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31, 2022

NO.1728 厉害的CEO什么样?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Q.html

  • 《哈佛商業評論》有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什麼讓成功的CEO脫穎而出”( What Sets Successful CEOs Apart ),作者是幾個機構的四位研究者。他們近期做了一項多方合作的研究,叫“CEO基因組計劃(CEO Genome Project)”。這個研究是用數據分析的方法,看看CEO身上有哪些成功素質。
  • CEO,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工作。你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董事會、員工負責,對公司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負責。
  • CEO的工作難幹到什麼程度呢?這篇文章中就提到,在2000年到2003年之間,財富500強中有四分之一的CEO被撤職。一般員工,甚至政府官員,都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撤職率。
  • 對於那些特別厲害的CEO,研究者只總結了四項關鍵素質
    • 遇到任何問題,你要盡可能早、盡可能快地做出決策,而且還必須非常堅定。
      • 只有6%的CEO是因為做出了錯誤決定而獲得了很低的評價,絕大多數CEO是因為決策太慢而被批評。在被撤職的CEO中,只有1/3的人是因為做出了錯誤決定,大多數人被撤職是因為他們在該做決定的時候沒有做決定。
    • 你有了決定,還得有能耐讓別人支持你的決定。
      • 有位CEO,每當重大決定的時候,都會畫一個人物關係圖,圖中標出了辦成這件事情需要涉及到的所有重要人員。然後他會和這些人挨個談話,取得他們對這個決定的支持。如果有人始終反對他的決定,那麼他就會盡力把這個反對的力量往正面的方向引導。
      • 如果你能積極聽取每個人的意見,就會給人一種感覺:你很重視他們,這樣更容易取得共識。
      • 盡可能取得共識,這是為了執行你的決定 —— 而不是有了共識才能做決定。決定取決於你,千萬不要讓手下人產生“民主決策”的錯覺。好的CEO,不會在公司搞什麼民主政治。
    • CEO必須能夠從長遠考慮問題。
      • 不行的CEO會花30%的時間去考慮長遠問題,而厲害的CEO會花50%的時間去考慮長遠問題。這就是說,CEO應該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考慮公司的長期戰略上,而不應該把太多精力花在日常公司管理和運營方面。
    • 想要當一個受人肯定的CEO,你必須給人一種“可靠感”。
      • 第一,你得給人一個合理的預期。
      • 第二,到了時候,你得達到、最好能超出這個預期,讓人覺得你“靠譜”。
  • 四個所謂“CEO的素質”
    • 第一快速判斷 —— 就算不做什麼大決策,這也是行動力的體現。別人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可能你的工作都做完一半了 —— 那就算你做的不對,你現在至少獲得了第一手的信息。
    • 第二爭取支持 —— 這就是跟人合作的關鍵。你可能沒有手下,但是你做事也需要同事、特別是老闆的支持。
    • 第三點主動適應新局面 —— 我們幹任何大事業,都得從長遠考慮問題。
    • 第四給人可靠感 —— 如果一個球員發揮穩定,他上場的機會,會比今天發揮很好明天發揮很差的球員多很多。

                                      NO.1732 为什么小习惯值得改变?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dB.html

                                      • 今天,世界頂級的運動員其實水平差不太多,誰發揮好一點,誰就能得冠軍,而發揮好很重要的一條是別得感冒這種小毛病。
                                      • 那些微小的習慣稱為原子習慣,意思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習慣,它們可以帶來重大的改變。
                                      • 四個要點。
                                        • 第一點就是,讓自己身處於一個好的環境。不要一味地強調杜絕壞習慣、養成好習慣的動機,這是靠不住的,比強調動機更有意義的是塑造環境。
                                        • 第二個要點,是要找到壞習慣的替代方法。人有時候戒不掉壞習慣,是因為背後的原因沒有找到,如果能夠找到原因和替代方法,戒掉壞習慣就會容易得多。
                                        • 第三個要點,要把改變習慣的注意力放在啟動上,而不是放在完成上。只要能堅持21天,你就習以為常了。能夠啟動,習慣也就建立了。
                                        • 第四個要點,養成習慣不怕慢,就怕停下來,甚至走回頭路。要想真正減肥,就要堅持七年左右時間,等到老的脂肪細胞都死掉。在這麼長的時間內,速度的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停,更不能走回頭路。

                                                星期三, 3月 30, 2022

                                                「個案研究」到底在教什麼?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0854/what-the-case-study-method-really-teaches?utm_campaign=2022fourth&utm_medium=GH_ad&utm_source=Facebook&utm_content=0305&utm_term&fbclid=IwAR3CztKow6p641CWLEPeeOwuenv-8X2J_QtfkFLBgLWxTP0AHgY8kX0JEAQ
                                                • 哈佛商學院在1921年率先使用「個案研究」(case study)來教授管理。
                                                • 七項重要的元技能:
                                                  1. 準備/Preparation
                                                  2. 辨識/Discernment
                                                  3. 識別偏見/Bias Recognition
                                                  4. 判斷力/Judgment
                                                  5. 協作/Collaboration
                                                  6. 好奇心/Curiosity
                                                  7. 自信心/Self-Confidence

                                                            星期二, 3月 29, 2022

                                                            NO.1726 如何用写作为晋升助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P.html

                                                            • 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不是你過去乾了什麼,不是你過去表現怎麼樣,而是現在的你能不能匹配公司的要求,新的職級的需求、新的崗位的需求、新的工作安排的需求。搞清楚了這一點,晉升材料應該怎麼寫才能使對勁呢?
                                                            • 我們站在讀者的角度來想一想,讀者是誰?就是評委。我要針對評委投其所好嗎?不需要,他們肯定有個人偏好,但是你要理解:他坐在那個位置上,他代表的是公司,他代表的是組織,他要替組織的標準把關。
                                                            • 你要做的不是寫一篇記敘文,講述“我過去幹得有多好”,而是要寫一篇議論文,證明“我配得上新的需求”。
                                                            • 這就是一道證明題:公司的標準是什麼?我過去幹的這些這事裡面,哪些能證明我符合這個標準?只要我完成了這個證明,那我就應該通過這個考核。
                                                            • 晉升材料=標準+工作證據。
                                                            • 回到晉升材料的寫作公式。想要完成證明題,就得讓讀者相信一件事:我已經達到了這個職級要求的能力標準,或者這個崗位的要求。所以,自我評價不是貼標籤,而是扣標準。
                                                            • 但是領導是這麼想的嗎?評委會這麼想嗎?他的思路是:你過去幹得如何,公司給你發工資了,但是“過去的成績”不能完全等於“你未來也能幹得好”。你能在新的職級上,新的崗位上,也能幹得好嗎?新崗位、新職級可是對你有更高的要求。
                                                            • 我們是來完成一道證明題。既然是證明題,哪件事講,哪件事不講,就有了判斷標準,就看這件事能不能作為“我滿足下一個要求”的證據。
                                                            • 未來的成長計劃,這還是錨著職級要求來說。特別重要的要求,但是我們還存在不足的地方,它就應該變成我們成長計劃的目標。
                                                            • 怎麼才能寫出彩呢?很簡單,就是一個樸實的道理:動嘴不如動手。什麼意思?
                                                            • 晉升材料無非就是三個問題:
                                                              • 第一,“現在”的問題,怎麼評價你自己?我們要錨著職級對我們的能力要求來寫。
                                                              • 第二,“過去”的問題,我過去的經歷怎麼呈現?它應該變成我們證明自己具備水平的相關證據。
                                                              • 第三,“未來”的問題,我未來如何成長,如何發展?這個地方想寫出亮點,最好能夠給到一個小行動。

                                                                                    星期日, 3月 27, 2022

                                                                                    善用「助推」概念,打造驚人行銷策略!

                                                                                    https://blog.withdipp.com/zh-tw/using-concept-of-nudge-to-make-marketing-strategies

                                                                                    • Nugde(助推、輕推)」談起,其實這個詞源於行為經濟學,是由 Richard Thaler 和 Cass Sunstein 兩位學者共同提出,原來此詞是描述母象輕推小象,助其能靠自己力量前進的畫面,後衍伸成透過有心人士的巧思設計,帶著冥冥之中的提醒和暗示作用,而間接使行動者更容易或更傾向做出某特定行為。
                                                                                    • 發現一隻小小蒼蠅的圖樣巧思居然減少約 80 %男性溢出便斗的尿量,亦幫助團隊省下約 20 %的清潔成本
                                                                                    • 店家可以運用稀少性理論(Scarcity theory)來刺激顧客消費,此理論說的是人類對於越珍稀的商品或機會所評估的價值越高,像是澳洲墨爾本市會在每年十二月的第一周舉辦「購物城」的促銷活動,大多店家只在這一周給予折扣優惠,並販售聖誕節限定的專屬禮包,雖並未明說叫消費者趕快來買,卻已激發大多買家被稀少性吸引而提高的購買意願,突然產生一股衝動買一個平常不會買的東西。
                                                                                    • 每名消費者在一個展示區平均停留約 15 秒,有 75 %消費者會在 5 秒內做出購買決定,若未找到想買的商品,則有 40 %的人會直接離開,可見你的商品擺設位置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至關重要,有資料顯示若將你最想賣出或毛利率最高的商品放在消費者平視處,可增加約 70 %的銷售量。
                                                                                    • 眾多研究指出約有 60~70 %的消費金額,是走進店內後才「臨時起意」選購的,因此越近賣場入口之處,應多擺放薄利多銷、購買頻率高的商品,以吸引顧客目光上門,像是蔬菜、水果等,其鮮豔的顏色又能激起消費者的購物慾望。
                                                                                    • 西班牙著名案例說起,在該國有眾多公民都願意成為器官捐贈者,然而基於各種原因阻礙著他們註冊登記,因此政府採取所謂「預設默許制度」(Opt-out scheme),即自動預設所有公民都同意成為器官捐贈者,但不同意者可以選擇另行退出。

                                                                                    NO.1724 如何让创意持续诞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O.html

                                                                                    • 皮克斯能做到不停地產生好創意,方法就是一句話:打造一個鼓勵創意和創新的企業文化,然後在日常的大事小事中踐行這種文化。
                                                                                    • 三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 第一個原則是,“消滅溝通層級,讓員工暢所欲言”。
                                                                                      • 第二點,作為一個創意型企業要明白,“ 好的創意是不斷迭代出來的 ”。或者說,好的創意並不是一蹴而就或靈光一現的,公司需要保護這種脆弱的小創意,慢慢等它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 皮克斯內部把任何一部電影的初樣都叫做“很醜的嬰兒”(ugly baby)。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絕大多數孩子剛生出來都不好看,所以不用在意,電影也一樣;二是,作為孩子的“家長”,要付出耐心和時間去培養,這樣“孩子”最終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人。
                                                                                        • “智囊團”其實就是,皮克斯的一些核心員工組成的一個委員會。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每部電影每進行到一定的階段,這些人就聚集在一個屋子裡,邊看樣片邊給這個電影的導演提意見。 “智囊團”一開始是由五個皮克斯最早期的元老自然而然形成,後來人員也不斷變化和擴充,保證各個崗位、各個層級的人都能參與發表意見,而不是變成高管的一言堂。
                                                                                        • 不管是評判他人,還是接受評判的人都要記住, 所有討論都是對事不對人的 。因為大家都知道,好的創意需要反復修改,甚至到最後還得推翻重來,所以在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是正常的。大家的批評和建議都是針對作品本身的,而不是導演這個人。
                                                                                        • 提意見的人,不要做“簡單的批評”,而是 做“有建設性的批評” 。也就是說,單純地指出一個創意或者一個作品的問題是很容易的,但同時能不能給出對方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或者哪怕是一些解決問題的靈感?
                                                                                      • 最後一個原則,是“鼓勵冒險”。因為好的創意往往都是在原有非常成功想法的基礎上,往前再突破一步,劍走偏鋒一點,最後形成的。
                                                                                    • 三個原則:
                                                                                      • 1)消滅溝通層級,讓員工暢所欲言;
                                                                                      • 2)好創意是不斷迭代出來的;
                                                                                      • 3)鼓勵冒險。

                                                                                                    星期五, 3月 25, 2022

                                                                                                    價值投資之父菲利浦.費雪教你15要點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89%BE%E5%87%BA%E8%A2%AB%E4%BD%8E%E4%BC%B0%E6%88%90%E9%95%B7%E8%82%A1%EF%BC%81%E5%83%B9%E5%80%BC%E6%8A%95%E8%B3%87%E4%B9%8B%E7%88%B6%E8%8F%B2%E5%88%A9%E6%B5%A6%EF%BC%8E%E8%B2%BB%E9%9B%AA%E6%95%99%E4%BD%A0-15-%E8%A6%81%E9%BB%9E-070134936.html

                                                                                                    1.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在未來是否有充足的市場潛力?
                                                                                                    2. 管理階層是否有決心開發產品或製程,進一步提高銷售潛力?
                                                                                                    3. 研發成果是否帶來優異的效益?
                                                                                                    4. 銷售組織的能力是否高人一等?
                                                                                                    5. 利潤率高不高?
                                                                                                    6. 有維持或提高利潤率嗎?
                                                                                                    7. 勞資與人事關係好不好?
                                                                                                    8. 高階主管關係是否良好?
                                                                                                    9. 是否有足夠的管理階層可以處理事務?
                                                                                                    10. 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做得多好?
                                                                                                    11. 與其它同業相比,產業競爭地位是否突出?
                                                                                                    12. 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13. 公司是否會為了成長大幅增資,而讓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受損?
                                                                                                    14. 對於業績,只報喜不報憂?好的時候口沫橫飛,有問題時三緘其口?
                                                                                                    15. 經營階層是否具備誠信正直的態度?

                                                                                                    星期四, 3月 24, 2022

                                                                                                    NO.1725 三招教你化解冲突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u.html

                                                                                                    • 他沒有指責,也沒有說教。而是表達了,共同進步的意願和對妻子充分的理解。
                                                                                                    • 遇到衝突,不能硬碰硬,而是先去努力地讀取對方的情緒。
                                                                                                    • 如果對方的情緒非常激動,不要畏懼,這是好的信號。我們只要學會把他的情緒讀取出來,就能夠引導他的情緒了。
                                                                                                    • 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共情的技術。不論對方有什麼情緒,我們只要能把他的情緒讀取出來,就能幫助對方先平靜下來。
                                                                                                    • 面對一個有情緒的人的時候,你要學會說:
                                                                                                      • “你一定很無助。”
                                                                                                      • “你心情一定很不好。”
                                                                                                      • “很理解你的心情。”
                                                                                                      • “我明白你的擔心。”
                                                                                                    • 在很多情況下,哪怕你跟對方有衝突,你們彼此的立場不一致。但是,如果對方是真有資源,有能力替你解決問題的話。這個時候咱們得學會拐彎兒解決問題,就是正確的借力。
                                                                                                    • 求助本身就是溝通的方法。
                                                                                                    • 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只要沒有關閉溝通的可能性,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 示弱也是一種能力。面對矛盾和衝突的時候,如果對方比你掌握更多的資源,那麼我們用《得到·溝通訓練營》裡教的方法,得體的示弱,給對方成就感和掌控感。同時,還能讓他尊重你。
                                                                                                    • 目標感不是我要、我還要。而是是針對我的目標。我能給你提供一個方案、兩個方案、三個方案、四個方案。我一直努力下去,讓你看到圍繞著目標的實現,我把你所有的方案都準備好了。那麼慢慢的,我就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把你團結進來,我們共同為那個目標去努力。
                                                                                                    • 真正的溝通高手都是出方案的高手。還是那句話。別怕,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只要你能夠把你的時間線稍微拉長一點點,你會發現一個眼下的溝通,哪怕是矛盾和衝突,它的成敗根本不重要。
                                                                                                    • 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能死死地,咬住自己那個核心目標。然後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繞著大彎、繞著小彎,變著方法使用槓桿,去推進自己的目標。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得以實現。

                                                                                                                                星期三, 3月 23, 2022

                                                                                                                                NO.1723 怎样工程化地练好口才?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n.html

                                                                                                                                • 在過去,他們可能就是各自行業的佼佼者,但可能只有少數人知道的他們的厲害。但經過專業的口才訓練後,他們有了嶄新的表達方式,能夠點燃整個現場。
                                                                                                                                • 一次成功的演講,會瞬間成為一個影響力的放大器,甚至成為事業的關鍵轉折點。就像羅老師在得到高研院的開學典禮上說的那樣:“每個行業的紅利,都將向擅於表達者傾斜。"
                                                                                                                                • 影響力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一對多的有效傳播。我們可以通過寫作完成一對多的傳播,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通過口頭表達,來放大自己的影響力。因為好口才,本質上是在事實的基礎上做情緒波動。它比文字,更直接,更有力量。
                                                                                                                                • 口才不是天賦,跟性格也沒關係,它就是一項能力,而且是可以工程化練習和提升的能力。
                                                                                                                                • 一個小方法,就是在準備上台之前,在現場閉上眼睛,輕輕地摸你在現場所坐的那個椅子,感受下現場,讓自己融入其中。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呢,我們想,緊張是因為你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這些動作,就能讓她提高對現場的熟悉度,慢慢地放鬆下來。
                                                                                                                                • 什麼是聲音魅力?對主持人來說音色好是聲音魅力,但是對職場人,一段話說完,聽眾一耳朵就能聽明白你的重點,你的情緒,這才是聲音魅力。
                                                                                                                                • 什麼是沉浸式練習?就是你需要挑一個不受其他事干擾的時間和空間,來做某一項集中練習。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複雜技能拆解成一個個簡單的小模塊,然後對這些小模塊重複練習,逐個攻克,哪個模塊不熟悉,就多花時間。最後再組裝起來,整體進行練習,直到這些套路長在腦子裡。注意,在這種訓練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注意到自己的錯誤。

                                                                                                                                          NO.1719 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v.html

                                                                                                                                          • 提供一個家長視角的手冊給大家,當孩子跟你說出“被欺負了”,就要立刻找到這篇文章,核對每一個環節。
                                                                                                                                            • 出一張病假條
                                                                                                                                              • 首先要做的就是“報告損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掌握了自己的情況,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 成年人起衝突的時候,有一派人就堅持不先動手,對方一動手就迅速倒地,等警察來了去醫院對醫生說噁心,然後用腦震蕩的診斷跟對方要個三五千元。
                                                                                                                                            • 做一份筆錄書
                                                                                                                                              • 大多數人都敬畏那種儀式感強烈的人。
                                                                                                                                              • 使用一般的談話筆錄就已經足夠了,筆錄至少要打印兩份。
                                                                                                                                              • 詢問孩子的時候,心平氣和,問清細節,用陳述句式,重要的詞句可以用直接引語。
                                                                                                                                              • 筆錄要包括:時間、地點、被怎麼打、打人的是誰、第一個動手的誰、還有沒有其他受害者、孩子有沒有還手,有沒有人使用武器或者物品,有沒有老師或者同學發現或者圍觀。
                                                                                                                                            • 讓老師欠你的
                                                                                                                                              • 帶上診斷書和假條,無論開出來的是外科醫生的假條,還是精神科醫生的假條,聯繫老師,約老師見面,如果老師不知道孩子受欺負,那就先不要說,只說談談學習的情況。
                                                                                                                                              • 老師讀筆錄的時候,可以用慢速的聲音來闡述自己的擔憂:這樣下去,恐怕會出事啊。
                                                                                                                                            • 正面對決
                                                                                                                                              • 最好的方案是:“正面面對他發出威脅,讓他走遠。”
                                                                                                                                              • 讓對方一片狐疑
                                                                                                                                              • 向對方顯示,你跟老師關係很熟,比如特意把“上次交流”說成“上幾次交流”。
                                                                                                                                              • 歷史上所有的奸臣都有一個共性,和皇帝有私交,其他人恨的、怕的,就是這種關係。
                                                                                                                                            • 老師的KPI
                                                                                                                                              • “他也比較擔心,覺得這幾個孩子老師恐怕也管不了,回頭老師不在眼前,不是又要吃虧嗎?”
                                                                                                                                            • 解決方案
                                                                                                                                              • 不要求老師或者學校懲處欺凌者
                                                                                                                                              • 不要試圖用把事鬧大來換取學校重視
                                                                                                                                              • 杜絕下一次欺凌才是關鍵
                                                                                                                                            • 關於不怕事兒
                                                                                                                                              • “平時不找事兒,遇上事兒不怕事”。
                                                                                                                                              • “不怕事”,是我遇到意外情況的時候,所有的情況都在我的預料之中、掌握之中,所以我不需要擔心。
                                                                                                                                            • 老師的畫蛇添足
                                                                                                                                              • 不要和欺凌者和解,也沒必要和欺凌者和解。
                                                                                                                                            • 日常修煉系統
                                                                                                                                              • 最容易被欺負的是成績中等、話少、不自信的、沉默的孩子。

                                                                                                                                                                                                  星期六, 3月 19, 2022

                                                                                                                                                                                                  回饋的重要性

                                                                                                                                                                                                  人的自我感覺跟實際做出來總是有差距

                                                                                                                                                                                                  這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現象

                                                                                                                                                                                                  只有透過回饋機制才能有效地進行問題分析及調整

                                                                                                                                                                                                  運動這個問題特別明顯

                                                                                                                                                                                                  透過錄影進行檢討分析

                                                                                                                                                                                                  可以更有效提升整體學習的效率

                                                                                                                                                                                                  星期五, 3月 18, 2022

                                                                                                                                                                                                  NO.1717 什么是“麻烦地图”?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7.html

                                                                                                                                                                                                  • 任何一個產品都是因某個或某些麻煩而做出來的,或者說任何一個產品都是某個或某些麻煩的解決之道。
                                                                                                                                                                                                  • 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像醫生那樣,用一種類似於顯微鏡的能力,把這個不舒服、麻煩放大,清晰地看到裡面的構成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將一個麻煩的點放大為一個麻煩的面,在顯性的麻煩里洞見多個隱性的麻煩。
                                                                                                                                                                                                  • 在一張合格、有用的麻煩地圖上,一個個痛點都被細心地標註,而且來自市場反饋的麻煩點很快也會反映在這張地圖上。這裡可能你已經註意到了,麻煩地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次性地繪製關於用戶的麻煩地圖。
                                                                                                                                                                                                  • 所謂產品的迭代過程,其實是你繪製的麻煩地圖的迭代過程。而且甚至可以說,有些麻煩地圖是永遠沒有最後的版本的。
                                                                                                                                                                                                  • 我們以前說創業不是掙錢,而是掙認知,也可以套用這句話,經營企業其實就是繪製不斷刷新、詳盡改進用戶麻煩地圖的過程。你的繪製麻煩地圖的能力,或者是你洞察用戶的痛點、需求的能力,就是你的持續競爭力。
                                                                                                                                                                                                  • 每一個產品其實只是一個事故,或者是一個事件,產品的迭代過程,才是一個故事。

                                                                                                                                                                                                                  星期四, 3月 17, 2022

                                                                                                                                                                                                                  NO.1715 为什么你这么怕犯错?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G.html

                                                                                                                                                                                                                  • 如果你不敢讀壞書,就不能確保讀到好書。
                                                                                                                                                                                                                  • 只想做“對”的事兒,可以稱之為“優等生心態”。這種思維就好像學校裡那些好學生一樣,希望在每一門功課都取得好成績,害怕有短板。這樣的人做十件事,他指望把其中至少九件做好,然後還會為沒做好的那一件表示道歉。
                                                                                                                                                                                                                  • 優等生心態其實是職員思維。你做的事兒都是安排好必須做的。那如果現在不知道該做哪件事兒,不知道每一件事的後果會怎樣。如果你是一個企業家、投資人或者領導者,你得從一大堆可能有好處的事兒中挑選幾件,這個職員思維就不行了。
                                                                                                                                                                                                                  • 如果你不想靠固定工資致富,那你需要換一個系統。你需要把職員思維換成尋寶者思維
                                                                                                                                                                                                                  • 統計從 2004 年到 2014 年間 21000 個風險投資項目,發現其中 ——
                                                                                                                                                                                                                    • 65% 的項目是賠錢的;
                                                                                                                                                                                                                    • 2.5% 的項目增長了 10-20 倍;
                                                                                                                                                                                                                    • 1% 的項目增長超過了 20 倍;
                                                                                                                                                                                                                    • 而有 0.5% 的項目,也就是說 21000 個項目中有大約 100 個,最後賺了超過 50 倍。
                                                                                                                                                                                                                  • 風投的真實情況。你想要抓一個能賺 10 倍以上的項目,概率只有 3.5%。
                                                                                                                                                                                                                  • 巴菲特在 2013 年的股東大會上說,他一生之中大概擁有過 400-500 支股票,而他的大部分錢都是從其中 10 支股票中賺的。查理·芒格馬上補充了一句,說如果你把我們伯克希爾最成功的幾筆投資拿掉,我們投資成績就是非常平庸的。
                                                                                                                                                                                                                  • 在標準普爾指數的 500 家公司之中,亞馬遜一家貢獻了整個指數 6% 的回報率,蘋果則貢獻了 7%。那你說是不是亞馬遜和蘋果公司的大部分項目都是成功的?不是,他們的大部分項目都不成功。蘋果公司的收入大頭來自 iPhone 這一個項目。亞馬遜的收入大頭來自 Prime 用戶和網絡服務這兩個項目。
                                                                                                                                                                                                                  • 迪士尼早期是非常艱難的,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對電影品質超級講究,喜歡搞大投資、大製作,結果他製作的絕大部分電影都賠錢。 1930 年代,迪士尼拍了超過 400 部動畫片,幾乎全都失敗了。但是其中有一部大獲成功。那就是《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這一部動畫片,就在 1938 年的上半年給迪士尼帶來了 800 萬美元的收入。這些錢足夠挽回前面所有的損失,並且大賺一筆,而且讓公司升級擴容。
                                                                                                                                                                                                                  • 在你的一生之中,對你影響最深的可能就幾本書。決定你前途的可能就是一兩項技能。改變你命運的可能就那麼幾件事。對你最重要的也許只有幾個人。
                                                                                                                                                                                                                  • 查理·芒格為什麼一天到晚都在看報表?他沒辦法。他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只看不買,他得看過很多很多才能選中一個。
                                                                                                                                                                                                                  • 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 [3],那些最成功的科學家為什麼能做出特別重大的發現?並不是因為他們多聰明,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嘗試得足夠多。
                                                                                                                                                                                                                  • 2015 年的一項研究 [4],說那些特別能產生創造性想法的人,為什麼那麼有創造性呢?研究考察了他們大腦的思考方式,結果最關鍵是他們的想法多。因為想得多,所以才容易想到最有創造性的那一個。是數量,帶來了質量。
                                                                                                                                                                                                                  • 真正的寶物往往不是一分錢一分貨買來的,而是你搜尋出來的。

                                                                                                                                                                                                                                                  星期三, 3月 16, 2022

                                                                                                                                                                                                                                                  NO.1716 怎么把对的人选进团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f.html

                                                                                                                                                                                                                                                  • 管理者要想幹事,得用人,用人的前提是招人。招人的前提,是把人看準,把對的人招進團隊,把錯的人攔在外面。如果人招不准,不僅會耽誤眼前的事兒,還會給自己衍生出一大堆管理上的“次生災害”。
                                                                                                                                                                                                                                                  • 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找就瘋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找就通了。
                                                                                                                                                                                                                                                  • 選對人永遠比培養人更重要。
                                                                                                                                                                                                                                                  • 在她的人才畫像裡,她關注的最重要的一條標準就是自驅力。
                                                                                                                                                                                                                                                  • 只有那種有自驅力,尤其是內在驅動力很強的人,才願意去主動適應這些變化,喜歡冒風險,才能適應在創業公司的工作,自己也才能和公司一起成長。
                                                                                                                                                                                                                                                  • “你好,你有沒有付費學習過什麼東西,能給我介紹一下嗎?”因為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付費和免費所體現出來的學習的意願,差別是非常大的。
                                                                                                                                                                                                                                                  • “那您平時學習的途徑都是什麼?都在上面學了些什麼知識?或者你能不能具體的給我講一講,你最近學習到了一個新的、陌生的知識是什麼?”
                                                                                                                                                                                                                                                  • “你平時多久讀完一本書?”
                                                                                                                                                                                                                                                  • 對於一個真正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一兩個星期讀一本書才是常態。
                                                                                                                                                                                                                                                  • 比起他的潛力和技能,他其實更注重一個東西。那個東西企業培養不了,就是責任心,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 如果公開市場發行的一個債券突然發生了違約行為,我們明天一早就要向公司高層遞交處置預案。而負責這個項目的同事突然病倒了,現在只有我們兩個人一起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候你會怎麼辦呢?
                                                                                                                                                                                                                                                  • 「管理者的使用說明書」。這個說明書,在我們的訓練營裡,其實是我們教給管理者,去跟下屬進行溝通的一種工具。
                                                                                                                                                                                                                                                    • 第一格,叫做“我對你的期待”。就是我希望我的下屬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就是我要給我的下屬進行畫像,尤其是軟技能的畫像。我更看重他的什麼能力,更關切他在什麼地方去發揮他的優勢,其實是給他提要求。
                                                                                                                                                                                                                                                    • 第二格,叫做“我希望你怎樣和我進行溝通”。我坦率地告訴我的下屬,我作為你的上級,我在溝通上有什麼特點,希望對方能夠知曉。我們提高彼此的透明度,同時也別浪費感情。
                                                                                                                                                                                                                                                    • 第三格是“我的雷區和底線”,就是我反對和討厭的事情是什麼。你不要惹我喲,惹到這些雷區你要付出慘痛代價。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紅線。
                                                                                                                                                                                                                                                    • 一格叫做“我擅長什麼?你可以從我這裡得到怎樣的支持”
                                                                                                                                                                                                                                                    • 另一格叫“我不擅長什麼,我需要你怎樣支持我”。
                                                                                                                                                                                                                                                  • 很多獵頭都在給他們推薦人才,她就要求凡是獵頭推薦來的中高級職位的候選人,要先填寫個人的「使用說明書」,不填他們就不收簡歷,這份說明書變成了給應聘者的一個預先填寫的材料。
                                                                                                                                                                                                                                                  • 通過提前閱讀一個人的「使用說明書」,可以更迅速地去判斷一個人身上的氣味和公司的文化是否一致,這節省了她大量的選人和看人的時間。

                                                                                                                                                                                                                                                                                    星期一, 3月 14, 2022

                                                                                                                                                                                                                                                                                    NO.1713 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5.html

                                                                                                                                                                                                                                                                                    • 自己似乎失去了對別人的關心,失去了自己溫暖的一面,甚至覺得自己在失去基本的人性,心在變得冷漠。
                                                                                                                                                                                                                                                                                    • 做一個所謂的“好人”似乎是一種常見的追求,但這種“好”很容易變成對自己人生和心靈的破壞,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沒有形成的現象。
                                                                                                                                                                                                                                                                                    • 高自戀者對自己在每一件事上產生的每一份動力、每一個念頭都非常在乎,並且苛求周圍人完美地配合自己,希望自己在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話上都佔上風,都要贏。為了贏,他們可以不惜代價。
                                                                                                                                                                                                                                                                                    • “好人”和高自戀者正好是相反的兩個方向。 “好人”一輩子都在滅慾望,滅隱私,滅自我,想以此換取在別人眼裡的好形象。高自戀者則對欲求非常執著,想得到別人的配合。
                                                                                                                                                                                                                                                                                    • 因為“我”沒有形成,所以他們總是去關注“你”,想從“你”那裡獲得存在感。
                                                                                                                                                                                                                                                                                    • 所謂自在,也很簡單,把它拆開來看就能明白,也就是“和自己在一起”,或者說“自己在”。
                                                                                                                                                                                                                                                                                    • 當“我”的存在得以確立之後,也就意味著“我”可以存活了,我也就可以看見真實的“你”了。
                                                                                                                                                                                                                                                                                    • 自我的誕生,也意味著一個人終於能真正看見別人了。這時,“我”和“你”就可以放心地建立深度關係,然後在深度關係中創造各種美好的事物了。

                                                                                                                                                                                                                                                                                                NO.1712 一支笔一张图,怎么提高会议效率?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X.html
                                                                                                                                                                                                                                                                                                • 會議紀要,記住:Who do What by When。
                                                                                                                                                                                                                                                                                                • 為什麼會議結束,你腦海中留下的畫面,和會議記錄者腦海中的完全不一樣?那其他的與會者呢?會不會十個人,帶著十副畫面離開呢?這太可怕了。
                                                                                                                                                                                                                                                                                                • 科學家說: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視覺。一場只有左腦參與的會議,就是“半個人”開會,與會者容易身體疲勞,邏輯混亂。試著在白板上,把會議的內容畫成圖,讓“另外半個人”,右腦也參與進來,開一場著名的“視覺會議”。
                                                                                                                                                                                                                                                                                                • 視覺會議,就是將思維視覺化,通過圖畫將會議的內容邏輯清晰呈現的溝通工具。
                                                                                                                                                                                                                                                                                                • 思維視覺化,到底有什麼用?看上去如此簡單(其實也並不簡單)的方法,可以增加與會者的參與感,更重要的是,讓一群人能用全景畫面同步思考,甚至共同創作,最終極大增強群體記憶,幫助跟進落實。
                                                                                                                                                                                                                                                                                                • 當你想表達事情之間的邏輯關係時,可以試試:利弊圖,二維四象限圖,分佈圖,系統圖。
                                                                                                                                                                                                                                                                                                • 當你想表達的概念,有先後順序,與時間相關,就可以試試:甘特圖,流程圖,歷史圖。
                                                                                                                                                                                                                                                                                                • 當你的思維沒有邏輯結構,沒有時間順序,而比較發散時,可以試試:思維導圖,魚骨圖,曼陀羅圖。

                                                                                                                                                                                                                                                                                                            星期六, 3月 12, 2022

                                                                                                                                                                                                                                                                                                            陳煥庭 老師

                                                                                                                                                                                                                                                                                                             

                                                                                                                                                                                                                                                                                                            https://www.begin-tw.com/tim-chen

                                                                                                                                                                                                                                                                                                            • 同理為先,引導為中,教導為後,激勵收尾
                                                                                                                                                                                                                                                                                                              • 先同步再引領
                                                                                                                                                                                                                                                                                                              • 同理=恕=如心
                                                                                                                                                                                                                                                                                                              • 峰終理論
                                                                                                                                                                                                                                                                                                            • 空椅法
                                                                                                                                                                                                                                                                                                              • 將個人跟現象進行剝離, 把現象剝離到空椅子上面
                                                                                                                                                                                                                                                                                                              • 跟同事坐在同一邊,討論針對這個現象,有甚麼建議?

                                                                                                                                                                                                                                                                                                            星期四, 3月 10, 2022

                                                                                                                                                                                                                                                                                                            NO.1711 怎么拿下难搞的大客户?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e.html

                                                                                                                                                                                                                                                                                                            • 無論影響決策的人有多少個,總會存在這樣四類角色,那就是使用者、採購者、技術把關者、最終決策者。
                                                                                                                                                                                                                                                                                                            • 具體來說,就是想要合理分配精力,有效推進項目,你得做好這三點:
                                                                                                                                                                                                                                                                                                              • 一,發展一個嚮導;
                                                                                                                                                                                                                                                                                                              • 二,跟兩個關鍵角色建立關係;
                                                                                                                                                                                                                                                                                                              • 三,做足銷售該做的事。
                                                                                                                                                                                                                                                                                                            • 前邊我們說大客戶銷售充滿不確定性,你可能連該去說服誰都不知道。你絞盡腦汁找各種渠道打聽,都不如直接找一個客戶內部人員諮詢。因為跟外人相比,客戶公司的員工一定是最了解自己公司情況的,也更有可能獲得跟合作相關的核心信息。
                                                                                                                                                                                                                                                                                                            • 如果你能把四個關鍵角色之一發展成自己的嚮導,那他對於推動合作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實每個人都能當嚮導,不一定非得是直接跟項目相關的人。
                                                                                                                                                                                                                                                                                                            • 距離成交近,就是這個人在決策過程中影響力更大。就像我前邊說的,跟與項目無關的人相比,四類關鍵角色一定離成交更近。如果你同時能接觸到採購者和技術把關人,那一定發展採購者作嚮導。因為他的工作貫穿整個決策過程,他能發揮的作用更大。
                                                                                                                                                                                                                                                                                                            • 我的經驗是,你只要獲得任意兩個角色的認可,這個合作就有戲。這兩個角色有可能是兩個部門的負責人,也有可能就是兩個部門。
                                                                                                                                                                                                                                                                                                            • 如果這個最終決策人不是老闆,而是企業高管,那他就更不可能獨自選定某個供應商了,因為他需要分擔決策風險,也要考慮避嫌的問題。
                                                                                                                                                                                                                                                                                                            • 銷售自己加入到了這個模型,作為1+2+1模型裡的最後一個1,這樣這個模型就閉環了。如果把大客戶銷售比做一場戰役,銷售一定既是軍師也是將軍,既要把控全局,也要沖在一線。
                                                                                                                                                                                                                                                                                                            • 總結一下,攻克大客戶時想要少走彎路,你可以用1+2+1模型來推進項目。
                                                                                                                                                                                                                                                                                                              • 一,發展一個嚮導,獲得內部信息,找到合作的突破口;
                                                                                                                                                                                                                                                                                                              • 二,獲得兩個關鍵角色的支持,佔據合作的話語權;
                                                                                                                                                                                                                                                                                                              • 三,做足銷售該做的事,把控總體進程。

                                                                                                                                                                                                                                                                                                                                              星期三, 3月 09, 2022

                                                                                                                                                                                                                                                                                                                                              NO.1707 为何韩非是一位枢纽人物?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a.html

                                                                                                                                                                                                                                                                                                                                              • 韓非是戰國後期的韓國人,而且他是韓國宗室,與韓國國君算是遠房親戚。韓非有些口吃,不大擅長講話,但文章寫得條理清楚、分析深刻。
                                                                                                                                                                                                                                                                                                                                              • 李斯是韓非的同學,他們曾一同跟隨儒學大師荀子學習。
                                                                                                                                                                                                                                                                                                                                              • 韓非的思想具體體現在他的文章中,這些文章被後人彙編為《韓非子》一書。全書最大的特點是從統一中國這一總目標出發,提出了一套理論和原則。
                                                                                                                                                                                                                                                                                                                                              • 民眾飽受戰爭苦難,希望有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如果七國能夠合併為一個國家,就不會有那麼多仗可打了。所以,普通民眾非常希望統一的到來。另一方面,從社會生產來看,七國各有特產,齊國出產鹽和鐵,楚國出產木材,秦國有毛皮和革製品,分裂的局面就意味著各種稅收和門檻,非常不利於物資的快速流通,所以人們也希望出現一個統一社會。而且,當時還有一個嚴峻的局面,就是黃河不定期氾濫。當時的黃河水系,幾乎流經除燕國以外的其他六國。但各國都不想把黃河治理好,如果發生洪水就以鄰為壑,把水引到別國去,受罪的還是普通民眾。你看,戰國末期實現統一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 要想統一全國,秦王必須要整合全國的力量,鉚足勁一致對外。一百多年前,在商鞅的操盤下,秦國實施了變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獎勵軍功,取消貴族的世襲制度,國家不願再浪費資源養著一幫“寄生蟲”,只有那些有才幹的人才可以做官,有軍功的人才可以封爵。
                                                                                                                                                                                                                                                                                                                                              • 韓非吸收前人經驗、綜合各派主張,專門為君主定制了高效統治“三件套”。這組“三件套”分別是:“法”“術”“勢”。 “法”用來解決君主和普通民眾的關係,“術”用來處理君主和臣僚的關係,最後的“勢”,是“法”和“術”得以實現的保障。
                                                                                                                                                                                                                                                                                                                                              • 韓非所說的“法”,其實是把國君意志制度化。追求賞罰分明只是手段,目的是幫助國君更好地支配所有人。
                                                                                                                                                                                                                                                                                                                                              • 韓非繼承了荀子的觀點,認為“人性本惡”,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所以韓非公開主張,君主對民眾不能道德感化,而要通過“法”來把賞罰規矩立好,清晰地告訴民眾:努力種地打仗就能獲得官爵田產,如果作姦犯科,就要坐牢受刑。這樣才能聚集民眾的力量,提高生產水平和作戰水平。
                                                                                                                                                                                                                                                                                                                                              • 儒家的“禮法”這時就變成了法家的“刑法”,同樣都是要維護統治集團利益,但手段從“禮儀道德”變成了“嚴刑峻法”。
                                                                                                                                                                                                                                                                                                                                              • 法是公開的,通過向民眾公佈遊戲規則,來調動大家種地、打仗的積極性。而術是不能暴露的,為了避免大臣互相勾結對抗國君,國君不僅要小心提防每一位大臣,同時要施展權術,適當挑起大臣之間的矛盾,把他們掌控在國君個人手裡。
                                                                                                                                                                                                                                                                                                                                              • 韓非的第三樣法寶:“勢”。什麼是“勢”呢?勢就是國君威嚴的身份。有這樣一個比方:君主和權勢的關係就像飛龍和雲霧,飛龍有了雲霧的托舉才能飛得高,如果雲霧散去,飛龍就會掉在地上變成蚯蚓。
                                                                                                                                                                                                                                                                                                                                              • “法”“術”“勢”這三樣東西都不是韓非首先提出來的。 “法”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後來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實踐,韓非把它藉鑑了。 “術”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道家,後來申不害在韓國大力推行,韓非也藉鑑了。還有“勢”,可以追溯到儒家和道家,趙國人慎到最早把它提出來,韓非也把它給借鑒了。
                                                                                                                                                                                                                                                                                                                                              • 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一個組織、學派叫“法家”,這個名稱最早出自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之手。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這篇文章中,把韓非、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 並命名“法家”。也就是說,“法家”這個概念是後世的人總結出來的。
                                                                                                                                                                                                                                                                                                                                              • 法家學派都喜歡變革,其實變革只是手段。被歸類為法家的學者、政治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就是站在最高統治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 為了更有效地動員全國各地的資源,中央還要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這就是“中央集權”,為了保證國君的指令能暢通無阻,那就要樹立國君權威,違令者斬,這就是“君主專制”。
                                                                                                                                                                                                                                                                                                                                              • 漢代的儒學幾乎雜糅了各個學派中有利於統治的觀點,儒學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有人就把這個時候的儒學稱作“儒教”,以區別先秦孔孟儒學。
                                                                                                                                                                                                                                                                                                                                              • “外儒內法”。人們一般是這樣解釋:儒家注意道德禮儀,聽起來很體面;而法家常常功利嚴苛,雖然有利於統治,但見不得人,所以後來的統治者就用溫情脈脈的儒學包裹著法家思想來統治民眾。既達到了統治目的,同時面子上也能過得去。
                                                                                                                                                                                                                                                                                                                                              • “外儒內法”還有這樣一種解釋:“內法”是目標,君主的利益是一切統治行為的出發點;“外儒”是實現的手段,目的是為了實現“內法”。當然“外儒”的“儒”,並不是孔孟儒學,而是在漢代被改造過的“儒教”。
                                                                                                                                                                                                                                                                                                                                              • 法家學者特別擅長寫這類寓言故事。這是因為他們是變革者,而推動變革首先得轉變思想,這往往是最困難的事情。那什麼能撬動人的思想呢?講道理別人會煩,擺事實別人也許記不住,而講一個具有啟發性的故事,引發一波又一波的聯想,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

                                                                                                                                                                                                                                                                                                                                                                                星期六, 3月 05, 2022

                                                                                                                                                                                                                                                                                                                                                                                NO.1704 怎样组织一场百万目标的电商直播?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t.html

                                                                                                                                                                                                                                                                                                                                                                                • 要上活動的貨品們會先按功能分成四類:
                                                                                                                                                                                                                                                                                                                                                                                  • 第一類,叫引流品。也就是一些低價商品用來引流的,在直播間裡要用成本價賣。每次有一波新流量進入直播間,主播就應該馬上放引流品。
                                                                                                                                                                                                                                                                                                                                                                                  • 第二類,利潤品。這類的商品是用來賺利潤的,在直播間裡面要留出更多的講解頻次和講解時長,讓不同批次的用戶都能夠充分地了解。
                                                                                                                                                                                                                                                                                                                                                                                  • 第三類,福利品。有一些商品本身不一定便宜,但你可以用低於成本價的價格來售賣,這算福利品。要是你在直播間裡面講解了一輪利潤品,用戶聽得有點累了,那就得放福利品,這就能夠很快地拉高直播間的氣氛,讓場子熱起來。
                                                                                                                                                                                                                                                                                                                                                                                  • 第四類,叫爆品。爆品是一些有熱賣潛質的商品,爆品在整盤貨裡面佔比一般要達到20%,其中一些爆品根據以往的經驗就能夠預判出來,另外一些爆品可能是在直播間的現場測出來的。這些爆品,得預留出讓它們返場的時間。
                                                                                                                                                                                                                                                                                                                                                                                • 貨品組合講究的是數量陣型,而貨品排序講究的是功能節奏。因為一場大場活動最短也得三個小時,主播和粉絲們都精力有限,得把整個時間段切成不同的模塊,主播才能夠張弛有度地跑完全程,粉絲也知道該在什麼時段進來買哪一類商品。
                                                                                                                                                                                                                                                                                                                                                                                • 一般會把直播的流程切成40分鐘一個模塊。我們後面會講到,每40分鐘,操盤手團隊會進行一次流量投放,吸引一批新用戶進到直播間裡來,所以,一個40分鐘模塊也就可以當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賣貨單元,也有相對獨立的銷售子目標。
                                                                                                                                                                                                                                                                                                                                                                                • 投流師這個角色會設計出一份投流計劃,這份計劃既要包含了投放流量的節奏,也要包含每個節點上投放流量的具體人群包。
                                                                                                                                                                                                                                                                                                                                                                                • 流量投放如果是為了先漲粉,那就要去公域買新流量;如果是為了拉高成交轉化率,那可能在私域買粉絲頭條就夠了。
                                                                                                                                                                                                                                                                                                                                                                                • 組品策略投流策略之後,是內容策略營銷策略,一個是設計怎麼拍短視頻預熱,另一個是設計怎麼給用戶送打折券
                                                                                                                                                                                                                                                                                                                                                                                • 助播是在直播現場跟操盤手一起控場的人,他比操盤手本人更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可能需要同時出現在鏡頭前和鏡頭後,有時候需要去替換主播,讓主播下來休息和調整狀態。助播這個角色在一台晚會裡,你可以理解成副教練+替補主持人。
                                                                                                                                                                                                                                                                                                                                                                                • 操盤手本人在現場不會出鏡,但他的責任更重,他是總導演。前面我們說過,每個直播模塊40分鐘,模塊裡每個單品的講解時間還要精確到分鐘。而手機那一頭的用戶喜好和反應又是隨時變化的,所以,操盤手得時刻盯著後台的下單轉化率和總成交額,根據情況不停地調整策略。
                                                                                                                                                                                                                                                                                                                                                                                • 逼單是一個銷售術語,就是用話術推動粉絲們完成支付轉化。像什麼「家人們,只要2分鐘內拍完,我就給你們優先發貨」,這樣的話術就算逼單。
                                                                                                                                                                                                                                                                                                                                                                                • 直播做完,第四個大環節,就到了复盤。复盤相當於是操盤手團隊給服務過的主播留一個錦囊:我們做的這場活動有哪些亮點,有哪些問題,應該怎麼解決。你下次再搞大場活動,如果不想再請我了,你也可以自己照著這份复盤建議來做。
                                                                                                                                                                                                                                                                                                                                                                                • 作為一場電商直播,這個複盤裡面最重要的部分是評估流量投放的效益。整個約定好的投流預算,花掉了多少,在每個節點上是帶來新粉絲還是新銷量,如果重來一次的話,應不應該加大投放?這些問題,比對著後台的成交額、粉絲數和下單轉化率的變化,就都能夠找到答案了。操盤手們的很多經驗,也是在這樣的複盤活動當中攢下來的。

                                                                                                                                                                                                                                                                                                                                                                                                          星期五, 3月 04, 2022

                                                                                                                                                                                                                                                                                                                                                                                                          2022 巴菲特最新致股東信來了!

                                                                                                                                                                                                                                                                                                                                                                                                          https://www.stockfeel.com.tw/%E5%B7%B4%E8%8F%B2%E7%89%B9-%E8%82%A1%E6%9D%B1%E4%BF%A1-%E6%B3%A2%E5%85%8B%E5%A4%8F/

                                                                                                                                                                                                                                                                                                                                                                                                          • 2021 年在股市中 “ 沒有什麼讓我們興奮的地方 “ 。這主要是因為,長期低利率推動所有生產性投資的價格上漲,無論是股票、公寓、農場,還是油井。 “ 其他因素也會影響估值,但利率始終很重要。 “ 
                                                                                                                                                                                                                                                                                                                                                                                                          • 波克夏終於戰勝了標普 500 指數: 2021 年波克夏每股市值增幅達到了 29.6% ,標普 500 指數增幅則是 28.7% ,波克夏跑贏了 0.9 個百分點
                                                                                                                                                                                                                                                                                                                                                                                                          • 巴菲特在今年的信中再次強調了波克夏最有價值的四項資產,他稱之為 “ 四巨頭 “ (Big Four)。這四巨頭分別是財產和意外保險業務伯靈頓北方鐵路聖達菲鐵路公司(BNSF),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BRK.B-US)能源公司( BHE )蘋果公司股份,這 “ 四巨頭 “ 支撐起了波克夏公司的大部分價值。
                                                                                                                                                                                                                                                                                                                                                                                                          • 蘋果傑出的執行長提姆・庫克將蘋果產品的用戶視為自己的初戀。
                                                                                                                                                                                                                                                                                                                                                                                                          • “ 我們談論的是我們喜歡的老式算法:扣除利息、稅收、折舊、攤銷和所有形式計提後的利潤,我們採用這種算法也是發出了一個警告,隨著股市上漲,對收益的進行欺騙性的 “ 調整 “ 已經變得更加頻繁,也更加不切實際,恕我直言,牛市讓大家越來越膨脹了…… “
                                                                                                                                                                                                                                                                                                                                                                                                          • 提醒投資者說,當天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收於 99 點,這一事實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放空美國——上週五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收於 34058.75 點,波克夏的市值則達到了大約 7,137 億美元。
                                                                                                                                                                                                                                                                                                                                                                                                          • “ 公平地說,對於我們的政府合作夥伴,我們的股東應該承認——事實上應該大肆宣揚——波克夏之所以有這樣的繁榮,就是因為公司在美國。如果沒有波克夏,我們的國家在 1965 年以來的這些年裡依舊可以取得輝煌的成就,然而,如果我們不是在美國,波克夏永遠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當你看到國旗時,請說聲:謝謝 “
                                                                                                                                                                                                                                                                                                                                                                                                          • 波克夏有三種方式來提高股東的價值,按重要性排列,它們分別是內部成長收購、購買股票股票回購。巴菲特並沒有提到股息是向持有者返還現金的一種方式,這表明他在擔任執行長期間仍然無意支付股息。
                                                                                                                                                                                                                                                                                                                                                                                                          • 公司已經開始降低回購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波克夏回購活動的減少,很可能意味著巴菲特認為波克夏的股票已經不再那麽便宜了,波克夏的股價今年已經上漲了 6% ,在過去一年裡則上漲了 23% 。
                                                                                                                                                                                                                                                                                                                                                                                                          • “ 我們絕不認為應該以任何價格回購波克夏的股票。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美國的執行長們有一個令人尷尬的記錄:當價格上漲時,他們會投入更多的公司資金用於回購,而不是在股價下跌時。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 “
                                                                                                                                                                                                                                                                                                                                                                                                          • 在我們的總部,我們雇傭正派和有才華的人——沒有笨蛋,每年的平均流動率大概是一個人

                                                                                                                                                                                                                                                                                                                                                                                                          星期四, 3月 03, 2022

                                                                                                                                                                                                                                                                                                                                                                                                          大智慧

                                                                                                                                                                                                                                                                                                                                                                                                          能真正得到大智慧的人少之又少

                                                                                                                                                                                                                                                                                                                                                                                                          人都帶著疑惑走完了這一生

                                                                                                                                                                                                                                                                                                                                                                                                          星期三, 3月 02, 2022

                                                                                                                                                                                                                                                                                                                                                                                                          NO.1701 脱不花:怎么训练“高情商”?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c.html

                                                                                                                                                                                                                                                                                                                                                                                                          • 第一個方法,就是要戒掉用反問句跟別人說話的習慣。
                                                                                                                                                                                                                                                                                                                                                                                                            • 最典型也最常見的反問就是四個字叫“為什麼不”。
                                                                                                                                                                                                                                                                                                                                                                                                            • 不說反問句,我應該用什麼方法回復對方呢?方法也很簡單,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會多問開放性問題。
                                                                                                                                                                                                                                                                                                                                                                                                            • 關鍵是最後一句,你可以說“您還有什麼提醒嗎?”“您還有什麼囑咐嗎?”或者說“請您再指點兩句”,這都是開放性的問法。
                                                                                                                                                                                                                                                                                                                                                                                                          • 第二個溝通中的小方法,就是隨時隨地上請教。
                                                                                                                                                                                                                                                                                                                                                                                                            • 只要我們想跟對方展現我們更友好的態度,多請教兩句,讓他當上指點者,就可以促進溝通,優化關係。
                                                                                                                                                                                                                                                                                                                                                                                                          • 第三個方法,怎麼能成為一個看起來很擅長跟別人聊天的人呢?方法很簡單,叫做多說半句話。
                                                                                                                                                                                                                                                                                                                                                                                                            • 你只需要加上半句,在結尾加上一個“好不好
                                                                                                                                                                                                                                                                                                                                                                                                            • 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提供的一個小技巧,只要在所有的要求後面,加上“好不好”三個字,這句話就立刻從要求和命令的語氣,變成了商量和探討的語氣,大家的友好程度就瞬間提高了。

                                                                                                                                                                                                                                                                                                                                                                                                                        星期二, 3月 01, 2022

                                                                                                                                                                                                                                                                                                                                                                                                                        NO.1700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N.html

                                                                                                                                                                                                                                                                                                                                                                                                                        • “請各位新老‘同事’ 狠狠記住,這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本質是交易,我們在用個人的時間和才能,通過一家公司,與市場交換金錢。就這麼簡單。”
                                                                                                                                                                                                                                                                                                                                                                                                                        • 因為這是一份工作,所以,作為從業者,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你是專業的。既然是專業的,就不要做那些會傷害到你專業能力的事情。因為這是一份工作,所以,別把自己當藝術家,拿了錢就先辦事,辦了事再說別的。這句話延伸到對待創作的態度上,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創作不能靠雷劈,創作要沒事就自己劈自己。
                                                                                                                                                                                                                                                                                                                                                                                                                        • 表演這個藝術門類,根本的原則是讓人相信,脫口秀表演就是讓觀眾從相信你開始,慢慢地理解你,愛上你。而要想贏得別人的信任,你就需要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掩藏痛苦,也不羞於快樂,放心地把自己交給舞台,交給同伴,交給世界。
                                                                                                                                                                                                                                                                                                                                                                                                                        • 對於一名脫口秀演員來說,真誠其實就意味著,你在台上的時候,演的就是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價值觀,還有自己的風格。
                                                                                                                                                                                                                                                                                                                                                                                                                        • 要講自己的故事。這裡說的自己,既是指演員自己,也是指觀眾心裡的“自己”。
                                                                                                                                                                                                                                                                                                                                                                                                                        • “而作為脫口秀演員,應該去發現人心共通的一些現實。人腦就那麼幾種思維方式,就那麼幾種性格模型,這件事會在你身上發生,說明也會在很多人身上發生。那就把它說明白,說透,說好笑了,就結束了。”
                                                                                                                                                                                                                                                                                                                                                                                                                        • 在舞台上,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是藏不住的;你想讓觀眾相信你,愛上你,就得把你真實的價值觀分享給觀眾。不要害怕會有人不喜歡你。對於脫口秀演員來說,呈現自己價值觀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去討好盡可能多的人。
                                                                                                                                                                                                                                                                                                                                                                                                                        • 風格就像名利,只是這份工作的一個副產品;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得不停工作,不停磨礪,不停學習。當你能調動起自己的全部人生,為創作提供養分的時候,你所追求的風格,或許就會自動浮現。因為,你的風格,就是你的人生。
                                                                                                                                                                                                                                                                                                                                                                                                                        • 請寫逐字稿。意思就是,把你將來要在台上說的話,逐字都寫下來,背下來。這是李誕對所有那些,需要把寫在紙上的內容公開講出來,或者演出來的人的忠告。
                                                                                                                                                                                                                                                                                                                                                                                                                        • 得到內部,有一條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原則,那就是,凡上台,必寫逐字稿。不管是十幾分鐘的直播帶貨、三十分鐘的聽書秀、一個多小時的啟發俱樂部,還是整整4個小時的跨年演講,統統都不例外。
                                                                                                                                                                                                                                                                                                                                                                                                                        • 寫逐字稿,不僅是為了建立自信,降低面對觀眾的緊張感,或者避免自己講“嗯”“然後”“那個”這些零碎話,更是因為,你在寫逐字稿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預演自己的表演。你需要想像著自己站在台上的情境,把你要說的話,要加的動作,要遵循的節奏,都寫下來。
                                                                                                                                                                                                                                                                                                                                                                                                                        • 如果你的稿子是要當著觀眾的面去講,或者是要轉化為音頻、視頻的,那就一定要多用逗號。因為在這些場景裡,你講的所有話最好都是短句、簡單句,而不是長句、複句,這樣別人聽著才舒服、才好消化。而逗號不僅能起到拆解長句的作用,還能作為停頓提示,幫你找到自己的講話節奏。
                                                                                                                                                                                                                                                                                                                                                                                                                        • 你所有的標點和分段,都要盡可能地用得準確。這並不是在強調寫作規範性,而是為了讓你通過每個標點、分段,就能知道在錄音或者直播的時候,在各個地方該用什麼樣的語氣、節奏。
                                                                                                                                                                                                                                                                                                                                                                                                                        • 大部分現場表演,追求的只能是高度控制下的失控。這裡面,高度控制是第一位的,你的語言、節奏、動作,都要提前經過設計;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根據當時的氣氛,有一些臨場發揮。個別的發揮可能會觸發很好的現場效果,但支撐你表演的最根本的東西,還是那張你反复預演過的逐字稿。這個原則,在很多涉及公開講演的場景裡,都是適用的。
                                                                                                                                                                                                                                                                                                                                                                                                                        • 怎麼設計一篇稿子的整體節奏。李誕在書裡強調的一個方法是,先同步,再引領,然後無限循環。大致意思就是,先要通過講故事、拋問題等方式,讓觀眾在心理上跟你站到一頭兒,這樣之後再引領,也就是突破觀眾原有的預期——這個時候包袱就出來了,然後再馬上進入下一輪的同步和引領。一篇稿子就是這個過程的多次循環。
                                                                                                                                                                                                                                                                                                                                                                                                                        • 先同步再引領”,並不是脫口秀創作獨有的方法。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李誕從一本講說服力的書上看到的;教育學當中也有類似的理論,是說在教小孩新知識的時候,要先聊那些他本來就知道的東西,再一點一點地加上新內容。
                                                                                                                                                                                                                                                                                                                                                                                                                        • 幾個我們經常用來進行“同步”和“引領”的方法,你聽聽有沒有熟悉的:比如,我們會先給你說個故事,然後突然停下來,問“誒,你發現沒有,這裡面有個地方很奇怪”,然後講完奇怪的地方,再給出回答;或者是,先給你拋出一個你可能有親身體會的困境,比如“在進行跨部門的合作的時候,如果對方部門不配合我,該怎麼辦”,然後再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還有一個方法,你可能也知道,就是先說清人們對某件事的常見看法是什麼,然後左手一揮,告訴你這種觀點錯了,或者不全面,或者想簡單了。這些都是在完成“先同步,再引領”。
                                                                                                                                                                                                                                                                                                                                                                                                                        • 無限循環”又是什麼呢?用羅胖的話說就是“此地不宜久留”。比如,故事裡的一個疑點解釋完了,馬上提出下一個疑點;一個困境解決完了,馬上又出現新的困境……這樣能讓對方不自覺地,一直跟著你走。
                                                                                                                                                                                                                                                                                                                                                                                                                        • 人物弧光”,弧度的弧,光彩的光。說的是,主角從電影開頭,經過發展,最後到達結尾,這個過程中,他一定會發生改變、實現一定程度的成長。 “人物弧光”之所以在電影中不可或缺,是因為它賦予了一個故事“價值感”。因為,如果你的故事有值得講述的價值,那它就需要展現出對人的影響——不僅包括角色,也包括觀眾。
                                                                                                                                                                                                                                                                                                                                                                                                                        • 這裡說的成長,可以是你理解了你無知的爸爸,戲弄了你愚笨的老闆,或者走出了失戀陰影,等等。也可能是,雖然你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但是,你通過這五分鐘讓觀眾知道,你最後實現了跟自己的和解——這也是一種成長,這是智慧的成長,這種成長在脫口秀舞台上非常常見。觀眾看到了你的成長,就會理解你,而且會跟著你一起成長。這就是作品的魅力。
                                                                                                                                                                                                                                                                                                                                                                                                                        • 脫口秀表演的本質,就是還原你寫稿時想像的情境。你在寫稿的時候,就應該讓觀眾也成為你想像的一部分;等上了台,就按照準備好的演。包袱不響怎麼辦?還是按你的逐字稿講完,大大方方地下來。不要刻意加動作去討好觀眾,因為這樣就算觀眾笑了,也只是無意義的成功。而如果能夠通過一次冷場,分析出自己在創作或表演方面的欠缺,調整自己寫稿時的想像,這樣即使失敗,也是有意義的失敗。
                                                                                                                                                                                                                                                                                                                                                                                                                        • 一個脫口秀演員,上台操練的目的並不是伺候好某一場的觀眾,而是要成為更強的脫口秀演員。不是你能討好的人越多,你的觀眾就越多;而是你的創作能力越強,專門來看你的觀眾就越多。
                                                                                                                                                                                                                                                                                                                                                                                                                        • 你每天睡前要問自己的只有一件事:你今天有沒有獲得了一點昨天沒有的東西?這是查理·芒格的建議。李誕發現,他身邊很多優秀的人一直就是這麼做的。他還感慨說:其實心靈雞湯很多說的都是對的,人們管它們叫雞湯,只是因為很少有人去實踐。
                                                                                                                                                                                                                                                                                                                                                                                                                        • 他的平靜裡,藏著巨大的驕傲。這種驕傲是經過日復一日的投入,一點點積澱出來的。而每一個創作者,在抱怨自己靈感枯竭的時候,都應該想起這句話,然後問問自己:你寫的量,夠了嗎?
                                                                                                                                                                                                                                                                                                                                                                                                                        • 不要憋大招,要玩命地訓練,要快速地生產,要持續地產出。
                                                                                                                                                                                                                                                                                                                                                                                                                        • 想提升能力,沒有其他捷徑,只有不停地去練——別離開戰場,別離開戰友,別離開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