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17, 2021

"數字化轉型"轉甚麼?

https://www.dedao.cn/article/7EGBgdkRbn1mKgd7l2VY890D3rvPOA

  • 2014年之前,華為的一條手機生產線需要配備86個工人。現在呢?從物料上線到最後手機包裝完成,整個流程只需要14個人,產出還有提升,現在每28.5秒產出一部手機。相當於說,今天華為工廠的生產效率是數字化智能製造推行前的6倍。
  • 學習的一個體會:與其描述一個世界的雄偉面貌,不如追問一個世界的建造過程。
  • 數字化是非常粗暴的。數字世界連為一體,我們不在其中,則被驅逐在外,由不得我們挑挑揀揀,猶猶豫豫。
  • 數字和數字一旦疊加,就會產生效應。
  • 只要技術條件許可,數字渴望聯通,就像河流渴望大海一樣,是攔不住的。
  • 在數字世界裡,只要疊加在一起,原來現實世界裡的遠近、強弱、多少,這種關係格局立馬就會被重組。
  • 數字世界的一致性還有一種更殘酷的體現形式:只要你不在那個全量全要素的數據網絡中,價值就會萎縮。跟你自己做得好不好,沒有什麼關係。
  • 因為海洋的一致性,把世界的資源分佈和價值分佈重新洗牌了。遠在萬里之外的人,突然也跟你扯上了關係。因為海洋的一致性,原來的攻守邏輯全部重建。
  • 1886年,馬漢寫出了《海權論》。這本書的結論,今天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你想,在100多年前突然有人意識到了,真正決定那個時代博弈勝負的關鍵,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上。海洋世界是聯通的,所以沒有什麼防守可言,一旦開戰,就是決戰。 “一旦宣戰,就必須主動出擊,積極制敵。不是抵禦敵人,而是要打垮它們。”
  • 那時的人,突然認識到,在陸地之外還有一個彼此聯通的海洋,正如我們今天突然意識到: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彼此聯通的數字世界。它把遠處的敵人送到了面前,把原先不曾面對的命運落在了我們頭上。
  • 原來企業和渠道之間就是上下游的關係,現在企業成了平台,其他本來是企業和客戶之間的所有流程點,都成了平台的線下服務商。
  • 華為在海外拓展市場的經歷,其中最傳奇的,是在俄羅斯。守了將近4年,才拿到了第一張訂單,多少錢? 38美元。據說是一根線纜。這是1999年的事,但是到了2005年,華為的海外收入就占到了一半。
  • 所謂經驗,就是做一件事的進度條。
  • 所謂銷售,成單不成單,好像就是一個0和1之​​間的區別。但是對於華為這樣的有經驗的系統來看,不是的,在0和1之間,還有無數的灰度階梯。比如,客戶什麼人來到自己展會的展台,把什麼資料遞到了什麼人手裡,什麼級別的人可以拜訪什麼級別的人,客戶什麼級別的人來到中國參觀,客戶什麼級別的話題可以允許我們參與,等等,這都是走向交易成功的路標。經驗多了之後,就會知道,什麼情況發生了,距離交易成功還有多遠。
  • 數字化的力量,就是把其他時空裡的經驗,對一個事情進展的進度條的判斷,全部賦能給我們,讓我們來應對一件全新的事。
  • 把所有人的經驗集中起來,投放給一個人。
  • 把資源集中起來,投放到一個特定的點上,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條主線。
    • 蒸汽機、內燃機,就是把大自然億萬年積累起來的能量資源,可以集中起來投放到一個點上。
    • 電腦,互聯網,就是把全世界的信息資源,可以集中起來投放到一個點上。
    • 人工智能、數字化,就是把全世界的經驗資源,可以集中起來投放到一個點上。
  • 信息和經驗,不是一回事。信息頂多是個參考,經驗可以直接用於決策,直接指向結果
  • 信息化提供參考,數字化提供決策。信息化指向觀念,數字化指向行動
  • 信息化,可以讓原來也可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數字化是讓原來不能做的事情可以做了。
  • 剛開始,技術只是能做得更好;到最後,技術終將進入無人區。
  • 剛開始有蒸汽機、內燃機,人類有了火車和汽車,好像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比馬車更快一些而已嘛。但是等出現了火箭發動機,人類可以去外太空了,大家才恍然大悟,100年前出現的那個技術,會把我們送到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
  • 數字化有一個承諾:對個人賦能。
  • 你有沒有想過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其實個人也在反過來賦能數字化?
  • 進化論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環境突變,不會是原來大傢伙的福音,它恰恰是新物種誕生的先兆。
  • 人的處境,往往體現在人和組織之間的相對關係。所以,我們要來看數字化轉型潮流下組織的變化。
  • 組織最可見的變化是:它要求內部的人變得越來越透明。
  • 有了內部透明化、外部開放化,就有了海量的數據。但有數據不是目的啊,重點是要能用啊,要能把分散的經驗集中起來投放到一個點上啊。所以,功能平台化又來了。
  • 普魯士軍隊在1806年耶拿戰役崩潰後迅速重新崛起,一直是世界軍事歷史研究的重點。一支被完全打垮的軍隊,7年之後以嶄新的面貌上戰場,而且成為反拿破崙的主力之一。怎麼做到的?這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套新的參謀制度
  • 參謀或者說幕僚實際上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普魯士是把這些人系統化、固定化:在柏林設立總參謀部,然後在大部隊配設參謀部,而且這些參謀軍官要專門培訓,是一支專業化隊伍。那他們幹什麼呢?就是給指揮官提供各種專業建議,像情報分析、作戰計劃,等等。這可是軍事史上特別重要的一步。
  • 就是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歐洲戰場出現了特別大的變化。什麼變化?作戰部隊規模急劇擴大,從開始一場戰役幾萬人很快擴大到十幾萬,甚至是幾十萬。這麼多人的指揮和控制就成問題了。
  • 以拿破崙為例,1805年奧斯特里茨會戰他指揮85,000人,非常得心應手,1806年耶拿會戰的時候法軍增加到15萬人,結果有三分之一的部隊他就沒指揮到。 1813年萊比錫大會戰法軍有18萬人,結果關鍵時刻一半以上的部隊都沒指揮到。所以再天才的統帥,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一套專業化製度來支撐。普魯士建立專業化的參謀制度,正好是適應了這種趨勢。
  • 今天的數字化是一樣的,數據量、業務量的急劇膨脹,靠權力和命令是指揮不了的,必須有智能化、模塊化的服務中台。
  • 我們盯著這三個詞再仔細看看,你覺得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組織內部的權力被溶解了。尤其是職能部門的權力被溶解了。
  • 什麼是內捲?資源投入不斷增加,但是總體效率不增加的狀況就叫內捲。機器轟鳴,但是不輸出功率。
  • 七種內捲:1.無意義的精益求精;2.簡單問題複雜化;3.為了免責,被動地應付工作;4.與預期的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5.低水平的模仿和復制;6 .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7.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地挖掘研究。
  • “結果導向”是打破組織內捲最好的方法。
  • 在數字化時代,結果導向是必然的。蒐集那麼多數據,就是為了結果;反過來,也只有結果,才能為組織拿到更多的數據。整個組織,既是被數據驅動的,也是被結果驅動的。
  •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這是任正非的名言。
  • 在這句話裡,“炮聲”是什麼?是業務數據啊。 “炮火”是什麼?是後台資源啊。
  • 領導還幹什麼呢?領導沒有權力了,還叫什麼領導?不,數字化世界裡的領導,負責價值觀。
  • 任正非不負責具體的業務怎麼做,但是負責決定華為做什麼不做什麼。
  • 在十一學校有一個核心價值觀:全力以赴地幫助老師,以便老師全力以赴地幫助學生,把錢花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
  • 在數字化的未來里,人分成兩類。不是尤瓦爾·赫拉利說的,神人和凡人,神人高高在上地利用算法和數據,凡人一點用處都沒有。而是人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一部分人,在數字化系統的指揮下奔忙,不斷產生新的數據反哺給數字化系統。另一部分人,不斷地構想未來、形成判斷、畫出藍圖、確定邊界,來驅使數字化系統為自己服務。
  • 不能讓搞創作的人完全被數字綁架,搞創作的人有責任把自己腦子當中,因為自己是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個性、因為自己觀察世界的獨特角度所創作的內容貢獻出來,這比貢獻一個個數字要重要得多。
  • 人可以是數據系統的飼料,也可以是人。引用控制論創始人維納那本書的書名吧:《人有人的用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