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10, 2020

NO.1205 第11期 | 学历为什么会贬值?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Kf.html

  • 經濟學來說,僅僅美國,一年就生產300多位華人的經濟學博士,這還不包括會計等相關學科。這是供給端。而需求端呢?如果都要去頂級學府,每年清華北大能提供的經濟學教職,不過兩三個坑。而且,這些工作崗位基本是“臨時工”,需要經過五六年的自我證明,面臨1/3到一半、甚至更高的淘汰率,才有可能轉為永久教職——產出不達標的自謀出路。
  • 中國一年要培養博士生10萬量級,碩士生接近100萬。
  •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曾說過一句名言:"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 try ignorance!"——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 未來的學校,不是知識的注射器,而是一群手藝人的共生系統。既教了本事,也發行了信用,還建立起了一個有歸屬感的終身社群。
  • 只要在教本事、發信用、組社群的社會組織,都是學校,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是學生。
  • 大機構培養了人,其實就是要用各種方式鼓勵他們離開,甚至到競爭對手那裡去,時間一長,“我們的學生遍天下”,機構在業界的地位就更加鞏固了。
  • 大學文憑是為了叩開就業的大門,然後就失效了。他將來離開“得到”,到下一家公司求職,憑的是什麼?是在得到的幾年工作經驗,是我們公司給他發的“信用”啊。這就像:你有了大學文憑,高中畢業證還要個什麼勁兒呢?
  • 在今天的社會裡,信用不再是“一次發行、終身有效”,而是“分段發行、終身積累”。
  • 沃爾瑪可不是白乾的。他們可是要收學費的,學費就是盡量低的價格。給沃爾瑪供貨,利潤很低,但量很大,而且得到了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學到了參與國際貿易的知識。雙方各有所得。
  • 所謂的“人的再生產”,就是指一個人可以被無數次、無窮盡地重新塑造。
  • 我們是怎麼變得好起來的?真的是我們讀書、明理、認知升級、碰運氣、努力,然後就“做更強大的自己”了嗎?不是吧?其實有一個因素,我們不能不坦率地承認——被周邊的人裹挾。
  • 歲數越大,越敢坦誠地面對自己,我就越來越承認“被迫”的價值。
  • 阿蘭·德波頓所說:“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
  • 終身學習時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影響。
  • 要找形形色色的高價值的人,把自己放進這種全新的人際關係網絡中,主動找到一種不一樣的約束自己的環境。
  • 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獲取信息和知識只是一個副產品,更重要的是環境的選擇、關係網的選擇。
  • 李希貴校長說的,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在什麼樣的關係網絡中,在多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就會誕生什麼品質的教育。
  • 說如果一件事,你覺得自己的觀點有點模棱兩可,而你又想搞清楚自己的想法,那怎麼辦呢?好辦,你就想想該怎麼對自己的孩子說,就很清楚了。
  • 只要你願意,只要你主動選擇正確的人,和他們結成關係,彼此約束,彼此裹挾著走向高處,那麼——就人人都在課堂,人人都是老師,人人都在自我“再生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