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31, 2022

NO.1787 怎样成为超级个体?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u.html

  • 到底什麼是超級個體呢,我是這麼看的,他們應該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能夠持續地自我升級; 他們有自己的個人品牌和影響力、能積極地通過多種方式去交換價值;他們還善於跟不同公司、組織保持合作;重要的是,他們要內心強大,擁抱不確定性,能夠掌控自己的未來。
  • 他採用了為用戶提供代理設計+代理加工服務的模式,這個模式也被稱為ODM。他的第三個方法,是把沉沒成本留給自己。他們先把生產的產品,讓客戶拿回去測試,產品達到預期,再簽定合同,規模生產。
  • 感恩日記是什麼樣的:它分為四個部分,
    • 第一部分:感恩已有,主要寫一寫今天的流水賬,梳理一下一天怎麼過的;
    • 第二部分:成就日記,主要記錄今天有成就感的事兒和一些收穫;
    • 第三部分:覺察日記,主要是用來記錄自我反思和覺察的;
    • 第四部分:賦能日記,寫一些能給自己帶來正能量的事;
  • 給自己建立一個「最小行動模型」,就是說啊,不要求上限,但是每天要保質保量地達成這幾件事。

              NO.1788 创新有哪四种方法?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P.html

              • 以前一個化妝品櫃檯的櫃姐,她把化妝品賣給顧客後,和顧客的交易關係就完成了。只有當這個顧客下次再來這個化妝品櫃檯的時候,他們才會再次鏈接。但現在他們的導購員是把顧客發展成自己的粉絲了,每一位導購員都是一個帶貨KOL,可以給你推薦化妝品,也可以給你推薦服裝、珠寶、生活用品等其他你所需要的商品。導購員只需要專注於跟客戶打交道,而銀泰百貨是他們背後的供貨商。
              • 數字化就是導購員可以發生這種改變的根本原因。銀泰百貨的數字化工具,扮演的角色是導購員的秘書,協助導購員管理自己的顧客。
              • 這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其實是他們通過數字化這個工具,把導購員這個角色從經營商品,轉變為經營顧客。把商場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了以人為中心
              • 接手客服團隊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們改了名字,將客服改為EBA。 EBA是在線美容顧問的簡稱。
              • 推動了一件事,就是讓公司全員都要來EBA輪崗三天。這件事帶來了兩個效果,一是公司每個人親身感受到,EBA的工作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二是他們也真正意識到,EBA是顧客最好的代言人。因為這裡會接受到顧客的真實反饋,而這些反饋能指導工作的優化。
              • 相較於傳統的物質激勵手段,幫助一個人建立工作的尊嚴感、看見工作的意義感,更能激發他們的內驅力,更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 复盤分析後,他們決定抓住一個點,就是顧客的五感體驗,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他們覺得,要想做出差異化,一定要從這五感上下功夫。
              • 通過差異化戰略,找到一個細分品類的創新點。這樣就不必在一個賽道上赶超競爭對手,而是可以開創出一個新賽道,從而獲得領跑者的紅利。
              • 經濟學家熊彼特對創新有一個定義,就是將原始的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為新的生產方式。

                            星期一, 5月 30, 2022

                            KOL中文是什麼意思?如何分辨「網紅」與「KOL」?

                            https://www.youfind.hk/blog/kol.html

                            • KOL(英文:Key Opinion Leader),直譯做關鍵意見領袖,係指互聯網上特別有影響力嘅人,多數透過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呢類網上社交平台開戶口,定期貼特定主題嘅內容,逐漸累積大量網民訂閱同關注。
                            • 選擇 KOL 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 第一,質量上(Qualitative)的指標。
                                • 相關性(Relevancy)
                                • 外貌及品味(Look & Style)
                                • 語氣及行為(Tone & Manner)
                                • 經驗(Experience & Voice)
                              • 第二,數量化(Quantitative)的指標。
                                • 接觸面(Reach)
                                • 參與率(Engagement Rate)
                                • 轉發數目(Number of Re-Posts)
                                  • 第一類:切合度高、群眾影響力低
                                  • 第二類:以「量」取勝
                                  • 第三類:內容切合度低、群眾影響力高
                                  • 第四類:內容切合度高,群眾影響力高
                            • 篩選的準則
                              • KOL 的收費是否合理
                              • KOL 的配合度
                              • KOL 的形象
                              • KOL的商業化
                            • 「網紅」與「大號」
                              • 「網紅」是指在某個領域小有名氣或因一些事件突然爆紅的人
                              • KOL在內地統稱?「大號」,包括明星及某範疇的名人。就名氣而言,「大號」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而「網紅」給大家的記憶往往只有行為、表情或金句。
                              • 「大號」的受眾通常有特定的年齡層、性別或興趣。

                            領導者花多少時間檢討企業人才策略?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09855

                            • 企業經營是經營兩件事情,第一個當然就是產品,產品要具備很強的競爭力,你會跟所有競爭對手對打,而且你要脫穎而出,這個是每個企業都在做的。可是第二件事情很少人做,就是經營人才,我們把經營人才視為一個很重要的策略。
                            • 因為當你有人才,人才就會幫你生策略!並不是公司生了策略再來叫人才執行,當你把人才培養到一個程度,那些人才會幫公司找到方向、找到策略
                            • 人才九宮格梯隊養成」來看,橫軸是績效(performance),縱軸是潛力(potential),落在左邊三格這排是績效差、越上去潛力越強;落在底下三格的比較慘,他沒什麼潛力,屬於「被動人才」:沒有很大企圖心,不想升官,不想當領導者,每天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 培養人才,重點就放在右上這四格,從「中堅力量」出發,教育訓練可以幫他們潛能往上走
                            • 建立一個人評會,每季與各品牌總經理開一次會。將人才歸類,提供輔導、或者升級計畫,經過一季再檢討一次。
                            • 每季檢討一次,知道人才的移動方向。所以我們的人資不止是HRM(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我們的人資還是HRD(人力資源發展,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得人才者得天下」

                            星期日, 5月 29, 2022

                            享受單純的練習

                            小時候學習,特別討厭重複的練習

                            年紀漸長,閱歷漸多

                            越來越喜歡這種單純的練習

                            單純的推桿

                            單純的揮桿

                            單純的英文口語

                            從中,體會淡淡的進步

                            像咀嚼白飯一般,淡淡的甜味: 簡單卻美好

                            星期六, 5月 28, 2022

                            隨想

                            • 核心獲利模式
                              • 定位
                              • 獲利=售價-成本
                                • 成本如何有競爭力
                            • 對外
                              • 存量增量
                                • 保護存量
                                • 尋找增量
                              • 投資報酬率
                                • 資源有限
                                • 降低風險
                            • 對內
                              • 效能
                                • 組織架構
                              • 效率
                                • 流程改善
                                • 工具

                                                  波克夏大學:巴菲特與窮查理30年的投資備忘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087?sloc=main

                                                  雷浩斯專文導讀

                                                  • 三個法寶:價值投資複利效應資本配置,而具體的執行步驟有五點:
                                                    • 第一步:盡可能的快速取得現金
                                                      • 巴菲特是最重視複利效果的投資大師,複利就是利滾利,牽涉到複利的因子有三:現金,時間,報酬率
                                                    • 第二步:運用現金產生投資報酬
                                                      • 複利因子的第三點就是資金的報酬率,巴菲特運用的工具就是價值投資,運用形式上則有兩種:
                                                        • A買股票
                                                          • 優點是股票市場會因為投資人的情緒起伏不定,有時候會出現非常低的低價,在這時候買入就會具備絕佳的安全邊際,這是直接收購子公司所沒有的優勢。
                                                          • 如果持股公司的管理階層出了問題,導致公司體質轉差,這時候股票投資人可以快速的賣出,不用擔心難以脫身的問題,但是賣股票有資本利得稅的缺點,這是相對劣勢。
                                                        • B收購好公司
                                                          • 收購子公司為了公平起見,並且希望收購後子公司的老闆持續為巴菲特工作,因此會採用『合理價』收購,這個缺點就是成本相對高。
                                                          • 當子公司併入波克夏集團後,所有資金獲利繳回總部,因此巴菲特就可以運用子公司所有的自由現金流量,更進一步的增加可運用的投資資金。
                                                          • 巴菲特特別喜歡『低資本支出』類型的公司,因為這類公司能產生充沛的自由現金。
                                                          • 合理價收購子公司有成本較高的缺點,但是子公司則不需要巴菲特捲起袖子下場管理,因此能節省時間(複利的第二個要素)還能持續有現金流入。所以子公司越多,波克夏集團就能得到更多的資金,巴菲特所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卻更少。
                                                          • 透過收購子公司,巴菲特還能更加瞭解該公司的產業營運,增添自己的能力圈範圍,這幾項優勢足以彌補安全邊際不足,加上巴菲特精通稅法,能按照公司季節損益上的變化來替整體集團省稅,這又是一個優勢。
                                                    • 第三步:自由調度資金,做出正確的資本配置
                                                      • 當『買股票』和『收購』兩個模式並行的時候,就成了波克夏集團最強大的優勢,這個優勢有賴於巴菲特無人能比的資本配置能力。
                                                      • 資本就是錢,配置就是將錢做最有效益的運用,資本配置大抵而言有五種運用方式:
                                                        1. 如果公司本身有成長空間,就投資在現有營運上
                                                        2. 如果沒有成長空間,就收購或投資其他公司
                                                        3. 如果財務結構不佳,就還清負債
                                                        4. 如果前幾項都完成後,就發放現金股息
                                                        5. 如果股價低於內在價值,就實施庫藏股
                                                      • 這五種方式,前兩項是用保留盈餘進行投資,後三項則是發出盈餘讓現金流出,決定如何運用的工作則落在執行長身上。
                                                      • 通常一間公司的執行長工作有兩個:營運公司本身的業務配置獲利賺來的資本。
                                                      • 波克夏如何做資本配置呢?我們觀察巴菲特如何運用這五種資本配置:
                                                        • A.投資在子公司現有營運上:監控資本支出
                                                          • 巴菲特收購子公司是不管理日常營運的,他唯一會插手的就是資本支出的額度,他會要求子公司達到一定的成長率,如果無法達成,就要將現金繳回總部。
                                                          • 如果巴菲特成為某間公司的大股東,他也會運用他的影響力去強化該公司的資本支出能力,例如他擔任華盛頓郵報的董事期間,就影響華盛頓郵報做出良好的庫藏股策略
                                                        • B.收購其他公司:
                                                          • 繳回總部的現金交由巴菲特併購其他公司或購買股票,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不在乎預定收購公司的營運項目,只在乎能否增添整體內在價值。
                                                        • C.還清負債:
                                                          • 一般公司藉此提升財務穩健度,不過波克夏是低金融負債的類型,財務穩健。
                                                        • D.發放現金股息:
                                                          • 如果保留盈餘運用不當,應該將現金還給股東,波克夏的衡量基準是保留一美元的盈餘,是否增加一美元的市值。
                                                        • E.實施庫藏股:
                                                          • 如果公司出現顯著的低價,同時手上資金買足前幾個項目的話,實施庫藏股會比發現金股息好,因為可以為持股的股東省稅。
                                                    • 第四步:建立強大的企業文化和營運衡量基準
                                                      • 以股東權益為重的公司文化。在這個文化裡面,衡量執行長是否不負股東所託是最重要的事。
                                                      • 波克夏的營運目標是整體內在價值成長要超過加計股息的S&P指數。但是內在價值的成長率無法直接觀察,因此使用淨值成長率來代替。
                                                      • 雖然波克夏的淨值不等於內在價值,但是在完全保留盈餘的狀態下,『淨值成長率』可以適當的反映『內在價值成長率』,在理想狀態下,該公司的股價會超越市值。
                                                      • 巴菲特為了顧及有一天股東可能需要賣出股票的時候不吃虧,所以他自我規定:保留一美元的淨值,日後要超過一美元的市值。
                                                      • 如果用我們前述的虛擬公司做案例,該公司股東如果第一年用淨值10元投資,十年後要賣出股票時,該公司股價必須要高過25.9元,股東才能得到這十年間累積的15.9元的保留盈餘。
                                                    • 第五步:打造護城河,強化循環優勢!
                                                      • 過去的波克夏投資部位佔80%,子公司佔20%,因此巴菲特的存在非常重要,因為投資決策皆需要巴菲特檢視。
                                                      • 現在的波克夏子公司和股票的佔比剛好反過來,而波克夏的分權制度讓子公司擁用自主權,因此巴菲特本人在營運上的重要性可以因此降低。
                                                      • 這個問題從巴菲特60多歲被問到80多歲,他的規劃就是他透過五十年的時間,讓子公司持續增加,並且從中累積人才,這種逐步形成的過程,細微到沒人能夠察覺。

                                                  星期五, 5月 27, 2022

                                                  NO.1786 怎样看沪指徘徊在3000点?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O.html

                                                  • 任何國家的股票都會受到兩個核心因素的影響。
                                                    • 一個是基本因素,主要看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收益怎麼樣,投資資本回報率怎麼樣。
                                                      • 美國上市公司的投資資本回報率比較高,達到10%甚至更多有直接關係。中國股市上市公司的投資資本回報率,每年大概在2%-3%左右,不足以支持上漲的股市,這是基本面。
                                                    • 第二個是資金因素,跟中國的錢的寬鬆度有關。
                                                      • 中國的總體貨幣供應是很充足的。央行公佈的M2很重要,它是指所有貨幣形態的流動性。 1998年到2018年,很多家庭要幹的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買房,有大量的錢在房地產市場沉澱著。
                                                      • 中國家庭資產的60%以上在房地產領域,而美國跟房地產有關的家庭資產不超過30%。
                                                  • 怎麼看國外機構上調中概股的評級?兩個主要原因,一涉及監管,二涉及業績。
                                                    • 2022年以來,特別是4月份以來,相關監管政策對平台經濟、互聯網企業,以及中國公司赴海外上市,有很多明確的政策認可和支持,所以監管政策的風險基本上可以視為見底回升中。這整體有利於中概股公司未來的發展。
                                                  • 2022年5月,美國經濟最大的挑戰是,過去幾年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導致貨幣供應過於充足。因此,通脹創新高。為了控制通脹,美聯儲開始加息,今年預期還會有兩次加息。通過不斷加息,可能有利於壓制美國的通脹,但加息也會造成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上升,從而導緻美國出現經濟衰退。
                                                    • 美元加息的過程,會收緊美元的貨幣供應。從歷史數據來看,美元不斷加息時,美股通常會重估,會震盪下跌。如果加息過多了,美股甚至有可能進入熊市。
                                                  • 今年A股行情如何,受兩個關鍵因素影響:一是中國經濟基本面。二是中國貨幣供應會更松還是更緊?目前看會更松,我們在不斷降息放貨幣,這是有利於A股行情的,因為資金多,大家也無法買更多房,股市就有可能獲得這些資金。
                                                  •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就是這樣設計的。當時規定,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其他貨幣和美元掛鉤,從而間接和黃金掛鉤。結果,到了1971年,這個體係就崩潰了。因為美國經濟規模擴大並且有巨大起伏,美元和黃金的固定匯率無法再維持,自由浮動的結果就是美元貶值,全世界貨幣也因此貶值或者大動盪。名義上,黃金作為錨的作用還在,但實際上名存實亡。
                                                  • 貨幣之間的複雜匯率不是你擁有多少黃金,而是你的經濟實力、貨幣政策、匯率和GDP等因素決定的。

                                                                        星期四, 5月 26, 2022

                                                                        NO.1785 什么是决定人生的两种曲线?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n.html

                                                                        • 普通人在意的是出了事情之後的那個結果,而智者呢在意的是引發事情的那個原因,但是這些都比不上高手,高手關注的是整個系統,怎麼系統地控制好輸贏的概率,怎麼系統地降低風險。
                                                                        • 理想的人生,一方面要通過行使權利而不斷成長,讓自己變得很厲害;另一方面又能安全、妥當地承擔義務。好運氣,你能把它的效果最大化;壞的危險,你能把它限制在可控的範圍之內。這簡直就是人生的核心算法。
                                                                        • 所謂非線性,就是結果和輸入的關係不是直線、不成比例。
                                                                        • 隨著你喝啤酒的瓶數增加,愉快度並不是直線上升的:它越升越慢,到達一個峰值之後可能還會下降。
                                                                        • 這種曲線的共同特點是,回報隨著投入的邊際效應遞減,上升緩慢,到頂後越往後下降越厲害,會出負值,而且下不封底。這就叫“脆弱”。
                                                                        • 如果你判斷一件事是上凸下凹的性質,如果那不是你的義務,你就應該能躲就躲。
                                                                        • 下行風險有限,上行空間不封頂,像這樣的事兒,如果有機會,你應該主動參與。
                                                                        • 總而言之,邊際效應遞減的東西是脆弱的,我們應該小心;邊際效應遞增的東西是反脆弱的,是你想要的。
                                                                        • 琴生不等式相當於是說,對於脆弱曲線,函數的平均值小於平均值的函數;對於反脆弱曲線,函數的平均值大於平均值的函數。這個道理是說,對於脆弱的東西,你希望把輸入弄得均勻一點,因為“平均值的函數”比較溫和;而對於反脆弱的東西,你希望把它的輸入弄得極端一點,因為先取“函數”獲利最多。
                                                                        • 對脆弱的東西,我們要把它分散開。
                                                                          • 我們還是以喝酒為例。一天喝五瓶白酒你就進急診室了,但是如果你每天喝一小杯,兩個月喝完,你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 傳說有個國王的兒子做了壞事,國王要懲罰他,下令要用一塊巨石砸他。手下人一看,也不能真把王子砸死啊,可又不能違反國王的命令,怎麼辦呢?於是他們把這塊巨石弄碎,分成若干塊小石頭,把小石頭挨個砸在王子的身上——王子當然沒事。
                                                                          • 城市交通。如果總共有20萬輛車要上路,你希望它們分佈得均衡一點,最好第一小時上10萬輛,第二小時再上10萬輛。而如果第一個小時上9萬輛,第二個小時上11萬輛,那第一個小時並不會降低多少通行時間,而第二個小時就有可能發生堵車。這是因為到了一定的臨界值,堵車的下行風險會不成比例地增加。
                                                                        • 單田芳評書中有一句話叫“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說喝酒要每次少喝點,但是了解知識呢,你多了解一些沒有壞處。為什麼呢?因為知識是個反脆弱的東西。
                                                                        • 我們觀察這個世界,那些分佈不均勻的東西,也許它就有集中的好處。也許之所以集中,就是因為你那是一個反脆弱的東西。
                                                                        • 為什麼市場經濟中的財富常常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呢?因為錢能生錢,錢越多就越容易增長。為什麼總是少數公司特別能創新,多數公司都平庸呢?因為創新能力也有集中優勢。

                                                                                                  NO.1784 怎样靠“系统”收获好运?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1.html

                                                                                                  • 什麼叫有學問?有學問的基本表現是有辦法、有底氣、有掌控感。
                                                                                                  • 跟世界打交道的最基本方法是掌握“因果關係”。
                                                                                                  • 理解事物背後的因果,人就不至於對什麼都感到迷茫,人會對未來有打算,對事情有預案。
                                                                                                  • 理解了因果關係,我們真正應該在意的不是出了事兒以後的那個結果,而是引發那個事情的原因。正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君子應該見微知著,履霜而知堅冰至。我們會成為小心謹慎的人,重視事物發展的苗頭。
                                                                                                  • 因果知識並不能真正讓我們掌控局面。其實“因果關係”並不是科學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思考問題的一種方便法門而已。有的哲學家認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一切都只不過是統計規律。世間萬物構成了一張互相關聯、隨機波動的網絡,人根本不可能看清周邊關係的全貌。
                                                                                                  • 系統是一個整體、一個組織、一個框架。系統思維是完備性的思維——各種情況我都考慮到了,我允許事情在一定範圍內變化,你怎麼變都脫離不了我這個框架,所以我有掌控感。
                                                                                                  • 賭徒的情緒隨著每一局的輸贏大起大落,而賭場根本不在乎單局的輸贏,只要他們把輸贏的概率控制好就能穩賺。
                                                                                                  • 如果你有系統,個例的成敗並不重要。你要擔心的不是這一件事兒行不行,而是你的系統行不行。
                                                                                                  •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

                                                                                                                星期二, 5月 24, 2022

                                                                                                                深度解析華為職工持股模式

                                                                                                                https://read01.com/zh-tw/7MP2yd.html#.YowhxahBw2w

                                                                                                                • 華為的股東實際為兩方,一方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有華為98.93%,另一方為任正非持股1.07%。
                                                                                                                • 這些持有股份的員工不同於公司法上的股東,因為從2001年起,他們持有公司的股份就改為虛擬受限股。簡單來說,員工並不是公司直接的股東,但享有分紅權和股份增值權。歷史地辨證來看,大規模員工持股是華為成功的一種公司治理模式,事實上,除了員工激勵,這也是華為的內部融資行為。
                                                                                                                • 1990年,華為第一次提出內部融資、員工持股的概念。此時並非是國際意義上的員工持股(Esop),主要在於兩點:首先,內部持股員工只有分紅權,沒有公司法上股東所享有的其他權利;其次,員工所持股份在退出公司時價格是按照購股之初的原始價格回購,員工也不享有股東對股票的溢價權。
                                                                                                                • 直到2001年改為虛擬受限股以前,這一階段華為員工持股的基本做法是:凡是工作1年以上的員工均可以購買公司的股份;購買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員工的級別(13—23級)、績效、可持續貢獻等,一般是公司在年底通知員工可以購買的股份數;員工以工資、年底獎金出資購買股份,資金不夠的,公司協助貸款(「個人助業貸款」);購買價格為1元/股,與公司淨資產不掛鈎員工購買股份後的主要收益來自於公司分紅,分紅情況與公司效益掛鈎。員工離職時,公司按照員工原來的購買價格即1元/股回購
                                                                                                                • 虛擬受限股(下稱虛擬股),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授予員工的一種特殊股票。每年,華為根據員工的工作水平和對公司的貢獻,決定其獲得的股份數。員工按照公司當年淨資產價格購買虛擬股。擁有虛擬股的員工,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分紅,以及虛擬股對應的公司淨資產增值部分,但沒有所有權、表決權,也不能轉讓和出售。在員工離開企業時,股票只能由華為控股工會回購。
                                                                                                                • 根據內部的評價體系,員工的虛擬股每年可兌現1/4,價格是最新的每股淨資產價格。但是,對中高層的兌現額度則作了另外規定,只能每年兌現1/10,除非離職。並且在離開後,還要經歷公司嚴格的6個月審核,確認不出現創業公司的產品與華為構成同業競爭、沒有從華為內部挖過牆角等等條件中的任何一條後,方可全額兌現。

                                                                                                                        私董會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7%A7%81%E4%BA%BA%E8%91%A3%E4%BA%8B%E6%9C%83

                                                                                                                        • 原則
                                                                                                                          1. 企業一把手原則
                                                                                                                            私董會要解決和處理的問題是企業面臨的最全面、最尖銳、最核心、最綜合的問題,而非某一方面的、專業性的問題
                                                                                                                          2. 非利益衝突原則
                                                                                                                            必須保證私董會的成員之間不存在利益衝突。
                                                                                                                          3. 保密原則
                                                                                                                            承諾不利用這些商業秘密為自己或第三方牟利。
                                                                                                                          4. 平等原則
                                                                                                                            私董會的成員之間地位是平等的
                                                                                                                          5. 教練原則
                                                                                                                            需要一名資深的專業人士擔任教練角色,承擔引導私董會成員交流、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責任,幫助他們快速實現個人和企業的成長。
                                                                                                                        • 流程
                                                                                                                          1. 提案
                                                                                                                            每個會員提交一個“議案”:今天要討論的話題是什麼?要求這些“議案”必須是目前正在困擾這位會員的真實問題。
                                                                                                                          2. 表決
                                                                                                                            各位會員表決,選出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
                                                                                                                          3. 闡述
                                                                                                                            闡述問題都有標準的格式:“我有_____?這個問題是重要的,因為_____,到目前為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已經做了_____,我希望小組能幫到我的是_____。”
                                                                                                                          4. 提問
                                                                                                                            由其他會員向“問題所有者”提問,幫助他明確真正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會員只能提問,“問題所有者”也只能就問題做出回答,不得做任意發揮。
                                                                                                                          5. 澄清
                                                                                                                            經過上一輪的問答之後,“問題所有者”重新修正自己面臨的問題
                                                                                                                          6. 分享和建議
                                                                                                                            由其他會員向“問題所有者”給出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最好是自己曾經親歷的經驗和心得。
                                                                                                                          7. 總結
                                                                                                                            由“問題所有者”對今天的討論總結陳詞,並給出接下來改進問題的步驟和時間表,最後表達自己今天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以及未來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8. 回饋
                                                                                                                            下一次私董會時,“問題所有者”會向小組會員匯報他在過去一段時間的實施進展,並徵求下一步的建議。

                                                                                                                        星期日, 5月 22, 2022

                                                                                                                        三灣改編:“軍魂”建樹的開端

                                                                                                                        https://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2/85037/85040/6696159.html

                                                                                                                        • 湘贛邊的秋收暴動於9月9日爆發以來,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連打敗仗,軍力由初時的5000余人,銳減到現在的千人不到。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是暴動前期還沒有、也來不及在部隊中實現前委的統一領導。各路部隊的軍事主官各行其是,自作主張。
                                                                                                                        • 蘆溪遭襲以來,部隊中不斷發生的逃跑現象,更能體現黨對這支連打敗仗的部隊缺乏有力的領導。在這支部隊中,雖然有不少黨員,但都是鬆散地存在,沒有形成堅強的組織核心,部隊的指揮權掌握在軍事主官手裡。那些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們,是希望建立軍事長官的權威的,不高興看到由黨代表指揮部隊的一切。他們沿用的是一套舊的帶兵方法,嚴重地妨礙著部隊中的上下一致,官兵一致。
                                                                                                                        • “這次暴動中的諸多失利,就體現出了黨的領導問題。比如兵力分散、收編不當,麻痺輕敵等等,就是軍事主官自行其是的結果。今后必須樹立前委的領導,不允許自行其是,不允許陽奉陰違,一切行動得聽從前委的指揮。”
                                                                                                                        • “黨的組織,也就是黨的支部,在我們的隊伍裡不是沒有,而是太少了,一個團才有一個支部,連隊一級都沒有黨的組織,這就不能抓住士兵,等於抓不住部隊。我看要把黨的支部建立到每個連隊,就是班、排也要有黨的小組,營以上建立黨的委員會,舉凡軍中的重大事情,都要經過黨支部、黨委來決定,這樣方能保証黨對部隊的領導。”
                                                                                                                        • 三灣改編的行動軸心,是實行“支部建在連上”和“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這是中國共產黨如何建設自己的軍隊,樹立“軍魂”意識所進行的最早的實踐與探索,奠定了工農紅軍政治建軍的基礎

                                                                                                                        星期六, 5月 21, 2022

                                                                                                                        行銷是什麼: 顧客滿意度是未來市場指標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58243

                                                                                                                        • 爭取新顧客的費用,可以比維護一個既有顧客高出五至十倍
                                                                                                                        • 一般公司每年施 去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顧客
                                                                                                                        • 顧客流失率若能降低百分之五,那麼利潤就能視不同的產業而提高百分之二十五到八十五
                                                                                                                        • 一個顧客所提供公司的利潤,通常會隨著顧客和公司來往時間的增長而逐年增加

                                                                                                                        行銷是什麼: 行銷的角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58243

                                                                                                                        行銷的角色就是用以下的方式來支援銷售團隊

                                                                                                                        • 行銷的工作是為產品作廣告,並且購買客戶名單找出新的顧客
                                                                                                                        • 行銷的任務就是描繪出潛在顧客的輪廓,讓業務人員知道拜訪誰及不該拜訪誰
                                                                                                                        • 行銷人員負責了解影響主要決策者購買的因素
                                                                                                                        • 行銷人員必須確知競爭者的優點及缺點,以及和競爭者比較起來,該公司產品評價如何
                                                                                                                        • 行銷人員負責將成功案例建檔與發佈,並且將這些個案用於企業內部的訓練課程中
                                                                                                                        • 行銷透過廣告,型錄等方式與顧客溝通,以期刺激顧客對公司產品產生興趣,並讓業務人員在推銷時更受歡迎
                                                                                                                        • 行銷是透過廣告及電話行銷來尋找並確認潛在顧客的線索,並將此線索交給業務人員來開發

                                                                                                                        星期四, 5月 19, 2022

                                                                                                                        心態致勝



                                                                                                                        • CH4_運動界:冠軍心態
                                                                                                                          • 心態遠比天賦更為重要
                                                                                                                          • 得分主要靠的是方法,不是天賦
                                                                                                                          • 打拳是用腦袋,不是靠肌肉.他會仔細評估對手,攻其心智要害
                                                                                                                          • 一位持續想要升級才能的天才
                                                                                                                          • 心理韌性和勇氣,比你可能具備的身體優勢還要強大,我總是這麼說,我也總是這麼相信
                                                                                                                          • 有些人可能會把我的轉換歸因於遺傳...,但我認為,是我在鄉間小路,社區人行道,校舍走廊上,投入了無數小時不段勤練的回報
                                                                                                                          • 我們喜歡把優勝者及偶像,想成天生與我們不同的超級英雄,不喜歡把他們想成是靠著努力而有卓越表現的凡夫俗子
                                                                                                                          • 他總是不停地問"為什麼?""我們為什麼這樣跑?""我們為什麼這樣進攻?""他們為什麼那樣做?""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 如何向下深掘,把重要的挫折轉換成重大的勝利
                                                                                                                          • 堅毅力源自心態
                                                                                                                          • 他尋找一個可以引領自己度過難關的參考依據
                                                                                                                          • 她指導自己,直到勝利
                                                                                                                          • 英雄的所有素質:輸了,脆弱而瀕臨失敗,再奮力振作,最後逆轉勝
                                                                                                                          • 心理韌性
                                                                                                                          • 達到頂尖後,需要十足的堅毅力,繼續如常努力,甚至必須更加努力,才能保持頂尖
                                                                                                                          • 只要更努力一點,運動能力衣錠能夠進步
                                                                                                                          • 想在運動領域成功,你必須學習方法與技巧,經常練習
                                                                                                                          • 成為最優秀的我
                                                                                                                          • 我會在技能和心理上做好準備
                                                                                                                        • CH6_人際關係:愛的心態
                                                                                                                          • 對成長心態者來說,在遭遇這樣的背棄後,他們的反應是理解,原諒,繼續走下去
                                                                                                                          • 每段關係都會讓你學到更多關於合適的問題
                                                                                                                          • 她傷害我,但我還有整個人生在等著我.如果我一直活在過去,我會過得很慘.所以,有一天,我對自己說:祝他好運,也祝我好運
                                                                                                                          • 定型心態者:你相信你的素質是固定的;你相信你的伴侶的素質是固定的;你相信你們之間的關係素質是固定的?
                                                                                                                          • 成長心態說: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發展的;你,你的伴侶,你們的關係,全部能夠成長與改變
                                                                                                                          • 在關係方面,定型心態者也抱持這種信念:若你們合得來,一切都應該來得很自然
                                                                                                                          • 對關係最具殺傷力的一個信念是:若我們需要對我們之間的關係做出努力,那就代表我們關係中存在嚴重問題
                                                                                                                          • 在伴侶關係中,很少事情引發的憤怒,更甚於下列兩種情況:第一,當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對方侵犯而感到惱怒時;第二.當一方自覺某件事情裡所得然,有權這樣做,但另一方並不這樣認為而感到惱怒時.
                                                                                                                          • 不努力的關係不是好關係,注定會失敗.好關係需要致力於正確溝通,需要致力於揭露,並化解不一致的期望與信念
                                                                                                                          • 秘訣在於承認彼此有限,從這裡開始
                                                                                                                          • 絕對不要有下列的定型心態想法:我的配偶是無法改變的人,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改變我們的關係
                                                                                                                          • 不要把"相信伴侶有改變的潛能"和"伴侶將會改變"這兩者給混淆了
                                                                                                                          • 我和我先生發明了一個第三方-一位想像的男士毛萊斯.每當我開始想該歸咎於誰時,我們就啟動可憐的毛萊斯先生,把問題歸咎於他
                                                                                                                          • 在良好的關係中,人們發展這些技巧,在這過程中,雙方都成長,它們的關係更強化.彈藥發聲這種正面,有益的情形,伴侶必須覺得他們站在同一邊
                                                                                                                          • 他們試圖藉由建立他們的優越性和你的較劣性來抬高自己
                                                                                                                        • CH7_父母,師長與教練: 心態從何而來?
                                                                                                                          • 傳達的訊息可能是成長心態訊息,說:你是一個發展中人,我在幫助你發展與成長
                                                                                                                          • 讚美孩子的才智,會傷害他們的幹勁及表現, 發展出迴避困難挑戰
                                                                                                                          • 我最大的學習障礙,就是傾向把表現視為反映特質,若我無法立即成就某件事,我就傾向迴避它,或是藐視它
                                                                                                                          • 若父母想賜予孩子一份禮物,最好的做法是教導孩子喜歡挑戰,被錯誤引發好奇,享受努力的過程,尋求新挑戰,持續學習.
                                                                                                                          • 我們可以盡情地讚美成長導向過程-他們透過練習,用功,恆心及好方法等所達成的成果
                                                                                                                          • 讚美不應該針對孩子的個性,應該針對他的努力與成就
                                                                                                                          • 我們關心的是你的學習,我們知道你已經學會了你的課業,我們很驕傲你堅持不懈,持續學習
                                                                                                                          • 他的父親不僅對她說實話,也教他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以及該如何做才能在未來成功
                                                                                                                          • 所謂建設性,指的是能夠幫助孩子矯正,得出更好的作品,或是有更好的表現
                                                                                                                          • 別評斷,教導,這是一種學習過程
                                                                                                                          • 他培養老虎伍茲對高爾夫球的熱愛,教導他聚焦於成長和學習
                                                                                                                          • 老虎伍茲說:我的父母對我人生影響最大,他們教我投入自己,時間,才賦,最重要的視,投入我的愛
                                                                                                                          • 一個成功的學生,首要目標是拓展知識及思維,探索世界,不會把成績本身視為一個目的,而是把成績視為繼續成長的手段
                                                                                                                          • 他挑戰你,但在此同時,他會令你覺得自己獲得關愛
                                                                                                                          • 它們在過程中教了學生甚麼呢?教他們熱愛學習,使他們最終學會自己思考,教他們在最基本的東西上下功夫
                                                                                                                          • 當學生了解,學校是個幫助他們成長心智的地方時,他們就不會堅持搗亂自己
                                                                                                                          • 為啥學校不也是教室學習的地方呢?
                                                                                                                          • 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持續跟著學生一起學習
                                                                                                                          • 伍登給了它們甚麼?他持續訓練他們的基本技巧,他讓他們不懈訓練,他給他們正確心態
                                                                                                                          • 你必須天天致力於使自己變得更進步一點.藉由致力於使自己天天變得更進步一點,假以時日,你就會變得進步很多
                                                                                                                          • 成功使你鬆懈,使最富雄心企圖的我們變得志得意滿而懶散

                                                                                                                        NO.1778 怎么从“摊上事”到“能成事”?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f.html

                                                                                                                        • 骨幹能管好自己的事,不等於能帶好團隊。那中間差的那一層是什麼呢?我們說,管理無非是兩手抓,一手抓管事,另一手發展人。能帶好項目的人,至少證明了他能夠“把事兒乾成”。所以,成熟的組織,但凡給到你“帶項目”的機會,也是在向你釋放一個信號:你進入了我的管理後備軍。
                                                                                                                        • 幹項目經理確實很難,我總結下來,有三大難點:
                                                                                                                          • 第一,要面對高度不確定性;
                                                                                                                          • 第二,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 第三,還可能遇到超越你知識範疇的新問題。
                                                                                                                        • 所有項目的特徵,我用八個字概括:臨時獨特,漸進明細。
                                                                                                                          • 因為臨時獨特,所以項目必然會有你沒遇到過的新問題,因為漸進明細,所以項目需求一定會頻繁變化,它是逐漸明細的。每個項目都有不同,作為項目經理,我們能掌控的不是別人的需求,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
                                                                                                                        • 一位專業的項目經理,應該具備什麼心態呢?我覺得是這三點:
                                                                                                                          • 第一,把不確定性當做前提,我們就能調動主動性,去全面思考項目的走向。以終為始,在不確定中尋求共識;
                                                                                                                          • 第二,把複雜關係當做前提,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立場。管理好客戶、領導、團隊成員、協作方的體驗,在撕扯中尋求平衡;
                                                                                                                          • 第三,把新問題當做前提,我們就能提前、有意識地獲取資源,全面掌握經驗,在新挑戰面前尋求創新。
                                                                                                                        • 塔勒布是一位風險管理理論學者,而項目管理本質上,就是一門管理風險的學科。他在《反脆弱》裡提出了一個鮮明的主張:“面對變化,我們不要做應激反應,要學會擁抱變化,更要從變化中,找到那些有利於我們成長的部分,強化它。”這是我們面對變化時應有心態的,最好的代言。
                                                                                                                        • 哲學家尼采有一句名言,也印證了這句話:“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

                                                                                                                                              星期三, 5月 18, 2022

                                                                                                                                              NO.1777 《红楼梦》是个什么“梦”?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G.html

                                                                                                                                              • 我希望能給你一個極簡的認知框架,讓你快速抓住《紅樓夢》的核心思想。這個框架,你只需要記住兩個關鍵詞:“證空”與“證情”。 “證”是求證的證,在這裡是“領悟”“證悟”的意思。 “空”是佛教常說的空,情是我們常用的感情的情。
                                                                                                                                              • “紅樓夢”這三個字,更容易被人記住的是“紅樓”,但其實這個詞的文眼是“夢”字。
                                                                                                                                              • “夢”作為一個佛學符號,代表大乘佛學裡最核心的觀念“空”。但是,對芸芸眾生、凡夫俗子來說,“空”這個概念畢竟太抽象了。所以,釋迦牟尼專門設置了十種比喻,來說明什麼是“空”。這十個比喻分別是:如幻、如焰、如夢、如影、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虛空、如響、如化、如犍闥婆城。它們被總稱為“般若十喻”。
                                                                                                                                              • 芭蕉看上去什麼樣呢?它的植株高大茂盛,但是如果你一片一片把它剝開,最終會剩下什麼?其實,什麼也不剩,因為它的中心是空的。
                                                                                                                                              • 《大智度論》裡的一篇佛偈: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若知法無實,是心亦復空
                                                                                                                                              • 賈家的百年興衰,從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到呼啦啦似大廈傾;“金陵十二釵”從青春美好,到枯萎凋零,其實都不出“證空”的主題。
                                                                                                                                              • 《紅樓夢》的故事核心是愛情,而愛情的核心又是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木石姻緣。
                                                                                                                                              • 為了讓你理解賈寶玉和林黛玉究竟是怎樣一種愛情,作者給他們設置了一段帶有像徵意義的前因前緣,就是一株絳珠仙草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才修煉為絳珠仙子。這是所謂的“化育之恩”,沒有神瑛侍者,就沒有絳珠仙子,所以,她要隨神瑛侍者到紅塵歷劫,要把自己一生的眼淚還他。唯其如此,“證情”這個主題才得以成立,因為它是跟生死並提的愛情,這才是“紅樓”作者想要探討的真情。
                                                                                                                                              • 證情”的兩位主人公,一定是絳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也就是寶玉和黛玉。
                                                                                                                                              • 那儒家的特性究竟是什麼呢?是“深情”!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沒有真情、深情,你拿什麼去愛? !一個真儒者,是一個對他者、對萬物、對人間滿懷真誠情感的人。
                                                                                                                                              • 近代大學者梁啟超說,真儒者都是“情聖”,這真是語出驚人。梁啟超所謂的“情聖”,意思並不是時下語境諷刺的戀愛高手,而是“社會的熱戀者”,是“蒼生的擔當者”。所以,儒者情深,自然不是卿卿我我的小情小愛,而是天下、蒼生之愛。
                                                                                                                                              • “紅樓”作者想說的是:“空”是宇宙的根本法則,世間萬物,都不過是成住壞空,所以,情才是生命的支點,才會為生命注入存在的意義,而“有情”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信念。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遇,人生、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改深情”。
                                                                                                                                              • “紅樓”作者見證過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可他仍然含著淚、帶著笑,追憶了人生的種種美好。最可貴的是,他仍然相信人生的種種美好。

                                                                                                                                                                      NO.1776 唐伯虎点秋香的原著写了什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p.html

                                                                                                                                                                      • 憑空講道理,給人送金句、發結論,就像是分發麵包,只對餓壞了的人有意義。用故事說服他們,解釋這些道理,才是給他們麥種,對那些想要掙扎出人際關係苦海的人,才是救人救到底。
                                                                                                                                                                      • “三言”,也就是“三言二拍”中的三言,指的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編纂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
                                                                                                                                                                      • 如果說《論語》《孟子》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思考,《史記》《資治通鑑》代表的是史家的努力,那麼“三言”就是市民階層的讚歌,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寶藏。 “三言”這三本書其實是包著糖衣的良藥。
                                                                                                                                                                      • “三言”中一篇叫《唐解元一笑姻緣》的故事。這個故事,後來拍了一個著名的電影,就是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
                                                                                                                                                                      • 唐伯虎寫過一首《言志》: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作業錢。

                                                                                                                                                                            星期二, 5月 17, 2022

                                                                                                                                                                            The Service Profit Chain


                                                                                                                                                                            總部把內部服務品質帶起來,才能改善全球RBU業務的滿意度, 

                                                                                                                                                                            RBU業務滿意度提升, 就會提升忠誠度及生產力, 

                                                                                                                                                                            然後會提升業務的服務品質,產生客戶滿意度, 進而產生客戶忠誠,

                                                                                                                                                                            而客戶忠誠就會產生業績的成長及獲利!!

                                                                                                                                                                            Good Product Manager/Bad Product Manager

                                                                                                                                                                            https://sriramk.com/memos/Ben_Horowitz_Good_Product_Manager_Bad_Product_Manager.pdf

                                                                                                                                                                            班‧霍爾維茲(Ben Horowitz,Infer公司的投資人之一)的傑作「好產品經理,壞產品經理」宣言,雖然是他多年前在網景通訊公司(Netscape)寫的,但到今日仍是頗有一番道理。

                                                                                                                                                                            Summary points:
                                                                                                                                                                            • CEO of the product
                                                                                                                                                                            • Balance all important factors
                                                                                                                                                                            • Clear, written communication with product development
                                                                                                                                                                            • Clear goals and advantages
                                                                                                                                                                            • Focus on the sales force and customers
                                                                                                                                                                            • Other key skills
                                                                                                                                                                            • Really good product manager

                                                                                                                                                                            星期日, 5月 15, 2022

                                                                                                                                                                            NO.1773 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跑得快?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e.html

                                                                                                                                                                            • 英國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謊言繞著地球跑半圈了,真相還沒穿上褲子。
                                                                                                                                                                            • 2018年,大名鼎鼎的《科學》雜誌還專門發表了一篇論文,把這件事給量化了。研究者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了推特上超過12萬條假新聞,結果發現,謠言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70%。如果我們讓謠言和真相賽個跑,看誰先傳播到1500人的規模,那麼謠言的速度比真相快6倍。
                                                                                                                                                                            • 研究者分析了推特用戶在轉發假新聞時的情感狀態,發現最常出現的就是驚訝,也就是不可思議。換句話說,相比於真相,這些假新聞常常打破人們固有的認知,進而引起轉發的行為。
                                                                                                                                                                            • 獵奇心在謠言傳遞的過程中,扮演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們把謠言傳播的第一個原動力,稱為“新奇假說”。
                                                                                                                                                                            • 社交媒體時代,想要辨別信息的真假,變得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了。這也是為什麼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評選為了年度詞彙。
                                                                                                                                                                            • 打破固有認知的新奇信息,本身就具有社交屬性。一個信息是不是真的,有時候不重要,它是不是足夠新奇、是不是能變成吸引人的談資,才重要。
                                                                                                                                                                            • 謠言傳播的第二個動力——人們能在謠言傳播的過程中,完成情緒的充分表達
                                                                                                                                                                            • 美國著名的“公關之父”伯內斯的名著《輿論的結晶》。他在書中就講過這麼一個精闢的觀點:沒有什麼比製造一個敵人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了。群體會無意識地朝著他們想像中的敵人高聲啼鳴,以宣布自己的勝利。
                                                                                                                                                                            • 大家的高聲啼鳴,其實就是一次次帶有憤怒情緒的轉發。傳遞謠言的過程,就是大家釋放情緒的過程。是真是假不重要,氣氛烘托到那兒就可以了。
                                                                                                                                                                            • 謠言最大的傳播動力還不是滿足好奇、傳遞情緒,而是接下來這句話——對於個體而言,有時候相信謠言、傳播謠言,恰恰是因為謠言能暫時解決他們的問題。說得具體點,傳謠可能是人們對抗不確定性的權宜之計
                                                                                                                                                                            • 早期的謠言研究中,有這麼一個公式:謠言滋生的程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信息的重要性,另一個是信息的模糊性。
                                                                                                                                                                            • 為什麼一到公共健康危機爆發的時候,尤其是爆發初期,各種謠言會一下子冒出來?套用剛才的公式,一方面是重要性,這件事對我們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是模糊性,我們能夠獲取的信息非常有限。
                                                                                                                                                                            • 非常重要,但又知之甚少,這就會造成人們內心的恐慌感。很顯然,沒有人希望活在不確定的狀態之中。怎麼辦呢?這就需要我們快速找到一個解決方案。這時候,謠言就提供了一種成本極低的心理安慰劑。
                                                                                                                                                                            • 謠言的傳播問題遠不只是“有沒有智慧”那麼簡單。人們傳播謠言的動機,既可能是滿足好奇,也可能是傳遞情緒,還可能是應對不確定性。這三種心態,都是謠言傳播的動力,助長了謠言的滋生。

                                                                                                                                                                                                    星期六, 5月 14, 2022

                                                                                                                                                                                                    學習如何學習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13337/learning-to-learn?utm_campaign=2205fanpage&utm_medium=GH_post&utm_source=Facebook&utm_content=0513_2200&utm_term&fbclid=IwAR2GIcOCQRNV8OyvfdMi7-lQkTU96r2h5SRKr_MMP3JATMcZxMwUerZ9E8U

                                                                                                                                                                                                    • 某些人擅長這種學習方式。我們找到他們普遍擁有的四項特質:企圖心(aspiration)、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好奇心(curiosity)、接受自己有弱點(vulnerability)。這些人真的想了解,並掌握新技能;他們對自我的了解非常透徹;他們總是不斷思考,並提出好問題;還有,隨著他們在學習上日益成長,也會容忍自己犯錯。
                                                                                                                                                                                                    • 企圖心
                                                                                                                                                                                                      • 研究人員發現,把你的焦點從挑戰轉移到利益上,是一個好方法,可以提升你的企圖心,去做原本不吸引你的事。
                                                                                                                                                                                                    • 自我覺察
                                                                                                                                                                                                      • 對自我評估最正確的人,在大腦裡會開始這個過程:他們接受自己的觀點通常會有偏誤或缺陷,然後便會努力變得更客觀,這讓他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意見,能以更開放的態度去傾聽,並採取行動。而箇中訣竅就是,留意你對自己談論自我的方式,然後質疑這種「自我對話」(selftalk)是否正確。
                                                                                                                                                                                                    • 好奇心
                                                                                                                                                                                                      • 「人們強烈需要得知對事物的解釋,這份需求與他們的經驗密切相連,某些科學家把它描述為一種驅動力,就像是飢餓、口渴和性一樣。
                                                                                                                                                                                                      • 心理學研究人員卡羅.森松(Carol Sansone)便發現,人們思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工作,可讓工作更有趣,因此可以提升他們完成必要任務的意願。換句話說,他們把他們的自我對話從「這件事情很無聊」轉變成「我想知道我是否可以……?」
                                                                                                                                                                                                    • 接受自己有弱點
                                                                                                                                                                                                      • 理想心態應該同時能接受自己有弱點,並且能保持平衡:「一開始,我對這件事的表現會不好,因為之前從來沒有做過。我同時知道,假以時日,我便可以學會怎麼做。」
                                                                                                                                                                                                      • 研究人員羅伯.伍德(Robert Wood)和艾伯特. 班度拉(Albert Bandura)在1980 年代末期發現,在學習新技能的初期階段,鼓勵人們去期待錯誤發生,並從中學習時,結果便會是「興趣更高、堅持不懈,以及更好的表現。」

                                                                                                                                                                                                                        星期五, 5月 13, 2022

                                                                                                                                                                                                                        NO.1774 什么是合乎逻辑的思考?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X.html

                                                                                                                                                                                                                        • 亞里士多德他原來是為了駁斥許多詭辯的謬論,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邏輯”這個詞,我們以前談過,它來自於邏各斯。邏各斯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強調的,認為宇宙裡面有一個主導一切變化的規律。這個詞變成邏輯,成為一門學問,所講的正是正確思考的方法以及它的規則。
                                                                                                                                                                                                                        • 如何了解今天的內容呢?我們要談以下三點:
                                                                                                                                                                                                                          • 第一個,什麼是定義
                                                                                                                                                                                                                          • 第二個,什麼是范疇
                                                                                                                                                                                                                          • 第三個,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在談什麼?
                                                                                                                                                                                                                        • 哲學上有個說法,說:定義,就是邏輯的一切,邏輯所談的都是定義。
                                                                                                                                                                                                                          • 定義有一個公式也就是你要定義一樣東西,先把它歸類
                                                                                                                                                                                                                          • 你找到類了,那接著你就要問:“有什麼差別呢?”有什麼特色呢?
                                                                                                                                                                                                                          • 我們講意義的時候,我們要分辨一下。很多時候,我們對一樣東西要知道它的意義,但不要忘記,意義是客觀的,你個人還有主觀的意象
                                                                                                                                                                                                                        • 範疇簡單說起來就是,古代希臘人他們描寫一樣東西的時候,有一樣東西,你怎麼描寫它;你描寫它的時候,怎麼樣才能夠完備。亞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貢獻,在這邊提出來的“十大範疇
                                                                                                                                                                                                                          1. 實體(ουσία)
                                                                                                                                                                                                                          2. 數量(ποσόν)
                                                                                                                                                                                                                          3. 性質(ποιόν)
                                                                                                                                                                                                                          4. 關係(προς τι)
                                                                                                                                                                                                                          5. 場所(που)
                                                                                                                                                                                                                          6. 時間(πότε)
                                                                                                                                                                                                                          7. 姿勢(κείσθαι)
                                                                                                                                                                                                                          8. 狀態(έχειν)
                                                                                                                                                                                                                          9. 動作(ποιείν)
                                                                                                                                                                                                                          10. 承受(πάσχειν)
                                                                                                                                                                                                                        •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到底在說什麼?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三段論法”。
                                                                                                                                                                                                                          • 所謂的“三段論法”是最標準的演繹法,他“三段論”是哪三段呢?大前提、小前提、加上結論。在很多教科書上,都會舉這個例子:大前提,凡人皆有死;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這叫做三段論。
                                                                                                                                                                                                                          • 三段論在傳統邏輯中,是在其中一個命題(結論)必然地從另外兩個命題(叫做前提)中得出的一種推論。
                                                                                                                                                                                                                        • 學到以下三點
                                                                                                                                                                                                                          • 第一點,我們要養成習慣,與別人討論任何問題之前,都要先定義我們所使用的概念。如果別人說的話不清楚,就要請他定義他所使用的概念,這樣雙方可以進行溝通以及有效的討論,再進一步得到共同的結論。這是我們對定義應該有的認識。
                                                                                                                                                                                                                          • 第二點,就是范疇。我們在思考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就要問它是否能夠涵蓋所有相關的範疇?範疇涵蓋得越多,就把事情看得越完整、越仔細。範疇有十個,一個是自立體,另外還有九個是對自立體的描述,也就是對它做某種限定、規定。你說它是什麼,它就不是其他的一切。這些範疇用得越完整,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了解就越透徹。
                                                                                                                                                                                                                          • 第三點,就是推論。我們進行推論的時候,可以使用三段論法,從大前提、小前提再推論到新的結論。

                                                                                                                                                                                                                                                        星期四, 5月 12, 2022

                                                                                                                                                                                                                                                        世界有四個趨勢

                                                                                                                                                                                                                                                        學長這段話寫得真好,紀錄一下
                                                                                                                                                                                                                                                        世界有四個趨勢
                                                                                                                                                                                                                                                        複雜、混亂、不確定與模糊
                                                                                                                                                                                                                                                        這時候記得回到源頭
                                                                                                                                                                                                                                                        從簡單的下手
                                                                                                                                                                                                                                                        而且要相信 你的夥伴擁有強大的力量
                                                                                                                                                                                                                                                        可以走過低潮和困境
                                                                                                                                                                                                                                                        經營者的淡然 、無為、等待
                                                                                                                                                                                                                                                        讓正在生成的未來 逐漸成形

                                                                                                                                                                                                                                                        NO.1771 商业可以从进化论学到什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W.html

                                                                                                                                                                                                                                                        • 你想釣魚就不能只盯著魚,想看懂經濟也不能只看經濟。我們得去注意到外部驅動力的存在,才能更好地理解事情何以發生,將會如何演化。
                                                                                                                                                                                                                                                        • 王立銘的一句名言:進化論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學。
                                                                                                                                                                                                                                                        • 生物和組織的生存競爭分成三類:種內競爭、種間競爭和環境競爭。
                                                                                                                                                                                                                                                        • 種內競爭發生在同種生物體之間,拼效率、拼狼性。種間競爭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拼的是生態位的卡位能力。
                                                                                                                                                                                                                                                        • 所謂的環境競爭,再翻譯一下,相當於是物種向環境爭取更長期的生存資質。
                                                                                                                                                                                                                                                        • 生物體們作為環境的受眾,是很難預判環境的變化方向的,它們有什麼辦法可以提前應對呢?王立銘說,辦法有三種:
                                                                                                                                                                                                                                                          • 第一,在盡可能多的維度上跟環境建立連接。
                                                                                                                                                                                                                                                          • 第二,克制擴張沖動,給環境留餘地。
                                                                                                                                                                                                                                                          • 第三,參與生態共建。
                                                                                                                                                                                                                                                        • 華為任正非有句名言,叫「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呼叫炮火」,意思就是,一線工作者比後台的管理層更能感知和理解市場變化,所以應該讓他們來決定資源的流向。
                                                                                                                                                                                                                                                        • 螞蟻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辦法:用氣味構建身份認同。每個螞蟻窩都是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氣味的,這個氣味不是固定的,而是整窩螞蟻調配出來的。每一隻螞蟻成員都釋放一部分氣味,周圍環境裡的食物土壤再釋放一部分氣味,混在一起,變成螞蟻窩的氣味 。
                                                                                                                                                                                                                                                        • 用「氣味相投」來凝聚成員,這個招數螞蟻們已經用了一億年了。這個東西在人類社會裡翻譯一下你馬上就會很熟悉:趣味和價值觀。
                                                                                                                                                                                                                                                        • 企業們願意去討論使命、願景、價值觀,也是在用一種鮮明的氣味來吸引和留住自己的員工。企業們願意花大力氣去做品牌文化,也是在製造鮮明的氣味,來吸引和留住對味的用戶。

                                                                                                                                                                                                                                                                              星期三, 5月 11, 2022

                                                                                                                                                                                                                                                                              NO.1770 什么是人生战略?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3.html

                                                                                                                                                                                                                                                                              • 如何確保擁有快樂的職業生涯?
                                                                                                                                                                                                                                                                                • 美國行為科學家赫茨伯格的研究心得:人生的強大動力,並不是源自金錢,而是源於獲得學習的機會,在責任中成長,能夠為他人做貢獻,以及擁有獲得他人認可的成就。
                                                                                                                                                                                                                                                                                • 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追逐短期可見的成就,從而忽視了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
                                                                                                                                                                                                                                                                              • 如何處理和配偶及家人的關係,從而獲得持久幸福?
                                                                                                                                                                                                                                                                                • 人生不如意的人有一個共性,在決定如何分配時間、才華以及精力時,並沒有堅定地將人生目標放在首要和中心位置;再說得狠一點,他們大部分沒有清晰的人生目標。
                                                                                                                                                                                                                                                                                • 結合自己的經歷,克里斯坦森說:有清晰的人生目標至關重要。
                                                                                                                                                                                                                                                                                • 人生目標實際上是多元的,沒有人只想事業成功,卻對生活和家庭無所謂。你如何在配偶關係、子女教育、職業和社會事務中分配時間、精力和才華,最終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人生。
                                                                                                                                                                                                                                                                                • 其中最難的,不是如何衡量職業成就,而是如何在配偶和子女身上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因為這種投入是長期的,短期效果並不明顯。但從人生結果來看:你少投入的事,通常會一團糟。
                                                                                                                                                                                                                                                                              • 如何避免牢獄之災?
                                                                                                                                                                                                                                                                                • 如果你堅持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可以避免牢獄之災。
                                                                                                                                                                                                                                                                                • 通常,當你面臨善惡抉擇時,很容易說我知道不該這麼做,但這次情況特殊,破個例沒事吧。正是懷著這樣的僥倖心理,很多人做了一次又一次的錯事。克里斯坦森說,他們算計了半天做錯事的邊際成本,但忘記了做錯事全部成本有多高。用你更熟悉的話來說,就是出來混,遲早要還。
                                                                                                                                                                                                                                                                                • 其實100%地信守承諾,遠比98%地信守承諾容易得多。你必須有自己的堅持,並設定安全底線,一旦設定了,就決不能打破。否則總是屈服於“就這一次”,你很可能會像那些坐牢的同學一樣,對最終的歸宿悔恨不已。

                                                                                                                                                                                                                                                                                                    星期一, 5月 09, 2022

                                                                                                                                                                                                                                                                                                    NO.1769 怎么提需求,跨部门同事更愿意配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a.html

                                                                                                                                                                                                                                                                                                    • “跨部門協作”難題。我們總說“跨部門有牆,跨流程有堤”,即使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但凡扯上跨部門溝通,難度就上了一個檔次。
                                                                                                                                                                                                                                                                                                    • 跨部門協作有三難:
                                                                                                                                                                                                                                                                                                      • 第一難,共識難,你的需求不在對方的主線目標上;
                                                                                                                                                                                                                                                                                                      • 第二難,派活難,排期難排上,交付老返工;
                                                                                                                                                                                                                                                                                                      • 第三難,對齊難,雙方的視角不同,理解起來偏差大。
                                                                                                                                                                                                                                                                                                    • 我們重點解決這三個問題:
                                                                                                                                                                                                                                                                                                      • 第一個,共識難,跨部門協作時,怎麼才能讓對方樂意配合你呢?
                                                                                                                                                                                                                                                                                                      • 第二個,派活難,怎麼清晰地給協作部門提需求呢?
                                                                                                                                                                                                                                                                                                      • 第三個,對齊難,項目推進過程中,怎麼保證實時雙方信息是對齊的?
                                                                                                                                                                                                                                                                                                    • 我們要從“應該思維”轉變成“推銷員思維”。
                                                                                                                                                                                                                                                                                                    • 第一個問題的工具就是一張《賣點清單
                                                                                                                                                                                                                                                                                                      • 第一類是目標
                                                                                                                                                                                                                                                                                                        • 找對方的“核心目標”是什麼?有沒有可能把你的計劃融進對方的目標裡?
                                                                                                                                                                                                                                                                                                      • 第二類叫做找“意義”。
                                                                                                                                                                                                                                                                                                        • 就是展現這件事完成了之後,對他帶來的意義是什麼。你可能想,整這些虛的有那麼管用嗎?工作裡給人帶來的意義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
                                                                                                                                                                                                                                                                                                        •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過這麼一句話:“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職場上,人們除了完成工作,拿薪水以外,其實也需要自己做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 需求說明書》上需要填 5 個空格。
                                                                                                                                                                                                                                                                                                      • 第一個空格,是執行動作。上來就要說你需要對方做什麼。
                                                                                                                                                                                                                                                                                                      • 第二,是任務的目標。那既然要做這個動作,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其實就在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 第三,負責人。這件事誰來負責,和誰協作,誰驗收,誰提標準。
                                                                                                                                                                                                                                                                                                      • 第四,完成時間。你需要什麼時間交付?
                                                                                                                                                                                                                                                                                                      • 第五,完成標準。這件事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成?寫清楚了這一條,就能避免來回返工。
                                                                                                                                                                                                                                                                                                    • 進度同步表”的工具。我們得把“平行線式”的工作同步擰成“樹狀”的工作同步。什麼叫樹狀的工作同步?就是一切工作從目標出發,目標就是這個樹根兒。
                                                                                                                                                                                                                                                                                                      • 第一個要素,目標進度
                                                                                                                                                                                                                                                                                                      • 第二個要素,潛在風險
                                                                                                                                                                                                                                                                                                      • 第三個要素是,你需要的支持
                                                                                                                                                                                                                                                                                                    • 解決了跨部門協作的三個問題。
                                                                                                                                                                                                                                                                                                      • 第一個,怎麼讓對方樂意配合我們?我們要找到計劃的賣點,給對方找到目標和意義。
                                                                                                                                                                                                                                                                                                      • 第二個,怎麼能寫出讓對方一眼就看懂的需求?我們要說清任務、目標、責任人、時間和標準這五項信息。
                                                                                                                                                                                                                                                                                                      • 那第三個,跨部門如何同步進度?我們可以用“進度同步表”,去同步目標的完成情況、潛在的風險以及你所需要的支持。

                                                                                                                                                                                                                                                                                                                                                            星期日, 5月 08, 2022

                                                                                                                                                                                                                                                                                                                                                            NO.1767 两个领导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o.html

                                                                                                                                                                                                                                                                                                                                                            • 第一種情況很常見,就是兩位領導之間,並沒有什麼個人恩怨。但因為兩個人所處的位置不一樣,接收到的信息不一樣,所以他們針對同一個業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
                                                                                                                                                                                                                                                                                                                                                              • 處理這種情況,咱們千萬不能聽到什麼就去說什麼,而是要拿出自己的業務水平,帶上你的分析和方案。你需要跟另外一位領導主動去做信息同步,但是請注意,要帶著方案去。比較合適的方法,還是我反复給你講過的“上個請教”。
                                                                                                                                                                                                                                                                                                                                                            • 第二種情況就比較棘手了,叫做“我的兩位領導,都在指導我的工作,而且他們關係不好。我一不小心就成了炮灰。”
                                                                                                                                                                                                                                                                                                                                                              • 給你三個建議:
                                                                                                                                                                                                                                                                                                                                                                • 第一,先把直接上級對接好。
                                                                                                                                                                                                                                                                                                                                                                • 第二,做足幕後的溝通功夫。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叫讓自己成為業務能手。
                                                                                                                                                                                                                                                                                                                                                              • 在職場上有個潛規則,一個人要想晉升或者提拔,要想在職場里活得好,他需要兩撥人的不同態度,叫做“跨級上級覺得你好,直接上級沒覺得你不好”。
                                                                                                                                                                                                                                                                                                                                                              • 任何情況下,無論是在事前溝通還是事後同步,你都要保證你給兩個領導的信息供給,都是飽和的。哪怕一個人更多是當面的,一個人更多是幕後的。沒關係,要做到信息的飽和供給,別讓猜忌在你身上發生。
                                                                                                                                                                                                                                                                                                                                                              • 在職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叫做堅決不站隊。堅決不參與任何辦公室政治,不給任何一位領導納投名狀。

                                                                                                                                                                                                                                                                                                                                                                            星期六, 5月 07, 2022

                                                                                                                                                                                                                                                                                                                                                                            NO.1766 怎么找到业务突破口?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t.html

                                                                                                                                                                                                                                                                                                                                                                            • 業績盤點矩陣”就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工具,可以幫助你透過表面的業績數字,快速找出所有促發增長的潛在因素。它其實是從存量增量兩個維度,去盤點業務和組織,幫你快速平衡短期業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 業務存量”說的是,目前出業績的主要來源。在銷售上,主要就是體現在客戶關係維護、促銷預算使用效率提升、用戶購物體驗優化等等。這是你的基本盤,不容有失,你可以在前任的基礎上進行優化。
                                                                                                                                                                                                                                                                                                                                                                              • 業務增量”上尋找新的機會,比如新產品、新區域、新渠道、新業務模式、新管理方式、新的管理系統等等。
                                                                                                                                                                                                                                                                                                                                                                              • 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團隊的成長,才能給你帶來業務的持續成長。
                                                                                                                                                                                                                                                                                                                                                                              • 在盤業務的時候,不要只看眼前的業務存量,還要看長期的增量從哪裡來,不能只看業務本身,還要關注你團隊能力的提升。
                                                                                                                                                                                                                                                                                                                                                                            • 業績優先級矩陣”這個矩陣是按照業績價值的高低,和任務的大小去劃分的。通常來說,那些成績容易被管理層看見,或者被列為公司戰略重點的,就是“業績價值高”的任務,反之,就是“業績價值低”;三個月內就能搞定的,是“小任務”,要做三個月以上的,就是“大任務”。
                                                                                                                                                                                                                                                                                                                                                                              • 第一類,“業績價值高的小任務”,我管它叫“低垂的果子”,也就是俗話說的“挑軟柿子捏”,找到你的發力點。
                                                                                                                                                                                                                                                                                                                                                                                • 要吃到更多“低垂的果子”,你還可以優化那些傷害用戶體驗的環節,比如缺貨、促銷價格溝通不當等等。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不需要你花大力氣,就可以看到很好的效果。這類任務,就是我們這次分析最重要的產出,也是接下來你要和你上級確認的工作重點。
                                                                                                                                                                                                                                                                                                                                                                              • 第二類,“業績價值高的大任務”。比如拓展新區域、開闢新渠道。要達成這類任務,僅僅靠現有的人手和資源肯定是不夠的。等你把人、經費找齊,很可能兩三個月就這麼過去了。不過,一旦把這些事情做好了,可能會成為你的業績亮點。
                                                                                                                                                                                                                                                                                                                                                                              • 第三類,是業績價值低或者不確定的小任務。比如,你需要公司開發一個新的管理系統,優化現有的工作流程。這種事情,雖然任務不大,但是,短期出不了業績,別人也不太願意支持你。不過,你可以保持給公司適當的提醒。比如,你在每次開會時,可以反复提一句,希望公司支持開發某某系統,它能讓外部對你保持關注就可以了。
                                                                                                                                                                                                                                                                                                                                                                              • 第四類,是“業績價值低或者不確定的大任務”。比如探索新的團隊管理模式,或者是經營模式。但是在你剛上任時,你連招人都還沒譜,就算探索出了管理模式,要轉化成業績也是一個未知數。這種工作,建議你在充分獲得管理層信任後再去做。
                                                                                                                                                                                                                                                                                                                                                                                • 重點關注那些短期內做了未必有效果,長期來看,卻對業績增長非常有幫助的事情,我管它叫“可持續業績”。比如,團隊的人才培訓、培養;用戶購物體驗的提升;預算的使用效率;客戶的關係維護等等。
                                                                                                                                                                                                                                                                                                                                                                            • 中層管理者找到業績突破口的方法。
                                                                                                                                                                                                                                                                                                                                                                              • 第一步,你可以從業務和組織兩個方面,全局盤點你的增量存量,列出你要做的所有任務;
                                                                                                                                                                                                                                                                                                                                                                              • 第二步,你可以把這些任務,按照業績價值的高低和任務大小,排出優先級,找到你短期長期要發力的重心。

                                                                                                                                                                                                                                                                                                                                                                                                      星期五, 5月 06, 2022

                                                                                                                                                                                                                                                                                                                                                                                                      如何進行理性判斷

                                                                                                                                                                                                                                                                                                                                                                                                      烏俄戰爭給咱們最大的啟發,就是需要理性判斷

                                                                                                                                                                                                                                                                                                                                                                                                      避免同溫層的訊息都是好話,說可以三日亡烏

                                                                                                                                                                                                                                                                                                                                                                                                      結果打了三個月還打不下來, 變成人間的悲劇

                                                                                                                                                                                                                                                                                                                                                                                                       幾個常見工具,可以降低風險

                                                                                                                                                                                                                                                                                                                                                                                                      • 數據分析
                                                                                                                                                                                                                                                                                                                                                                                                        • 怎麼講不重要,重點是數據是否呈現相同的現象
                                                                                                                                                                                                                                                                                                                                                                                                        • 數據的真實性需要多方管道確認
                                                                                                                                                                                                                                                                                                                                                                                                        • 避免統計誤區: 倖存者偏誤
                                                                                                                                                                                                                                                                                                                                                                                                      • 因果關係
                                                                                                                                                                                                                                                                                                                                                                                                        • 學術理論提供了咱們很多因果關係框架
                                                                                                                                                                                                                                                                                                                                                                                                        • 透過此框架可以進行一些因果推論(注意環境假設及限制)
                                                                                                                                                                                                                                                                                                                                                                                                        • 如果訊息跟因果推論不同,需要注意中間的差異性及問題
                                                                                                                                                                                                                                                                                                                                                                                                      • 反向思考

                                                                                                                                                                                                                                                                                                                                                                                                      星期四, 5月 05, 2022

                                                                                                                                                                                                                                                                                                                                                                                                      NO.1764 怎么吃能提高免疫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4.html

                                                                                                                                                                                                                                                                                                                                                                                                      • 營養和免疫系統的關係,主要基於三個事實。
                                                                                                                                                                                                                                                                                                                                                                                                        • 第一個事實是關於免疫系統原材料的。
                                                                                                                                                                                                                                                                                                                                                                                                          • 人體免疫系統的各種免疫細胞都由蛋白質組成。比如抗體、細胞因子、溶菌酶和C反應蛋白。你可能沒聽過它們的名字,但它們都是免疫系統的關鍵元件,而且,它們的本質都是蛋白質。可以說,蛋白質就是免疫系統的基石。
                                                                                                                                                                                                                                                                                                                                                                                                          •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極度缺乏食物的地區,兒童和婦女病死率排名第一的原因就是感染。因為食物缺乏,蛋白質攝入過少引發了營養不良,在面對外來的細菌、病毒、寄生蟲這些病原體的時候,他們的免疫力跟不上,感染後的情況更容易惡化,進而導致死亡。
                                                                                                                                                                                                                                                                                                                                                                                                        • 第二個事實是關於免疫反應調節過程的。
                                                                                                                                                                                                                                                                                                                                                                                                          • 免疫力太低打不死病原體,太高又容易把體內的組織當成敵人,誤傷自己,所以免疫力高低合不合適就很重要。免疫調節,指的就是把免疫力調整到合適的水平。
                                                                                                                                                                                                                                                                                                                                                                                                          • 不少營養素,比如n-3脂肪酸、維生素A、C、D、E,以及礦物質鋅、硒、鐵、銅,都是我們目前知道的免疫調節劑。這當中不少營養素還會雙向調節免疫,就是在不同的疾病中,或者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既可以提高免疫力,也可以降低免疫力。
                                                                                                                                                                                                                                                                                                                                                                                                        • 第三個事實是關於免疫細胞所在部位的。
                                                                                                                                                                                                                                                                                                                                                                                                          • 免疫細胞大部分集中在消化系統裡。
                                                                                                                                                                                                                                                                                                                                                                                                      • 總結了你可以做的三件事。
                                                                                                                                                                                                                                                                                                                                                                                                        • 第一件事,攝入足量的蛋白質,確保免疫系統原材料管夠。
                                                                                                                                                                                                                                                                                                                                                                                                        • 第二件事,均衡飲食,讓天然免疫調節劑保持免疫平衡。
                                                                                                                                                                                                                                                                                                                                                                                                        • 第三件事,就是保護好消化系統,給免疫細胞們提供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

                                                                                                                                                                                                                                                                                                                                                                                                                            星期三, 5月 04, 2022

                                                                                                                                                                                                                                                                                                                                                                                                                            NO.1765 政治经济学怎么看世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U.html

                                                                                                                                                                                                                                                                                                                                                                                                                            • 國際貿易能夠給交易雙方帶來好處。如果對外開放,一個國家能夠獲得的收益更大,勝過閉關鎖國、自力更生。但是,為什麼有時候一個國家會選擇自由貿易,有時候會選擇保護貿易呢?這就不是僅僅用經濟學能夠解釋的,我們還得學會政治經濟的分析思路。
                                                                                                                                                                                                                                                                                                                                                                                                                            • 為什麼說貿易能給大家帶來好處呢?最淺顯地講,貿易可以互通有無。中國過去沒有辣椒,也沒有玉米、土豆、紅薯和西瓜。有了貿易,才有交換,才有好吃的川菜,引入高產的紅薯之後,中國的人口才出現了快速增長。
                                                                                                                                                                                                                                                                                                                                                                                                                            • 更重要的是貿易能夠帶來“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是大衛·李嘉圖提出的。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許許多多的經濟學定理中,在理論上重要的往往在現實中不正確,在現實中正確的往往在理論上不重要,要是有個經濟學理論選美比賽,能夠奪冠的很可能是“比較優勢”理論。
                                                                                                                                                                                                                                                                                                                                                                                                                            • 假設城裡最好的律師,同時又是城裡最好的打字員。她應該是專心當律師呢,還是同時兼做律師和打字員?顯然,當律師能夠帶來的收益更高,所以她應該專注於做律師,然後請個人為她打字。這種合作的結果是,律師能夠充分發揮她的“比較優勢”,賺更多的錢。打字員也能從中獲益,因為打字不是她的絕對優勢,但卻是她的“比較優勢”。
                                                                                                                                                                                                                                                                                                                                                                                                                            • 按照我們上面的分析,美國生產鞋子的企業家和工人會一起抗議進口中國的鞋子。但企業家和工人可能不在同一個戰壕里。資本是可以周遊世界的,一看形勢不妙,美國的資本會跑到中國的東莞,在中國投資建廠,僱用中國工人。但勞動力是很難遷移的,所以最後是美國的工人反對美國的資本家和中國的工人。
                                                                                                                                                                                                                                                                                                                                                                                                                            • 我們過去講,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這是很難的。全世界資本家很容易聯合起來,但各國的工人在更多的時候會發現他們之間是競爭對手。
                                                                                                                                                                                                                                                                                                                                                                                                                            • 在修煉政治經濟分析方法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動作要領就是,要仔細地區分利益集團,判斷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按照部門劃分,或是按照資本和勞動劃分,或是按照其它的標準劃分,比如按照城鄉劃分,會找到不同的利益集團,而這些利益集團之間會形成結盟或對抗。
                                                                                                                                                                                                                                                                                                                                                                                                                            • 意大利著名經濟學家帕累托很早就說過,之所以會有貿易保護主義,是因為它“使少數人獲得很大的利益,而只造成多數人很小的損失”。
                                                                                                                                                                                                                                                                                                                                                                                                                            • 在修煉政治經濟分析方法的時候,另一個重要的動作要領就是,要進一步去看這些利益集團會如何採取行動。他們的人數是否眾多,力量是否團結,是否和其它的利益集團有結盟,是否在為生死存亡而戰。

                                                                                                                                                                                                                                                                                                                                                                                                                                          星期二, 5月 03, 2022

                                                                                                                                                                                                                                                                                                                                                                                                                                          NO.1763 “家”是一个系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c.html

                                                                                                                                                                                                                                                                                                                                                                                                                                          • 從個人的視角看,當一個人出現問題時,我們總會認為是這個人自己的性格古怪、心理脆弱,或者人品不好。
                                                                                                                                                                                                                                                                                                                                                                                                                                          • 從家庭的視角你就會發現,沒有人是完全獨立的。很多所謂的個人問題,其實都跟他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家庭有關。
                                                                                                                                                                                                                                                                                                                                                                                                                                          • 四種觀察和理解家庭的視角:系統視角、關係視角、結構視角和發展視角。
                                                                                                                                                                                                                                                                                                                                                                                                                                          • 如果你是一個植物學家,當你看到一株植物沒長好的時候,你不會只是去看這株植物有沒有問題。你會去研究植物周圍的土壤、水、陽光、空氣。也就是說,你會把植物當作它所處的生態的一部分來研究。
                                                                                                                                                                                                                                                                                                                                                                                                                                          • 所謂系統性思維,就是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如何相互聯繫,又相互影響,去發現表面現象背後,系統深層的運作規律。
                                                                                                                                                                                                                                                                                                                                                                                                                                          • 家庭成員之間緊密的情感聯繫,也是因為家庭裡的每個人,都會根據家庭的需要,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 家人之間特定的互動模式,創造或者維持了他們的問題。
                                                                                                                                                                                                                                                                                                                                                                                                                                          • 自從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開始流行,很多人有了一種譴責父母和家庭的論調,把孩子的問題簡單歸納成母親或者父親出於自己的愚昧、惡意、控制的需要,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這並不是系統思維,而是簡單的二元對立的思維。這種思維總是傾向於找一個施害者和受害者,最後變成了“都是你的錯”的怨恨和指責。
                                                                                                                                                                                                                                                                                                                                                                                                                                          • 當你用系統性的思維去審視家庭時,你會發現每個人的無奈,也會發現每個人身上,都蘊含著改變的潛力。
                                                                                                                                                                                                                                                                                                                                                                                                                                          • 系統的思維是我們理解家庭的重要工具。當你用系統的視角理解家庭時,你會發現,所有的個人問題,都與家庭有關。家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創造了問題,但其中也藏著更多的解決之道。

                                                                                                                                                                                                                                                                                                                                                                                                                                                          星期一, 5月 02, 2022

                                                                                                                                                                                                                                                                                                                                                                                                                                                          皮克斯年度動畫《巴斯光年》

                                                                                                                                                                                                                                                                                                                                                                                                                                                          6月17日(五) 大銀幕上映

                                                                                                                                                                                                                                                                                                                                                                                                                                                          2022巴菲特股東大會500字精華版

                                                                                                                                                                                                                                                                                                                                                                                                                                                          連結

                                                                                                                                                                                                                                                                                                                                                                                                                                                          • 通脹“欺騙了幾乎所有人”,不止股市投資者;沒人知道十年二十年後通脹會怎樣;抵禦通脹的上策是投資自己的技能。
                                                                                                                                                                                                                                                                                                                                                                                                                                                          • 華爾街在將股市變為“賭場”,寧可選投飛鏢但不收管理費的猴子,也不選理財顧問;芒格:今天的股市“幾乎是投機狂潮”,Robinhood搞短期賭博、拿大額傭金的做法卑劣,他們要“解體了”
                                                                                                                                                                                                                                                                                                                                                                                                                                                          • 比特幣沒有生產力,寧可買250億美元的公寓或農場1%的股份,也不要售價25美元的比特幣
                                                                                                                                                                                                                                                                                                                                                                                                                                                          • 巴菲特稱,有很多事情會變,但有一件事情不變,就是我們總會持有很多現金,不是說商業票據,我們也沒有貨幣市場基金,我們相信應該持有大量現金。
                                                                                                                                                                                                                                                                                                                                                                                                                                                          • 巴菲特指出,對股票回購的很多批評都是有誤導的,其實回購對一家公司的投資者而言是好事。
                                                                                                                                                                                                                                                                                                                                                                                                                                                          • 巴菲特表示,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某件事上做的特別好。不管有沒有經濟利益,人們會給你一些他們生產的東西來換取你能提供的東西/技能,最好的一項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不用擔心錢因高通脹而貶值了。
                                                                                                                                                                                                                                                                                                                                                                                                                                                          • 在我一生中,我試圖要避免一些既愚蠢、又邪惡、還讓我顯得比別人更差勁的東西,我覺得比特幣三點都佔了。” 說它愚蠢,因為它的價值會歸零,說它邪惡,因為它削弱健全的美國金融系統。此外,相比已經禁止比特幣的國家,美國等國顯得愚蠢。
                                                                                                                                                                                                                                                                                                                                                                                                                                                          • 我的建議是,找到你真正不擅長的,然後規避它們。就算你很聰明,你也不可能做好你不感興趣的事情。
                                                                                                                                                                                                                                                                                                                                                                                                                                                          • 芒格認為應該做出改變。他說,我希望有很多油儲,我更青睞從中東買油,要保留美國國內的資源。未來兩百年,石油將是非常珍貴的資源。他承認這不是大多數人的看法,又說“我不在乎,我就是覺得他們都是錯的。”
                                                                                                                                                                                                                                                                                                                                                                                                                                                          • 巴菲特強調股票回購的價值,開玩笑說,如果有足夠的人出售,他會買下所有伯克希爾的股票。他強調,只有價格有吸引力的時候,才應該回購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