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31, 2022

怎麼說話不傷人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6EBOqDNZ27YlVdwqroKm4bQ1odMAkg

  • 通過改變語言,來反向塑造我們的想法
  • 一個人帶領的軍隊打仗總是輸,打一場輸一場。要怎麼匯報?假如說屢戰屢敗,那就是完了,基本沒希望了。但是,假如說屢敗屢戰,這聽著是不是有那麼點越挫越勇的意思?給人的感受就變了。
  •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就是通過改變語言,來消除人們心中的戾氣,進而讓人與人之間充滿善意。
  • 造成關係疏離的最主要的因素,叫道德判斷
  • 形成了一個循環:看見行為——道德判斷——蒐集證據——自我驗證——加深判斷。
  •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的大腦裡有兩套系統。為了描述簡便,我們把第一個系統叫“痛快系統”,第二個系統叫“渴望系統”。這兩個系統,簡單說就是,“痛快系統”負責的是人痛快的感覺,而“渴望系統”負責的是人渴望的感覺。
  • 區分觀察和評論,這只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接下來,注意,重點來了。你要基於你觀察到的事實,表達你的感受,再根據你的感受,描述你的需要,最後發出請求。
  • 整個非暴力溝通的步驟,就是這麼四步: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 今天在單位有同事沖你發火,說你工作幹得亂七八糟。你恨不得馬上懟回去,別著急,按照這四步去思考,然後作出回應。你可以這麼說:你的評價我已經全都聽到了,我感覺我的工作好像沒有獲得你的認可,我想我需要作出改進,獲得你的認可。請問,你能不能根據剛才說的,有針對性地再給我一點更具體的建議。
  • 幾點特別的叮囑。
    • 第一個叮囑是,盡量少跟別人做比較。
    • 第二個叮囑是,不要打著不得不的旗號,推卸責任。
    • 第三個叮囑是,你要學會鑑別情緒。也就是,你得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
      • 人的情緒,其實分成兩種:一種叫原生情緒,還有一種,叫衍生情緒。
  • 一切溝通問題的根源,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本能的想像,我們想像所有行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深思熟慮的意圖,一定有某種道德層面的原因。那應該怎麼改變呢?說到底,還是那句話,你要相信,人總體是善良的,更要相信,自己是善良的。
  • 《語言是窗(或者是牆)》
    你的話像是對我的審判,
    我彷佛見棄於人,備受責難,
    在離開以前,我想問,
    這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我憤然自我辯護前,
    在我帶著痛楚或恐懼斥責前,
    在我用語言築起心牆前,
    請告訴我,我真的聽見你了嗎?
    語言是窗,或者是牆,
    它審判我們,或令我們自由,
    當我說話、當我聆聽,
    請讓愛的光芒經由我閃耀。
    我心裡有話要說,
    那些話對我意義非凡,
    假如言語無法傳遞我的心聲,
    請你幫我獲得自由,好嗎?
    假如你認為我想責難你,
    假如你感到我不在乎你,
    請嘗試透過我的語言,
    聆聽我們共有的情感。

                                                                                                                星期四, 7月 28, 2022

                                                                                                                五力分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4%E5%8A%9B%E5%88%86%E6%9E%90

                                                                                                                • 主要的功能是分析產業的競爭狀態,確認產業是否有超額利潤的可能性
                                                                                                                • 分析的對象是”產業
                                                                                                                • 在產業的每家公司都面對相同的壓力,如果裡面某幾家能針對產業環境的力量,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將相對其他廠商獲取更大的利潤
                                                                                                                • 要確認誰的談判力強,只要確認誰的選擇比較多,就可以知道誰有談判力
                                                                                                                摘要
                                                                                                                • 來自買方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 買方集中度(buyer concentration to firm concentration ratio)
                                                                                                                  • 談判槓桿(bargaining leverage)
                                                                                                                  • 買方購買數量(total buyer volume)
                                                                                                                  • 買方相對於廠商的轉換成本(buyer switching costs relative to firm switching costs)
                                                                                                                  • 買方獲取資訊的能力(buyer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 買方垂直整合(bargaining leverage,backward vertical integration)的程度或可能性
                                                                                                                  • 現存替代品(availability of existing substitute products or services)
                                                                                                                  • 消費者價格敏感度(buyer price sensitivity)
                                                                                                                  • 總消費金額(price of total purchase)
                                                                                                                •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 供應商相對於廠商的轉換成本 (switching costs of firms in the industry)
                                                                                                                  • 投入原料的差異化程度
                                                                                                                  • 現存的替代原料(presence of substitute inputs)
                                                                                                                  • 供應商集中度 (supplier concentration)
                                                                                                                  • 供應商垂直整合(bargaining leverage,forward vertical integration)的程度或可能性
                                                                                                                  • 原料價格佔產品售價的比例
                                                                                                                •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Threat of new entrants)
                                                                                                                  • 進入障礙(barriers to entry)
                                                                                                                  •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 品牌權益(brand equity)
                                                                                                                  • 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s)
                                                                                                                  • 強大的資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s)
                                                                                                                  • 掌控通路能力(access to distribution channels)
                                                                                                                  • 絕對成本優勢(absolute cost advantages)
                                                                                                                  • 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
                                                                                                                  • 政策(government policy)
                                                                                                                •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Threat of substitutes)
                                                                                                                  • 消費者對替代品的偏好傾向
                                                                                                                  • 替代品相對的價格效用比
                                                                                                                  • 消費者的轉換成本
                                                                                                                  • 消費者認知的品牌差異
                                                                                                                •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Competitive rivalry)
                                                                                                                  • 現有競爭者的數目
                                                                                                                  • 產業成長率(industry growth)
                                                                                                                  • 產業存在超額產能的情況
                                                                                                                  • 退出障礙 (exit barrier)
                                                                                                                  • 競爭者的多樣性 (diversity of rivals)
                                                                                                                  • 資訊的複雜度和不對稱
                                                                                                                  • 品牌權益 (brand equity)
                                                                                                                  • 每單位附加價值攤提到的固定資產
                                                                                                                  • 大量的廣告需求
                                                                                                                  • 不同的產品 (product differences)

                                                                                                                NO.1841 暑假亲子冲突多发,怎么办?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v.html

                                                                                                                • 不管作業母慈子孝,一管作業就雞飛狗跳。
                                                                                                                • 這個過程大概就是這樣的,媽媽看不慣,然後去說教,想要改變,孩子反抗,雙方衝突,然後孩子和媽媽雙雙的放棄,這樣的一個過程是很典型的。
                                                                                                                • 認可,指的是對一個人的情感體驗以及他的需求,我們去看到和承認它的合法性。
                                                                                                                • 第一點,就是要無條件地傾聽和關注。
                                                                                                                • 第二點,在傾聽和關注之後,能夠接住這個孩子的情緒
                                                                                                                • 第三點,人性是共通的,我們可以用將心比心的方式去讀心。
                                                                                                                • 第四點,你要試著去理解你的孩子的情緒的來源。
                                                                                                                • 第五點,從當下的情境來理解孩子的需求,體察孩子的情緒,如果他真的是合理的,你就要給予支持。
                                                                                                                • 第六點,就是做一個真實的人去體會孩子。站在他的角度,同時也站在自己的角度,既理解自己,又去理解孩子
                                                                                                                • 一個界限,就是這種設限的安排,你最多找三條。
                                                                                                                • 正常的父母或者說有功能的父母,他會在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為出現之前,就學習到了去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後在問題行為出現之前,就去給孩子反饋,慢慢地孩子也會學習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哭鬧。

                                                                                                                                  星期三, 7月 27, 2022

                                                                                                                                  NO.1846 为什么博弈论是“将心比心”?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O.html

                                                                                                                                  • 博弈的核心,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學會理解。理解對方的觀念和行動,進而指導自己的行動,彼此就這麼來回應對,共同把遊戲玩下去。
                                                                                                                                  • 什麼情況會讓我們彼此的遊戲就玩不下去了呢?不是別的,是一廂情願。
                                                                                                                                  • 放下一廂情願,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才能抓住博弈的精髓。
                                                                                                                                  • 孔子在《論語》的一句話,“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篇》
                                                                                                                                  • 隔空喊了好幾年,人們都不相信真有人願意為千里馬付出千金,這個朋友卻通過一個舉動,就改變了大家的推斷,這就是博弈。
                                                                                                                                  • 怎麼讓別人理解相信自己?關鍵就是給對方發射一個足夠有誠意的信號。何為誠意?誠意不是空口白牙地說,而是付出真代價。
                                                                                                                                  • 可口可樂這樣的大品牌,知名度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年年砸那麼多錢做廣告,這不是浪費嗎?當然不是,這是要向消費者傳遞一個信號,“我們依然很厲害,而且還會長久把生意做下去”。
                                                                                                                                  • 代價更大的例子,荊軻刺秦。燕太子丹為了取信於秦王,先要藉樊於期的人頭一用。
                                                                                                                                  •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關鍵就是要設計出合理的互動規則,讓對方付出恰當而足夠的成本。這個成本不多不少,最好是“壞人”寧願承認自己是“壞人”,也不願意付出偽裝“好人”的代價。
                                                                                                                                  • 囚徒困境。也就是,博弈雙方都做出了對自己理性的選擇,但卻得到一個雙輸的結局。而好的規則設計,會幫助我們突破“囚徒困境”,使得各方共贏。

                                                                                                                                                  星期二, 7月 26, 2022

                                                                                                                                                  寫字練心

                                                                                                                                                  葉曄×夜夜寫字
                                                                                                                                                  https://www.ohyayeh.com/search

                                                                                                                                                  NO.1845 人生有哪两张损益表?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n.html

                                                                                                                                                  • 利用,動詞,意思是使事物或人發揮效能,或者用手段使人或事物為自己獲取私利。描述人際關係時,多指貶義。
                                                                                                                                                  • 一個人最基本的價值就是利用價值,如果連利用一下的價值都沒有,反倒是一種麻煩。
                                                                                                                                                  • 一種損益表完全以自己為核心來計算得失,凡是自己付出了努力,就要對應一筆收益,否則就是虧損。
                                                                                                                                                  • 於是每一個人自身也不是原子,更像是一條通道,一座橋樑,或者是網絡上的一個節點,可以通過它連接到特定的人,達成特定的事。我認為這種模型要更為科學一些,因為沒有人能夠在這個社會裡孤立存在,我們或多或少都要和他人連接在一起,和特定的事以某種方式連接在一起。
                                                                                                                                                  • 一個人的價值並不體現在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不斷佔便宜,能利用多少人,而是他自身能建立多少條穩固的連接通道。通道越多,通道越穩定,那麼他自身的價值也就越高。
                                                                                                                                                  • 作為通道也好,橋樑也罷,還是節點——隨便你怎麼說,保持穩定和連通性是最為重要的。所以在另外一張損益表上,並不會把一次利用當作是一次損失。相反的,它不過是無數次驗證中的一次,證明你這條通道是有效的。
                                                                                                                                                  • 我猜想道路和橋樑要比收費站快樂,因為收費站總是擔心有人衝卡,有人拒絕支付,而道路和橋樑總是高高興興的,只要有車輛和行人經過,哪怕並不會為自己多停留一刻,但它們還是會覺得快樂。
                                                                                                                                                  • 參考資料: 

                                                                                                                                                            星期一, 7月 25, 2022

                                                                                                                                                            NO.1844 真正受欢迎的人什么样?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1.html

                                                                                                                                                            • 100個只有聯繫方式的熟人也不如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追求人群中的熱鬧而忽視最應該鞏固的關係,那就得不償失了。
                                                                                                                                                            • “多人場合”和“私密場合”得來的關係,是完全不同的, 你在一個這種大交際場上換來的,其實是陌生人關係。
                                                                                                                                                            • 想有一個質變,必須要進行一對一對話, 要跟對方談各種可能的合作,或者下次見面的時候出現在小規模的朋友聚會,成為“私密場合”認識的人,才會有更近的關係。
                                                                                                                                                            • 如果你試圖用幽默來征服一個社交場合,那就乾脆去做職業的相聲演員,或者脫口秀演員。
                                                                                                                                                            • 與其試圖討好一桌人, 不如表現出比自己的本來狀態稍微更拘謹一點的狀態來,這種策略不會錯,和別人深交之後,對方會覺得“熟悉了之後這人更可愛了”。

                                                                                                                                                            你有六動、四不的正面思維!

                                                                                                                                                            馬雲的六動~

                                                                                                                                                            水不動就是死水,人不動就是廢物。  

                                                                                                                                                            1. 關係靠走動!
                                                                                                                                                            2. 團隊靠活動!
                                                                                                                                                            3. 客户靠感動!
                                                                                                                                                            4. 資金靠流動!
                                                                                                                                                            5. 生命靠運動!
                                                                                                                                                            6. 成功靠行動!

                                                                                                                                                            比爾蓋茲的人生四不要~

                                                                                                                                                            1. 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因為那是一個睡覺的地方。  
                                                                                                                                                            2. 不要把怨恨帶到明天!因為那是一個美好的日子。  
                                                                                                                                                            3. 不要把憂鬱傳染給別人!因為那是不道德的行為。  
                                                                                                                                                            4. 不要把不良的情緒掛在臉上!因為那是一種令人討厭的表情。

                                                                                                                                                            星期日, 7月 24, 2022

                                                                                                                                                            自驅力

                                                                                                                                                            • P: 論點(point)
                                                                                                                                                              • 主管最重要的一個基本特質就是自驅力, 甚麼叫做自驅力,就是有辦法自行主動完成任務的能力.
                                                                                                                                                            • E: 解釋(explanation)
                                                                                                                                                              • 主管和員工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肩負管理工作,如果一個人沒有自驅力,賦予管理工作將代表更多人無法自行管理,對於公司整體效率將有嚴重影響, 因此主管的挑選,自驅力絕對是重要的因子.
                                                                                                                                                            • E: 舉例(example)
                                                                                                                                                              • 任何工作都會有挑戰,都可以有理由,沒有學過, 事情太多, 別的部門不配合, 廠商延遲等,可以把一切都怪到外部因素,但有自驅力的人會思考我可以做甚麼, 我可以如何做來克服這個挑戰, 自驅力不代表每件事情都可以完美解決,但有自驅力的人可以有效戰勝自己的心魔, 而這就是關鍵的差異.
                                                                                                                                                            • L: 連結(link)
                                                                                                                                                              • 見微知著, 一個人是否有自驅力可以由小的習慣來觀察. 好消息是自驅力可以透過後天來養成, 沒有一個人是天生有自驅力的.
                                                                                                                                                              • 咱們可以透過執行一個對於個人長期非常價值的活動來培養自己的自驅力, 例如選擇每天運動半小時, 每天讀書半小時, 每天練習英文半小時. 挑選一個你有興趣且長期有價值的活動,然後要求自己每天執行. 關鍵在於長久堅持. 透過每天想盡辦法堅持這個半小時的活動,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出自驅的能力及習慣.
                                                                                                                                                              • 如果咱們有志想要提升自己的職場能力, 自驅力絕對是需要培養的核心能力!!

                                                                                                                                                            星期六, 7月 23, 2022

                                                                                                                                                            《原子時間》心得:善用下班四小時,社畜也能變老虎

                                                                                                                                                            https://readingoutpost.com/atomic-time/

                                                                                                                                                            • 如何找出下班後能做的事?
                                                                                                                                                              • 讓你有一點忙、但壓力小的事
                                                                                                                                                              • 要計算時間和金錢成本
                                                                                                                                                              • 要有放棄的勇氣
                                                                                                                                                                • 盡早失敗,經常失敗,但是在失敗中不斷前進。
                                                                                                                                                            • 制定目標的方法
                                                                                                                                                              • 設定目標四步驟
                                                                                                                                                                • 大目標:非常想要達到的長期目標。
                                                                                                                                                                • 尋找意義: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
                                                                                                                                                                • 釐清方向:現在我在哪裡?該完成的事情和任務?
                                                                                                                                                                • 行動方案:為了持續朝方向前進而採取的小行動。
                                                                                                                                                              • 曼陀羅思考法
                                                                                                                                                                • 總共有81個格子的計畫表。
                                                                                                                                                                • 正中央的九宮格裡面,正中心的那一個空格是「核心目標」,圍繞在旁邊的八個就是「次要目標」。
                                                                                                                                                                • 九宮格四周,又有八個九宮格,分別是依據八個次要目標所衍伸出來的「行動步驟」。
                                                                                                                                                            • 晚間計畫的安排
                                                                                                                                                              • 每日記錄和回饋
                                                                                                                                                              • 時間軸計畫表
                                                                                                                                                                • 每天晚上想要做的事情,都透過手寫計畫表的方式寫下來,等於是用一種「有意識」的方法在運用每天下班的時間。
                                                                                                                                                              • 如何避免浪費時間
                                                                                                                                                                • 只要有充電的感覺,就是好的休息;如果休息過後覺得心情很差,就是在浪費時間。
                                                                                                                                                                • 時間管理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休息,而是既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
                                                                                                                                                            • 養成規律習慣
                                                                                                                                                              • 思考像大人,行動像小孩
                                                                                                                                                              • 社群的力量
                                                                                                                                                              • 不求做得好,但求做得久
                                                                                                                                                                • 「長期的可持續性,會比當下完成的品質還重要。」
                                                                                                                                                                • 「喜歡的事認真去做,討厭的事情讓它變得簡單。」
                                                                                                                                                                • 「對行動要感到迫切,對結果要充滿耐心。」
                                                                                                                                                                • 人生不是逝去,而是填滿。我們不是虛度一天又一天,而是用所擁有的去填滿。

                                                                                                                                                            NO.1843 人人都是一张利润表?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Z.html

                                                                                                                                                            • 傳統的管理會計,就是根據一個部門是否產生收入這個標準,劃分成了“利潤中心”,“成本(費用)中心”這兩大類。
                                                                                                                                                              • 利潤中心直接面對市場,能對外銷售獲得收入。最典型的就是銷售部門。
                                                                                                                                                              • 成本(費用)中心不直接面對市場,不產生收入,像生產部門,財務部門,行政後勤等企業的中、後台部門
                                                                                                                                                              • 由於部門的性質不同,考核標準也不一樣,利潤中心的部門考核利潤,成本中心的部門考核成本。
                                                                                                                                                            • 會出現兩個主要問題。
                                                                                                                                                              • 第一,部門之間的目標不一致。
                                                                                                                                                              • 第二,部門之間無形中築起了一道牆。
                                                                                                                                                            • 市場的變化是直接反應在收入裡的,如果能想辦法讓企業每個部門都和市場收入直接掛鉤,那不是就等於是打開了門,做到了“人人都是利潤表”嗎?
                                                                                                                                                            • 張瑞敏和稻盛和夫這樣的財務高手使用的方法。也就是說,把所有的成本中心,都變成利潤中心。
                                                                                                                                                            • 為了實現部門之間的交易,就得想辦法制定一個內部交易價格對吧。這個價格,在財務中叫“轉移定價”。
                                                                                                                                                              • 這裡需要考慮兩個成本,一是A部門實際的生產成本,假設是60塊一根,另外一個是外部市場價格,也就是如果A部門直接把鐵管賣給其他公司,能賣多少錢?假如是100塊。
                                                                                                                                                              • 轉移定價這種財務創新,可以讓每個部門、甚至每個人都變成利潤中心。
                                                                                                                                                            • 管理高手是這樣運用財務知識來管理企業的:
                                                                                                                                                              • 第一,無論部門的屬性、是否直接面向市場,每個部門都是利潤中心。
                                                                                                                                                              • 第二,當人人想的是利潤最大化的時候,企業的整體利潤就是最大化的。
                                                                                                                                                              • 第三,建立企業內部交易市場,通過轉移定價的方法,可以讓所有部門都成為利潤中心。

                                                                                                                                                            星期五, 7月 22, 2022

                                                                                                                                                            NO.1842 如何看清选择的代价?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r.html

                                                                                                                                                            • 會計成本有別於經濟學的成本,會計成本講的是過去沉沒的成本、過去投入的成本,或者說,會計成本是一些在購買商品時所付出的金錢的代價。會計成本關注的都是過去發生的事實。而經濟學的成本特指機會成本。
                                                                                                                                                            • 我們強調成本是放棄了的所有的代價,它指的不僅僅是貨幣的代價,而是全部的代價。
                                                                                                                                                            • 我們強調,(在做比較的時候)不僅要看見大家都看得見的東西,還要看見大家都不容易看見的東西。
                                                                                                                                                            • 我們要看到成本不僅是由個人評估的,更重要的是,成本還由社會其他人共同評估。
                                                                                                                                                            • 負面感受不是成本,每一個選項所帶來的正面感受和負面感受的綜合效應才是成本。
                                                                                                                                                            • 凡是歧視都會產生成本。我們說稀缺是這個世界必然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因為稀缺,所以人們必須做出選擇,而一旦做出選擇,人們就得付出成本。選擇就是區別對待,有區別對待就有成本。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怎樣才能夠避免選擇,選擇是避免不了的,區別對待是避免不了的。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夠更有效、更合理地進行區別對待。

                                                                                                                                                                    星期四, 7月 21, 2022

                                                                                                                                                                    NO.1838 小预算,怎么做大营销?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f.html

                                                                                                                                                                    • 一個在街邊做餐館的,你沒有那麼多的錢去做推廣,那你只要做一個移動的發光燈箱,上面寫出你家餐館的名字、印上你們家的招牌菜,放在門口的路邊,並且畫上一個大大的箭頭指向餐廳門口。這花不了多少錢,但是有人測試過,這種燈箱能夠讓路過然後進門就餐的顧客數量提升20%左右,如果你把那個箭頭畫大一點,並且畫上一個弧度,它還能提升顧客的數量。
                                                                                                                                                                    • 你是做電商產品的,你的包裝箱就可以把你的logo印得更大一些,這樣在快遞櫃子上你的品牌就會成為最靚的那個快遞箱,這並不需要你多花一分錢,但卻能夠讓你的品牌獲得更多的曝光展示。
                                                                                                                                                                    • 一個小技巧,就是在顧客點完茶飲後,你主動問顧客要不要加椰果,這樣大部分顧客都會選擇加一份椰果。如果你問顧客要不要加小料,大部分顧客就會選擇不加。
                                                                                                                                                                    • 一份椰果1塊錢,這樣就能把客單價提升15%左右。這就是一種定價技巧,而定價是營銷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定價的小技巧,就能讓你的營業額上升,但這並不需要花錢來做。
                                                                                                                                                                    • 所有品牌的成功首先是企業的成功,企業的成功則要歸功於企業經營的成功,而營銷本身只是企業經營的一部分。如果企業經營本身是一艘帆船,那營銷就是風帆,執行營銷活動就是你對風帆的操作。如果你的船造得好,恰好趕上了大風,加上你善於操作風帆,你航行得就會快一些。
                                                                                                                                                                    • 廣告是一種營銷活動,但營銷並不是只有廣告,甚至也可以沒有廣告。
                                                                                                                                                                    • 營銷的框架由四個部分構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4P,產品、定價、渠道、促銷。
                                                                                                                                                                    • 真正的營銷,是紮紮實實為顧客提供價值,獲得顧客的信任,穩步地成長,這才是絕大部分品牌成功的正途。

                                                                                                                                                                                星期三, 7月 20, 2022

                                                                                                                                                                                NO.1840 临场发言,怎样讲得有水平?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Y.html

                                                                                                                                                                                • “三點一線”法。什麼意思呢?就是講話的時候我們講三點,而且這三點都在同一條邏輯線上。
                                                                                                                                                                                • 講三點,心理學上是有過研究和分析的,我們的大腦是比較容易記住三個點的。
                                                                                                                                                                                • 適合在慶典上即興發言的萬能公式,很簡單,它的三點一線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 “過去”是講什麼?講回憶。當然,是關於你和對方的回憶。 “現在”,是講當下的場景和你的想法、感受。那“未來”,其實就是一個祝福、期許。
                                                                                                                                                                                  • 當你講過去,那每個人的回憶可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這個回憶會跟這個場的主角發生關係,所以追光可以打到主角的身上,而不是聽你以自我為中心的闡述。
                                                                                                                                                                                • 要動員團隊擼起袖子加油幹,給員工鼓舞士氣的場景,你也會經常遇到。那在這個場景下的發言,我們的三點一線可以怎麼搭呢?你可以用公式叫:“接情緒-給資源-促行動”。
                                                                                                                                                                                • 三點一線: "高-中-低",通過“首先感謝老師、其次給家長分享乾貨、最後鼓勵孩子”三點內容,把所有角色都照顧到了。
                                                                                                                                                                                • 戴帽子的方法,給這四點巧妙地安了個“依實住行”的帽子。這四個字我們非常熟悉,這樣的處理,一利於記憶,二利於傳播。也讓我們到現在都印象深刻。你看,發言有記憶點、有傳播點,自然也就有了影響力。

                                                                                                                                                                                            星期二, 7月 19, 2022

                                                                                                                                                                                            長期優勢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VRIO

                                                                                                                                                                                            有價值+稀少+難模仿 = 長期優勢

                                                                                                                                                                                            VRIO是針對企業內部資源與能力,分析企業競爭優勢和弱點的工具。

                                                                                                                                                                                            它由一系列4個問題構成: 

                                                                                                                                                                                            1. 價值(Value)問題:企業的資源和能力能使企業對環境威脅和機會作出反映嗎? 
                                                                                                                                                                                            2. 稀有性(Rareness)問題:有多少競爭企業已擁有某種有價值的資源和能力? 
                                                                                                                                                                                            3. 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問題:不具備這種資源和能力的企業在取得它時面對與已經擁有它的企業相比較處於成本劣勢嗎? 
                                                                                                                                                                                            4. 組織(Organization)問題: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充分利用起資源和能力的競爭潛力嗎? 

                                                                                                                                                                                            星期一, 7月 18, 2022

                                                                                                                                                                                            NO.1836 30岁想转行,怎么办?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p.html

                                                                                                                                                                                            • 在不確定的時代,我們的職業需求時常要遷徙——一種遷徙是空間的,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行業;另一種是時間的,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
                                                                                                                                                                                            • 在2002年前後,最火的教學方式是大班教學,那個時候一個班有1000多人,一個笑話一片笑聲,講個故事哭成一片……那個時候核心技能是公眾演講能力。慢慢的市場有更多人進入,核心技能變成了產品研發能力——你必須不斷地創新。第三個階段,大班慢慢變成了小班,這個時候幾個老師不夠用了,招生能力和老師的運營能力成了重點,這是時間的遷移。
                                                                                                                                                                                            • 在一個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轉化可以遷移到另外的領域,因為解決問題的技能是可以遷移的。
                                                                                                                                                                                            • 學習新知固然重要,但是能把自己其他領域的技能遷移到新領域,持續疊加形成的優勢,才是牛人在很多領域做到世界第一的秘密。
                                                                                                                                                                                            • 能力三核的概念。做成一件事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叫做能力,而能力分成三個部分:知識、技能、才幹 。
                                                                                                                                                                                              • 所謂知識就是這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概念、做事情的流程,通過學習記憶而來。比如說我做這個欄目看的書、遵循的流程就是知識;
                                                                                                                                                                                              • 技能是指我們能熟練操作和完成的一系列動作,通過訓練而來。比如說寫作、解決問題、 英語、信息蒐集、時間管理;
                                                                                                                                                                                              • 才幹是我們通過大量練習,內化到無意識使用的一些技能、品質和特質,是先天天賦和後天大量練習的混合,通過大量訓練,從技能內化而成。比如說:樂觀、幽默感、直覺。
                                                                                                                                                                                            • 一個投資經理的能力三核是怎樣的?
                                                                                                                                                                                              • 知識:各行業的知識、熟悉投資流程、了解各種商業模式
                                                                                                                                                                                              • 技能:快速學習、數據調查、結構思考、情商、談判能力
                                                                                                                                                                                              • 才幹:關鍵時刻的決斷力、一流的洞察力、個人魅力
                                                                                                                                                                                            • 牛人們雖然總在各個領域之間遷移,但他們只是重新學習了知識,技能和才幹都是同一套。
                                                                                                                                                                                            • 能力是由3個部分構成:知識、技能和才幹。隔行如隔山的是知識,技能可以在不同職業領域遷移,而才幹可以在生活工作各個方面延伸。

                                                                                                                                                                                                                    星期日, 7月 17, 2022

                                                                                                                                                                                                                    NO.1837 夏用空调五大误区,你知道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G.html

                                                                                                                                                                                                                    • 在生理上,老年人就是比年輕人更容易感覺冷,因為老年人的血液循環不如年輕人好,六七十歲以後大都會有一些心血管疾病,血管堵塞的程度或輕或重,毛細血管的健康度也不及年輕人。
                                                                                                                                                                                                                    • 血液除了運輸營養和氧氣外,也相當於一套水暖系統,把 37℃ 左右的液體輸往全身各處。
                                                                                                                                                                                                                    • 空調不但能讓環境溫度維持在 24℃ 左右,還可以降低過分潮濕的空氣濕度,尤其是在悶熱的夜晚,能讓孩子睡一個安穩覺,不起痱子,不長濕疹。而睡眠良好又是抵抗力最大的保障,讓孩子生病也少。
                                                                                                                                                                                                                    • 美國兒科協會公佈的防止嬰兒猝死的指南里還專門寫著,推薦家長在悶熱的夏天給環境降低溫度,這可以有效降低嬰兒猝死。
                                                                                                                                                                                                                    • 怎麼才能用好空調呢?
                                                                                                                                                                                                                      • 第一點就是不要直吹。
                                                                                                                                                                                                                        • 順著冷風的方向,讓電扇對著牆吹。
                                                                                                                                                                                                                      • 開空調時也可以開窗通風。
                                                                                                                                                                                                                        • 每天開窗通風 2-3 次,每次 10 分鐘
                                                                                                                                                                                                                      • 空調要清洗。

                                                                                                                                                                                                                                    星期六, 7月 16, 2022

                                                                                                                                                                                                                                    5Why分析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5why%E5%88%86%E6%9E%90%E6%B3%95

                                                                                                                                                                                                                                    針對問題,需要講出一個合理的邏輯或故事

                                                                                                                                                                                                                                    可以採用5Why分析法, 往下進行自我詢問

                                                                                                                                                                                                                                    就可強迫自行分析, 增加思考深度, 避免被問倒

                                                                                                                                                                                                                                    也可避免直接跳進解答,而沒有找到根本原因

                                                                                                                                                                                                                                    經典案例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停機的真正原因

                                                                                                                                                                                                                                    ★問題一:為什麼機器停了?

                                                                                                                                                                                                                                    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問題二:為什麼機器會超載?

                                                                                                                                                                                                                                    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問題三: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

                                                                                                                                                                                                                                    答案三: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問題四: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

                                                                                                                                                                                                                                    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問題五: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

                                                                                                                                                                                                                                    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在潤滑泵上加裝濾網。

                                                                                                                                                                                                                                    如果員工沒有以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來發掘問題,他們很可能只是換根保險絲草草了事,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NO.1832 消费领域出现了两种新机会?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m.html

                                                                                                                                                                                                                                    • 第一個比較明確的長期新路徑出現在,那些供應鏈不太發達的消費品行業裡。
                                                                                                                                                                                                                                      • 黃海說,他這兩年有一個很深的體會:一種消費品的供應鏈要是越發達,它在今天的終端市場上就越難再孵化出大公司。
                                                                                                                                                                                                                                      • 一旦供應鏈高度發達、唾手可得,那這個生意做著做著,就很容易有很多的競爭對手,也很容易同時被前端和後端擠壓生存空間。
                                                                                                                                                                                                                                      • 前端的流量掌握在互聯網平台手上,後端的生產製造能力又掌握在供應鏈方手上,消費品公司被擠在中間,能夠創造和留下的價值剩餘就很有限,沒法自己說了算。
                                                                                                                                                                                                                                      • 一個美國消費公司,它本土的供應鏈能力沒有那麼強,它要是在中國把供應鏈聯繫好,把效率磨合到最大,它相對其他的美國同行就有了護城河
                                                                                                                                                                                                                                      • 兩家消費品公司同樣都是中國公司,也都在中國市場上創業,那對兩家來說,前端的流量來源和後端的供應鏈選項都是差不多的,沒有那麼大的信息差可以比拼運營效率。
                                                                                                                                                                                                                                      • 結論是,接下來要是再做新消費品的創業,需要避開那些供應鏈能夠被平台化的行業。什麼樣的行業是這樣的呢?最典型的就是消費和外貿的交集行業。
                                                                                                                                                                                                                                      • 這些品類在過去這些年裡,是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外貿出口的。它們雖然也用代工廠,但整個代工生態並不算成熟和發達。這就給出了機會,讓新消費公司做著做著,可以向上游整合,來搭建自己的供應鏈。
                                                                                                                                                                                                                                    • 第二條路徑是,在最前端的消費市場上,圍繞自己的內容能力來做消費創業。
                                                                                                                                                                                                                                      • 什麼樣的內容能力呢?也就是服務某一個特定人群的專有內容能力。用這樣的能力以這個人群為核心,借助中國發達的供應鏈,給這群人提供多品類的消費品。
                                                                                                                                                                                                                                      • 抖音的算法機制,讓它進場了之後,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態格局:流量不向單一頭部主播聚攏,而是分散給不同垂類的不同主播,把每個垂類的主播匹配給最認可他的那個人群,這就使得不少主播能夠在一個特定圈層裡有他自己的影響力和帶貨能力。
                                                                                                                                                                                                                                      • 從消費的角度來講,這就形成了一個比較良性的生態。對抖音平台來講,平台上幾千萬、上億想要買防曬霜的人,有的人預算20塊,有的人預算2000塊,在抖音的算法之下,這兩種人就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圈層和對應的供給。

                                                                                                                                                                                                                                                        星期五, 7月 15, 2022

                                                                                                                                                                                                                                                        組織變革: SSC分析流程


                                                                                                                                                                                                                                                        不管組織或者個人,當要進行變革的時候,常常受到很大的阻力
                                                                                                                                                                                                                                                        除了常見的慣性挑戰外,另一個原因是覺得資源不足, 造成壓力很大
                                                                                                                                                                                                                                                        利用下列分析步驟可有效地解決此問題
                                                                                                                                                                                                                                                        • SSC
                                                                                                                                                                                                                                                          • Stop停止做
                                                                                                                                                                                                                                                          • Start開始做
                                                                                                                                                                                                                                                          • Continue繼續做
                                                                                                                                                                                                                                                        組織及個人面對的挑戰就是時間及資源有限
                                                                                                                                                                                                                                                        所以當咱們決定變革時,往往都只說咱們要做甚麼,忘了先決定不做甚麼

                                                                                                                                                                                                                                                        以降低體重的目標來看, 咱們決定每天多30分鐘運動 
                                                                                                                                                                                                                                                        第一個要想這30分鐘要從哪來?
                                                                                                                                                                                                                                                        當下一個決定時,需要先盤點,需要停止做甚麼, 才能把資源讓出來

                                                                                                                                                                                                                                                        透過盤點,有幾個選擇
                                                                                                                                                                                                                                                        1. 少睡30分鐘 => 這可以是一個選擇,但是否會造成身體更加疲倦?
                                                                                                                                                                                                                                                        2. 少看30分鐘好笑的抖音及YT => 人生已經夠苦了,連這個娛樂都要剝奪嗎?
                                                                                                                                                                                                                                                        3. 不吃晚餐省30分鐘 => 不吃晚餐好像不會餓死
                                                                                                                                                                                                                                                        所以其中一個選項就是晚餐這30分鐘不吃,改去走路30分鐘
                                                                                                                                                                                                                                                        如果回來會餓, 喝小杯牛奶及兩片餅乾,整個減重計畫就會寫成這樣

                                                                                                                                                                                                                                                        • SSC
                                                                                                                                                                                                                                                          • Stop停止做: 不吃晚餐, 避免過量熱量攝取
                                                                                                                                                                                                                                                          • Start開始做: 晚餐時間出去走30分鐘, 如果有飢餓感,回來喝小杯牛奶及兩片餅乾
                                                                                                                                                                                                                                                          • Continue繼續做: 睡眠時間保持充足,讓身體及精神更好
                                                                                                                                                                                                                                                        這個分析是提醒大家,
                                                                                                                                                                                                                                                        做任何事情前,務必盤點資源
                                                                                                                                                                                                                                                        把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停止下來
                                                                                                                                                                                                                                                        才會取得額外資源來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工作上,常常看到很多同事非常努力但結果不好
                                                                                                                                                                                                                                                        這個時候就需要盤點,是否做了很多沒有效率的溝通, 沒有人在乎的報告, 開了沒有結論會議
                                                                                                                                                                                                                                                        如果是
                                                                                                                                                                                                                                                        煩請了解是否有機會停止這些行為
                                                                                                                                                                                                                                                        咱們是靠工作創造的價值獲得肯定,而不是透過工作的時間長度來獲得肯定

                                                                                                                                                                                                                                                        NO.1835 “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5.html

                                                                                                                                                                                                                                                        • 經濟學裡面非常重要的論文,這篇論文給經濟學整棟大廈找到了一個堅固的基礎。這篇論文的名字叫《不確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作者叫阿爾欽( Armen Alchian ,1914年04月12日-2013年02月19日),文章發表在1950年的《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 經濟學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它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實際上,人是經常不理性的,所以經濟學理論有時候對有時候錯。當人是理性的時候它對,當人不理性的時候它就不對了。
                                                                                                                                                                                                                                                        • 阿爾欽則說,首先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從統計學的觀點看,只要存在不確定性,咱們就沒辦法算出所謂的最優解,頂多只有一個最優的概率區間。
                                                                                                                                                                                                                                                        • 阿爾欽說,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一個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制度,是怎麼存活下來的?它有什麼條件才能夠存活下來?這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沒有關係。
                                                                                                                                                                                                                                                        • 阿爾欽就替經濟學找到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它關心的事情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是怎麼想的、意圖是什麼沒有關係。
                                                                                                                                                                                                                                                        • 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條件。一個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制度,能不能存活下來,和各種條件、情況的變化有關,而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沒有關係。

                                                                                                                                                                                                                                                                星期一, 7月 11, 2022

                                                                                                                                                                                                                                                                NO.1830 何为“我思故我在”?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3.html

                                                                                                                                                                                                                                                                • 笛卡爾這個說法可以往前推1200多年,奧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曾經說過:“若我受騙,則我存在。因為如果我不存在,而我以為自己存在,代表我受騙了,但是我必須存在,才能受騙。
                                                                                                                                                                                                                                                                • 笛卡爾強調,要從懷疑開始才能慢慢找到一切知識最可靠的基礎。
                                                                                                                                                                                                                                                                • 你只有設法懷疑你所能懷疑的一切,才能進一步去了解有沒有完全不可懷疑的東西存在。
                                                                                                                                                                                                                                                                • 笛卡爾繼續思考,當我正在想這一切都是虛幻的,這個時候我立刻察覺,這個在思想這一切的我必須是一個事實,所以他說:“我思故我在。
                                                                                                                                                                                                                                                                • 這是一個真理,它非常的確實,連一切最荒唐的懷疑都無法動搖它,所以笛卡爾要接受“我思故我在”作為他哲學的第一原則。
                                                                                                                                                                                                                                                                • 從“我思故我在”,到“我思等於我在”,再到“我等於思”,這個結論出來就影響重大了。所以笛卡爾說這句話目的是要說明“我”是什麼?
                                                                                                                                                                                                                                                                • 思想就是靈魂的作用,或直接說思想就是靈魂,因為我就是思想,而靈魂就是我思想的主體。靈魂就是我之所以為我的理由,它跟身體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真正的意思。
                                                                                                                                                                                                                                                                • 靈魂的本質就在思想。那為什麼有時候靈魂沒有在思想呢?笛卡爾認為那是受到身體的影響而分心的。所以他強調,思想或靈魂跟身體是完全不同的。
                                                                                                                                                                                                                                                                • 從笛卡爾開始,出現了理性主義,在西方哲學史上它有鮮明的立場。所謂的理性主義要強調什麼?它強調人有天生本具的觀念,只要是人,有思想能力,他就有天生本具的觀念。

                                                                                                                                                                                                                                                                              比爾.蓋茲: 非理性預估

                                                                                                                                                                                                                                                                               

                                                                                                                                                                                                                                                                              比爾.蓋茲 Bill Gates 說:

                                                                                                                                                                                                                                                                               我們總是高估未來2年會發生的改變,低估了未來10年將發生的改變。

                                                                                                                                                                                                                                                                              We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wo years and und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en. 

                                                                                                                                                                                                                                                                              星期六, 7月 09, 2022

                                                                                                                                                                                                                                                                              人生的王道:人如何活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57876

                                                                                                                                                                                                                                                                              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

                                                                                                                                                                                                                                                                              1. 每天持續不輸給任何人的努力
                                                                                                                                                                                                                                                                              2. 保持謙虛不傲
                                                                                                                                                                                                                                                                              3. 每日反省
                                                                                                                                                                                                                                                                              4. 感謝自己活在世上
                                                                                                                                                                                                                                                                              5. 累積善行和利他的行為
                                                                                                                                                                                                                                                                              6. 不去擔心隨感覺,感性惹來的煩惱

                                                                                                                                                                                                                                                                              NO.1828 怎样设计自己想要的人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V.html

                                                                                                                                                                                                                                                                              • 職業生涯規劃就試著以“我”的視角來回答這些問題:
                                                                                                                                                                                                                                                                                • “我有什麼優勢和特長?”
                                                                                                                                                                                                                                                                                • “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 “最適合我的工作是什麼?”
                                                                                                                                                                                                                                                                                • “我如何在組織裡發展更好?”
                                                                                                                                                                                                                                                                                • “我如何應對職業上的變化和轉型?”
                                                                                                                                                                                                                                                                                • “我如何保證自己的職業持續發展?”
                                                                                                                                                                                                                                                                              • 職業的本質,是“個體通過組織與社會的價值交換”。
                                                                                                                                                                                                                                                                              • 每個人必須穿透組織,聚焦自己的社會貢獻,警醒地問自己:我的貢獻在今天是否還有價值?如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讓自己越來越有價值?
                                                                                                                                                                                                                                                                              • 外企的職業經理人過去之所以光鮮,是建立在跨國大企業的品牌、全球化資源配置和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紅利之上的,而不是純靠自己能力有多強。
                                                                                                                                                                                                                                                                              • 思考:到底什麼工作有助於提高我的社會貢獻?什麼選擇會持續增強我的核心競爭力?他會知道,“鐵飯碗”不是某個自己控不住的職位,而是到哪裡都有飯吃的能力。
                                                                                                                                                                                                                                                                              • 職業的定義,除了“是個體通過組織與社會的價值交換”,還有下半段:“通過這種交換,個體和組織得以更好地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最終獲得個體、組織和社會的三方滿意”。
                                                                                                                                                                                                                                                                              • 職業生涯還有一層心理學基因在推動我們往內、更深的思考:
                                                                                                                                                                                                                                                                                • “我到底想要什麼?如何才能滿意?”
                                                                                                                                                                                                                                                                                • “什麼是需求、什麼是慾望?”
                                                                                                                                                                                                                                                                                • “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如何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天賦?”
                                                                                                                                                                                                                                                                                • “自由職業者真的能獲得自由嗎?”
                                                                                                                                                                                                                                                                                • “我如何為更長久的老年做準備?”
                                                                                                                                                                                                                                                                                • “如何幫助自己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路徑?”

                                                                                                                                                                                                                                                                                                                    星期五, 7月 08, 2022

                                                                                                                                                                                                                                                                                                                    NO.1826 你懂“不含诱惑的深情”吗?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t.html

                                                                                                                                                                                                                                                                                                                    • 自我實現的預言,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而羅森塔爾效應,是權威人物對我們的期待。
                                                                                                                                                                                                                                                                                                                    • 最好的情況是,權威人物對你的期待,和你對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力就會自然的生長,沒有多少矛盾。
                                                                                                                                                                                                                                                                                                                    • 每個生命最天然的聲音都是自戀的,都想做自己,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權威人物發出的期待是鼓勵我們做自己,那就是很幸運的事情。
                                                                                                                                                                                                                                                                                                                    • 一些過於權威的領導者,需要通過打壓別人的意志,來捍衛自己的絕對權威。這常常不再是現實需要,而是一種自戀的需要。而那些善於鼓勵屬下的權威,習慣通過激發大家自戀的生命力的生長,去達到更好的效果。
                                                                                                                                                                                                                                                                                                                    • 通用電氣的前CEO傑克·韋爾奇,就激勵他的員工去完成員工自己的構想,因為他覺得這份構想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韋爾奇說:給別人自信,是目前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 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讚美,特別是來自權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讚美。
                                                                                                                                                                                                                                                                                                                    • 權威的人就是我們的鏡子,當我們得到讚美的時候,相當於我們從鏡子裡照見了自己是好的,但當我們得到批評的時候,鏡子裡照見的自己就是壞的。
                                                                                                                                                                                                                                                                                                                    •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創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
                                                                                                                                                                                                                                                                                                                    • 誘惑就是,你要達到我設置的條件,我才給你情感。
                                                                                                                                                                                                                                                                                                                    • 那就是父親的開心,他記得,當父親給他獎勵的時候,那份喜悅溢於言表,父親有時還會拉著他跳舞,開心得大笑,這個時候他就會被深深感染到,覺得自己和父親之間有了一份深刻的情感鏈接。
                                                                                                                                                                                                                                                                                                                    • 在這個通道裡,有愛,有熱情,有生命力在流動,他感覺到喜悅與飽滿,還因此有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動力,去追逐卓越。
                                                                                                                                                                                                                                                                                                                    • 圍繞“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主題,我們講了三個層面的東西:
                                                                                                                                                                                                                                                                                                                      • 第一個層面,自戀。因為每個生命都想證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這是命運輪迴的基本。當內心的自戀處於比較低級的狀態時,就會忍不住去壓制別人,這樣一來,自戀會讓自己遠離幸福快樂。但當自戀發展得比較成熟時,就會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觀。
                                                                                                                                                                                                                                                                                                                      • 第二個層面,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對我們的期待,特別是父母等權威的期待,會對我們造成巨大影響,這份期待會深入到我們內心,成為一種影響命運的力量。
                                                                                                                                                                                                                                                                                                                      • 第三個層面,鏈接的力量。自戀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當這兩股能量相合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激發,而這兩股能量相悖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撕扯。最好的情況是,如果這兩股能量可以融為一體,建立出深情的鏈接來,就最能激發出生命力,那樣,我們不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時也會去享受幸福。
                                                                                                                                                                                                                                                                                                                    •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這樣三個命題:
                                                                                                                                                                                                                                                                                                                      • 第一,自戀,就是做自己;
                                                                                                                                                                                                                                                                                                                      • 第二,滿足別人期待;
                                                                                                                                                                                                                                                                                                                      • 第三,超越自戀和滿足別人期待,體驗到鏈接的深情。

                                                                                                                                                                                                                                                                                                                                                      星期四, 7月 07, 2022

                                                                                                                                                                                                                                                                                                                                                      道與術

                                                                                                                                                                                                                                                                                                                                                      一位朋友問我:李瑞華恩師教會了我什麼?為什麼我這麼推崇李老師?

                                                                                                                                                                                                                                                                                                                                                      這是一個好問題,讓我可以進行反思。我嘗試用道與術的框架來分析。

                                                                                                                                                                                                                                                                                                                                                      道比較虛,術比較實,那先由實來說明。

                                                                                                                                                                                                                                                                                                                                                      術的部分:

                                                                                                                                                                                                                                                                                                                                                      李老師的框架圍繞著真.莫反感心法進行論述:

                                                                                                                                                                                                                                                                                                                                                      • 真:真知灼見 重點在看見鯊魚,強調認知到自己的未知(知不知)
                                                                                                                                                                                                                                                                                                                                                      • 莫:莫忘初衷 教授了PDA這個操作工具,以利進行決策判斷
                                                                                                                                                                                                                                                                                                                                                      • 反:反求諸己 可呼應與《成功有約》中提及的可控範圍
                                                                                                                                                                                                                                                                                                                                                      • 感:感同身受 強調恕(如心)的概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課程中,老師實際上花更多的時間在講道,或者說用生命在佈道,比講術更貼近實情。

                                                                                                                                                                                                                                                                                                                                                      道的部分:

                                                                                                                                                                                                                                                                                                                                                      道這個東西很虛,但為什麼要講了這麼多,是否太過形而上?我自己也感到困惑,但卻實際上感受到價值,這種感覺跟看稻聖和夫書籍相同。很多人覺得空虛,但我卻覺得受用。是否代表我心理薄弱,喜歡喝心靈雞湯?別人笑說什麼叫做心靈雞湯,就是給你一碗湯,卻沒有給你湯匙。

                                                                                                                                                                                                                                                                                                                                                      最近在看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第三章論述軍事天才。他認為軍事天才需要具備的幾種才能:包含眼力,果斷,機智,堅強及頑強。

                                                                                                                                                                                                                                                                                                                                                      對我的啟發:道是為了強化我們堅強及頑強的心理素質

                                                                                                                                                                                                                                                                                                                                                      書中提到構成戰爭的四個要素:危險,勞累,不確定性和偶然性,而統帥必須用他的胸中之火和精神之光,重新點燃全體部下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

                                                                                                                                                                                                                                                                                                                                                      如果以戰爭來看,實的部分可能包含武器的操作,戰術的了解及運用,進而到個人判斷力,其中包含分析及決策方法。但更上層的部分為精神層面,道的部分就是補足最終的心理素質。

                                                                                                                                                                                                                                                                                                                                                      所以恩師及稻盛和夫的教導,對於我在精神層面有所啟發,也藉由這些啟發,讓我在實際工作上產生價值!

                                                                                                                                                                                                                                                                                                                                                      人生就像一場戰爭,面對危險、勞累、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時,我們需要堅強的精神力量。李瑞華老師和稻盛和夫的教導,幫助我在實戰中保持堅定的信念,發揮最大的潛能。

                                                                                                                                                                                                                                                                                                                                                      星期三, 7月 06, 2022

                                                                                                                                                                                                                                                                                                                                                      NO.1825 四足机器人怎样突破商业困境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U.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bgWPHsuWM

                                                                                                                                                                                                                                                                                                                                                      • 波士頓動力公司,發布的最新一代產品的亮相視頻。這個產品就是四足機器人,叫Spot機器狗。
                                                                                                                                                                                                                                                                                                                                                      • 這條機器狗能巡邏工廠,能讀取儀表數字,它身上的攝像頭從兩對增加到了五對,傳輸的圖像,也從前一代的黑白變成了現在的彩色。除了工作,它還能伴隨音樂跟人類跳舞。
                                                                                                                                                                                                                                                                                                                                                      • 2020年,波士頓動力原以為以7.5萬美金的單價,能賣1000台Spot,但到了10月底,只收到260份訂單,還不及計劃的三分之一。
                                                                                                                                                                                                                                                                                                                                                      • 總體來說,要想解決新科技的商業化難題,就是要找到合適的市場需求。無非是兩類,一類是To C,一類是To B。
                                                                                                                                                                                                                                                                                                                                                      • 這些主打C端的產品,並沒有實現什麼大的銷售。為什麼呢?原因也簡單,從寵物陪伴的角度,其實它沒有小貓小狗親近人,並且,將近一萬的售價也非常昂貴,從使用效果和成本上,都不如買一隻真的寵物。
                                                                                                                                                                                                                                                                                                                                                      • 2005年,美國軍方和波士頓動力合作研發了四足機器人Big Dog。按理說,這種機器人適合上戰場,它能解讀語言和視覺命令,也能適應複雜路況。但是,當時Big Dog的動力來源是汽油發動機,工作時總有噪音。美國軍方就覺得Big Dog太吵了,不適合上戰場,所以,這個合作失敗了。
                                                                                                                                                                                                                                                                                                                                                      • 波士頓動力也想過和紐約的警察局合作。警察局買Spot幹嘛呢?巡邏用,也就是讓Spot當協警。理論上講,這個方案非常好。比如說,讓Spot去紐約城裡的中央公園巡邏。中央公園特別大,而且公園連著路,沒有門,這就意味著公園裡半夜也可能出現搶劫、事故之類的警情,但人不可能一天24小時在那兒巡邏。
                                                                                                                                                                                                                                                                                                                                                      • 這個項目還是沒進行下去。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人覺得,Spot巡邏涉及隱私問題。打個比方,我晚上在中央公園談戀愛,但Spot湊過來又拍照又鳴警笛,這就屬於侵犯隱私了。
                                                                                                                                                                                                                                                                                                                                                      • 現在波士頓動力的嘗試是,把Spot當成一個功能搭載平台,比如給Spot身上安裝熱感攝像機、3D激光雷達和人工智能,它就能識別工業園區內存不存在高溫、火災隱患等情況,如果發現異常,還能發送警報。
                                                                                                                                                                                                                                                                                                                                                      • 讓Spot替代海灘送貨員,去海灘賣飲料。為什麼說這個需求好?很簡單,因為海灘沙子軟,輪式機器人或履帶式機器人到那兒走不動,如果倒在海灘,更是起不來了。這時候,Spot就派上用場了,它移動敏捷,平衡能力也很強。
                                                                                                                                                                                                                                                                                                                                                      • 給機器人找需求時可以參考的維度,一般來說,維度有兩個,一是讓機器人發揮長處,比如讓Spot當海灘送貨員就發揮了它運動方面的優勢。但是,光發揮長處不夠,你還得考慮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得足夠大才行。
                                                                                                                                                                                                                                                                                                                                                      • 美國人喜歡度假,經常在海灘曬太陽,大大小小的海灘很多,海灘送貨員肯定少不了。所以,讓Spot替代海灘送貨員是個大市場。
                                                                                                                                                                                                                                                                                                                                                      • 在這裡,我們是從“職業替代”的角度出發,判斷市場大小的,其實,判斷市場大小還有個角度,就是“職業增強”。打個比方,原本開三台卡車需要三個人,但是,一個人也可以開三台時,就做到“職業增強”了。特斯拉Semi卡車自動駕駛就是做這個事兒的,它讓三台卡車列隊,只有第一台裡有司機。中國的卡車司機大約有3000萬,這顯然是個大市場。
                                                                                                                                                                                                                                                                                                                                                      • 我們判斷一個需求有多大市場時,可以通過判斷它替代了多少人、增強了多少人來預估。

                                                                                                                                                                                                                                                                                                                                                                                星期二, 7月 05, 2022

                                                                                                                                                                                                                                                                                                                                                                                善用傑出CEO推崇的「5小時法則」持續精進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0296/time-management-5-hour-rule

                                                                                                                                                                                                                                                                                                                                                                                •  86% 的富翁都有閱讀的習慣,而有 63% 會在早晨通勤時聆聽有聲書。
                                                                                                                                                                                                                                                                                                                                                                                • 「5 小時法則」,這個概念非常的簡單,就是在每個工作天都至少抽出一小時學習,如此一來,每周就有 5 小時花在學習上。
                                                                                                                                                                                                                                                                                                                                                                                • 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一生中堅持每天都要花點時間學習,而他一般會利用早晨來學習、寫作,建立個人目標並追蹤結果,並在當天傍晚自省。同時,他也建立了類似今日讀書會的組織,讓有志一同的人可以一起自我成長。
                                                                                                                                                                                                                                                                                                                                                                                • 確立好目標之後,接下來就要執行這 3 件事:
                                                                                                                                                                                                                                                                                                                                                                                  • 閱讀
                                                                                                                                                                                                                                                                                                                                                                                    •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曾說過,「閱讀可以讓你領先同輩。比起一般人,閱讀者更容易了解其他產業的戰略與策略。」
                                                                                                                                                                                                                                                                                                                                                                                  • 反思
                                                                                                                                                                                                                                                                                                                                                                                    • 思考與反饋也是很重要的過程,可以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兩到三個問題。無論是盯著牆壁思考,或是提筆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都可以。反思過去的經驗有助於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更重要的是檢視自己「做對了什麼」,再去蕪存菁,有助於改善生活、實現目標。
                                                                                                                                                                                                                                                                                                                                                                                  • 嘗試新做法、實際行動
                                                                                                                                                                                                                                                                                                                                                                                    • 馬雲也建議,可以將在書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中。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當你有所作為,就有實際的經驗可以參考,即使結果不如意,你也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或是從他人獲得反饋。

                                                                                                                                                                                                                                                                                                                                                                                星期一, 7月 04, 2022

                                                                                                                                                                                                                                                                                                                                                                                NO.1824 什么是“5%的改变”?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4.html

                                                                                                                                                                                                                                                                                                                                                                                • 每個諮詢師都了解一個成功的干預有多難,某種意義上像在打擂台,對抗一個名叫“慣性”的對手。它強大、狡猾、專注,有不屈不撓的鬥志,還有自我修復的技能。哪怕是有好處的變化,也會激發它強烈的阻抗,我稱之為“排異反應”。
                                                                                                                                                                                                                                                                                                                                                                                • 我不認為我真的有本事去幫別人解決問題,可是我相信當事人自己可以。最有用的辦法往往是靠自己找到的,只是很多人也沒有真的在找。即使他們身陷痛苦,也總是在徒勞無功的老路上打轉。
                                                                                                                                                                                                                                                                                                                                                                                • 繞過慣性的阻力,請當事人嘗試從沒有做過的事情,來獲得不一樣的經驗,從而產生改變。
                                                                                                                                                                                                                                                                                                                                                                                • 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新的行動裡。行動即使不能直接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會讓問題變得更糟。但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新的行動會啟動探索新經驗的過程。
                                                                                                                                                                                                                                                                                                                                                                                • 愛因斯坦說的“你不能用導致問題產生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 誰會願意聽一個看輕自己的人說話呢?反過來,一個人覺得越是被人理解到了,越是感到安全,也就越是願意打開自己,面對新的經驗。
                                                                                                                                                                                                                                                                                                                                                                                • 我受到的訓練來自系統式心理治療,它把大多數“問題”都看成一個系統通過自組織維持的穩態。
                                                                                                                                                                                                                                                                                                                                                                                • 每天只能拿出特定的一小時來做這件事。這個在一天的時間當中,就只佔5%。也就是她要在一周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保持不變,改變的時間不能超過5%。
                                                                                                                                                                                                                                                                                                                                                                                • 為什麼要這麼設定呢?因為人在困境中總是期待100%的自我改變,可是這種期待常常會導致100%的挫敗感,因為難以貫徹。

                                                                                                                                                                                                                                                                                                                                                                                星期六, 7月 02, 2022

                                                                                                                                                                                                                                                                                                                                                                                要事第一

                                                                                                                                                                                                                                                                                                                                                                                資源有限,特別是我們的時間,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而且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

                                                                                                                                                                                                                                                                                                                                                                                請放棄不重要的東西

                                                                                                                                                                                                                                                                                                                                                                                請將資源放在重要的東西上面

                                                                                                                                                                                                                                                                                                                                                                                當我們要做一個改變的行動規劃,就永遠要問三個問題(SSC)

                                                                                                                                                                                                                                                                                                                                                                                1. 我們需要停止做甚麼事情,來幫助我們聚焦?
                                                                                                                                                                                                                                                                                                                                                                                2. 我們需要開始做甚麼事情,來強化我們競爭力?
                                                                                                                                                                                                                                                                                                                                                                                3. 我們需要持續做甚麼事情,來維持我們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