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16, 2021

NO.1522 怎样翻越人生的“第二座山”?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2I.html

  • “道德生活”和“生命意義”,是兩個最古老、也最根本的哲學命題,是所有哲學家在對人生和世界進行闡釋的時候,需要首先回應的問題。
  •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名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 甭管我們的人生追求是什麼,這些追求都會成為支配我們人生行動的一種指引。思想指引行動,而行動造就命運。
  • 他意識到,“當前在我們文化中猖獗的個人主義堪稱災難,片面強調自我成功、自我完善和個人自由,就是一場災難。”
  • 他在書裡把人生比作登山,第一座山是為了獲取個人成就,為了外在的名利和享樂;而第二座山則是關於奉獻的,它強調擺脫自我、捨棄自我,因受到某種召喚,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 馬克思曾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著陡峭山路不斷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
  • 加繆說:“邁向高處的掙扎足夠填充一個人的心靈,人們應當想像西西弗斯是快樂的。”
  • 布魯克斯也強調快樂,他還為快樂分了好幾個層次,包括身體上的快樂、情感快樂、精神快樂等等,但他認為最高層次的“真正的快樂”是道德快樂,其他快樂都是短暫的體驗,只有道德快樂是永恆的。
  •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靈長,並非源於體能、速度或力量方面的優勢,而是因為人類從群居生活中發展出協作能力,進而發展出文明。從部落到民族,再到國家,一步步走來,個體被編織進一張越來越大的社會網絡裡,這張網絡中的人數遠遠超出我們的認識範圍,因而,它被人類學家稱為“想像的共同體”。
  • 在戰爭、飢荒、瘟疫等災難面前,人的聯結和協作是必不可少的自救手段,但反過來,這張社會之網也會對個體進行捆綁、束縛,乃至奴役。所以,個人對社會既有依附的需要,又要警惕被其奴役,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張的關係。與專制主義相比,個人主義顯然是一種更進步的社會思潮,它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用馬克思的話說,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
  • “個人主義曾是我們祖父母的天堂,但經過半個世紀的解放,如今卻變成了我們的地獄。”
  • 職業的選擇應該遵循內心,要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真正愛的是什麼,是什麼讓你的靈魂感到振奮。你需要聽從使命的召喚,因為它關乎你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是需要你做一輩子的事情。只有這樣你才會為它全力付出,為它忍受各種痛苦,把它做到極致,同時也才有可能為社會貢獻超額的價值。
  • 事業有兩方面的價值,一方面是為個人的生命找到意義,另一方面是為社會貢獻價值。
  • 攀登第二座山,是為了獲得一種更真實永恆的快樂,也是為了建設一個互信、互惠、互相依存的美好社會,這樣的社會讓人依戀,又充滿活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