                                                                        • 每天晚上挪出十五分鐘聊聊白天發生的事情,在彼此身上投資時間。這種日常的小事情更易於實現,也會成為一個可以持續的習慣。或者,你們也可以約定一起吃晚飯,吃飯的時候注意,不要開電視或者玩手機,別讓其他分心的事情打擾你們說話。如果其中一個人提早回家,先吃點別的墊肚子,盡量不破壞兩個人一起用餐的習慣。在這個餐桌上,平和地說說你的感受,通過溝通,兩個人都會更願意承擔生活中的困難和風險。
                                                                                                                                                                                                                                                                                                                                                                                                                                                                                                                                                                                                                                                        • 在任何溝通開始之前,我們都要謹記:說“他錯了”,比說“我錯了”要容易得多,怪罪對方比省察自己容易得多。怪罪伴侶會讓我們不尊重對方,而且變得越來越冷酷。如果你對一個人心懷輕蔑,會非常明顯地表現在言行舉止中,沒人希望不被尊重。不管發生了什麼,你的伴侶都是你的愛人,不是你伺機報復的仇人。
                                                                                                                                                                                                                                                                                                                                                                                                                                                                                                                                                                                                                                                        • 不管這對伴侶目前的關係如何,每當她請兩人回憶第一次相遇的場景,屋子裡的氣氛就會變得喜悅甜蜜。
                                                                                                                                                                                                                                                                                                                                                                                                                                                                                                                                                                                                                                                        • 人們一般不好意思提起這段故事,會把這個故事用一兩句話概括,這是不夠的。你們一定要多問幾個問題,通常是問上三四個問題,才能讓人進入回憶的情緒。而且你問得越詳細越好,因為溫暖感受藏在細節裡。
                                                                                                                                                                                                                                                                                                                                                                                                                                                                                                                                                                                                                                                        • 禮物真正的意義是“我一直都想著你”,而不是“貴重”。
                                                                                                                                                                                                                                                                                                                                                                                                                                                                                                                                                                                                                                                        • 你們還可以試試,一起嘗試一件兩個人都覺得困難的事情
                                                                                                                                                                                                                                                                                                                                                                                                                                                                                                                                                                                                                                                        • 最重要的一條溝通法則是,時刻謹記,表達的時候,要強調事情的正面意義。
                                                                                                                                                                                                                                                                                                                                                                                                                                                                                                                                                                                                                                                        • 當你的感覺不好的時候,你可以用三段敘述法來表達你的感受。 “當你……的時候,我覺得……,因為……”這個結構能幫你盡可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避免無意義的爭論。
                                                                                                                                                                                                                                                                                                                                                                                                                                                                                                                                                                                                                                                        • 幸福的夫妻之間都存在這三條共識:
                                                                                                                                                                                                                                                                                                                                                                                                                                                                                                                                                                                                                                                          • 第一,愛需要努力。這句話看似平常,很多人卻不知如何去實踐。在理想的婚姻裡,無論感受如何,雙方隨時都會照料彼此的需求。這種額外的付出,往往是會讓對方最感激你的。
                                                                                                                                                                                                                                                                                                                                                                                                                                                                                                                                                                                                                                                          • 第二,愛是付出和接受。如果你收到的愛和付出的愛不平等,請用剛剛提到的方式,主動發起友好的溝通。
                                                                                                                                                                                                                                                                                                                                                                                                                                                                                                                                                                                                                                                          • 第三,愛是鼓勵。在理想的婚姻裡,互相分享缺點和問題,然後彼此鼓勵。但你不必把對方的問題扛到自己肩上,替對方解決問題可能會形成一種心理消耗,讓你陷入“我已經做得夠多了”的感覺。

                                                                                                                                                                                                                                                                                                                                                                                                                                                                                                                                                                                                                                                                                              星期六, 7月 03, 2021

                                                                                                                                                                                                                                                                                                                                                                                                                                                                                                                                                                                                                                                                                              NO.1487 为什么说有些“资产”其实是债务?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V.html

                                                                                                                                                                                                                                                                                                                                                                                                                                                                                                                                                                                                                                                                                              • 我們藉助旅行箱裝東西的比喻說明了財務方面需要留有一定的冗餘度,但是我們還留下了一個問題沒有回答,就是這個旅行箱中,究竟什麼值得裝進去,什麼不值得呢?
                                                                                                                                                                                                                                                                                                                                                                                                                                                                                                                                                                                                                                                                                              • 同一樣東西,既可以算作資產,也可以成為債務,對於不同人來講是不一樣的。比如一輛車,對於跑滴滴的司機來講就是資產,但是對於天天沒時間開車,還需要交各種稅費和停車費的人來講,其實是一筆債務;如果這是一輛年頭比較長的舊車,每年還要花不少錢修車,就更是一個負擔。
                                                                                                                                                                                                                                                                                                                                                                                                                                                                                                                                                                                                                                                                                              • 即便是一本書也有可能變成債務。如果你買書回來是為了學習,獲得有用的知識,它就是資產;但如果你只是擺在書架上撐門面,它就是債務,因為它要佔據你家裡的空間。在房價很貴的時代,空間其實是非常昂貴的。
                                                                                                                                                                                                                                                                                                                                                                                                                                                                                                                                                                                                                                                                                              • 那麼什麼是資產呢?當你擁有它們、消耗掉它們之後能夠獲得更高回報的,就是資產。
                                                                                                                                                                                                                                                                                                                                                                                                                                                                                                                                                                                                                                                                                              • 資產是可以拓展帶寬的,而過多的債務則會導致帶寬不足。我們的關注力、思考和決策能力、執行力,甚至抵制誘惑的能力,都會佔用我們腦子中的帶寬。
                                                                                                                                                                                                                                                                                                                                                                                                                                                                                                                                                                                                                                                                                              • 只有當這三個條件中至少符合兩個時,貸款買房才是合算的:
                                                                                                                                                                                                                                                                                                                                                                                                                                                                                                                                                                                                                                                                                                1. 房產升值較快,超過投資其它的資產,至少要超過貸款利率;
                                                                                                                                                                                                                                                                                                                                                                                                                                                                                                                                                                                                                                                                                                2. 你所在的區域,售租比比較低,也就是說買房子比租房子合算;
                                                                                                                                                                                                                                                                                                                                                                                                                                                                                                                                                                                                                                                                                                3. 保有房子的成本比較低。在國外這個成本主要是指房產稅,在國內主要是物業費和維修的費用。
                                                                                                                                                                                                                                                                                                                                                                                                                                                                                                                                                                                                                                                                                              • 要理解你所擁有的每一樣東西背後其實都有成本和收益,這個成本可能是金錢、可能是空間、可能是時間,也可能是你的注意力、思考決策能力和執行力。明確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背後的成本與收益,你就能更好地區分真正的資產和債務。

                                                                                                                                                                                                                                                                                                                                                                                                                                                                                                                                                                                                                                                                                                              星期五, 7月 02, 2021

                                                                                                                                                                                                                                                                                                                                                                                                                                                                                                                                                                                                                                                                                                              NO.1486 人生是挑出金子,还是滤去沙子?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o.html

                                                                                                                                                                                                                                                                                                                                                                                                                                                                                                                                                                                                                                                                                                              • 淘金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把金礦沙攤到地上,在太陽光下把裡面閃光的金子顆粒挑出來。還有一種做法是則把沙子過濾出來,剩下的自然都是金子了。
                                                                                                                                                                                                                                                                                                                                                                                                                                                                                                                                                                                                                                                                                                              • 在生活中,採用第二種方法做事的人比較多。但同時我也發現,做成大事的人,幾乎都是採用第一種方法。
                                                                                                                                                                                                                                                                                                                                                                                                                                                                                                                                                                                                                                                                                                              • 在選片的時候,專業攝影師都是從一大堆照片中只挑幾張好的照片出來,而比較業餘的攝影師通常則是刪掉不好的照片,把其餘的都留下,捨不得刪。
                                                                                                                                                                                                                                                                                                                                                                                                                                                                                                                                                                                                                                                                                                              • 對於不靠譜的人,不給第二次機會,這其實是人一輩子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戰略。實際上,不僅做事情是這樣,做人、或者說和人交往也是這樣。
                                                                                                                                                                                                                                                                                                                                                                                                                                                                                                                                                                                                                                                                                                              • 人過好一生,其實不需要識別出一輩子遇到的人當中所有的好人,只要找到幾個確實的好人就可以了。
                                                                                                                                                                                                                                                                                                                                                                                                                                                                                                                                                                                                                                                                                                              • 就像是淘金的時候,我們找到幾個大個頭的金沙即可,不要花時間做無謂的鑑定。我們不是要追求找到黃金的比例,而是要追求在單位時間內挑出來的金子最多。
                                                                                                                                                                                                                                                                                                                                                                                                                                                                                                                                                                                                                                                                                                              • 不要覺得我們有能力拯救每一個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你我的事情。我們與其把感情花在那些不確定的人身上,不如用心把身邊的人照顧好。
                                                                                                                                                                                                                                                                                                                                                                                                                                                                                                                                                                                                                                                                                                              • 交往的效率 = 交往的人數 × 交往的效果 / 壽命
                                                                                                                                                                                                                                                                                                                                                                                                                                                                                                                                                                                                                                                                                                              • 做事的效率 = 完成的事情數量 × 事情的影響力 / 壽命
                                                                                                                                                                                                                                                                                                                                                                                                                                                                                                                                                                                                                                                                                                              • 如果要把事情做完、做好,除了要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外,更重要的是選擇那些條件成熟、能夠完成的事情,以及那些完成後預計會產生影響力的事情。
                                                                                                                                                                                                                                                                                                                                                                                                                                                                                                                                                                                                                                                                                                              • 作為投資人,世界上值得投資的項目可能有成千上萬,但我可以很負責地講,一個投資人一輩子能把握好幾十個就足夠了。
                                                                                                                                                                                                                                                                                                                                                                                                                                                                                                                                                                                                                                                                                                              •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正確的做法永遠是在沙子裡直接撿出金子,而不是想把沙子裡面的每一粒金子都挑選出來。無論是做事還是與人結交,如果想要提高效率,首先要理解的就是這個原則。

                                                                                                                                                                                                                                                                                                                                                                                                                                                                                                                                                                                                                                                                                                                                    星期四, 7月 01, 2021

                                                                                                                                                                                                                                                                                                                                                                                                                                                                                                                                                                                                                                                                                                                                    新能源車的終局猜想

                                                                                                                                                                                                                                                                                                                                                                                                                                                                                                                                                                                                                                                                                                                                    https://www.dedao.cn/article/dA5eO3NDrGk8KP0APbK2oxp9MRBzQP

                                                                                                                                                                                                                                                                                                                                                                                                                                                                                                                                                                                                                                                                                                                                    • 第二輪我們講的結論先記住,就是幾乎中國在非常多的行業按照順序先變成了全球的製造大國;然後湊巧在過去的十幾年當中,中國在各行各業都進行了連接性的基礎設施升級,不管是高鐵、鐵路、高速、航空,當然包括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這些連接效率的升級正好伴隨在,大概從幾年以前開始的,中國在消費一端,就是在需求一端,陸陸續續在非常多的行業開始也變成了全球第一,或變成了全球第二但增速全球第一的市場和行業。這三件事按照順序第一次是這麼發生的,那為什麼叫第二輪的意義呢?你會發現,任何一個具有這種發展過程的行業,如果它湊巧整體做了一些升級和改變,那中國這三條鏈條,或者說這三個環節,伴隨著這次新的升級或改變。如果這個行業湊巧發生了升級,在這個時間點,接下來就會發生第二輪的意義,中國就會出現一些我們當時難以想像,但結果又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一些中國現象
                                                                                                                                                                                                                                                                                                                                                                                                                                                                                                                                                                                                                                                                                                                                    • 三條鏈條:
                                                                                                                                                                                                                                                                                                                                                                                                                                                                                                                                                                                                                                                                                                                                      1. 中國成了某個產業的第一大產業鏈
                                                                                                                                                                                                                                                                                                                                                                                                                                                                                                                                                                                                                                                                                                                                      2. 連接性的基礎設施升級
                                                                                                                                                                                                                                                                                                                                                                                                                                                                                                                                                                                                                                                                                                                                      3. 中國了這個產業的第一大消費市場
                                                                                                                                                                                                                                                                                                                                                                                                                                                                                                                                                                                                                                                                                                                                    • 中國這三條鏈條,或者說這三個環節,伴隨著這次新的升級或改變。如果這個行業湊巧發生了升級,在這個時間點,中國品牌登頂的機會就會到來.
                                                                                                                                                                                                                                                                                                                                                                                                                                                                                                                                                                                                                                                                                                                                    • 中國在80年代引入世界級的通訊企業,主要目的是為了通訊這個非常重要的技術能夠在中國既本土化又自由化的充分發展。
                                                                                                                                                                                                                                                                                                                                                                                                                                                                                                                                                                                                                                                                                                                                    • 到了1999年,中國有一個跟手機行業非常相關的政策,叫國五條,講的什麼事情呢?在1999年的時候規定中,國生產手機的企業要進行牌照管理,簡單講,就是你必須得有個牌照,有個資質,才能進入生產手機的行業。
                                                                                                                                                                                                                                                                                                                                                                                                                                                                                                                                                                                                                                                                                                                                    • 中國什麼時候變成了最全的供應鏈呢?大概2003年開始,中國變成了全球最大的手機裝配生產製造國,並且也變成了最大量的出口國。
                                                                                                                                                                                                                                                                                                                                                                                                                                                                                                                                                                                                                                                                                                                                    • 在2003年或者一直到2006、2007,做出最大貢獻的是合資的手機廠商,或者外資的手機廠商。
                                                                                                                                                                                                                                                                                                                                                                                                                                                                                                                                                                                                                                                                                                                                    • 2003年中國變成了最大裝配國之後,2004年中國出了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件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關於下放了手機牌照的問題
                                                                                                                                                                                                                                                                                                                                                                                                                                                                                                                                                                                                                                                                                                                                    • 從2005年到2008、2009年之間,甚至到2010年之間,中國創造了一個詞叫山寨機,我們產能變成了全世界最大,主要是外資廠商貢獻,那時候中國廠商只貢獻外貿手機產能當中的10%不到,但把整個的產能和生產製造裝配能力提上來了。所以2004年到2008年牌照開放了以後,產生的第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在四五年當中,貢獻了全世界接近90%的某一種手機,是哪一種手機?我們還創造了一個詞,在英文裡它叫Feature phone,在國內叫山寨機,這個絕大多數就是在中國生產的。
                                                                                                                                                                                                                                                                                                                                                                                                                                                                                                                                                                                                                                                                                                                                    • 到了2008年、2009年我們來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智能手機從整個生產鏈條上看跟原來的手機不太一樣,這個行業出現了我們講的叫作換了一次跑道,整個行業做了一次升級,從做通訊手機變成了做智能手機,當然對供應鏈的要求不一樣。
                                                                                                                                                                                                                                                                                                                                                                                                                                                                                                                                                                                                                                                                                                                                    • 中國是從什麼時間點開始變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消費市場呢?從2012年的一季度開始,如果按年統計,是從2012年這一年開始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單一智能手機消費市場,我們變成了第一名。
                                                                                                                                                                                                                                                                                                                                                                                                                                                                                                                                                                                                                                                                                                                                    • 小米的出現和小米的發展,大概就起於2012的時間點,中國的智能手機迅速發展,且中國的智能手機開始變成了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時間點,小米誕生並且發展了。
                                                                                                                                                                                                                                                                                                                                                                                                                                                                                                                                                                                                                                                                                                                                    • 2015年之前,小米幾乎只靠互聯網賣手機,互聯網賣手機在今天的中國大概是1:2,我們比全世界平均水平還高,可能三部手機中最少有一部是在互聯網上賣出去的。互聯網造成的結果,銷售效率更高,或者叫對客戶產品需求的反饋速度更快
                                                                                                                                                                                                                                                                                                                                                                                                                                                                                                                                                                                                                                                                                                                                    • 在2015年之前認為:第一,華為是一個智能手機的叫得響的品牌;第二,肯定也沒有人認為那個時候它是個拿得出手的品牌。你在2015年之前但凡送人一個華為手機,你第一會被認為沒品,第二還會被認為沒錢。
                                                                                                                                                                                                                                                                                                                                                                                                                                                                                                                                                                                                                                                                                                                                    • 中國2019年是8.1%的增速,在2017年之前,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基本上是兩位數的增長。這個行業總規模以兩位數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就意味著在那之前各行各業平均都能取得這個增長,兩位數,好一點的行業意味著增速更超過10%或10幾的水平。
                                                                                                                                                                                                                                                                                                                                                                                                                                                                                                                                                                                                                                                                                                                                    • 在行業平均增速都是兩位數或更高的時候,這個行業是個典型的增量市場,大行業叫增量市場,增量市場的概念就是我只要在裡邊待著我就能長大。如果平均增速變成了4%,我們叫中單位數的增長或者中低單位數的增長,假定是這樣,或者像美國一樣1%、2%、3%,就意味著大家那張餅的大小已經差不多了,長得不太大,所以大家要解決怎麼切餅的問題,就意味著我要多了就必須你要少了。
                                                                                                                                                                                                                                                                                                                                                                                                                                                                                                                                                                                                                                                                                                                                    • 增量市場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或剛開始接觸和使用一個產品,所以導致的結果是你不太容易判斷到底哪個產品適合你、哪個產品你喜歡、你願意為什麼功能來付某種價格、你願意採購什麼樣特性的東西,因為你還是第一次用,你還不了解到底什麼適合你、你喜歡什麼、你願意付多少錢、什麼是好東西。
                                                                                                                                                                                                                                                                                                                                                                                                                                                                                                                                                                                                                                                                                                                                    • 存量市場最典型的特點叫作消費者的成熟度顯著提高,就是你終於用了好多部智能手機之後,兩三部之後,你終於開始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智能手機,哪些功能對你最重要,以及什麼樣的應用和軟件系統對你是最好的,以及你喜歡手機具有什麼樣的設計和某些功能特點。
                                                                                                                                                                                                                                                                                                                                                                                                                                                                                                                                                                                                                                                                                                                                    • 存量市場中主流用戶是成熟用戶,增量市場中主流用戶是不成熟的用戶。
                                                                                                                                                                                                                                                                                                                                                                                                                                                                                                                                                                                                                                                                                                                                    • 那在增量市場里通常什麼手段最有效?通常marketing最有效,就是我怎麼最先接觸到你,讓你認知到有一個這樣的新產品你應該試一下,我最先接觸到你,我就有最大的機會把你轉成我的消費者。
                                                                                                                                                                                                                                                                                                                                                                                                                                                                                                                                                                                                                                                                                                                                    • 增量的時候市場做得好的會先起來,存量的時候誰會起來?產品做得好的會起來,因為存量的時候大家都已經非常了解了。
                                                                                                                                                                                                                                                                                                                                                                                                                                                                                                                                                                                                                                                                                                                                    • 中國大概從2014年開始新能源車高速啟動,但因為我們有基礎,我們從2009年開始就變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車消費單一國家,我們從2014年、2015年變成了新能源車全球最大單一消費國家,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 什麼叫技術快速迭代周期?從一個攝像頭過渡到現在六七個攝像頭,這就叫快速技術迭代。
                                                                                                                                                                                                                                                                                                                                                                                                                                                                                                                                                                                                                                                                                                                                    • 快速迭代的周期裡你要想變得很厲害,因為消費者變成了成熟用戶,所以你就得有本事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方向上,能夠從頂到底都有研發和競爭力,你要把它連起來做,不然你就只能等到別人做好了你再換,等到成熟了再換。
                                                                                                                                                                                                                                                                                                                                                                                                                                                                                                                                                                                                                                                                                                                                    • 今天事實上最高端手機的幾個品牌,不管是蘋果還是三星還是華為,它們之間最主要的共性就是它們的核心硬件、核心硬件技術和相關跟硬件結合的技術都是自己做的,或都是自己設計的。
                                                                                                                                                                                                                                                                                                                                                                                                                                                                                                                                                                                                                                                                                                                                    • 為什麼小米能切進去,最重要的是你剛開始換手機的時候,增量市場的時候非常多人換手機是為了要用體驗好的UI,觸屏的方法和App,軟件做得好,中間的體驗做得好,從軟的地方也能有優勢切進來,因為這就是用戶為什麼要換手機的主要原因,拋去體面問題之外。
                                                                                                                                                                                                                                                                                                                                                                                                                                                                                                                                                                                                                                                                                                                                    • 今天買新能源車,你優先考慮的是啥?是考慮硬件、考慮軟件、考慮屏幕、考慮互聯網、考慮自動駕駛?你大概是怎麼排的?這件事情就決定了在今天誰能用這些新的用戶思考和評價模式有機會進來
                                                                                                                                                                                                                                                                                                                                                                                                                                                                                                                                                                                                                                                                                                                                    • 什麼叫平替?都是因為從生產製造業轉出來,除了李寧之外,把著名運動品牌的長銷款做成了它的品牌的暢銷款,這是第一波。
                                                                                                                                                                                                                                                                                                                                                                                                                                                                                                                                                                                                                                                                                                                                    • 什麼叫換軌道?原來大家用的是化工產品化妝品,現在開始用生物級原料的化妝品
                                                                                                                                                                                                                                                                                                                                                                                                                                                                                                                                                                                                                                                                                                                                    • 對中國來講這個行業第二輪的意義,就把這三件事趕齊了。加上這個行業湊巧進行了一次技術升級,就會產生出剛才我們講的這些現象。

                                                                                                                                                                                                                                                                                                                                                                                                                                                                                                                                                                                                                                                                                                                                                                                      NO.1485 会计师有“钱途”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U.html

                                                                                                                                                                                                                                                                                                                                                                                                                                                                                                                                                                                                                                                                                                                                                                                      • 現代商業世界是一個陌生人的社會,和我們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是完全不認識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相互之間該怎麼建立信任呢?如果不建立信任,我怎麼敢投資他,怎麼敢買他的東西呢?這就要提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會計師了。
                                                                                                                                                                                                                                                                                                                                                                                                                                                                                                                                                                                                                                                                                                                                                                                      • 通過會計師的審計工作,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和投資者之間、企業和監管機構之間,甚至在企業內部,都有了基本的信任。所以我們說,會計師是商業世界信用體系的搭建者,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商業世界才能有效地運轉。
                                                                                                                                                                                                                                                                                                                                                                                                                                                                                                                                                                                                                                                                                                                                                                                      • 會計師的薪酬過去確實很高。 1990年到2009年,“四大”的會計師拿到的薪酬,遠遠超出當時各行業薪資的平均水平。一個剛進“四大”的應屆生,就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而且之後幾年,每年都有50%左右的增長。而200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還不到1200元。
                                                                                                                                                                                                                                                                                                                                                                                                                                                                                                                                                                                                                                                                                                                                                                                      • 現在在一線城市,一個應屆生進入“四大”,拿到的基本工資大概在8000~10000元,這和大多數行業的新人可能都差不多吧。
                                                                                                                                                                                                                                                                                                                                                                                                                                                                                                                                                                                                                                                                                                                                                                                      • 會計師的收入,主要是由基本工資、加班工資和年度獎金構成的。入行第一年,大概總收入在剛過10萬,而到了第六年,就能達到45萬元左右。這個階段再和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應該說,會計師的收入仍然屬於中等偏上水平。

                                                                                                                                                                                                                                                                                                                                                                                                                                                                                                                                                                                                                                                                                                                                                                                            NO.1484 怎么用一张图纸解决未来问题?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4.html

                                                                                                                                                                                                                                                                                                                                                                                                                                                                                                                                                                                                                                                                                                                                                                                            • 建築師高手會在問題出現前,就把問題解決。在設計階段,他們就把建設過程中,以及建築建成之後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全部考慮清楚,從而杜絕問題。
                                                                                                                                                                                                                                                                                                                                                                                                                                                                                                                                                                                                                                                                                                                                                                                            • 建築師事先就想到並解決的難題是,成本控制。
                                                                                                                                                                                                                                                                                                                                                                                                                                                                                                                                                                                                                                                                                                                                                                                              • 一個建築項目耗費的資源,有70%都源自建築師做設計時的決定。
                                                                                                                                                                                                                                                                                                                                                                                                                                                                                                                                                                                                                                                                                                                                                                                              • 成本控制,從來都不是要么成本增加,要么質量不行的取捨問題,而是兩頭都要的問題——既要成本合理,也要品質優秀。
                                                                                                                                                                                                                                                                                                                                                                                                                                                                                                                                                                                                                                                                                                                                                                                            • 建築師事先解決的第二個難題是,建築內部的交通壓力。
                                                                                                                                                                                                                                                                                                                                                                                                                                                                                                                                                                                                                                                                                                                                                                                            • 建築師設計時,事先解決的第三個難題是消防問題。
                                                                                                                                                                                                                                                                                                                                                                                                                                                                                                                                                                                                                                                                                                                                                                                              • “強調建築的自我保護,自救”。什麼意思呢?就是讓建築沒有任何著火的可能性。首先建築材料這裡,要做到“零可燃物”。
                                                                                                                                                                                                                                                                                                                                                                                                                                                                                                                                                                                                                                                                                                                                                                                              • 一旦發生火災,馬上就能內部自救使用。除此之外,還設有8個避難層,平均每10到12層就有一個。避難層只為發生火災時避難使用,其他時間都是空著的,這個避難層能保證隔離煙火兩個小時,這就可以給救援爭取出寶貴的時間。而且,為了做好更嚴密的建築自救措施,中國尊還增加了一套智能的監控系統,一旦有著火點,消防系統、噴頭、煙感設施都會馬上作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