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echbang.com/posts/80245-why-cant-japans-electronics-industry-do-it
- 從電子工業的日本國內生產總金額來看,二戰後日本的峰值是在2000年,大約為20萬億日元左右,之後開始緩慢下降。這個下降主要是因為日本企業把一些生產基地轉移到了海外(主要是中國)或者讓外國企業貼牌生產(典型的就是富士康)。
- iPhone發售成為日本電子行業轉折點
- 大部分傳統的電子工業產品都不需要了。沒有市場或者市場萎縮,日本電子行業的勢力收縮是必然的。
- 蘋果公司構築了一個以美國總部為首的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
- 90年代,日本的人工成本是韓國和台灣地區的2倍-3倍。是中國大陸的10倍以上。
- 日本企業成本的上升,不僅僅在於日元的升值和人工成本的高昂。而且,成為開發國家以後,環境成本和合規成本會急速上升。
- 終身僱傭制度到了平成時代,威力就明顯下降了。很多領域,日本企業已經趕上了歐美同行。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不斷的發明和創造。這個時候,需要員工更多的個性或者更加寬鬆的公司內部氛圍。
- 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的大部分傳統行業都陷入了人員過剩和設備過剩的情況。按照日本的僱傭習慣,公司很難進行裁員。日本的電子行業在1990年以後,技術水準也是不斷提高的。但是企業的盈利都被冗員吃光了。這是日本電子行業的大企業利潤低的重要原因。
- 東亞國家和地區導入日本技術和資金的通路有多種:購買日本生產設備和生產線;吸引日本企業投資辦廠;派留學生和研修生赴日學習;東亞的企業招聘日本退休技術人員;透過貿易日本進行技術指導等等。
- 日本的體制在有追趕目標,或者追求既有產品的更加精細化的時候,是優於美國企業的。但是如果進行產品的戰略性轉變,日本企業的體制是很弱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