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2, 2022

網誌: 司徒達賢教授論壇

  • 個案教學的多重目的
    • 第一層次的目的,是希望藉著個案,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各種實務上的作法。
    • 第二層次的目的,是做為特定理論的「實例說明」。
    • 第三層次的目的是希望藉著個案教學,訓練學生或學員的思考能力與行為技巧,前者包括分析、整合以及從實際問題中建構知識等;後者包括聆聽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 個案教學需要堅實的學理基礎
    • 個案教學的道理不複雜,可以觀察到的教學過程也很容易複製,然而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最大的困難在於:
      • 第一,當學生針對問題,提出一項教師未曾聽過的想法或建議時,教師當下應如何回應;
      • 其次,若兩位學生想法不同,卻似乎都各有其道理時,教師應如何整合,甚至如何運用持續提問的方式讓大家體會到各方意見的推理過程與前提假設的差異所在。
    • 教師能否立即整理出各方意見的脈絡、前因後果及各種主張背後隱藏的前提假設、並提出有一定「高度」的問題,關鍵完全繫於其對相關學理的掌握與內化程度。
    • 「發言內容」、「個案教材」,以及主持人的「知識庫」三者密集互動後,再形成主持人的觀點。
  • 個案教學與聽說讀想
    • 讀「理論」和讀實務上的資料與數據不同,學生在校期間在前者方面所受的訓練,未必能轉移到後者上。然而個案教材中的資料與企業實務上的資料在形式與複雜度上都十分接近,學生為了上課討論必須在課前努力讀懂這些資料,上課時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針對個案中的內容摘要整理,或對各種報表進行分析,然後再依學生理解上不足的部分進行指導。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參考一下彼此的閱讀與摘要的能力與結果。
    • 主持個案教學的教師可以在學生互動過程中,讓大家注意到每個學生「聽力」的高下與不足,同時可以藉著要求學生對其他人的意見 進行「複誦」,來強化學生的聆聽專注力與理解能力。
    • 個案討論時,學生必須針對同學發言或教師提問,提出自已的意見。因此在上課過程中,除了必須專心聆聽之外,還必須配合討論的主題進度,持續形成本身意見,構思發言內容,甚至在心中 不斷模擬「造句」,以備萬一被要求發言時不致於腦中一片空白。然而這樣一來,即使實際上並未發言,口頭表達的能力也提升了。
    • 學理、架構以及邏輯能力對「讀聽說」三者的品質與進行效率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唯有經由個案討論,才能讓學生有機會體認「思想」或學理的價值,以及學理與邏輯如何透過「讀聽說」來與實務問題的分析與決策結合在一起。
  • 互信與互重是高階管理教育的基礎
    • 對高階管理者而言,真正能發揮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是討論而不是講授。因為在討論,尤其是個案討論的過程中,學員們才有機會努力運用自己的「理論」來分析一組複雜的實際問題,不僅要做出抉擇、設計出具體方案,而且還要明確的講出理由,這也是強迫將各自的內隱理論加以「外顯化」的方法。
    • 唯有在互相信任、互相敬重的同學面前,才願意將自己心中極為內隱的成功秘訣或從慘痛的經驗中學到的寶貴教訓和大家分享,既不在乎自己形象的維持,也沒有機密問題。而當同學們對自己的想法提出質疑或挑戰時,心中也不會產生不快,反而將這些視為自己知能成長的重要養分。
  • CEO要敢不恥下問
    • 決策品質深受決策者所掌握的資訊以及所擁有知能所影響。
    • 高階主管應針對本身決策的關鍵前提,向他們提出更進一步的詢問。愈願意問、愈會問的人,就愈能從各級人員中吸收到自己所需的關鍵資訊。
  • 問人與被問
    • 「問人」
      • 第一,問是一種向他人請教的方式。
      • 其次,提問是一種耗費精神的心智活動。
      • 第三,提問是澄清本身想法的重要途徑。
      • 第四,提問也是啟發教學的主要方法。
    • 「被問」
      • 第一,有些人覺得面對他人提問的壓力太大,避之唯恐不及。
      • 第二,在公開演講的場合,保留更多時間來進行「Q&A」,可以藉機了解聽眾究竟關心哪些議題,然後再設法針對他們有興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
      • 第三,在公開演講的場合,如果講者開放答問,又能虛懷若谷,不自恃權威,則很容易創造一種「百家爭鳴」的氛圍,使聽眾與聽眾之間、提問者與被問者之間形成高度暢通的多方溝通場域。
  • 如何強化聆聽能力
    • 聽力好壞與天份相關不大,主要是受習慣與心態的影響。經常刻意練習,很快就能改善。
    • 強化聽力的第一項作法是「專心」。
    • 強化聽力的第二項作法是「對話、整合、吸收」。
    • 在「聆聽」與「閱讀」兩種活動上其實是十分類似的。只是「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虛擬對話,心智活動的密度,以及所需要的專心程度更高
  • 專注力是關鍵
    • 每個人天生專注力的水準高低有別,而且個案教學也不是提升專注力的唯一途徑。但可以確定的是:專注力不僅對學習有幫助,而且在工作上若能做到「心事相合」,隨時對手邊的工作集中心力全力以赴,事業上也比較容易有成就。
  • 如何提升管理理論的實務價值
    • 學術研究者應以「知識整合者」的角色,積極與實務界人士互動,以深入發掘他們內心中的架構、考慮因素,甚至決策時的思路歷程,然後以學理訓練為基礎,去分析、比對、綜合處於不同經營情境下的各個管理者,其外顯的作法,以及內心中的因果關係、思維方式、假設前提,並進而發展出更能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與法則。
  • 只有鑽石可以磨礪鑽石
    • 年輕人常有師長或長官要求提點,因此只要虛心就不缺乏自我反省與檢討的機會,進而帶來成長與進步的空間。而高階管理者或企業領導人由於過去的成功經驗加上現在的地位,使得很少有人敢於「犯顏直諫」或指出他們思慮上未盡周詳之處。
    • 高階人員思考與決策過程包括了許多複雜的因果關係推斷、事實資料解讀,以及隱約存在的前提假設,外人很難透析檢視。唯有當參與個案教學時,他們會被要求針對相同的個案資料去進行分析決策,並具體向大家解釋自己的結論與推理過程。在教師持續提問與引導下,他們才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仔細印證比對,無論發言與否,每個人都可以藉此檢視自己想法的正確性與周延性,以及長期養成的慣性思維之不足。
  • MBA應該教我的
    • 當學生時,很多人最偏好的是「資訊」,其次是「知識」,但對「能力」的提升則感受不深。然而,畢業多年以後回憶起來,真正有價值的,似乎只有「能力」的部份。
    • 「資訊」。學生喜歡聽實務上的故事,若教師能提供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則更能引人入勝。直到目前,還有許多學生希望上課時,多討論國內外知名廠商的成功案例。
    • 「知識」。簡言之,即是事與事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背後的道理。
    • 「能力」。也就是研讀分析書面及數字資料、研判內外形勢、聽取不同角度的觀點、下定決策,以及決策後的說服、整合、妥協,甚至辯解的能力,也可簡稱為「聽說讀想」的能力。
  • 啟發式教學,為何難倒老師
    • 啟發式教學的五個面向
      • 最基本的是聽力。
      • 其次是用精簡的語言,摘要學生的發言內容。
      • 第三,教師在提出任何問題之前,心中必須大致掌握答案的方向,才能產生「引導」的作用。
      • 第四,要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與人際處理能力,來化解在互動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的摩擦甚至衝突。
      • 第五,以上種種,其實都建立在教師對相關學理的透徹理解與掌握上。
  • 互動式教學不為人知的一面
    • 互動式教學(尤其是個案教學)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在仔細研讀並分析指定文獻或個案教材後,針對教師的提問,表示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從學生的意見中,提出下一個具啟發性的問題。經由這樣持續的答與問,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形成具體意見,以及聆聽與口頭表達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