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6, 2022

幽默演講說話技巧

  • 控制觀眾思路,然後出其不意
  • 運用三組排比,誇飾及真實生活範例
  • 用自嘲幽自己一默
  • 善用肢體語言,停頓及聲音變化
  • 總是儲備笑料
  • 不要害怕觀眾沒有笑


演講類型


  • 知識型演說
    • 善用明確的指標詞
    • 只要照做,知識型演說也可以引人入勝
      • 盡量避免使用華而不實的詞語
      • 使用非語言溝通來為演說增色
      • 以幽默貼近人心
      • 運用視覺輔助,如掛圖,投影片簡報/草圖
  • 說服型演說
    • 採用下列演說架構
      • 辨別觀眾的需求
      • 以有利的方式提供解決方案,並評估提議的選項
      • 若觀眾採用了你的解決方案,引導他們在心中描繪出未來效益
      • 呼籲行動
    • 先發制人提出異議,以正反辯論強化演講說服力
    • 採用抽絲剝繭法(PEEL)
      • 論點(point)
      • 解釋(explanation)
      • 舉例(example)
      • 連結(link)
  • 勵志型演說
    • 用故事傳達重點
    • 適當利用語言,來加強振奮觀眾的效果
      • 使用可凝聚觀眾與講者的語彙
      • 使用文學修辭技巧
  • 敘事型演講
    • 運用"顯而不說"的原則
    • 運用誇飾技巧來放大情感效果,獲得最大成效

即席演講

  1. 利用抽絲剝繭法(PEEL)
    • 論點(point)
    • 解釋(explanation)
    • 舉例(example)
    • 連結(link)
      1. 總結解釋與與舉例階段所說的內容
      2. 重述你的立場
      3. 簡單扼要
  2. 使用久經考驗的演說架構
    • 運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方法
    • 使用鐘擺法
    • 問題,後果及解決方案
    • 地方,國家及國際
  3. 模式,經典的置入
  4. 熟能生巧
  5. 使用多個角度分析主題

星期四, 2月 24, 2022

演講技巧分享紀錄

  • 需要記熟投影片的順序,需要正的記得起來,反著也要能記得
  • 記熟投影片,講的時候才不會在想投影片,才能關注聽者
  • 抽離觀察這中間的對話過程

星期二, 2月 22, 2022

NO.1694 我从张艺谋身上学到的几件事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k.html

  • 劇本討論會。這個會更像車輪戰,一撥接一撥,對劇本提出全方位質疑。鐵打的張藝謀,流水的質疑者。
  • 電影團隊都是臨時召集的,最主要的就是劇本的打磨,以及基於這個劇本到底怎麼拍。導演的第一功能是大策劃,所有的創意意見要么由導演發出,要么由導演拍板。
  • 每部電影都應該有一個神奇的撬動點,就像同樣的譜子要在無數條喉嚨中找到最合適的那一條,不僅是嗓音的氣質,包含演唱者的呼吸、每一個節拍的處理,都要服從於一個統領的靈魂。張藝謀稱之為:化腐朽為神奇的良藥。
  • 要出方案,對方案發起連番炮火,再看硝煙之後,方案是否已經灰飛煙滅。
  • 所謂創意,不是一個天才的腦袋拍出來的靈感,那太輕了,弱不禁風。從天空降落到距離地面300米,就已經被各種東西吹散。所產出的任何一個主意都要狠狠地拷問它,討伐它,給它上各種酷刑,冷凍它,煮開它,看它是否還能全須全影地站在那裡。
  • 創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逼幹榨盡,再快速回血。
  • 所謂工具化,是在任何艱難的開端,首先迅速讓自己成為工具。
  • 做事的時候你會發現,是一次次深刻理解環境、組織和他人的需要,創造性地滿足這些需要,才會一次次獲得外力打破見識和能力繭房。
  • 高手的標誌,不是出人意表的成功,而是穩定持續的出色表現。
  • 解釋就是留在原地,在泥漿裡滾來滾去。你認為是解釋,別人認為是把戲。
  •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搞笑。幽默是把既有的事重新排序,呈現出它的荒誕,放大它的美好,減低它的傷害。幽默是厚道的。

                    NO.1695 怎样提高学习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2.html

                    • 一種模式是每天花5個小時看這本書,4天看完。另一種模式是每天看半小時,花40天看完。所用的總時間是相同的,只是時間的分佈不同。前一種是集中式的,後一種是分散式的。
                    • 第二種模式學得慢,但是學得紮實。由於每天只學那麼一點,那麼在每天的其他時間裡,我們其實是在潛意識裡消化這些知識的。而當第二天接著學的時候,我們又需要盡量去回憶前一天已經學的,這個回憶的過程就是對記憶的鞏固。
                    •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頭腦中的知識,你每多"打開"一次,多使用一次,那麼這個知識在你的頭腦中的存儲就越穩固。
                    • 分散學習的模式,由於每兩次學習之間都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因而需要你一次又一次地去回憶之前學過的東西。這個過程多少會讓你感覺有點費力、有點麻煩。但是,正是這樣一個"感覺更難"的過程,保證了我們學習的效果。
                    • 什麼是碎片?碎片可以分為:時間碎片和內容碎片。我們一般詬病的碎片式學習,指的應該是"內容碎片",也就是零散的、短小的、不成體系的信息片段。
                    • 對於一個領域,你不了解它的全貌,沒有形成大局觀。那麼你學習的時候就會迷路,很容易走進一個死胡同。
                    • 更好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這就要講到學習心理學中的另一個原理,叫做"廣度優先搜索"。也就是說,先對這個領域的所有分支做一個概覽,了解每個分支大致是什麼樣的。
                    • 通過對比式的閱讀,你能發現在同一個主題之下,不同作者的論述會有什麼樣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就凸顯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細節。要知道,魔鬼都在細節裡;而對比,則會讓你發現這些細節。

                    星期日, 2月 20, 2022

                    政治作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94%BF%E6%B2%BB%E4%BD%9C%E6%88%B0

                    • 政戰工作
                      • 對外以「文宣」、「服務」及對敵「心理作戰」為重點;
                      • 對內則以強化「心理輔導」、「心戰訓練」、「軍事新聞處理」及「蓄養國軍精神戰力」等為要項,
                      • 以達成「鞏固自己、戰勝敵人」的目標[1]。
                    • 國父孫中山有感當時中國各地軍閥分據,需要教育養成一支革命軍隊;時值蘇聯共產黨與國民黨結盟,故建軍時,孫中山命蔣中正師法蘇聯的「政工體系」,於軍中設置黨代表,加了一層直通黨政的監督體系
                    • 政戰人員從屬於部隊裡的一部份,受該部隊主官指揮。無論平時或戰時,部隊裡的主官或主管依序為:主官、副主官、政戰主管,依次代理。
                    • 政戰人員對外從事文宣、心理作戰、民事服務工作,對內則從事文宣、服務、心理輔導、保防、監察等業務。由於政戰人員也肩負著對軍官的考核責任,角色特殊;因此雖然政戰人員與其他人同為軍隊裡的成員,但在軍隊裡卻有所謂政戰幹部與軍事幹部的區別,兩者各有職司、相互合作。
                    • 政戰工作可概分為「組訓」、「輔教」、「監察」、「保防」、「服務」五大部分,依政戰單位組織,簡稱為政一至政五。
                      • 政戰綜合(政一):平時進行人員組織管制;戰時對敵進行俘虜編管。營級以上單位設有政戰官。
                      • 文宣政教(政二):平時加強官兵精神教育;戰時對敵進行心戰工作。旅級以上單位設有文宣官。
                      • 軍紀監察(政三):平時考核官兵言行;戰時維護官兵軍紀。旅級以上單位設有監察官。
                      • 保防安全(政四):保密防諜之教育及實施。旅級以上單位設有保防官。
                      • 福利服務(政五):有關軍士兵生老病死之扶恤慰問,單位內文康福利服務工作,以及眷屬之照顧、民事服務。旅級以上單位設有福利官。

                    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286

                    • 如果你投資1美元,報酬率8%的話,二十年後,這1美元就變成5美元
                    • 想要贏別人一桿,是無數小細節累積出來的結果
                    • 曾經聽其他同事稱讚過的對象,親自過去對他們表揚一下
                    • 賺的每一塊錢10%存起來
                    • 他努力不懈地練習,勤於改善自己的技巧
                    • 我們為何會如此不理性地受制於那麼多壞習慣?都是因為我們希望立即獲得滿足的需求.
                    • 你的選擇必須跟你的渴望和夢想有關
                    • 我釐清自己必須變成怎麼樣的人,才能夠吸引並留住她這種特質的女性,然後我努力變成那樣的人
                    • 你->選擇(決定)+行為(行動)+習慣(重複行動)+複利效應(時間) = 目標
                    • 經常接收負面新聞,往往使人變成焦慮
                    • 針對每一個壞習慣,辨識觸發原因,重點在於,釐清每一種有害行為的四個W:
                      • 誰(Who)
                      • 甚麼(What)
                      • 何處(Where)
                      • 何時(When)
                    • 一個新習慣必須經過300次的正向強化,才會變成一種不知不覺的自然行為
                    • 頭三周天天留意一項新習慣,就更有可能把他變成終身行為
                    • 每天只查看信箱三次
                    • 辨識你三個最好的習慣-那些可以支持你最重要目標的習慣;辨識使你偏離你最重要目標的三個壞習慣
                    • 在達到動能的前後,他們都做同樣的事.他們維持的習慣,紀律,歷程及一貫性是開啟動能的鑰匙,大魔出現後,他們就變得銳不可擋
                    • 每天早上做三件事情:
                      1. 想一下我感恩的所有事物
                      2. 對某個人發送愛
                      3. 思考我的第一目標,然後決定做哪三件事.
                    • 獲得愛的途徑,就是給予愛
                    • 如果我今天只做三件事,哪些行動能夠產生最大效益,幫助我邁向重要目標?
                    • 睡前閱讀至少十頁勵志書籍
                    • 大腦會繼續處理睡前接收到的最後資訊
                    • 生活其實就是許多體驗的集合;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提高美好體驗的頻率與強度.
                    • 你必須建立一個方案,可以持續做上五十年.
                    • 每個人都受到三個影像力的作用:
                      • (1)輸入(你餵養頭腦的東西)
                      • (2)交往對象(你往來相處的人)
                      • (3)環境(你的周遭)
                    • 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多?你最欽佩的人是誰?這兩群人是否正好相同?若否,為什麼?
                    • 替除掉一些拒絕成長和不願意過正面,積極生活的人
                    • 最成功的人,最頂尖的卓越人士,都願意花錢聘請最優秀的教練和訓練專家.為了改善你的表現而做出的投資,回報十分值得.
                    • 你心中的夢想,可能比你身處的環境還要大
                    • 當你拉開距離時,你的競爭對手卻沒有做出反應,這告訴你,它們正在痛苦當中.當他們很痛苦時,就是你擊敗他們的時候.
                    • 每次遇到這種心理與情緒的撞牆期時,我總會告訴自己;我的競爭者也一定會遭遇同樣的挑戰.我知道,這只是另一個關鍵時刻,若我堅持下去,就能超越他們.
                    • 別指望事情變得容易,要期許自己變得更好
                    • 把成果倍增的另一個方法,就是超越他們對你的期望,做得比足夠還要多
                    • 驚嘆元素是一種表態,使得他的宣傳活動效果倍增
                    • 超越期待有助於建立信任,創造客戶忠誠度
                    • 不論我想要甚麼,獲得它的最佳途徑就是把我的心力聚焦在給予他人.

                                                                                      星期六, 2月 19, 2022

                                                                                      NO.1691 “县际竞争”怎样造就经济增长?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S.html

                                                                                      • 從1978年開始的中國農村土地承包合約,非常成功。張五常認為,核心原因在於,政府逐步減少了對農業生產的計劃管控,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界定農村土地的使用上,農業生產效率因此大幅提高。
                                                                                      • 加上農業良種推廣和化肥使用,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從整體上解決了糧食生產問題,從根上保證了工業生產和城市發展。
                                                                                      • 承包製應用在工業領域時,問題來了:工業資產的折舊、維護保養和再投資,都成了糊塗賬。企業承包者不能隨意解僱職工,企業負擔越來越重,經營難以為繼。
                                                                                      • 怎麼辦呢?當時的做法是擴大招商引資,希望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當時,各地私人企業很少,國企自顧不暇,真正能進行投資的企業,主要來自港澳台等境外地區,投資重點是外向型加工業。
                                                                                      • 國家提出今年GDP增長目標8%,分解到全國各省份,發展快一些的省份要完成9%至10%,慢一些的完成6%至7%;各省再把增長目標分解到地市級和縣級,層層承包的GDP考核體係就形成了。
                                                                                      • 各地要完成這些分解下來的增長指標,短期內靠消費增長不現實,靠出口拉動也需要有基礎,最終各地政府不約而同地盯上了招商引資,也就是靠新增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完成分解下來的GDP增長指標。
                                                                                      • 中國的行政區域。這個你肯定熟悉,從上到下共七層,分別是:中央、省級、地市、縣級、鎮、村、戶,縣級正好在中間,位列第四層。
                                                                                      • 土地使用權的歸屬。決定如何使用土地的權力,不是在中央和省級政府手上,而主要是在縣一級。
                                                                                      • 中央和省級政府管什麼呢?張五常認為,它們主要管四件事:
                                                                                        • 一是提供有關土地及其他經濟政策的指導;
                                                                                        • 二是有權更改地區的劃分界線;
                                                                                        • 三是有權決定地區幹部的任免;
                                                                                        • 四是可以把不同地區的稅收進行再分配。
                                                                                      • 中國經濟制度變遷,以及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敗,有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看各地區的土地,是否得到了最有效率的使用。無論是招商引資搞工業,還是財政投資建交通,只要土地使用得當,當地經濟發展速度就有保障。
                                                                                      • 從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後,各地區可以有兩項重要收入:
                                                                                        • 一是增值稅分成。全國工業產品增值稅統一為17%,各地從當地產生的工業產品增值稅中可以分到四分之一,就是4.25%,張五常認為這非常關鍵,是調動地方積極性的製度安排,各地招商引資有了動力。
                                                                                        • 二是賣地的收入。各地出租、出售土地給工廠或開發商而獲得土地收入,當地可以留下75%,另外25%上交。這一下強烈刺激了各地大規模修改土地用途,大搞招商引資和房地產建設。

                                                                                                            星期五, 2月 18, 2022

                                                                                                            NO.1690 怎样写文案,才能办成事?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s.html

                                                                                                            • 職場寫作跟搞創作,寫作文還很不一樣。職場寫作是我們推進工作的工具,換一個角度看,它就是你跟其他人開展協作,非常重要的工作界面。
                                                                                                            • 為什麼很多組織裡,會寫作的人晉昇機會就是更多?無非是三個原因:
                                                                                                              1. 有工作能力。能寫清楚,意味著你已經想清楚了。
                                                                                                              2. 更有領導力。會寫,意味著你能影響更多的人,開展更大範圍的協作。
                                                                                                              3. 有證據。文章本身就是你的工作成果。
                                                                                                            • 職場上我們應該怎麼寫作,能更好地推進工作呢?我給你三個方法。
                                                                                                              • 第一個方法,叫打明牌。
                                                                                                                • 寫作裡,打明牌是最大的禮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節省了對方的時間。你只有上來就把你的行動訴求說在前面,才是真正尊重對方。
                                                                                                                • 寫工作微信,打明牌就是直接講訴求;寫通知,打明牌就是,把誰,要做什麼,寫在開頭;發郵件,打明牌就是把對方關注什麼,直接寫在郵件主題裡。
                                                                                                                • 標題的組成最好就是動作+具體的人。
                                                                                                              • 第二個方法:列步驟。
                                                                                                                • 步驟想要列好,其實對我們的要求很高。它考驗的是你分解複雜動作,化繁為簡的能力。
                                                                                                              • 第三個方法:給示範。
                                                                                                                • 有了示範模板,就把寫競聘材料這個複雜的難題變成一個簡單的填空題,就能讓所有的競聘員工按統一的標準來填寫。
                                                                                                            • 如何用寫作來推進工作,展現領導力,我給了你三個方法。分別是打明牌、列步驟和給示範。我們來總結一下。
                                                                                                              • 第一個,打明牌,就是上來就提明確的行動訴求,這樣對方才好判斷要怎麼配合你。
                                                                                                              • 第二個,列步驟,用步驟清單來引導對方的行動過程,保證動作不變形。
                                                                                                              • 第三個,給示範,給出相應的模板示範,降低對方的行動難度,一步到位。

                                                                                                                                                  星期四, 2月 17, 2022

                                                                                                                                                  NO.1686 罗胖精选丨香帅:2022年投资策略详解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h.html

                                                                                                                                                  • 歐元頹勢很難改,日本經濟低迷,日元空間也比較小,所以外幣資產主要就是美元資產。
                                                                                                                                                  • 2021年下半年,因為美國通脹持續上漲,中國出口競爭力也強,所以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目前是6.37。
                                                                                                                                                  • 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很多現實困難,增速不可能太高,大概會是保4%爭5%(5.5%)這樣溫和的數字。另外,疫情逐漸緩解會影響中國出口的增速,也會導致人民幣有貶值預期。考慮到現在6.37這個匯率水平,2022年下行的可能性要更大。
                                                                                                                                                  • 以2022年底為界限,最保守的拍的是6.6,另外拍的都在6.8左右。換句話說,2022年配置(高流動性的)美元資產可能有5%-7%的匯率收益。
                                                                                                                                                  • 以3-5年為期,人民幣匯率仍然是升值趨勢。如果世界格局不發生大變動,三五年再升值15%-20%的概率是比較大的。
                                                                                                                                                  • 2021年黃金表現非常不如人意,其原因是比特幣在這波通脹中取代了黃金的“抗通脹”地位。 2022年,美國通脹仍然會處於相對高位,“交易通脹”的邏輯仍然在,所以黃金會跟比特幣會有個此消彼長的態勢。
                                                                                                                                                  • 股票和債券是流動性最好的資產,也是相對進攻性更強的資產(黃金、外幣這都屬於防禦型資產,主要目標不是為了獲得高收益,而是規避某些特殊風險)。
                                                                                                                                                  • 從2012年開始的“新時代”,長期的核心目標是民族復興、強國、民族、民生,這些關鍵詞會始終貫穿政策的底層邏輯,所以在“穩增長”的同時,會不斷出現政策的動態調整,一旦增長壓力小點,結構轉型、共同富裕這些議題的砝碼又會加重,所以市場的波動會較大。
                                                                                                                                                  • “新比舊好,小比大好”的意思是,新經濟比舊經濟好,中小盤比大盤股要好。
                                                                                                                                                  • 就2022年來說,去年以來,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再給定我國財政政策更偏向花錢投資而不是發錢到人的方式,消費很難短時間內被提振。所以,民生消費類股票的“絕地反擊”可能還要點時間。
                                                                                                                                                  • 中證500。中證500目前估值水平在20倍左右,看上去比其他指數貴,但其歷史分位數才5%。換句話說,目前中證500幾乎處於歷史最低估值水平, 再考慮到政策上對中小高端製造業,硬科技工業的偏好和支持,這個安全邊際會高點。

                                                                                                                                                                    NO.1688 罗胖精选丨什么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0.html

                                                                                                                                                                    • 一個人怎樣算是成熟?我個人認為什麼時候一個人有明確的邊界感,什麼時候一個人就算是真正成熟了。
                                                                                                                                                                    • 成熟不是指智力和心理髮育完畢,內心世界達到穩定平衡,而是說一個人終於可以游刃有餘地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彼此之間能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
                                                                                                                                                                    • 所謂邊界不就是雙方力量的平衡點麼?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曾遇見任何阻力,一個人總是傾向於把自己的意志力擴張到極限。遭到阻力和打擊,這個人才會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已經越界,是否實質性地製造了人和人之間的不平等。
                                                                                                                                                                    • 世界極為廣大,個人極為渺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世界對於我們自己如何折騰完全抱有一種漠不關心的心態。也就是說,不管我們如何上竄下跳,世界都不會轉頭過來多看我們一眼。
                                                                                                                                                                    • 邊界意味著自我限制,無論是針對他人,還是針對世界,邊界感都是一種約束。在這種約束之下,關係會達成某種平衡。而在這種平衡之下,一個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這就是自由。不去控制別人,也不為他人所控制;不對全世界負責,也不迴避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社會責任。

                                                                                                                                                                          星期二, 2月 15, 2022

                                                                                                                                                                          無意識及有意識

                                                                                                                                                                          最近在嘗試能量缺口的飲食控制方法

                                                                                                                                                                          發覺單純拍照這個動作(每個放進口中的食物都要先拍照)

                                                                                                                                                                          就能有效將無意識地進食變成有意識的決策

                                                                                                                                                                          人大量行為都是反射性地進行

                                                                                                                                                                          而能刻意設計一個停頓,就多一份理性

                                                                                                                                                                          政治指導員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E6%8C%87%E5%AF%BC%E5%91%98

                                                                                                                                                                          政治指導員,簡稱指導員,在部分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由於以「黨指揮槍」為治軍綱領,通常在基層單位如連、中隊設立,主要負責處理共產黨的主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職位,目的是確保軍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1]

                                                                                                                                                                          政治指導員與同級的連長或中隊長等軍事(或行政)主官為同級首長,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如同中國省/市/縣區/鄉鎮的行政首長與黨委書記),擁有相同的權力,互相制衡。政治指導員是共產黨在軍隊的代表。

                                                                                                                                                                          星期一, 2月 14, 2022

                                                                                                                                                                          怎麼往"情感帳戶"裡存錢?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aYB83z6N9dqxVyP32EK7ZMvy0GQDO5

                                                                                                                                                                          • 最擅長解決問題的伴侶,其實不是最擅長溝通的伴侶,而是感情基礎最好的伴侶。
                                                                                                                                                                          • 把夫妻的感情比喻成一個賬戶,夫妻之間每一次增進感情的互動,都像是往這個賬戶裡存錢。情感賬戶裡的餘額越多,在面對壓力和衝突時能起的緩衝的作用就越大,兩人就越可能渡過難關。
                                                                                                                                                                          • 總結了三個訣竅分享給你。
                                                                                                                                                                            • 第一個訣竅,是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兩個人情感性的回應。
                                                                                                                                                                              • 什麼是情感性的回應呢?就是在回應伴侶的時候,製造一種和他在一起的感覺。
                                                                                                                                                                              • 在嬰兒和母親的依戀關係中,嬰兒會用各種方式確認母親是跟自己在一起的。比如,他會經常用目光搜索母親的目光,如果母親也看他了,他就會衝母親笑。兩人就在這樣一次互動中完成了情感的交流。如果母親沒有看他,他就會很失落,會用哭聲來吸引母親的注意。
                                                                                                                                                                              • 日常生活中,每一次情感性的回應,都會增加伴侶之間的情感聯結,也都在往伴侶的賬戶裡存錢。相反,每一次錯失回應或者拒絕回應,都是在虧錢。
                                                                                                                                                                              •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雪莉·蓋博(Shelly Gable)根據回應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把回應分成了四種。
                                                                                                                                                                                • 第一種,是積極主動的回應。
                                                                                                                                                                                • 第二種,是積極被動的回應。
                                                                                                                                                                                • 第三種,是消極主動的回應。
                                                                                                                                                                                • 第四種,是消極被動的回應。
                                                                                                                                                                                • 用情感賬戶的理論來理解,前兩種回應是攢錢,這樣的溝通能夠讓愛豐盛起來。而後兩種回應,則是虧錢。
                                                                                                                                                                            • 第二個訣竅,是強化共同記憶。
                                                                                                                                                                              •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也感覺疲憊,你也可以和伴侶一起翻翻老照片,念念以前的情書、聽聽老歌,一起回憶過去經歷的那些難的事。也許慢慢地,你就會知道來時的路,並知道接下來要往哪裡走。
                                                                                                                                                                            • 第三個訣竅,是向對方表達認可和讚賞。
                                                                                                                                                                              • 如果你了解依戀理論,就會知道,這些認可和感激,並不是操縱對方的手段,更不是假浪漫。甜言蜜語之所以甜蜜,是因為它契合了人對依戀的需要。
                                                                                                                                                                              • 愛的語言在不停重複的、人總是聽不夠的話,其實都是同一句:“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愛你,珍惜你,很想和你在一起。”

                                                                                                                                                                                                          時間

                                                                                                                                                                                                          有錢人特別省錢,是因為一塊錢對於有錢人而言,複利加乘下去是高的...

                                                                                                                                                                                                          例如8%年投資報酬,1塊錢20年後就等於5塊錢

                                                                                                                                                                                                          同樣的,時間的價值對於每個人的涵義不同

                                                                                                                                                                                                          珍惜時間的運用,不代表不在乎甚麼,而是時間可以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星期六, 2月 12, 2022

                                                                                                                                                                                                          如何打開科學減肥的能量缺口?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W32axR8enbzBJ9pPrlVkDEgM6ApPl9

                                                                                                                                                                                                          • 最近十年來,權威的減肥指南都在逐漸拋棄這種固定能量的做法,而改為打造能量缺口這種更有效、更健康的方法。也就是說,只要在飲食上形成了能量缺口,讓每天攝入的能量小於消耗的,出去的水多於進來的,人的體重就會慢慢下降。
                                                                                                                                                                                                          • 究竟多大的能量缺口能減肥呢?醫學的結論是500-750大卡,低於或高於這個範圍都不行。
                                                                                                                                                                                                          • 你的體重指數BMI越小,就可以讓能量缺口越接近500大卡;BMI越大或者最近體重還有所上升,就得越接近750大卡。
                                                                                                                                                                                                          • 怎麼實現這個能量缺口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吃,直接比現在每天少吃500-750大卡的食物,能量缺口就出來了。 500大卡是多少呢?大概也就是一包100克的薯片的能量。
                                                                                                                                                                                                          • 餓,不代表你缺少能量。所以不用擔心,按剛才說的能量缺口吃就行了。
                                                                                                                                                                                                          • 把自己一天內吃的全部食物做個記錄。這在醫學上叫作“營養日記”。不過這個日記不用你寫,拍照就好。這樣的任務,在開始減肥前做三次就行。一天選在工作日,一天選在周末,還有一天選在出差、聚會、倒夜班這樣的特殊日子。三天正常吃,全部記錄下來。
                                                                                                                                                                                                          • 做完營養日記,就來到了第三步——把每天的照片全部翻出來,從裡面減掉500-750大卡熱量的食物。
                                                                                                                                                                                                          • 具體操作起來,可以先減夜宵,再減含糖飲料,然後再減零食,如果加起來還不夠設定好的能量缺口,那就要去減正餐。合計減到500-750大卡就停下來。
                                                                                                                                                                                                          • 把這三天剩下的食物照片看清楚、記下來。以後按這麼吃就行了。久而久之,每天的能量缺口穩定,體重也就慢慢降下來了。
                                                                                                                                                                                                          • 按照500-750大卡的能量缺口,你的體重應該每週會穩定下降0.5-1kg。
                                                                                                                                                                                                          • 如果沒瘦這麼多,要么是減的能量不夠,要么就是隨著體重下降,你身體的消耗越來越小,能量缺口不存在了,也就是進入了減肥的平台期。這時候,重複剛才說的步驟二和步驟三,再調整一次看看。
                                                                                                                                                                                                          • 總結一下飲食調整的小建議:
                                                                                                                                                                                                            1. 減肥,就是要打造能量缺口。
                                                                                                                                                                                                            2. 每天比現在少吃500-750大卡,慢慢就會瘦下來。
                                                                                                                                                                                                            3. 打造能量缺口需三步:第一,學會看食物標籤;第二,飲食拍照;第三,進食量至少減500大卡。
                                                                                                                                                                                                            4. 減肥一段時間後,要重複打造能量缺口的三個步驟,解決減肥平台期問題。

                                                                                                                                                                                                          NO.1682 怎样激发员工的动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9.html

                                                                                                                                                                                                          • 工作動機弱化主要原因就是意義感不強。
                                                                                                                                                                                                          • 在一家組織內,工齡3~5年的人,是這家組織士氣最低的。
                                                                                                                                                                                                          • Linker要想製造意義感,主要有兩個路徑,叫儀式故事
                                                                                                                                                                                                          • 那什麼叫儀式?我給你一個最標準的儀式的定義,叫重複的、公式化的行動流程。
                                                                                                                                                                                                          • 對於儀式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就倆字,叫重複。積極點說,叫堅持。
                                                                                                                                                                                                          • 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電視台是有意義的。一家公司能上電視,和能上網絡,那是不一樣的意義。電視台播放意味著這個事兒很正規。
                                                                                                                                                                                                          • 儀式就是讓你通過一個流程、一個可參與的活動,和一個更大的東西建立連接,讓你感受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讓你覺得自己跟更大的事情聯繫在一起。
                                                                                                                                                                                                          • 意義感本身來自連接感,就是我能夠把每天做的事情和一個更大的事連接起來,才能找到意義感。
                                                                                                                                                                                                          • 發粽子是一個小福利,但是你要知道,這個福利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福利背後的意義感。
                                                                                                                                                                                                          • 故事的目的是什麼?故事的目的是經營認同感。
                                                                                                                                                                                                          • 管理者不會講故事約等於不會說人話,就是你沒辦法把你的理想翻譯給別人,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 領導就是要告訴你的下屬,我們這個團隊很重要,我們這個團隊是有歷史的,我們團隊是出人才的,我們這個團隊是有奔頭的,你要把這個信息傳遞出去。
                                                                                                                                                                                                          •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的認同感主要是來自兩個東西:一個叫歸屬感,一個叫分離感
                                                                                                                                                                                                          • 什麼叫歸屬感?歸屬感就是我是你的一部分。什麼叫分離感?雖然我是你的一部分,但我是獨立的。請注意,這兩個東西共同構成了認同感。
                                                                                                                                                                                                          • 為什麼講犯錯誤的故事?講我們創始人的負面案例,會讓每個人覺得有一種優越感。
                                                                                                                                                                                                          • 每個人看到老闆犯錯都非常開心,他有一種分離感,感覺我比你高明,我可以置身事外去看你們犯過的錯誤。所以第一天我們就會給他獨立觀察的感受。
                                                                                                                                                                                                          • 麥肯錫講校友故事,要營造的是“麥肯錫是最好的職業生涯的起點”“麥肯錫是最好的一站”,這裡有歸屬感。

                                                                                                                                                                                                                                        星期一, 2月 07, 2022

                                                                                                                                                                                                                                        NO.1680 新年这一天,把自己视作船长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Tj.html

                                                                                                                                                                                                                                        • 人在一年中有兩個日子值得安安靜靜坐下來思考一番人生,一個是生日,而另一個則是新年。
                                                                                                                                                                                                                                        • 生日感覺上更適合總結過去一歲,而新年更適合去展望未來一年。
                                                                                                                                                                                                                                        • 暫且把期待放在一邊,回頭去看一下剛剛過去的這一年。那裡並不是只有消失的日子,不快的回憶,以及讓人想要盡快忘記的挫敗。事實上,那裡是一整座寶藏,蘊藏著通往未來所有的種子。
                                                                                                                                                                                                                                        • 從未憑空發明出什麼事情,憑空進入過什麼人生經歷。所有我此刻正在投入和體驗的事情,在遙遠的過去都能找到對應的種子。
                                                                                                                                                                                                                                        • 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人的感受可能是片段式的,但是生命和人生卻如同河流一般連續不斷。如果我們想要知道下游的風景,最好的辦法是回過頭去回望上游,那裡有所有的種子和線索。
                                                                                                                                                                                                                                        • 唯有那些你不賺錢還願意堅持去做的事情,在你自己內心中擁有著真實的重量和價值,這意味著在未來你依然不會輕易放棄。
                                                                                                                                                                                                                                        • 什麼是真正屬於你的,什麼是你真正在意的,需要時間來作為檢驗。
                                                                                                                                                                                                                                        • 人人都是表演家。有人需要表演給人看,有人需要表演自己被打動。但是一個人的腳是無法參與表演的,他的腳會流露出內心真實想法。
                                                                                                                                                                                                                                        • 人們成功或者失敗不單純是運氣或者技巧的問題,而在於究竟是接受現實並且善加利用,還是重複一百次錯誤的做法卻希望下一次能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 在新年這一天,通過回望過去,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真正深具熱情並且能夠長期堅持的事,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人和相對應的情感,理解什麼才能真正幫助自己有所成就
                                                                                                                                                                                                                                        • 所有過去一年裡自己所做的事情中,一定有什麼事情不隨時間地點變化,它們就像是你人生的背景音樂。在它們背後一定也會有特別的緣由,由此產生出了看不見的道路,指引你前往特定的方向。說它是使命也好,說它是命運也罷,它就是那麼一種存在,讓人和人的人生道路分開,讓不同的人抵達不同的地方。
                                                                                                                                                                                                                                        • 在新年這一天,不妨把自己視為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長,需要回望過去找到那些真正在支撐自己前行的東西,你得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船,你的船用什麼做動力,以及什麼讓你的船得以持續航行。如果你的確知道,那麼你就不是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上漂流,而是從一個港口駛向另一個港口。

                                                                                                                                                                                                                                                            星期日, 2月 06, 2022

                                                                                                                                                                                                                                                            笑的科學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5Yejy8dqoQD9JoQ5QlKR1r0xpgmWk3

                                                                                                                                                                                                                                                            • 亞里士多德說:「人類是唯一會笑的物種,在嬰兒還沒發出第一聲咯咯笑之前,他們還沒有靈魂。
                                                                                                                                                                                                                                                            • 人類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會笑了,我們還沒有學會說話,就已經能被逗樂。笑這件事情在我們身上顯得如此理所應當。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笑這件事兒就顯得有點奇怪了。
                                                                                                                                                                                                                                                            • 有科學家做過統計,我們平均每天會笑十五到二十次。
                                                                                                                                                                                                                                                            • 網上曾經流行一句話叫「會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但是按咱們剛才的想像,會笑的原始人應該早被自然法則淘汰了,為什麼人類還要演化出笑的功能來呢?
                                                                                                                                                                                                                                                            • 要想理解笑對於人類的意義,我們必須了解兩件事,一個是人類的生存環境,一個是大腦的工作機制。
                                                                                                                                                                                                                                                            • 地球上的生物可以被分成兩類,一類叫固守陣地型,一類叫四處游擊型。
                                                                                                                                                                                                                                                            • 人類走了另一條路,成為典型的四處游擊型生物。別說是從一棵樹挪到另一棵樹,就算是從赤道挪到北極,人類也能頑強地生存下來。
                                                                                                                                                                                                                                                            • 人類天然是不願意主動思考的。因為大腦是身體上最耗能的器官。我們的大腦只佔全身重量的 7%,但是卻會消耗全身 20% 到 25% 的能量。
                                                                                                                                                                                                                                                            • 人類別出心裁,另外建立了一套獎勵機制,每一次啟動大腦這台超級計算機,如果能解決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知識,我們都會自己給自己一份獎勵。這個獎品,叫多巴胺。
                                                                                                                                                                                                                                                            • 幽默就是大腦進化出的一種愉悅製造系統。幽默對心理產生的效應對於每個人是一樣的,都是多巴胺湧進大腦,使我們感覺喜悅。那什麼時候會產生多巴胺呢?就是我們面對問題找到解答的時候,還有了解世界產生新知的時候。
                                                                                                                                                                                                                                                            • 幽默對於人類的第一個意義,幽默是我們給自己的獎勵,讓我們更願意動用大腦去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 大腦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有一個最終的「最高法院」來決定我們的言行。大腦更像是一個吵吵鬧鬧的議會,無數個神經元發出的電信號,就像是無數個議員,每個人都在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我們大腦最終做出的決定,是各種概念彼此競爭之後的結果,簡單來說,就像是議員們吵架吵出來的。
                                                                                                                                                                                                                                                            • 如果人腦像電腦一樣的話,面對沖突的信息無法處理,很有可能就死機了。但是人腦不會,當我們同時面對兩種甚至更多不協調的概念時,如果實在解決不了,最後的處理方式,就是笑。
                                                                                                                                                                                                                                                            • 幽默對人類的第二重意義。幽默是我們面對內在衝突時,一種自我解脫的方式。
                                                                                                                                                                                                                                                            • 幽默對於人類有兩重意義,它既是一種獎勵機制,讓我們樂於思考,樂於獲得新知;同時幽默也是一種保護機制,如果我們思考的能力不足,陷入到衝突或者模棱兩可的情境,最後的處理方式就是笑,這樣我們的大腦才不會死機。
                                                                                                                                                                                                                                                            • 不管是在前邊引導還是在後邊保護,幽默都是為了思考服務的。可以說,人類學會了笑,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思考。
                                                                                                                                                                                                                                                            • 幽默手段,大多都是向著兩個方向努力,一個是創造新知,一個是認知衝突
                                                                                                                                                                                                                                                            • 好的幽默,往往都是前邊有認知衝突,讓人有些疑惑,後邊有解決方案,讓人開懷大笑。
                                                                                                                                                                                                                                                            • 幽默的類型大致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製造新知,第二類是認知衝突,第三類是把兩種手段結合起來,先創造認知衝突,再拿出一種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
                                                                                                                                                                                                                                                            • 人類進化出幽默的機制,就是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思考,所以,你可以把幽默當作思維的鍛煉,幽默能增進健康、幫助我們和他人相處更加融洽,甚至會讓人更聰明。就像是體能鍛煉能讓我們的身體維持良好的狀態一樣。
                                                                                                                                                                                                                                                            • 三條建議,你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快樂
                                                                                                                                                                                                                                                              • 第一條建議,就是要區分「正向幽默」和「負向幽默」。
                                                                                                                                                                                                                                                              • 第二條建議,你可以把幽默當作一種保護機制,不論是身體的疼痛,還是內心的焦慮,都可以用幽默來緩解。
                                                                                                                                                                                                                                                              • 第三條建議,你可以把笑當作一種有氧運動。
                                                                                                                                                                                                                                                                • 笑還可以消耗能量,大笑一百次,人體消耗的卡路里,大約相當於騎10到15分鐘的自行車。

                                                                                                                                                                                                                                                                                                          星期六, 2月 05, 2022

                                                                                                                                                                                                                                                                                                          成功者口頭禪

                                                                                                                                                                                                                                                                                                          https://tw.news.yahoo.com/%E5%BE%9E%E5%8F%A3%E9%A0%AD%E7%A6%AA%E5%AD%B8%E6%88%90%E5%8A%9F%E8%80%85%E6%80%9D%E7%B6%AD%E3%80%8B%E8%B2%9D%E4%BD%90%E6%96%AF%E3%80%81%E5%B8%83%E8%98%AD%E6%A3%AE%E9%83%BD%E8%AA%AA%E4%BB%80%E9%BA%BC%EF%BC%9F-230045724.html

                                                                                                                                                                                                                                                                                                          • 齋藤一人
                                                                                                                                                                                                                                                                                                            • 「我真幸福啊」
                                                                                                                                                                                                                                                                                                            • 「只要去做,沒有做不到的事」
                                                                                                                                                                                                                                                                                                            • 「我真富足啊」
                                                                                                                                                                                                                                                                                                          • 貝佐斯
                                                                                                                                                                                                                                                                                                            • 「看到空椅子了嗎?」
                                                                                                                                                                                                                                                                                                            • 「Why Not?」
                                                                                                                                                                                                                                                                                                          • 布蘭森
                                                                                                                                                                                                                                                                                                            • 「去他的,做就對了!」(Screw it, Let's do it!)
                                                                                                                                                                                                                                                                                                          • 馬克佐伯格
                                                                                                                                                                                                                                                                                                            • 「完成比完美更好」(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 「程式碼勝於雄辯」
                                                                                                                                                                                                                                                                                                          • 賈伯斯
                                                                                                                                                                                                                                                                                                            • 「還有一件事……。」(But there's one more thing.)

                                                                                                                                                                                                                                                                                                          理財方法・有錢人省錢之道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132249/%E7%90%86%E8%B2%A1%E6%96%B9%E6%B3%95-%E6%9C%89%E9%8C%A2%E4%BA%BA%E7%9C%81%E9%8C%A2%E4%B9%8B%E9%81%93-%E7%AF%80%E5%84%89-%E6%85%B3%E9%8C%A2-%E6%9D%8E%E5%98%89%E8%AA%A0-%E6%AF%8F%E4%B8%80%E8%9A%8A%E9%83%BD%E8%A6%81%E4%BD%BF%E5%BE%97%E6%9C%89%E5%83%B9%E5%80%BC-%E4%B8%8D%E7%9C%8Bnetflix-%E4%B8%8D%E5%A4%9A%E6%96%BC%E4%B8%80%E5%BC%B5%E4%BF%A1%E7%94%A8%E5%8D%A1-%E4%B8%8D%E8%B2%B7starbucks/

                                                                                                                                                                                                                                                                                                          • 理財方法1. 不會衝動購物
                                                                                                                                                                                                                                                                                                          • 理財方法2. 不會把遺產留給後代
                                                                                                                                                                                                                                                                                                          • 理財方法3. 不會購買電影、電視頻道及電玩
                                                                                                                                                                                                                                                                                                          • 理財方法4. 不會購買過份昂貴的住所
                                                                                                                                                                                                                                                                                                          • 理財方法5. 不會申請多信用卡
                                                                                                                                                                                                                                                                                                          • 理財方法6. 不會繳滯納金
                                                                                                                                                                                                                                                                                                          • 理財方法7. 不購買不具長遠價值的東西
                                                                                                                                                                                                                                                                                                          • 理財方法8. 不會買精品咖啡
                                                                                                                                                                                                                                                                                                          • 理財方法9. 不會賭博
                                                                                                                                                                                                                                                                                                          • 理財方法10. 不會退休
                                                                                                                                                                                                                                                                                                          • 理財方法11. 只買便宜早餐
                                                                                                                                                                                                                                                                                                          • 理財方法12. 自制慳錢方法

                                                                                                                                                                                                                                                                                                          十種理財方法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131967/%E7%90%86%E8%B2%A1%E6%96%B9%E6%B3%95-%E6%8A%95%E8%B3%87%E8%87%AA%E5%B7%B1-%E5%A4%9A%E5%8E%BB%E6%97%85%E8%A1%8C-30%E6%AD%B2%E5%89%8D%E5%81%9A%E4%BA%86%E6%89%8D%E4%B8%8D%E5%BE%8C%E6%82%94%E7%9A%8410%E4%BB%B6%E4%BA%8B/

                                                                                                                                                                                                                                                                                                          • 理財方法1|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從語言中學習世界
                                                                                                                                                                                                                                                                                                          • 理財方法2|Tesla CEO 馬斯克:吸引頂尖人才與你共事
                                                                                                                                                                                                                                                                                                          • 理財方法3|30歲前要勇於冒險追夢
                                                                                                                                                                                                                                                                                                          • 理財方法4|KX Group創辦人兼CEO 亞倫史密斯:去全世界旅遊
                                                                                                                                                                                                                                                                                                          • 理財方法5|「股神」巴菲特:學會投資自己
                                                                                                                                                                                                                                                                                                          • 理財方法6|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多閱讀
                                                                                                                                                                                                                                                                                                          • 理財方法7|認識能幫助你成長的朋友
                                                                                                                                                                                                                                                                                                          • 理財方法8|澳洲成功企業家Jo Burston:懷抱學習的渴望
                                                                                                                                                                                                                                                                                                          • 理財方法9|學會開源節流
                                                                                                                                                                                                                                                                                                          • 理財方法10|Milan Direct聯合創辦人及CEO Dean Ramler:學習做得更多、更廣

                                                                                                                                                                                                                                                                                                          歷年巴菲特股東信,有哪些名言?

                                                                                                                                                                                                                                                                                                          https://www.stockfeel.com.tw/%E6%8A%95%E8%B3%87%E5%A4%A7%E5%B8%AB-%E5%B7%B4%E8%8F%B2%E7%89%B9-%E8%82%A1%E6%9D%B1%E4%BF%A1/

                                                                                                                                                                                                                                                                                                          1. 成為一家好公司的非控股股東遠比 100% 控股一家邊緣公司更有利可圖、更享受、而且工作量小得多。
                                                                                                                                                                                                                                                                                                          2. 我們寧願擁有天然鑽石的一小部分,也不要有 100% 的人工鑽石。
                                                                                                                                                                                                                                                                                                          3. 在經過多次慘痛的教訓之後,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所謂有 「轉機」(Turn-arounds)的公司,最後少有成功的案例,所以與其把時間與精力花在購買廉價的爛公司上,還不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一些體質好的企業。
                                                                                                                                                                                                                                                                                                          4. 我們的目標是以合理的價格買到績優的企業,而不是以便宜的價格買進平庸的公司,查理跟我發現,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
                                                                                                                                                                                                                                                                                                          5. 若你以很低的價格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應該很容易有機會以不錯的獲利出脫了結,雖然長期而言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可能很糟糕,我將這種投資方法稱之為「煙屁股」投資法,在路邊隨地可見的香煙頭撿起來可能讓你吸一口,解一解煙癮,但對於癮君子來說,也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
                                                                                                                                                                                                                                                                                                          6. 不過除非你是清算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公司實在是屬於傻瓜行徑。
                                                                                                                                                                                                                                                                                                            1. 第一,長期而言,原來看起來划算的價格到最後可能一點都不值得;在經營艱困的企業中,通常一個問題才剛解決不久,另外一個問題就又接踵而來,廚房裡的蟑螂絕對不會只有你看到的那一隻而已;
                                                                                                                                                                                                                                                                                                            2. 第二,先前的價差優勢很快地就會被企業不佳的績效所侵蝕。
                                                                                                                                                                                                                                                                                                          7. 時間雖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卻是爛公司最大的敵人。
                                                                                                                                                                                                                                                                                                          8. 查理和我希望波克夏是一個多元化集團,各業務良好運轉、擁有優秀的管理者,而波克夏本身是否完全控制這些業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
                                                                                                                                                                                                                                                                                                          9. 當你遇到一艘總是會漏水的破船,與其不斷白費力氣去補破洞,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換條好船之上。
                                                                                                                                                                                                                                                                                                          10. 大部份的經營階層很明顯的過度沉浸於小時候所聽到的,一個變成蟾蜍的王子因美麗的公主深深一吻而被救的童話故事,而認為只要被他們優異的管理能力一吻,被併購的公司便能脫胎換骨。
                                                                                                                                                                                                                                                                                                          11. 如此的樂觀是必要的,否則公司的股東怎麼會甘心以二倍的價錢買下那家好公司,而非以一倍的價格自己從市場上買進。換言之,投資人永遠可以以蟾蜍的價格買到蟾蜍,而若投資人願意用雙倍的代價資助公主去親吻蟾蜍的話,最好保佑奇蹟會發生,許多公主依然堅信她們的吻有使蟾蜍變成王子的魔力,即使在她的後院早已養滿了一大堆的蟾蜍。
                                                                                                                                                                                                                                                                                                          12. 如果一個生意,依賴一個超級巨星才能產生好成效,那這個生意本身不會被認為是個好生意。
                                                                                                                                                                                                                                                                                                          13.  當一個績效卓著的經理人遇到一家惡名昭彰的企業,通常會是後者佔上風。
                                                                                                                                                                                                                                                                                                          14. 賣方是否在意公司將來的歸屬其實相當重要,我們喜愛與那些鍾愛公司,而不只是斤斤計較出售公司能夠得到多少錢的人往來。
                                                                                                                                                                                                                                                                                                          15.  當一家公司的老闆只一昧地想要賣一個好價錢,但卻一點都不關心公司賣掉後的下場,那麼你馬上就會了解為什麼他會急著想要賣公司的原因。
                                                                                                                                                                                                                                                                                                          16. 面對多頭的行情,大家一定要避免成為一隻呱呱大叫的驕傲鴨子,以為是自己高超的泳技讓他衝上了天,殊不知面對狂風巨浪,小心的鴨子反而會謹慎地看看大浪過後,其它池塘里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
                                                                                                                                                                                                                                                                                                          17. 只有在退潮的時候,你才能看出哪些人在裸泳。
                                                                                                                                                                                                                                                                                                          18. 投資與投機之間永遠是一線之隔,尤其是當所有市場的參與者都沉浸在歡愉的氣氛當中時更是如此,再也沒有比大筆不勞而獲的金錢更讓人失去理性,在經歷過這類經驗之後,再正常的人也會像參加舞會的灰姑娘一樣被沖昏了頭;他們明知在舞會中多待一會,也就是繼續將大筆的資金投入到投機的活動之上,南瓜馬車與老鼠駕駛現出原形的機率就越高,但他們還是捨不得錯過這場盛大舞會的任何一分鐘,所有人都打算繼續待到最後一刻才離開,但問題是這場舞會中的時鐘根本就沒有指針!
                                                                                                                                                                                                                                                                                                          19. 毫無疑問,有些人通過借錢投資成為巨富,但此類操作同樣可能使你一貧如洗。
                                                                                                                                                                                                                                                                                                          20. 槓桿,操作成功的時候,收益就成倍放大,配偶覺得你很聰明,鄰居也艷羨不已。但它會使人上癮,一旦你從中獲益,就很難回到謹慎行事的老路上去。而我們在三年級都學到,不管多大的數字一旦乘以 0 都會化為烏有。歷史表明,無論操作者多麼聰明,金融槓桿都很可能帶來「0」。
                                                                                                                                                                                                                                                                                                          21. 信貸就像氧氣,供應充沛時,人們甚至不會加以注意。而一旦氧氣或信貸緊缺,那就成了頭等危機。
                                                                                                                                                                                                                                                                                                          22. 不要問理髮師你是不是該理髮了。
                                                                                                                                                                                                                                                                                                          23. 我寧願接受因為過度保守而招致的懲罰,而不願因為相信樹木將長至天空外這樣的「新時代」哲學觀點而造成的錯誤結果。後者的錯誤將可能給資本帶來的永久性損失。
                                                                                                                                                                                                                                                                                                          24. 日子久了,我們總會碰到好時候和壞時候,投資並不因為好時候非常熱情或者壞時候非常沮喪而有所得。就像打高爾夫球一樣,重要的是以低於標準桿數的成績去打贏某個球道。
                                                                                                                                                                                                                                                                                                          25. 商業活動和跳水比賽不一樣,並不是你選擇越難的項目得分就越高。
                                                                                                                                                                                                                                                                                                          26. 我們專挑那種一尺的低欄,而避免碰到七尺的跳高。
                                                                                                                                                                                                                                                                                                          27. 投資就像是打棒球一樣,想要得分大家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到場上,而不是緊盯著計分板。
                                                                                                                                                                                                                                                                                                          28. 我在購買小公司方面犯錯更多。查理很早之前就告訴過我,「如果有些事根本就不值得做,也不值得把它做好」。
                                                                                                                                                                                                                                                                                                          29. 蒙格和我喜歡引用本·富蘭克林的名言:「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治療」(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但有時無論如何治療也無法治癒過去的錯誤。
                                                                                                                                                                                                                                                                                                          30.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買入時機的選擇都要優於我們對於賣出時機的選擇。我們並不指望能夠賺到可能賺到的每一分錢,我們將十分滿足於以很低的價格買入,然後在該證券的價格能夠大概正確地反映其價值時(意味著這對於一個私人持有人將是一個較為合理的價格)將他賣出。
                                                                                                                                                                                                                                                                                                          31. 我們從事的生意的特點是,長期而言我不會讓你們任何人失望,但是短期我則有可能讓你們忍受負面的結果。
                                                                                                                                                                                                                                                                                                          32. 當我們買入或者賣出股票的時候,我們心想的並不是市場將會怎麼樣,而是公司將會怎麼樣。
                                                                                                                                                                                                                                                                                                          33. 當我們在評斷一家公司的企業價值時,我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我有足夠的資,金與人才時,我願不願意和這家公司競爭」。
                                                                                                                                                                                                                                                                                                          34. 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有一道「護城河」來保護投資獲得很好的回報。但資本主義的「動力學」使得,任何能賺去高額回報的生意「城堡」,都會受到競爭者重複不斷的攻擊。因此,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才是企業獲得持續成功的根本。
                                                                                                                                                                                                                                                                                                          35. 我們總是想在短期內賺到更多的錢,但當短期與長期目標衝突時,加寬護城河應該優先,加以考慮。
                                                                                                                                                                                                                                                                                                          36. 充分運用現有產業地位,或是專注在單一領導的產品品牌之上通常是創造企業暴利的不二法門。
                                                                                                                                                                                                                                                                                                          37. 巨大的機會是很少發生的。當天上掉金子的時候,應該拿桶去接,而不是管子。
                                                                                                                                                                                                                                                                                                          38. 我們要做的事很簡單,當眾人都很貪心大作時,盡量試著讓自己覺得害怕;反之當眾人感到害怕時,盡量讓自己貪心一點。
                                                                                                                                                                                                                                                                                                          39. 我們通常都是利用某些歷史事件發生,悲觀氣氛到達頂點時,找到最好的進場機會,恐懼雖然是盲從者的敵人,但卻是基本面信徒的好朋友。
                                                                                                                                                                                                                                                                                                          40. 所謂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劇烈的變動通常不會有特別好的績效,當然這與大部分的投資人認為的剛好相反,大家通常將最高的本益比給予那些擅長畫大餅的企業,這些美好的遠景會讓投資人不顧現實經營的情況,而一昧幻想未來可能的獲利美夢,對於這種愛做夢的投資人來說,任何路邊的野花,都會比鄰家的女孩來的具吸引力,不管後者是如何賢慧。
                                                                                                                                                                                                                                                                                                          41. 一家公司若是為了改變而改變,反而可能增加犯錯的機會,講的更深入一點,在一塊動盪不安的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而具有這樣穩定特質的企業卻是持續創造高獲利的關鍵。
                                                                                                                                                                                                                                                                                                          42. 我們打盹時賺的錢比起醒著時多很多。
                                                                                                                                                                                                                                                                                                          43. 除了法律要求之外,查理和我都覺得,我們對波克夏的眾多個人股東負有特殊義務。一些個人經歷可能會幫助你理解我們的這種不尋常的感情,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
                                                                                                                                                                                                                                                                                                          44. 加入我們企業的人只是相信,我們會像對待自己的錢一樣對待他們的錢。這些人——無論是憑直覺還是依靠朋友的建議——正確地得出了結論:查理和我對永久性的資本損失極為反感,除非我們預期能把他們的錢運作得相當好,否則,我們不會接受他們的錢。
                                                                                                                                                                                                                                                                                                          45. 波克夏不同尋常的、高價值的散戶群體可能會增加你對我們不願討好華爾街分析師和機構投資者的理解。我們已經有了我們想要的投資者,總體而言,我們不認為他們會被替換掉。
                                                                                                                                                                                                                                                                                                          46. 波克夏擁有的席位有限——也就是流通股。我們非常喜歡已經佔領了它們的人。當然,「合夥人」也會發生一些變動。不過,查理和我都不希望這會太嚴重。畢竟,誰會尋求朋友、鄰居或婚姻的快速轉變呢?
                                                                                                                                                                                                                                                                                                          47. 當波克夏有空位的時候——我們希望這樣的空位很少——我們希望那些了解並渴望我們所提供的服務的新來者能佔據這些空位。經過幾十年的管理,查理和我仍然無法保證結果。然而,我們可以,也一定會保證將你們視為合作夥伴。我們的後繼者也將如此。
                                                                                                                                                                                                                                                                                                          48. 取得超越 40% 的報酬率的年份絕對是稀有的。任何相信我們能夠繼續取得這樣高的報酬率的人都不適合成為我們的股東。

                                                                                                                                                                                                                                                                                                                                                                                                                                                                                                    財富的未來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BQe6EGjvO7zRKZqjqmXnDrkMLPgAp9

                                                                                                                                                                                                                                                                                                                                                                                                                                                                                                    • 在未來的經濟社會裡,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
                                                                                                                                                                                                                                                                                                                                                                                                                                                                                                    • 當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的兩大變化趨勢,
                                                                                                                                                                                                                                                                                                                                                                                                                                                                                                      • 一是從中心化到分散化
                                                                                                                                                                                                                                                                                                                                                                                                                                                                                                      • 二是金錢與價值逐漸背離
                                                                                                                                                                                                                                                                                                                                                                                                                                                                                                    • 中心化的系統,最大的特徵就是存在一個中心節點,這個系統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向這個中心節點集中的。
                                                                                                                                                                                                                                                                                                                                                                                                                                                                                                    • 我們之所以需要這樣中心化的系統,是因為,中心節點能夠通過掌握信息來管控全局,一旦系統中哪裡出現問題,就可以快速應對。在一個信息流通不暢的環境中,讓一個中心節點掌握最全面的信息,是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種系統結構。
                                                                                                                                                                                                                                                                                                                                                                                                                                                                                                    • 互聯網的普及,讓信息流通速度越來越快,整個社會中的信息透明度越來越高,每個個體所能掌握到的信息越來越充分。這就使得,很多時候不需要中心節點的幫助,個體之間就能夠自發地進行資源交換與調配,有時甚至比存在中心節點時的效率更高。
                                                                                                                                                                                                                                                                                                                                                                                                                                                                                                    • 由於個體之間的信息隔閡在逐漸瓦解,個體之間的連接變得更加密切、高效,每個個體便擁有了能夠直接交換、調配資源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原本中心節點所擁有的權力逐漸分散到了網絡中的個體手中,這便是“分散化”的本質。
                                                                                                                                                                                                                                                                                                                                                                                                                                                                                                    • 金錢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帶著一個固有的內在功能,那就是作為各種事物價值的衡量尺度。
                                                                                                                                                                                                                                                                                                                                                                                                                                                                                                    • 近些年,市場裡的錢越來越多了,而相比之下,有價值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
                                                                                                                                                                                                                                                                                                                                                                                                                                                                                                    • 市場中的資金越來越多,與之相對的是,好的投資項目變得越來越稀缺,資本在全球範圍內搜尋著有價值的投資標的、瘋狂追逐那些他們認為優質的資產。
                                                                                                                                                                                                                                                                                                                                                                                                                                                                                                    • 在過去,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實用性價值。對物品來說,就是一個東西的實用性功能;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一個人在物質層面能創造多大的產出。這種價值比較容易用金錢來衡量。
                                                                                                                                                                                                                                                                                                                                                                                                                                                                                                    • 隨著人類社會富裕起來,物質層面逐漸接近飽和,實用性價值的重要性便逐漸減弱;與此同時,有兩種在過去經常被忽視的價值類型,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一種是社會價值。對於組織而言,社會價值指的是它為了促進社會發展所貢獻的價值。
                                                                                                                                                                                                                                                                                                                                                                                                                                                                                                      • 一種價值叫內含價值,指的是跟人們的精神和心理相關的價值。比如,像興奮、感動、喜愛、開心等一系列感受,雖然並沒有什麼實用性,但對於我們的內心來說,卻是有價值的。
                                                                                                                                                                                                                                                                                                                                                                                                                                                                                                    • 在這樣的變化趨勢下,人們漸漸地由“金錢主義”走向了“價值主義”。也就是,由關注金錢本身,轉為關注金錢背後的價值根源;並且,這裡說的價值,不僅包括實用性價值,更包括社會價值內含價值
                                                                                                                                                                                                                                                                                                                                                                                                                                                                                                    • 在當下,將個人價值轉換成收益的環境正在不斷健全,你的個人價值能夠更容易地換成金錢。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提醒我們,在未來,個人收入來源可以不再依賴於單獨的某一家公司,對於真正有價值的人來說,公司只是發揮自我價值的多個渠道之一。
                                                                                                                                                                                                                                                                                                                                                                                                                                                                                                    • 在未來,把握財富的關鍵便是——“個人價值”。這裡說的個人價值,既包括技能、經驗等實用性價值,也包括情緒、好感等內含價值,以及信用、人脈、奉獻等社會價值。
                                                                                                                                                                                                                                                                                                                                                                                                                                                                                                    • 未來,我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價值和內含價值。在當下,關心這兩類價值的更多還是企業,比如我們經常能聽到,企業經營中要注重市場形象、社會責任、信用積累;營銷推廣中要注重品牌的IP價值、產品的情緒價值、廣告的娛樂價值,等等。但是在未來,個人層面也必須要重視這些價值的建設。
                                                                                                                                                                                                                                                                                                                                                                                                                                                                                                    • 作為個人,想要提升社會價值,除了創業或者參加非營利性組織以外,更具有普適性的辦法是,先定義你的社會願景,然後加入與你心中的願景相匹配的公司。也就是,把個人層面的社會價值,與公司層面的社會價值結合起來,讓個人價值跟隨公司價值一起成長。
                                                                                                                                                                                                                                                                                                                                                                                                                                                                                                    • 針對如何提升內含價值,作者認為,關鍵在於找到我們自己熱愛的事業,把工作的動力從“賺錢”變成“熱愛”。
                                                                                                                                                                                                                                                                                                                                                                                                                                                                                                    • 內含價值是一種無法靠欺騙獲取的價值,如果你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就更無法從精神或心理層面去感染他人;從本質上來說,內含價值的增長邏輯其實是“用微光吸引微光”,也就是說,你只有先點燃自己心裡的火苗,才能吸引更多的火苗向你聚攏;只有先提升你對自己的內含價值,才能提升你在市場上的內含價值。
                                                                                                                                                                                                                                                                                                                                                                                                                                                                                                    • 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否能提升個人價值呢?最直接的方法是,想像一下從這份工作離職時的自己,把他跟現在的自己進行比較,從實用價值、社會價值、內含價值這三個維度衡量一下其間獲得的個人成長。
                                                                                                                                                                                                                                                                                                                                                                                                                                                                                                    • 不能受困於此時此地別人給自己開的價格,而是要著眼於更長遠的自我成長,著眼於如何圍繞個人價值,為自己打造“財富的未來”。

                                                                                                                                                                                                                                                                                                                                                                                                                                                                                                                                            一萬小時練習

                                                                                                                                                                                                                                                                                                                                                                                                                                                                                                                                             

                                                                                                                                                                                                                                                                                                                                                                                                                                                                                                                                            • 刻意練習
                                                                                                                                                                                                                                                                                                                                                                                                                                                                                                                                              1. 只在「學習區」練習
                                                                                                                                                                                                                                                                                                                                                                                                                                                                                                                                              2. 大量重複訓練。
                                                                                                                                                                                                                                                                                                                                                                                                                                                                                                                                              3. 持續獲得有效的回饋。
                                                                                                                                                                                                                                                                                                                                                                                                                                                                                                                                              4. 精神高度集中。
                                                                                                                                                                                                                                                                                                                                                                                                                                                                                                                                            •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
                                                                                                                                                                                                                                                                                                                                                                                                                                                                                                                                              • 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 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 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裡面練習,
                                                                                                                                                                                                                                                                                                                                                                                                                                                                                                                                            • 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在很多情況下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從旁觀者的角度更能發現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 成為天才的一萬小時都幹了些甚麼?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建立細微的微觀體感,建立長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感受,眨眼之間的好惡判斷.
                                                                                                                                                                                                                                                                                                                                                                                                                                                                                                                                            • 利普頓認為,“一萬小時定律”這種規律雖然是通過統計手段得出的,其實在生理學上也能得到支持。練習的一個作用就是讓某種行為從有意識的,變成潛意識的。
                                                                                                                                                                                                                                                                                                                                                                                                                                                                                                                                            • 持續的滿足和愉悅,才能撐一個人持續投入一萬小時.
                                                                                                                                                                                                                                                                                                                                                                                                                                                                                                                                            • 如果每天2小時, 每天不間斷的練習
                                                                                                                                                                                                                                                                                                                                                                                                                                                                                                                                              • 10,000 / 2 / 365 = 13.7 年
                                                                                                                                                                                                                                                                                                                                                                                                                                                                                                                                            • 如果每天8小時,每周五天,一年52周
                                                                                                                                                                                                                                                                                                                                                                                                                                                                                                                                              • 10,000 / 8 / 5 / 52 = 4.8 年

                                                                                                                                                                                                                                                                                                                                                                                                                                                                                                                                            星期五, 2月 04, 2022

                                                                                                                                                                                                                                                                                                                                                                                                                                                                                                                                            百歲人生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7EGBgdkRbn1mKgd05MVY890D3rvPOA

                                                                                                                                                                                                                                                                                                                                                                                                                                                                                                                                            • 作者提出了一個可以說很尖銳的問題:從小到大談論了這麼多的人生規劃,請問有沒有人告訴你,你到底能活多久呢?
                                                                                                                                                                                                                                                                                                                                                                                                                                                                                                                                            • 作者一共提出了關於未來的六大預言。
                                                                                                                                                                                                                                                                                                                                                                                                                                                                                                                                              • 第一,你很可能會活到一百歲。
                                                                                                                                                                                                                                                                                                                                                                                                                                                                                                                                              • 第二,三段式人生必將消亡,多段式人生即將登場。
                                                                                                                                                                                                                                                                                                                                                                                                                                                                                                                                              • 第三,喜新厭舊在未來可能會成為一種美德。
                                                                                                                                                                                                                                                                                                                                                                                                                                                                                                                                              • 第四,人工智能將會搶走大多數人的飯碗,一二三線城市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 第五,跨年齡交往在未來將會成為主流。
                                                                                                                                                                                                                                                                                                                                                                                                                                                                                                                                              • 第六,人生的選擇,尤其是婚姻的選擇,將會越來越慎重。
                                                                                                                                                                                                                                                                                                                                                                                                                                                                                                                                            •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等研究機構的最新權威數據顯示,從1840年開始,人類的壽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約三個月的速度遞增。換句話說,也就是每過十年人類就可以多活兩到三歲。在進入21世紀以後,這個趨勢還在更快地加速,從2001年到2015年,短短不到十五年,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超過了五歲。
                                                                                                                                                                                                                                                                                                                                                                                                                                                                                                                                            • 一個2007年出生的00後,活到至少一百歲的概率請問將是多少呢?答案是50%。也就是說,現在你身邊的這些00後,每兩個人裡面就可能有一個百歲壽星。
                                                                                                                                                                                                                                                                                                                                                                                                                                                                                                                                            • 三段式的節奏在人人都長壽的時代裡已經要崩盤了。這種生活方式最根本的一個問題,其實還是一個財務和工作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第二個階段人生里,積累的財富可能很難再支撐你的養老。
                                                                                                                                                                                                                                                                                                                                                                                                                                                                                                                                            • 如果你還要六十退休,再考慮到國家要延遲退休年齡,姑且算你七十退休好了,七十距離一百歲依然還有三十年,請問這麼長的時間,退休的這段日子又該怎麼辦呢?
                                                                                                                                                                                                                                                                                                                                                                                                                                                                                                                                            • 據統計,進入21世紀之後,各個行業基本都是按照十五到二十年的速度重新洗牌一次,二十年之後你想幹,可能連這個行業都不存在了,怎麼可能讓你一直從畢業幹到八十歲呢?
                                                                                                                                                                                                                                                                                                                                                                                                                                                                                                                                            • 有科學研究表明,從事一個行業超過三十年之後,可能就會出現精神上的嚴重疲憊,無聊會慢慢殺死這個人。
                                                                                                                                                                                                                                                                                                                                                                                                                                                                                                                                            • 三段式人生其實是特定時代下的特定產物,如果人類都只能活六七十,這個節奏還是可以的,可是大家都能活到一百歲的時候,多段式人生就會登場。
                                                                                                                                                                                                                                                                                                                                                                                                                                                                                                                                            • 所謂多段式,就是一輩子被分割成四段、五段,甚至七段、八段,乃至更多的小階段,每個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題,並且各段之間是穿插進行的,不會再有明確的邊界。
                                                                                                                                                                                                                                                                                                                                                                                                                                                                                                                                            • 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就像是一個時間不長的音樂會,大家坐在這聽完三個樂章,音樂會就散場了,而多段式人生就好比是一場時間很長的跨年聯歡晚會,這麼長的時間只表演三個節目大家都受不了,所以整場晚會必須要有很長的節目單。每個節目時間還都不能太長,並且中間還要安排一些觀眾去休息和上廁所的時間,只有這樣,整台晚會才能撐得起來。
                                                                                                                                                                                                                                                                                                                                                                                                                                                                                                                                            • 自我更新、自我革命將會是未來我們每個人的第一生存技能,喜新厭舊可能會成為人類的美德。什麼意思呢?作者認為由於三段式人生的崩潰,多段式人生的到來,這種快速變化的節奏要求我們必須要時刻擁抱新鮮事物。如果你不敢或者是不想面對新事物,總想吃老本,做一個固步自封的人,那麼就會被這個時代徹底拋棄。
                                                                                                                                                                                                                                                                                                                                                                                                                                                                                                                                            • 在百歲人生里,學習將會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任務,也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在未來,我們在大學校門幾進幾出會非常普遍,每個人會擁有不止一個大學學位。除了這種終身學習,碎片化學習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 人類長壽來說事,我們的壽命拉長之後,一方面那些枯燥無聊的、可以批量培訓的重複性工作就讓人們越來越難以忍受。而另一方面,在多段式人生里面,流動性會越來越大,個人經驗的積累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也變得越來越不值錢。所以這些問題就開始呼喚一種新的智能技術來代替我們人類,趕緊把我們從無聊裡解脫出來,同時還要幫我們天天在那兒一直積累經驗。
                                                                                                                                                                                                                                                                                                                                                                                                                                                                                                                                            • 在百歲人生里,我們必須要學會跟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打交道,跨年齡交往,忘年交只會越來越多。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更強的溝通和交流能力,以及更加開放的心態,真誠地迎接來自不同年齡階段的新朋友。
                                                                                                                                                                                                                                                                                                                                                                                                                                                                                                                                            • 大家會比原來更慎重,更糾結。這是因為你做的每一次選擇背後都是有成本的,選擇做得越多,成本付出得越多,當選擇的次數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總成本會是以幾何基數增長的,所以怎麼可能不慎重呢?
                                                                                                                                                                                                                                                                                                                                                                                                                                                                                                                                            • 在未來人們的選擇會更多,但並不等於每個選擇會更隨便,我們反而會更慎重和小心。
                                                                                                                                                                                                                                                                                                                                                                                                                                                                                                                                            • 一定要從現在開始重視個人無形資產的積累,就是你的個人信譽、口碑、人脈圈子、信息渠道等等。在百歲人生里,那些有形的資產,比如像車子、房子再值錢也終將貶值,而只有這些無形資產可以歷久彌新,幫你消除選擇時的信息不對稱,為你帶來更好的選項。
                                                                                                                                                                                                                                                                                                                                                                                                                                                                                                                                            • 簡單總結一下。
                                                                                                                                                                                                                                                                                                                                                                                                                                                                                                                                              • 第一個,作者認為人類的壽命正在飛速遞增,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到一百歲,或者至少將近一百歲,我們這輩子將會迎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
                                                                                                                                                                                                                                                                                                                                                                                                                                                                                                                                              • 第二個,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必將消亡,多段式人生即將登場,我們要充分做好思想準備,調整心態,適應更多選擇和更多流動性的人生節奏。
                                                                                                                                                                                                                                                                                                                                                                                                                                                                                                                                              • 第三個,自我更新和善於接受新事物在未來將是每個人的首要生存技能,一切固步自封、害怕改變或者不願意終身學習的人將被時代拋棄。
                                                                                                                                                                                                                                                                                                                                                                                                                                                                                                                                              • 第四個,人工智能將會取代大量的人類勞動者,會導致很多產業的消亡,並且會擴大城市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因此在選擇職業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趨勢。
                                                                                                                                                                                                                                                                                                                                                                                                                                                                                                                                              • 第五個,在未來,跨年齡的交往會越來越多,我們應該要具備必要的溝通能力,學會跟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
                                                                                                                                                                                                                                                                                                                                                                                                                                                                                                                                              • 第六個,在多段式人生里選擇雖然越來越多,但做選擇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因此人們反而會活得更認真,做決定的時候越來越慎重小心。
                                                                                                                                                                                                                                                                                                                                                                                                                                                                                                                                            • 作者也提出了兩個建議,一個是要給自己的生命留出空白,另一個是重視自己無形資產的積累和打理,這會幫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

                                                                                                                                                                                                                                                                                                                                                                                                                                                                                                                                                                                                                        星期四, 2月 03, 2022

                                                                                                                                                                                                                                                                                                                                                                                                                                                                                                                                                                                                                        聽懂另一半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a8QZdRM1OmLxVvGjGpJG69rgYPjqWp

                                                                                                                                                                                                                                                                                                                                                                                                                                                                                                                                                                                                                        • 兩性之間存在著一種“性別方言”,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語言邏輯,女性往往更擅長“情感式溝通”,男性往往更擅長“報告式溝通”,而這讓他們的溝通常常出現理解偏差。
                                                                                                                                                                                                                                                                                                                                                                                                                                                                                                                                                                                                                        • 男性和女性交談和溝通的目的是不同的,這也是兩性溝通失敗的重要原因。通常情況下,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聯繫的語言,更注重親密性,更擅長“情感式溝通”;而男性使用的是確立地位的語言,更追求獨立性,他們往往更擅長“報告式溝通”。
                                                                                                                                                                                                                                                                                                                                                                                                                                                                                                                                                                                                                        • 情感式溝通認為交談是為了建立感情、協調關係,交談的重點是展現雙方的相似點,匹配雙方的經歷。
                                                                                                                                                                                                                                                                                                                                                                                                                                                                                                                                                                                                                        • 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下,語言是用來保持獨立性,協商和維持地位的。男性更習慣通過口頭表現,展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比如通過講故事和開玩笑、還有傳授信息,來成為人群關注的中心。
                                                                                                                                                                                                                                                                                                                                                                                                                                                                                                                                                                                                                        • 如果一個人想要和身邊的人交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男性最關注的往往是他們是否在這個群體裡等級結構的更高的位置,友好的關係是為了更大的權力;而女性關注的是她們是否在這個親密聯繫網中的更核心的位置,友好關係就是目的本身。
                                                                                                                                                                                                                                                                                                                                                                                                                                                                                                                                                                                                                        • 擅長報告式溝通的好處顯而易見:你可以獲得更強的影響力,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職場,甚至是在社會活動中,都會讓你快速被看到,獲得聲望和影響力。
                                                                                                                                                                                                                                                                                                                                                                                                                                                                                                                                                                                                                        • 講笑話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自我展示,它要求發言者爭奪舞台中心,證明他們的能力,這個壓力不亞於做一個公眾發言。
                                                                                                                                                                                                                                                                                                                                                                                                                                                                                                                                                                                                                        • 當你面對一個情感式溝通的人時,請你明白,當對方在講述自己生活的細節,甚至是過往的傷痛,這是ta在努力向你表示友好的意向。你要做的事情很簡單,注視對方,認真傾聽,運用同理心主動尋找你們的相似點,千萬別忙著教導對方。
                                                                                                                                                                                                                                                                                                                                                                                                                                                                                                                                                                                                                        • 注視對方。為什麼男性要格外注意這一點呢?因為男性往往會本能地把對視解讀為敵意和性意味。比起女性,交談中的男性總會看向別處,顯得不是很投入,這可能是男性在避免尷尬。男性的投入體現在肢體語言方面,而非眼神,男性更習慣和自己喜歡的人在同一時間往相同的方向做類似的動作,就像兩隻正在整理羽毛的天鵝,看似忽略彼此,其實用協同的節奏映照著彼此的舉動,來顯示“我們是朋友”。
                                                                                                                                                                                                                                                                                                                                                                                                                                                                                                                                                                                                                        • 對習慣情感式溝通的人來說,對話的目的是維持人和人之間的相似性,講解知識這個行為有助於平衡雙方的分數。當她們發現自己幫助了別人,當社群和她身邊的團體變得強大時,她們才會感到更強大和更欣慰。情感式溝通認為交談是為了建立感情、協調關係,交談的重點是展現雙方的相似點,匹配雙方的經歷。因此女性也往往是維持一個大家族的核心力量。
                                                                                                                                                                                                                                                                                                                                                                                                                                                                                                                                                                                                                        • 兩種溝通模式都有它們的局限性和優勢。關鍵是,溝通中的雙方都需要嘗試理解彼此,而不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對方的行為。
                                                                                                                                                                                                                                                                                                                                                                                                                                                                                                                                                                                                                        • 擅長報告式溝通的好處是,你可以獲得更強的影響力,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職場,甚至是在社會活動中,都會讓你快速被看到,獲得聲望和影響力。缺點是報告式溝通在一對一的私人溝通界面中,顯得冷漠或者咄咄逼人,不夠友好。對於擅長報告式溝通的人來說,要提高自己的同理心,適當回應對方的話題,尋找雙方之間的相似性。
                                                                                                                                                                                                                                                                                                                                                                                                                                                                                                                                                                                                                        • 擅長情感式溝通的好處是,群體和他人往往能為你提供巨大支持,你可以獲得更多人的幫助,也能幫助更多人。缺點是,情感式溝通可能會讓你過於重視感受,對你和你身邊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情緒消耗,這反而會傷害大家的感受。對於擅長情感式溝通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增強自己在群體中的影響力,提升自己的話語權,要敢於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
                                                                                                                                                                                                                                                                                                                                                                                                                                                                                                                                                                                                                        • 從溝通的角度來說,家對於男性和女性來說,有不同的意義。對很多男性來說,家意味著他們不必再通過言語來震懾他人,獲得權力;他們終於到了一個沒人要求他們發言的地方,他們終於擁有了沉默的自由。但是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家是一個暢所欲言的地方,是她們想要和親密的人談心的地方;家的舒適性在於她們可以自由說話,而不必擔心她們的言論會被評判。

                                                                                                                                                                                                                                                                                                                                                                                                                                                                                                                                                                                                                                                星期三, 2月 02, 2022

                                                                                                                                                                                                                                                                                                                                                                                                                                                                                                                                                                                                                                                假日的煩躁

                                                                                                                                                                                                                                                                                                                                                                                                                                                                                                                                                                                                                                                小時候,每次六日都容易感到煩躁,特別是太陽接近下山時

                                                                                                                                                                                                                                                                                                                                                                                                                                                                                                                                                                                                                                                越長越大,了解到這個煩躁來自一份禮物或者可以說是詛咒

                                                                                                                                                                                                                                                                                                                                                                                                                                                                                                                                                                                                                                                起源於內心對一天的消逝,卻沒完成有意義的事而感到罪惡進而引發煩躁

                                                                                                                                                                                                                                                                                                                                                                                                                                                                                                                                                                                                                                                漸漸知道如何控制這個情緒

                                                                                                                                                                                                                                                                                                                                                                                                                                                                                                                                                                                                                                                盡可能安排自己去跑個步,看本書,看個展

                                                                                                                                                                                                                                                                                                                                                                                                                                                                                                                                                                                                                                                完成一件很久就安排但沒有執行的事

                                                                                                                                                                                                                                                                                                                                                                                                                                                                                                                                                                                                                                                完成的越多,那天的充實感就越強烈

                                                                                                                                                                                                                                                                                                                                                                                                                                                                                                                                                                                                                                                在晚上閉上眼睡覺時就更感覺到充實

                                                                                                                                                                                                                                                                                                                                                                                                                                                                                                                                                                                                                                                這算是勞碌命嗎?也許是,但是禮物還是詛咒就看怎麼去對待!!

                                                                                                                                                                                                                                                                                                                                                                                                                                                                                                                                                                                                                                                演講回饋

                                                                                                                                                                                                                                                                                                                                                                                                                                                                                                                                                                                                                                                • 公開演講是一個表演,需要了解表演技巧才能呈現的好
                                                                                                                                                                                                                                                                                                                                                                                                                                                                                                                                                                                                                                                • 如果可以公開場合表達清晰,就容易說服別人,獲得別人跟隨
                                                                                                                                                                                                                                                                                                                                                                                                                                                                                                                                                                                                                                                • 自己講話需要練習同步聽自己講話
                                                                                                                                                                                                                                                                                                                                                                                                                                                                                                                                                                                                                                                • 聽自己講話,避免話癌,重複一些字,思考自己這樣講清不清楚
                                                                                                                                                                                                                                                                                                                                                                                                                                                                                                                                                                                                                                                • 講話需要跟呼吸結合,需要呼氣的時候講出來,才能有力且大聲
                                                                                                                                                                                                                                                                                                                                                                                                                                                                                                                                                                                                                                                • 講話跟拳擊一樣,需要有節奏
                                                                                                                                                                                                                                                                                                                                                                                                                                                                                                                                                                                                                                                • 如果發覺別人有聽不懂的表情,就會吞一個口水,然後重新講一次
                                                                                                                                                                                                                                                                                                                                                                                                                                                                                                                                                                                                                                                • 演講前至少練習三遍,而且需要先把邏輯理清楚,就能沿著邏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