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28, 2021

甚麼是"躬身入局"?

https://www.dedao.cn/article/Lpy0edZAG5mnK0w8LQXzD9BkoajY4x

  • 法國的政治精英反思一戰,有幾個基本判斷:1.要結盟英國;2.要在國境外戰鬥;3.要打防禦戰。
  • 一戰前,法國4000萬人口,德國6500萬人口。二戰前呢?法國還是4000萬人口,德國呢? 7000萬人口。
  • 什麼是戰略?戰略就是擴大自己的選擇彈性,縮小對方的行動可能性。
  • 躬身入局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以當事人的視角來理解他的選擇,我們會看到更深一層的真相。
  • 可以痛哭流涕嗎?顯得很悲傷嗎?不行。因為悲傷,證明這一招有用。如果你一邊悲傷,一邊不投降,那太公的命肯定就沒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一招對你有用。那項羽即使只為了激勵自己這邊的士氣,也會這麼幹。因為你在乎嘛。但是劉邦顯得不在乎,項羽要殺太公就太沒意思了。
  • 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
  • 這個老大,為了組織利益,什麼都不會管的,跟著他,沒錯。至少他不會為了自己的私人情感做出損害組織利益的事情。
  • 菲茨杰拉德說的,“如果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等智慧的標誌。”
  • 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不是兩種觀念,而是兩種身份。一種局外人的冷靜身份,一種躬身入局的當事人身份。
  • “課題分離”理論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原意指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綁架索要贖金,是綁匪的課題,而因綁架遭受損失,是首富的課題。
  •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①法學家的對錯觀;②經濟學家的對錯觀;③商人的對錯觀。
  • 經濟學家是從“社會總成本”的角度來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在誰。雖然有時這樣的判斷看上去不合理,但會比從“純粹的道義”的角度更有“效果”。
  • 躬身入局不是體諒他人,也不是面對自己的困難、不搭理別人的困難,其實這個話你往縱深去想,它有很多可以咀嚼的空間。
  • 成果的取得靠挖掘機會,而不是靠解決問題。
  • “創造未來的行為就發生在今天。沒有明天的目標,那今天的行動多半是重複昨天的事。”
  • 一個有創造力的人的本質是:活在自己構想的未來里。
  • 你不要去解決問題,而是要推動眼前的難題往機會發掘,就是未來目標那個方向去演化。
  • “成果的取得靠挖掘機會,而不是靠解決問題。”他的意思不是說,解決問題不重要,而是說,我們要永遠生存在未來的機會生成的過程中,而不是試圖把問題解決掉。真問題,是永遠解決不掉的。
  • 如果從未來往現在看呢?多幹活、多學習,當然會有助於我們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然後一路再往前走。
  • 這個事情不用糾結,集中自己的所有資源,拿下自己一定要拿下的目標,是最好的方式。
  • 一個打仗的將軍,為了勝利,一定是把能用的力量全部押上去。而不會想,我多派一個人上去,萬一多了呢?豈不是虧了?
  • 《中庸》裡面有句話說得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擁有一個未來視角,擺脫解決問題的視角,會幫到我們看到更多的人生真相。
  • 阿蘭德波頓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把藝術視為工具。
  • 藝術也能夠擴展上天賦予我們的能力。藝術彌補了我們與生俱來的部分弱點,只不過這弱點是心智上的而不是肉體上的,我們可以將這些弱點稱為心理上的缺陷。
  • 工具是身體的延伸,可讓我們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且由於我們身體構造上的不足,工具因此成為必備的要素。
  • 本書指出了七項缺陷,因此為藝術提出了七項功能。藝術當然還有其他功能,但這七項顯然最具說服力,也最為常見:記憶、希望、哀愁、重獲平衡、自我認識、成長、欣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