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27, 2021

NO.1558 为什么背信弃义的张仪能吃得开?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2Q.html

  • 在司馬光的時代,知識分子基本上都是通過《史記》來理解蘇秦和張儀的,也就是說,《史記》版本的蘇秦、張儀的故事早已經深入人心,而故事化的呈現又特別容易凸顯意義,讓表彰也好,批判也好,更容易找到切入點。
  • 在儒家標準裡,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小人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君子堅守道德準則,如果社會和道德準則合拍,那就積極進取,以默默無聞為恥,如果社會和道德準則相悖,那就潔身自好,以功成名就為恥。
  •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好社會,什麼是壞社會,這純屬價值判斷,而不是事實判斷。
  • 社會結構會發生變化,既有漸變,也有劇變,篩選規則自然也會隨之變化,原先的適者變成了新環境下的不適者,慘遭淘汰;原先的不適者意外地相當適應新環境,左右逢源。
  • 從天性上看,億萬年的進化史給我們塑造出了適應群居模式的基因,但我們更適應小規模群居生活,既不是獨居,也適應不來大規模的群居生活。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謂“人天生就是城邦動物”的道理。
  • 在禮崩樂壞,社會變大之後,人的天性變不過來,天然最容易認同的仍然是小規模群居社會裡的價值準繩。
  • 正因為社會變大了,重複博弈帶來的約束力嚴重失效了,背信棄義才會變得那麼有利可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