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29, 2022

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 - 史蒂芬・柯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3548

  •   主動積極 幫你擴大影響力
  •   以終為始 幫你釐清人生定位
  •   要事第一 幫你找到目標與方法
  •   雙贏思維 幫你創造最大價值
  •   知彼解己 幫你維繫人際和諧
  •   統合綜效 幫你化解衝突、找到出路
  •   不斷更新 幫你改變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星期日, 8月 28, 2022

幸福


一早可以爬山運動,享受森林浴,展望美景
下山後可以吃頓想吃的
洗個澡後可以輕鬆休息
幸福沒有很複雜

星期五, 8月 26, 2022

长大,意味着什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k.html

  • 大了不一樣。一個東西一旦變大,它的背後,一定還會發生某種,累積之外的變化。
  • 當你讀的書足夠多時,你會感覺,這個世界的邊界,變得清晰了。當書積累到足夠多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世界的邊界是有限的,所有的知識之間,是存在一個大體結構,而且底層是相通的。
  • 《金字塔原理》,這麼多年一直很暢銷。書裡研究的就是一件事,怎麼把一件事自己想清楚,然後跟別人說明白。書裡面最核心的技巧,叫SCQ。這是三個英文單詞,背景、衝突、提問的縮寫,你可以不用管具體什麼意思。這個技巧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的話要想讓人聽懂,並且愛聽,你必須得把它變成一個,人人都有感覺的壞消息。
  • 《故事經濟學》,裡面對故事有一個簡潔的定義,叫做,衝突顛覆生活。也就是,所有吸引人的故事,它的情節都是,主人公原本的生活狀態,突然被一個意外、一場災難、一個衝突給破壞掉了。
  • 讀書不是為了豎牆,而為了找路啊。當我們遇到阻礙時,環顧四周,總能在書裡發現另一條通路。放眼一望,到處都是攀雲梯,到處都是新出路。這才是讀書應該有的樣子。
  • 一個產品最初讓你接受,可能是因為有愛。但它能陪你長久,一定是因為有用。
  • 做產品的過程,就是不斷在這個因為有愛而發生的聯繫中,找到這個有用的部分,然後抓住它、改進它、強化它。直到它能持續為用戶帶來價值。

            星期三, 8月 24, 2022

            每天90顆球

            人生有很多選擇

            不打這90顆球, 放縱自己, 自由自在

            打這90顆球, 隨便打打, 運動一下

            打這90顆球, 想方設法, 精進技巧


            不同的想法,最終造就不同成就

            無庸置疑, 時間拉長,差距就明顯

            星期一, 8月 22, 2022

            NO.1873 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K.html

            • 幽默可以幫你克服恐懼,讓演講效果更好。
            • 大衛發現,很多成功的演講者,講笑話的方式都跟脫口秀一樣。於是,他根據脫口秀的經典理論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7個最有效的原則
            • 第一個原則是,把幽默放在故事裡
              • 自己在舞台上收穫的笑聲,經常是來自生活中真實的故事,而不是精心構思的俏皮話。
              • 故事大師麥基說,故事是對生活的一種創造性轉化。
            • 第二個原則,幽默需要技巧。
              • 分成兩個步驟:找到好笑的故事,然後讓故事更好笑。
              • 衡量好素材公式:幽默=悲劇×時間
                • 慘事、倒霉事得經過時間發酵,你才能用一種抽離的、戲謔的、自嘲的眼光來看待它,它才有可能成為笑料。
              • 笑點=鋪墊+抖包袱
                • 抖包袱,並不是說突然把笑料拋出來,這樣並不會好笑,而是要突然戳中聽眾的笑點,想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你擊碎有意構建起來的興趣和期待。
                • 從鋪墊到抖包袱,這中間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懸念。
            • 第三個原則:幽默感是寫出來的。
              • 脫口秀演員中並沒有多少天生搞笑的人。幽默的技巧需要練習。在所有的練習中,把它寫出來最重要。
              • 脫口秀和一般講話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光重視“說什麼”,還要重視“怎麼說”,要把“說什麼”和“怎麼說”結合起來。寫的作用就是模擬這個過程。
              • 你在寫的時候,要很清楚地意識到,你寫的是台詞,而不是記敘文,你未來是要在舞台上把這段話“演”出來。你就是戲裡的人物,演講的現場就是戲劇的場景。你要盡可能把自己跟現場的聽眾聯繫起來,預見他們的感受、預見他們的反應。
              • 一個人想要以脫口秀表演為生至少需要7年的勤奮練習,每分鐘的表演都需要投入22小時的準備。所以,上台之前,請一定做好準備。還記得我們剛才說到的三條原則嗎?幽默在故事裡;幽默需要技巧;幽默感是寫出來的。
            • 第四條原則:幽默需要預演。
              • 預演不光能幫你打磨你的段子,讓它更好笑,還能讓你心裡更有底。它解決的是上台演講的兩個痛點:忘詞和怯場。應對的方法,分別是在大腦中預演和在現實中預演。
              • “記憶宮殿法”。簡單來說,就是在你的大腦裡做預演。你可以把演講的過程想像成進入一座房子。你從大門邁進去的一瞬間,演講就開始了。進入門廳,你就要拋出第一個笑話;走到客廳,要給出第一個觀點。把每一個房間當成一個關鍵節點,把你的觀點、段子放進這些節點裡。這樣等到上台的時候,你只要讓自己重走一遍這條你已經在腦海裡走過無數遍的路就可以了。
              • 想要徹底解決問題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現實中多預演幾次,預想到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萬全準備。這也符合經典的5P原則:恰當的計劃能避免糟糕的表現(Proper Planning Prevents Poor Performance)。
            • 第五條原則:上台之後要應對現場和掌控觀眾
              • 想要減少恐懼,享受未知和不確定帶來的快樂,你只要記住一點,就是讓自己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在現場。
              • 構建“場”是演講成敗的關鍵。所以演講講究要暖場。大衛說,你一定要在前30秒內快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告訴他們你是誰,為什麼要聽你講,還要設法讓他們喜歡上你。
            • 第六條原則:叫做“永遠調試”。
              • 大衛說,專業人士不僅會回看,而且會反復回看。想要克服羞恥心,你得讓自己保持抽離,把自己當成一個評估者。
              • 職業脫口秀演員會評估自己的每場表演。他們有一套打分系統,根據現場的效果給自己的表演打分,比如所有人大笑且鼓掌,記5分。然後,再根據打分,調試稿子,調試聲音等等各個環節。
            • 有趣基本上可以等同於幽默。搞笑呢,只是幽默的一種表達能力。幽默背後有一整個學科支撐,就是喜劇。脫口秀也是喜劇的一個分支。這就像我們學游泳,脫口秀只是一種泳姿,比如蝶泳。游泳還有蛙泳、自由泳等等,相當於喜劇裡還有默劇、小丑戲。它們的表達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單純的搞笑不成體系,你可以理解成狗刨式。它畢竟不是一種專業的泳姿,背後也沒有理論的支持。
            • 李新老師說,幽默不僅是一種表達能力,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我有這種困惑,是因為我只是把幽默當作表達能力,只盯著公式看;實際上,它背後的思維方式才更重要。
            • 幽默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就是用一個獨特的、有趣的視角,去觀看你的人生,看到真相,看到痛苦,然後從中看出現實的荒誕。維特根斯坦說,笑話是澄清狀況的註釋。
            • 真正的幽默來自洞察。一個洞察多的人,一定是一個有趣的人。
            • 這本書裡講了7個讓演講更有趣的原則,我們來複習一下,台下準備有三點:幽默在故事裡;幽默需要技巧;幽默感是寫出來的。台上表演有三點:幽默需要預演,上台之後要應對現場和掌控觀眾。最後,別忘了,永遠調試。

                                                                    星期六, 8月 20, 2022

                                                                    什麼是比勝利更重要的事?挪威紀錄片《兒童世界盃》映後座談紀實​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3/article/12593?fbclid=IwAR2GMYPm6L0fesq9mdWEHlA-Jro6QvQLGXWCCWnetMzNBIRvHOs9j4k2oZE

                                                                    • 奧林匹克教育的3個核心價值,分別是卓越尊重友誼,而針對這三個核心價值延伸出5個教育推動主題,包含經努力獲得的快樂體驗公平競爭實踐尊重追求卓越、及追求身體、意志與心靈的平衡,這5大主題,都是運動除了追求獎牌跟勝利外,每個人都可以從運動中學到的事。​​
                                                                    • 拿下過4面奧運田徑金牌的美國選手Jessie Owens曾說:「在運動競賽中,人們學到的其實不僅是比賽,還有如何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 ​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在《帕斯卡式沉思》中對認可的追群,有段對運動的描述:​「運動競賽的美好,就像是創造出一個暫時的、自由的第二世界,讓我們自由的沉浸其中,當看見自己肉體越來越硬實,超越原本的極限,想像中的自我就愈鮮明,也就更明確自我的存在能烙印在整個世界眼中,同時因激勵到其他人而感到快樂…」​
                                                                    • 現代奧運之父古柏坦爵士在奧林匹克憲章中有段話是這麼說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最重要之事項在於參加而非獲勝;正如人生之要務,並非爭勝,而在進取;故根本的道理,不在征服他人,而在奮鬥有方。」這也就是為何在運動中有所謂的尊重、友誼、追求卓越的奧林匹克核心價值,因為只有這看似抽象的核心價值,可以超越運動本身,連結到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
                                                                    • 丹‧米爾曼在小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說道:「運動員,不是把生命獻給運動,而是將運動獻給我們的生命,讓運動成為一條帶領我們的道路,導向自我成長,跨越輸贏的框架,實現更好的自己。」​

                                                                    每一個今天都全力以赴 - 持續就是力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0831?loc=P_0004_046&gclid=CjwKCAjw6fyXBhBgEiwAhhiZstkE92RLrtRg3wTL97N8NvzRYn5DAagHAdiUkGJuIpMyFU-4uYd6oRoCDVQQAvD_BwE

                                                                    • 偉大的事也是來自於平凡小事的累積
                                                                    • 藉由持續進行一件事,不但可以到達原本以為遙不可及的地方,還可能讓一個人真正成長茁壯
                                                                    • 他們是累積了比別人加倍的辛苦,而且即使如此仍就咬牙拼命地工作,一步一步地累積出自己的成就
                                                                    • 他們藉由長年無止盡的努力,使得高超的技藝和美好的人性能夠內化為自己所有
                                                                    • 每天至少要向前跨進一步;每個今天要比昨天更往前推進,既使只有一公分也好
                                                                    • 不只是向前挺進一步,我還要求自己藉由每天的反省,每個明天都一定要加上一個改良或一個巧思
                                                                    • 思考如何將自己現在的能力提升到足以落實該目標的方法
                                                                    • 若我們用的是自己現在的能力來決定辦得到還是辦不到,絕對無法挑戰新事物,達成更高更遠的目標.如果沒有就算現在能力辦不到的事情,我也要想方設法讓它完成的強烈意念,實不可能開拓新領域,達成遠大的目標.我把這種作法稱之為:以未來進行式思考自己的能力
                                                                    • 人類擁有朝向未來延伸的可能.我們要相信這一點,為自己的人生築夢
                                                                    • 請現在就把我辦不到的念頭,改變成我現在還辦不到.光是換這個字,就能大大翻轉你的行動
                                                                    • 人類的能力絕對不是固定不變的.掌握能力,應該要用未來進行式.我們要採取回推法,從應該要達到的未來那一點往回算-一般酌量自己現在的能力-一邊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 苦難不會永遠持續.當然幸運也不會永遠常駐.得意之時不驕縱,失意之時亦不氣餒,堅持每天拼命工作,比甚麼都來得重要

                                                                    NO.1872 吴军:如何写好简历?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0.html

                                                                    • 寫簡歷的關鍵,不是把金子埋到沙堆裡讓人去找,而是要把沙子洗掉,讓金子更耀眼。
                                                                    • 簡歷是關於自己的正式文件,它裡面除了有必要的個人信息外,主要是介紹自己的背景、技能和成就。
                                                                    • 很多人把自己的工作經歷按時間順序一一列出,那是資歷。即便資歷看上去很漂亮,也不等於能夠做事情。
                                                                    • 一份好的簡歷,要通過自己做過的事情,體現自己的能力,特別是顯示出比同齡人,同職位的人能力更強。
                                                                    • 在簡歷中要強調自己做事情的結果,讓對方由結果倒推出水平;要把自己包裝成產生效果的人,而不是光有光環的人。
                                                                    • 一個部門的主管在選拔下屬時常常有一個“期望成績清零”的原則。
                                                                    • 在這一次提拔和晉升時,上一次晉升前的功績就給清零了,因為那些功績在上一次提拔時已經被用過一遍了,這一次,只會看中從上一次被提拔之後,到目前為止這一段時間裡的成績。
                                                                    • 簡歷既然叫簡歷,就不能太長,通常不超過兩頁(A4紙正反兩面)為佳。但職業目標和與具體職位有關的技能和成績是不能漏掉的。
                                                                    • 簡歷的格式不需要太複雜,太花哨,但是需要設計得讓人一眼能看到他們想看到的信息,同時要讓自己提供的信息構成一個完美的故事,能夠呈現出自己的職業上升趨勢。

                                                                                  星期四, 8月 18, 2022

                                                                                  NO.1870 “收入”有哪三种曲线?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h.html

                                                                                  • 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
                                                                                  • 我們看一個人的收入,不看瞬間,看長遠。我們每個人追求的,不是瞬間最高的收入,而是長遠、終身的最高收入。
                                                                                  • “貧”和“窮”是要分開的。 “窮”的意思是“盡”,是沒希望、沒指望,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不是“窮”,不是沒指望,我們之前學比較優勢原理的時候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
                                                                                  • 按照利息理論,現值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收入的和的折現,這才是你今天的身價。
                                                                                  • 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說嗎?我們追求的不是瞬間收入的高低,也就是說,我們追求的不是年輕時收入最高、中年收入最高、晚年收入最高,我們追求的是收入的面積,即曲線下方的面積,數學好的同學知道,曲線下方的面積是它的積分。總言之,我們要追求的,是終身收入的最大化,我們要找的,是讓我們終身收入最大化的職業。

                                                                                        星期二, 8月 16, 2022

                                                                                        NO.1868 怎么让你的演讲有号召力?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y.html

                                                                                        • 講故事,怎麼講才能有號召力?我給你三個方法,分別是給時空、給畫面、劃重點。
                                                                                          • 給時空,就是通過描述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和情境,讓觀眾感受到,他在你的故事現場。
                                                                                            • 在故事開頭加上了“大年初一”“全家正在團圓”,描述了時間和空間。這就是他交代的故事背景,一下子把觀眾拉進了故事現場。
                                                                                            • 給時空這個方法,我們還可以做一個變形。除了用這個方法講自己的故事,還能用這個方法挖掘別人的故事。
                                                                                            • 什麼問題呢?其實就是給時空的:那一年,你在哪,在做什麼?
                                                                                            • 遇到五六十歲的人,你可以問:1979年,改革開放初,你在哪裡?在做什麼?對於三四十歲的人,你可以問:1999年,千禧夜,你在哪裡?在做什麼?對於90後,你可以問:2008年,奧運會,你在哪裡?在做什麼?
                                                                                          • 給畫面,簡單來講,就是描述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心裡想的是什麼。
                                                                                            • 我腦子裡一直有這麼個圖,將來得到App一定是在某個地方有一個總校。有綠茵茵的草坪,有紀念碑感的主教學樓建築。那個建築不是為了教學,就是為了讓同學們去拍照的。那個地方主要也不是乾別的,就是舉行一場一場的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讓大家在成人世界還能找到“我又上學了”這個感覺。
                                                                                          • 劃重點。也就是,把你想通過這個故事傳遞的觀點,明明白白講出來。這個方法適合用在傳達觀點、提出想法的場合中。
                                                                                        • 如果你想講述一段自己的過往經歷,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你可以用到“給時空”這個方法。如果你想講述公司的願景,卻又擔心會講得“假大空”,推薦你使用“給畫面”這個方法。最後,提醒你,講故事的時候,別忘了劃重點,讓觀眾明確地感知到你的觀點。

                                                                                        星期日, 8月 14, 2022

                                                                                        NO.1865 感官如何影响顾客购买?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F.html

                                                                                        • 我們通過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膚這五種感覺器官,獲得關於周圍環境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触覺信息,來認識和感知世界。
                                                                                        • 試著想一下,假如今天你去4S店試駕,你會看到汽車的外觀和內飾,聽到汽車的開關門聲和馬達的轟鳴聲,嗅到車內的味道,你坐在主駕駛位上,享受到坐感、腳感以及汽車啟動時的背推感。如果銷售員在試駕前還送了你一顆糖,那你在試駕過程中還有豐富的味覺。所有這些信息共同構成了你的試駕體驗,而這種體驗會影響你對汽車品牌的認知和最終的購買決策。
                                                                                        • 人類感官會對消費者的購物和消費體驗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是一種重要的營銷資源。
                                                                                        • 企業可以利用感官刺激,通過塑造獨特的品牌體驗,來創造顧客價值,這就是感官營銷。
                                                                                        • 大眾營銷理念的盛行。這種營銷理念是以產品為導向,以單次交易為目標,強調通過大規模生產確保供給,建立大規模的分銷渠道讓產品觸手可得,同時呢,借助大眾媒體進行無差異的大規模產品推廣,讓消費者知曉產品、了解產品,然後完成購買。
                                                                                        • 以顧客為中心的關係營銷理念就出現了。這種營銷理念是以關係為導向,以顧客保留為目標,把產品當作服務的載體,強調通過服務和服務過程中的雙向溝通和互動,建立和維持長期穩定的顧客關係。
                                                                                        • 物質享樂主義轉向精神享樂主義,消費決策中的理性因素減少,感性因素增加,品牌忠誠度變低,甚至表現出去品牌化的趨勢。
                                                                                        • 消費者對建立長期品牌關係的意願也在降低,另外消費者在購買時,往往會參考其他消費者的口碑,從而導致傳統的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雙向溝通,變成消費者、其他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多向溝通,溝通的結果更不可控。
                                                                                        • 感官營銷是以顧客體驗為導向的,強調通過每一個觸點創造基於五感的獨特感官體驗,來快速建立品牌認知,塑造品牌形象,強化品牌關係。
                                                                                        • 英國的ASDA超市想到一招。他們把貨架最外面一排的紙巾包裝拆除,扯出一段紙巾,讓顧客在貨架前可以直接觸摸到產品。就這麼一個簡單操作,超市的紙巾銷量猛增,貨架空間直接增長了50%。這就是觸摸的神奇力量。
                                                                                        • 賣家具的宜家為什麼要開宜家餐廳?從感官營銷的角度看,消費者在逛宜家家居時有強烈的視覺、觸覺和聽覺刺激,但缺乏嗅覺和味覺刺激。宜家餐廳很好的填補了這個空白,強化了品牌與“家”這個概念的聯繫,給消費者打造了一個五感豐富的獨特品牌體驗。

                                                                                                          星期六, 8月 13, 2022

                                                                                                          用製造問題的腦筋去解決問題是行不通的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說:

                                                                                                          用製造問題的腦筋去解決問題是行不通的。

                                                                                                          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awareness that created them. 

                                                                                                          個人對這句話的觀察:

                                                                                                          公司一些流程問題, 透過不斷的加壓, 不一定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一些時候跳出來用別的維度來思考,可能產生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例如技術支援的問題,技術支援偶爾會卡在研發及客戶中間, 無所適從, 但如果業務端的介入,也許可以找到一些解決矛盾的方法

                                                                                                          再比如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期及品質爭議, 也可透過商務上的取捨,來獲得雙方較好的解決方案

                                                                                                          所以當流程卡住的時候, 不斷的施加管理壓力不一定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跳出來用別的維度來分析解決,也許可以找到更佳的解決方案!!

                                                                                                          星期五, 8月 12, 2022

                                                                                                          NO.1863 能用愚蠢解释,就不要用恶意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E.html

                                                                                                          • “漢隆剃刀(Hanlon's razor)”大約是 1990 年一個叫漢隆的不著名的美國人正式提出來的
                                                                                                            • 簡單地說,它的意思是 ——「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 漢隆剃刀說的“愚蠢”,代表各種無知的、偶然的、非故意的的原因,這些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惡意。
                                                                                                            • 惡意是小概率事件。
                                                                                                            • 而愚蠢 —— 包括忘了、錯了、漏了、誤會了、累了、被外力耽誤了、不知情,或者純粹就是因為懶 —— 則是大概率事件。
                                                                                                          • 漢隆剃刀做了推廣
                                                                                                            • 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 能解釋為無知的,就不要解釋為愚蠢。
                                                                                                            • 能解釋為可原諒的錯誤的,就不要解釋為無知。
                                                                                                            • 能用你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釋的,就不要解釋為錯誤。
                                                                                                          • 有這樣的精神,你會減少很多無緣無故的憤怒和壓力,你跟他人、跟世界的關係都會更好。
                                                                                                          • 漢隆剃刀並不是精神勝利法,它在多數情況下反映了客觀事實,而且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有用。特別是理解公共事務很有用。
                                                                                                          • 英國前首席新聞秘書伯納德·英厄姆爵士有一段這樣的話,深合漢隆剃刀的精神 ——「許多記者沉醉在政府陰謀論中。我可以擔保,如果他們支持的是“政府搞砸論”,報導就會更準確一些。」
                                                                                                          • 真正的惡意攻擊很不容易發生,而對惡意的誤判實在太容易發生了。
                                                                                                          • 歸根結底,我們平時做事最好像搞科研一樣:只處理事實,不猜測動機。人做一件事可以有好幾個動機,也可能根本沒動機,最常見的情況是這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動機 。與其推測動機,還不如摸清他做事的規律,跟他建立互信機制。

                                                                                                                                    星期四, 8月 11, 2022

                                                                                                                                    NO.1862 幸福来自“贡献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z.html

                                                                                                                                    • 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各種困惑、特別不喜歡自己、甚至抑鬱成疾的,都是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人。
                                                                                                                                    • 康德所說,任性也是服從於某一種 inclination,任性者其實是自己的慾望和衝動的奴隸。滿足只是暫時的,任性不能帶來長久的幸福。
                                                                                                                                    • 阿德勒說人際關係是煩惱的根源,但也是幸福之源。
                                                                                                                                    • 阿德勒提出的幸福,來自人際關係的高級狀態,叫做“共同體感覺”。
                                                                                                                                    • 所謂比出來的幸福,其實歸根結底比的無非是每個人的“價值”。但價值真的是可以比較的嗎?村長有村長的價值,醫生有醫生的價值,助手有助手的價值,這些價值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其實不能比較。
                                                                                                                                    • 阿德勒提出,幸福就是你出於對社會的關心,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積極參與其中,找到歸屬感。幸福來自貢獻
                                                                                                                                    • 幸福不是由具體貢獻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貢獻感”決定的。
                                                                                                                                    • 貢獻感並不在於你的行為起到了什麼結果,不是“如果……就……”。貢獻感是你認為自己做出了貢獻,你就做出了貢獻,你就立即獲得了幸福。
                                                                                                                                    •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其實也可以說是要求有貢獻感。
                                                                                                                                    • 阿德勒的建議是在一個共同體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應該想想更大的共同體。
                                                                                                                                    • 阿德勒這個“共同體感覺”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和別人建立橫向的關係,也就是人人平等。再進一步,你要把別人看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其實絕大多數人和你並沒有競爭關係,沒人一天到晚盯著你較勁。現代陌生人社會中平等合作的關係其實是最簡單的。

                                                                                                                                                      星期三, 8月 10, 2022

                                                                                                                                                      個案教學何以有助於提升管理能力

                                                                                                                                                      https://prof-seetoo.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06.html

                                                                                                                                                      • 管理知識當然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但擁有管理知識未必等於擁有管理能力。
                                                                                                                                                      • 經由個案來面對各種決策情境,從高層的策略到基層的執行,從行銷、財務到談判,無所不包,然後在決策的參與中,學會分析、思考、溝通、整合,以及對決策方案的取捨與抉擇。
                                                                                                                                                      • 管理能力有賴於「歷練」,而「決策」則是歷練的核心。
                                                                                                                                                      • 所謂良好的決策,簡單地說,大約有以下幾項特質:
                                                                                                                                                        • 第一是考慮周到
                                                                                                                                                        • 其次是決策方案具有可行性
                                                                                                                                                        • 第三是在決策的形成過程中,能博採眾議
                                                                                                                                                      • 課前的個案閱讀,即是訓練學生從大量的書面資料中,快速地掌握問題的全貌與重心,找出有哪些需要處理的問題與決策、各個問題與決策之間的關聯,以及與決策有關的資訊與限制條件。再以這些為基礎,構思初步的解決方案。
                                                                                                                                                      • 分組討論過程中,同組成員必須依自己閱讀與思考的結果,交換意見,雖然未必需要形成共識,但應充分溝通互動。
                                                                                                                                                      • 正式的課堂討論中,主軸應該還是環繞著決策。討論的過程,不外乎澄清事實資料、確認問題、找出因果、提出方案。
                                                                                                                                                      • 個案教學是希望經由上述這種「蘇格拉底」式互動討論,來模擬創造「歷練」的情境,並藉以啟發學生的決策能力與管理能力。

                                                                                                                                                      星期二, 8月 09, 2022

                                                                                                                                                      NO.1860 “非劳动时间”为何价值巨大?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D.html

                                                                                                                                                      • 你可以把經濟增長近似地理解為資本的積累。按照索洛模型,經濟增長到最後一定會停滯不前。
                                                                                                                                                      • 但在現實中,我們卻能看到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這說明啥?這說明,除了資本和人口之外,一定有別的因素在支撐著經濟增長。那這個因素是啥呢?索洛自己幫我們回答了,他說,是知識和技術。
                                                                                                                                                      • 索洛之所以能在1987年得諾貝爾獎,主要就是因為他從理論上證明了這件事。就是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要依靠技術創新。
                                                                                                                                                      • 在現實的經濟世界裡,大多數的創新都不靠天才人物,而是靠人民群眾,是靠無數能工巧匠,以及普通的科研人員,反复嘗試,錯了再試,在日常的生產和科研過程中,通過經驗的增加,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 這種漸進的、經驗的積累,又是怎麼來的呢?還是通過資本的積累。你想,所謂熟能生巧,經驗的積累,無非靠的就是重複做同一件事。那我能不能人為加速這個過程?可以啊,就是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嘛,那這就是要靠資本的積累。資本越多,生產規模越大,儲備的經驗也就越密集。
                                                                                                                                                      • 在宏觀經濟學裡,這種技術進步的機制叫作“從乾中學”。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先有知識再乾活,不是先會幹活再乾活,而是乾著乾著才會幹,幹得越多才越會幹。隨著資本積累,技術就能不斷進步,技術進步又帶來新的資本積累,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 資本積累跟技術積累未必總是正相關的,就是它們變化的方向未必總是相同的。
                                                                                                                                                      • 如果一家企業買了最先進的機器,反而可能說明它的技術水平到頂了,再想提升比原來更難了。這個時候資本積累跟技術積累,就有可能不是正向變化,甚至是反向變化的。
                                                                                                                                                      • 通過資本積累來實現技術積累,大多數企業有這個錢沒這個命嘛,它們存活的時間不夠實現什麼經驗積累。比如我們看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時間,日本是12年,美國是8年,中國祇有3年。
                                                                                                                                                      • 我們在講經濟增長的時候,除了資本,還有一個變量就是人。你可能會問,咱們不是講過麼,人口總量永遠是個外生變量,指望不上啊。但是那說的是人口數量。人口除了數量這個維度,還有時間這個維度。
                                                                                                                                                      • 索洛模型裡面說的人,那是跟資本結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勞動中的人,是人的勞動時間。也只有勞動中的人,才能積累經驗,搞那種細水長流的發明創造。
                                                                                                                                                      • 人類很多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的積累,不是人類在勞動的時間裡面創造的,而是在不勞動的時間裡面創造的。比如馬克思就說過一句話,叫“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也就是人的自由時間越多,他能發展的能力維度就越多,這比他把全部時間用來悶頭勞動,給社會貢獻的生產力還要更大。
                                                                                                                                                      • 宏觀和微觀的視角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從微觀來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企業的視角去看,當然很容易只看到人們勞動的時間,而且企業家還希望員工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勞動裡面去。但是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就是那些不勞動的時間裡面實現的知識積累,會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作用。
                                                                                                                                                      • 這部分不與資本結合、不投入勞動的時間,經濟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人力資本投資。它也是投資,但是不是投在資本上,也不是投在產品上,而是用來提升人本身的價值。對個人來說,就相當於是讀書學習、提升能力;對國家來說,就是教育投入或者研發投入。
                                                                                                                                                      • 一個好的、能維持長期增長的宏觀政策,它是不會鼓勵人們無止境地勤奮的。這不是因為我們要留出時間享受生活,而是因為再勤奮的勞動,它最終只能維持現有經濟規模,而不能給經濟增長提供增量。好的宏觀政策,它會追求在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之間,維持一個健康的平衡,它不是站在企業家的角度去思考,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一個能夠幫助人民群眾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角度,去創造各種機會,讓我們整個社會越來越生機勃勃。

                                                                                                                                                                                星期一, 8月 08, 2022

                                                                                                                                                                                伍登效應

                                                                                                                                                                                https://tjdad.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5.html?fbclid=IwAR1r9RjFAISy4qrAaYt-YaW8zlU0stpMzCOta66RGxBSyQsjmA5iC5VHEr8

                                                                                                                                                                                巴菲特事實上是用了有名的籃球教練約翰‧伍登 (John Wooden) 贏球的方法。約翰‧伍登在學會了用他最好的七位球員打滿全場球賽之後就最常贏球。這樣一來,他的對手永遠是面對他最好的球員而不是次好的球員。而他最好的球員因為有更多的上場時間進步也比一般的球員多。 而且巴菲特比伍登更伍登,因為在他的情形對於技能的練習是完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而不是七個人身上,而且他的技能在這五十年裡隨著他年紀越來越大就越來越好,不像籃球員的技能是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衰退。 

                                                                                                                                                                                此外,藉著把如此多的權力跟權威集中在經常是長期服務的重要子公司的執行長身上,巴菲特在此處也是在創造強烈的伍登式效應。這樣的效應增進了這些執行長的技能跟子公司的成就。 然後,隨著波克夏系統給予子公司跟它們的執行長人人想要的自治以及波克夏變得成功而廣為人知,這些結果吸引了更多、更好的子公司以及更好的執行長進來波克夏。 

                                                                                                                                                                                而更好的子公司跟執行長比較不需要總部來的注意,如此創造出人稱的『良性循環。』

                                                                                                                                                                                星期日, 8月 07, 2022

                                                                                                                                                                                如何練字?最會寫字的中年大叔:每天堅持練習4小時、和筆培養感情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059

                                                                                                                                                                                • 因為我練習得越多,我越能明白:這一切,真的都是練習來的,你這樣誇我,好像根本就無視我的練習一樣,我哭。
                                                                                                                                                                                • 每次有人問我寫字的訣竅,我就會回答這兩個字,練習。但是通常我回完,對方就不會再回我了,因為大多數的人只想知道不用練習的方法。
                                                                                                                                                                                • 你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很簡單,拿出你隨手可得的筆,簡單的紙,每天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塗塗寫寫,其他的慢慢你會知道你需要什麼。先寫再說。
                                                                                                                                                                                • 所謂的「練習」、「練字」,最低的限度是「量」:一定要有量!就算你練習的方法很爛,進步得很慢,但是維持一定的練習量,最少最少你會得到的是「寫字的習慣」。
                                                                                                                                                                                • 你一天花多少時間練習寫字呢?我還記得我練習的第一年,平均一天練習寫字的時間是4個小時。一直到今天,我都還有保持每天最少2個小時的練習時間。
                                                                                                                                                                                • 有了「量」之後,再來調整「質」,使用正確的方法、字帖、工具,有系統地去調整、去練習。
                                                                                                                                                                                • 老老實實地把時間空出來,把心靜下來,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的跟筆培養感情,好好的一個字一個字,按部就班地去練習,自然就會進步了。

                                                                                                                                                                                讓你莫名其妙很有吸引力的12個理由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1077

                                                                                                                                                                                • 你關心環境
                                                                                                                                                                                • 欲擒故縱
                                                                                                                                                                                  • 男性比較熱中那些難追求的女性。但這只適用於特定狀況。
                                                                                                                                                                                • 臉部表情很重要
                                                                                                                                                                                  • 男性覺得看起來快樂的女性比較吸引人。而女性則認為跩跩的男性,比較吸引人。
                                                                                                                                                                                • 當別人還不確定你心意的時候
                                                                                                                                                                                • 如果你長得很像他的現任或前任男女朋友
                                                                                                                                                                                  • 研究發現,女生尤其會有自己偏好的類型。
                                                                                                                                                                                • 手勢多
                                                                                                                                                                                • 如果你真的跟他很像
                                                                                                                                                                                • 彼此互看兩分鐘
                                                                                                                                                                                  • 長時間的眼神接觸會引發好感,甚至愛意,即使對方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 你回對方的話,對方也回應你
                                                                                                                                                                                  • 如果喜歡鳥類的妻子興奮地告訴丈夫,有隻金絲雀飛到附近的樹梢上。這時丈夫可能會有兩種反應,一是擺出一副「那又怎樣」的態度,二是跟著太太一起興奮。
                                                                                                                                                                                  • 潑冷水的態度,有33%機率導致夫妻在結婚6年後離異。而相當時間內,回應對方情緒的態度,則有87%的機率,讓雙方繼續走在一起。
                                                                                                                                                                                • 你很好聞
                                                                                                                                                                                • 你長得像他們的父母
                                                                                                                                                                                  • 男性看到和自己媽媽相像的女性,會特別覺得該名女性有魅力。女性亦然。
                                                                                                                                                                                  • 父母30歲過後,才生下的女兒,傾向被較年長的男性吸引。
                                                                                                                                                                                • 愛狗
                                                                                                                                                                                  • 女性認為,有養狗的男性,比起沒養狗的男性,更適合發展長期穩定的關係。

                                                                                                                                                                                2 個技巧讓你能一次讀 10 本書、成為專家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65534

                                                                                                                                                                                • 傳統「漸進式閱讀法」是強調理解與習得知識,「串聯閱讀法」則是以串聯與數據再生為導向的雙向、多層次學習法,目的在於運用世界上廣泛的知識與構想,創造出新的價值。
                                                                                                                                                                                • 串聯閱讀的具體執行方法,第一步是決定主題,也就是決定目標。

                                                                                                                                                                                星期六, 8月 06, 2022

                                                                                                                                                                                NO.1857 康德改变了什么?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x.html

                                                                                                                                                                                • 我們如果從承先啟後的觀點來看,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有兩個人居於關鍵的地位,就是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以及近代的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 蘇格拉底的時代嗎?在他之前有研究自然界的自然學派,由於科學發展有限,他們提出一些對自然界獨斷論的看法,就認定自然界是什麼,但缺乏充分的論證;而另一方面是辯士學派,認為人是萬物的權衡,最後走向了懷疑論。
                                                                                                                                                                                • 獨斷論與懷疑論是理性最大的敵人。
                                                                                                                                                                                • 把認識的焦點從外在拉到內在;而不再像以前的哲學,先天就認定人可以認識外界事物。現在要問:我們真的能夠認識嗎?能認識多少呢?所以這是康德面對挑戰,他基本的翻轉的一個過程。
                                                                                                                                                                                • 收集各種資料加以分析、歸納、分類、整理、研究,提出一些規律,然後再來引導我們去面對未來的世界,這是標準的經驗上的科學。
                                                                                                                                                                                • 哲學,康德認為應該是先驗的學問。什麼叫先驗?簡單說來,先驗就是先於經驗並作為經驗之基礎者。
                                                                                                                                                                                • 基本上,康德的先驗哲學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哲學的思維。哲學的思維跟其他所有學問的思維都不一樣,其他所有的學問都是根據經驗來加以研究的,而哲學要問一個問題,請問這些經驗是如何可能出現的?換句話說,你今天所看到的這些經驗是不是只有對人類才有效?在其他生物看起來,從其他的角度看來,未必正確。
                                                                                                                                                                                • 康德認為,真正的知識要成立的話,它必須兩邊合作:一方面有外在的各種花樣,我們說“花樣”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外界是什麼;同時需要有內在提供一些形式。這樣一來的話,任何一種知識都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外在提供材料,或稱作質料;而我們人類作為人,有理性,他會提供形式。由外而來的質料和由內而提供的形式配合起來,得到了知識。這就使得這個知識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另一方面又有擴張性和復雜性。

                                                                                                                                                                                            NO.1856 怎样成为一对好伴侣?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C.html

                                                                                                                                                                                            • 大家對親密關係最大的誤解,是以為只要找到一個“對的人”,就能自動擁有一個“好伴侶”。但實際上,“好伴侶”是雙方配合的結果。它看的不是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是怎麼互動的。
                                                                                                                                                                                            • 兩個好人在一起,也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是一對好的夫妻。
                                                                                                                                                                                            • 什麼是好的伴侶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必須脫開個體的視角,把親密關係的兩個人看作是一個整體的單元。
                                                                                                                                                                                            • 好的伴侶不是看一方是什麼樣的人,另一方是什麼樣的人,而是看他們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是怎麼配合的。
                                                                                                                                                                                            • 好的親密關係中,都有很多對彼此的認可。這種積極的關係信息總是會相互激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 有效互補。所謂的互補,是說一方的語言和行為激起了另一方完全不同的語言和行為,形成了一種相互補充。
                                                                                                                                                                                            • 從不好的關係模式中,你會發現很多消極對稱和無效互補的影子。
                                                                                                                                                                                            • 從關係模式看兩個人的相處,有兩個關鍵詞很重要,一個是“配合”,另一個是“循環”。
                                                                                                                                                                                            • 當你陷入消極的關係模式時,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 “我到底做了什麼,把他變成這樣呢?”
                                                                                                                                                                                              • “我又能做些什麼,來打破這個無效的循環呢?”

                                                                                                                                                                                                              星期四, 8月 04, 2022

                                                                                                                                                                                                              NO.1855 如何看懂中东变局?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8.html

                                                                                                                                                                                                              •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中東就是一個戰亂和衝突不斷的地區。那衝突的根子是什麼呢?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面,這根子就是以色列要復國,阿拉伯國家不允許,所以“阿以矛盾”——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就是中東地區的主要矛盾。
                                                                                                                                                                                                              • 2003年發生了什麼事?那就是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報告說,這場戰爭受益最大的就是伊朗,因為原先一直壓制它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被美國推翻了,使得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迅速擴展,這樣一來,沙特、阿聯酋這些阿拉伯國家就感到了新的威脅。
                                                                                                                                                                                                              • 伊朗這個國家在民族和宗教派別上和主流阿拉伯國家差別比較大,而且它在歷史上曾經是統治大半個中東的波斯帝國,所以伊朗和主流阿拉伯國家明里暗裡其實一直有較量。當伊朗的影響開始進一步擴展的時候,這種較量當然就開始表面化了。
                                                                                                                                                                                                              • 2011年發生了什麼事呢?那就是西方媒體所謂的“阿拉伯之春”。你可能還記得,當時很多阿拉伯國家出現動盪和內亂,一些政權被推翻,像穆斯林兄弟會這些社會宗教力量異軍突起。這個事情對於多數阿拉伯國家來說影響特別大。所以報告認為,經過2003和2011這兩個時間點以後,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威脅判斷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衝突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而伊朗的外部競爭和國內穆斯林兄弟會變成了更加嚴重的威脅。
                                                                                                                                                                                                              •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階段美國出於對付中國的需要,不斷從中東抽調力量,基本上屬於要“抽身離開”的架式。要知道,美國以前一直是影響中東最主要的外部力量,它這種行動趨勢當然會讓中東國家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處境和未來。報告說,沙特與阿聯酋的聯合,加上美國削減中東軍事存在,使這個地區主要國家之間的關係發生重大改變。
                                                                                                                                                                                                              • 報告講得很清楚,普京這次訪問有兩個目的,次要目的和主要目的。其中次要目的是和伊朗、土耳其商量敘利亞的局勢,因為三方都捲入了敘利亞的內戰。那主要目的是什麼呢?報告說,普京卡在拜登訪問中東之後訪問伊朗,主要目的是要向西方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俄羅斯雖然遭到西方的製裁,但並不孤立,而且俄羅斯還在中東等重要問題上有很大發言權。
                                                                                                                                                                                                              • 沙特王儲和拜登關係冷淡是真,但沙特並沒有真的疏遠美國,特別是在石油增產的問題上,它作為全球石油出口的龍頭,還是做出了重要響應。比如對歐洲的石油出口,彭博社的數據顯示,沙特7月份通過埃及管道向歐洲輸送的石油達到每天120萬桶,比俄烏衝突之前翻了一番,這就大大減少了歐洲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很好地滿足了美國和歐洲的戰略需要。
                                                                                                                                                                                                              •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區域夥伴關係裡面有軍事合作的成分,而拜登此次訪問中東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向這種合作進一步提供政治和軍事支持。這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報告說,這會造成以色列-阿拉伯關係進一步軍事化,而且明確針對伊朗。
                                                                                                                                                                                                              • 我們在中東地區最大的利益是什麼?當然是石油和天然氣。我們國家大約70%的石油需要進口,2022年上半年排在前8位的石油進口來源國我列了個表。你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沙特,前8位裡面有5個是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從它們那裡來的進口原油占到我們總進口原油的50%。
                                                                                                                                                                                                              • 一個時代已經結束,我們可能需要再一次問自己:“準備好了沒有?”

                                                                                                                                                                                                                              星期二, 8月 02, 2022

                                                                                                                                                                                                                              NO.1850 为什么你活在别人的评判里?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NQ.html

                                                                                                                                                                                                                              • 僵固型思維,就是要告訴你,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麼看待能力,要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的“自我”是很重的。一帆風順的時候,這些人會覺得自己很厲害,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無論他們怎麼評價自己,好像都特別關注自己的表現,特別關注別人會怎麼看他們。
                                                                                                                                                                                                                                • 他們都有很重的證明自己的包袱。我把這種心理狀態叫做“脆弱的高自尊”。
                                                                                                                                                                                                                              • 那些被誇獎很努力的人,卻越挫越勇,他們保留著對解難題的興趣,表現也越來越好。
                                                                                                                                                                                                                              • 誇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會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 表揚聰明和表揚努力激發了他們不同的心智模型。
                                                                                                                                                                                                                                • 表揚“聰明”實際上暗示了這樣的觀點: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你聰明不聰明的方式。
                                                                                                                                                                                                                                • 表揚“努力”卻暗示著: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
                                                                                                                                                                                                                              • 關注自我證明,還是關注能力成長,是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重要區別。
                                                                                                                                                                                                                                • 一個有僵固型思維的人,在面對挑戰時,很容易放棄,因為他會擔心困難的任務會證明他不行;
                                                                                                                                                                                                                                • 一個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卻歡迎挑戰,因為他會把挑戰看作能力成長的機會。
                                                                                                                                                                                                                              • 世界向我們提出問題,我們努力解答問題。這時候,我們的能力在我們與世界的互動中逐漸成長起來,我們的自我也在這種與世界的互動中逐漸變得豐富起來。
                                                                                                                                                                                                                              • 請記住,如果你相信變化,那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會怎麼發展才重要。

                                                                                                                                                                                                                              星期一, 8月 01, 2022

                                                                                                                                                                                                                              14 條亞馬遜領導守則(OLP,Our Leadership Principles)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857?template=transformers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8822

                                                                                                                                                                                                                              https://ctee.com.tw/bookstore/selection/622430.html

                                                                                                                                                                                                                              14 條亞馬遜領導守則(OLP,Our Leadership Principles)

                                                                                                                                                                                                                              1. 顧客至上(Customer Obsession)
                                                                                                                                                                                                                                領導者必須以顧客為中心來採取行動。積極致力於贏得並維持顧客的信賴。雖然也要留意競爭對手,但最重要的還是顧客。
                                                                                                                                                                                                                              2. 當仁不讓(Ownership)
                                                                                                                                                                                                                                領導者必須從長期觀點來思考,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犠牲長期價值。不只為了自己的團隊,還代表整個公司採取行動。絕不會說:「那不是我的工作。」
                                                                                                                                                                                                                              3. 創新簡化(Invent and Simplify)
                                                                                                                                                                                                                                領導者時常期許並要求自己的團隊追求革新與創造,並一直探索簡化工作的方法。留意外在情勢變化,從任何地方探尋新創意,即使不是自己的發想也不必在意。實踐新創意時可能遭受外界長期誤解,要有這種心理準備。
                                                                                                                                                                                                                              4. 判斷正確(Are Right, A Lot)
                                                                                                                                                                                                                                領導者在多數情況下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擁有卓越的判斷力,以及基於經驗所培養出的直覺。追求多樣的視角,不厭其煩地挑戰自己的觀念。
                                                                                                                                                                                                                              5. 求知若渴(Learn and Be Curious)
                                                                                                                                                                                                                                領導者要時常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對各種可能性充滿好奇,並實際去探索。
                                                                                                                                                                                                                              6. 選賢舉能(Hire and Develop the Best)
                                                                                                                                                                                                                                領導者要不斷提高招聘和晉升標準。表彰優秀人才,並讓他們在組織中發揮所長。重視自己選賢育能的職責,也會培養其他領導人才。能建構出讓所有員工更進一步成長的新體制。
                                                                                                                                                                                                                              7. 堅持高標(Insist on the Highest Standards)
                                                                                                                                                                                                                                領導者永遠要堅持追求高標準,即使多數人認為幾近嚴苛。要持續提高標準,激勵團隊提供優質產品、服務、流程。若未達標準,必須停止執行。在發生問題時要能確實解決,並找出改善對策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8. 縱觀全局(Think Big)
                                                                                                                                                                                                                                思考時一旦視野太狹隘,就無法獲得優異的成果。應大膽提出大局策略來求得良好的成果。要為了顧客,從有別於以往的嶄新觀點,探索一切可能性。
                                                                                                                                                                                                                              9. 先做再說(Bias for Action)
                                                                                                                                                                                                                                速度對商務的影響至關重要。多數的決策或行動都能不斷調整,所以不必進行過大規模的討論。深思熟慮後的冒險有其價值。
                                                                                                                                                                                                                              10. 重視節能(Frugality)
                                                                                                                                                                                                                                力求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出。勤儉節約能帶來獨立自主、創新發明。員工人數、預算與固定成本並非越充裕就越好。
                                                                                                                                                                                                                              11. 贏得信任(Earn Trust)
                                                                                                                                                                                                                                領導者會注意傾聽、坦誠溝通、尊重他人。即使覺得尷尬,也要坦白認錯,不要合理化自己或團隊所犯的錯誤。必須時常以高標準來評量自己與團隊。
                                                                                                                                                                                                                              12. 即窮驗問(Dive Deep)
                                                                                                                                                                                                                                領導者要能隨時深入各個環節,掌握一切細節。經常確認現況,發現指標不如預期時要存疑。任何工作都值得涉入。
                                                                                                                                                                                                                              13. 敢於質疑,服從決策(Have Backbone; Disagree and Commit)
                                                                                                                                                                                                                                領導者無法同意決策時,一定要帶著尊重的態度提出質疑。即使可能造成麻煩或需要費力處理,也不能閃躲。必須堅定信念,不能為了保持氣氛融洽而輕易妥協。不過一旦定案,就要信守承諾,全力實現目標。
                                                                                                                                                                                                                              14. 交出成績(Deliver Results)。
                                                                                                                                                                                                                                領導者要聚焦在業務上的關鍵決定條件,確保工作品質並迅速執行。即使遇到困難,也要立即重整旗鼓,絕不妥協。
                                                                                                                                                                                                                              「好的領導者能做出很多正確判斷。你不可能永遠是對的,但只要練習,你可以增加做出正確判斷的頻率。」如何評估一個人有沒有這種能力,只要看他們是否會
                                                                                                                                                                                                                              1. 大量傾聽別人說話」
                                                                                                                                                                                                                              2. 是否能「常常改變心意」
                                                                                                                                                                                                                              3. 會想辦法辯證自己最深信的理念是否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