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11, 2022

NO.1862 幸福来自“贡献感”?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cz.html

  • 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各種困惑、特別不喜歡自己、甚至抑鬱成疾的,都是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人。
  • 康德所說,任性也是服從於某一種 inclination,任性者其實是自己的慾望和衝動的奴隸。滿足只是暫時的,任性不能帶來長久的幸福。
  • 阿德勒說人際關係是煩惱的根源,但也是幸福之源。
  • 阿德勒提出的幸福,來自人際關係的高級狀態,叫做“共同體感覺”。
  • 所謂比出來的幸福,其實歸根結底比的無非是每個人的“價值”。但價值真的是可以比較的嗎?村長有村長的價值,醫生有醫生的價值,助手有助手的價值,這些價值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其實不能比較。
  • 阿德勒提出,幸福就是你出於對社會的關心,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積極參與其中,找到歸屬感。幸福來自貢獻
  • 幸福不是由具體貢獻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貢獻感”決定的。
  • 貢獻感並不在於你的行為起到了什麼結果,不是“如果……就……”。貢獻感是你認為自己做出了貢獻,你就做出了貢獻,你就立即獲得了幸福。
  •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其實也可以說是要求有貢獻感。
  • 阿德勒的建議是在一個共同體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應該想想更大的共同體。
  • 阿德勒這個“共同體感覺”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和別人建立橫向的關係,也就是人人平等。再進一步,你要把別人看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其實絕大多數人和你並沒有競爭關係,沒人一天到晚盯著你較勁。現代陌生人社會中平等合作的關係其實是最簡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