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13, 2021

NO.1365 苏轼的精神力量从哪来?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S.html

  • 修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說得輕一點是提高自己,說得重一點就是徹悟,也就是獲得真理。在儒家是成聖,在道教是成仙,在佛教就是成佛。
  • 蘇軾就覺得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是學習方法,跟讀聖賢書沒有本質區別。
  • 蘇軾和禪宗的共同點是承認認知和語言有局限。既然靠語言沒辦法徹悟,那就得借助其他方法,這就是佛教中方便法門的意思。
  • 任何學習方式都可以成為方便法門。造像、圖像、學術、冥想、瑜伽,甚至是實用的手藝,都能抵達同一個終點,就都是修行方式。
  • 因為修行的終點是相同的,學書法不只是要把字寫好,學畫畫也不只是為了畫得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領悟,接近真理。
  • 陶淵明就是這麼做的。他有一首詩叫《形影神》,就是在詩中思考晚年和死亡。在這首詩裡,形是形體的形,就像一個普通的人,一直哀嘆人生短暫。影是影子的影,指的是人死後的名聲。影很愛說大道理。他說,成仙不可能,長生也很難,既然必有一死,就應該遺愛人間。神是人的精神。神說,死後名聲不重要,最好的境界,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就是不去計較,該干嘛幹嘛。於是,他們仨聊了半天,最後覺得,想那麼多幹什麼啊,不如喝酒去吧。
  • 蘇軾筆下的形認為,人生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包括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只有一點,就是形影相隨。你身後的名聲,會被你生前的所作所為影響。但是,影不太瞧得起形,形所知有限,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死後漫長的時間中會發生什麼。
  • 你會看到他寫自己如何在晨風中梳頭、如何在窗下午睡、如何在晚上用熱水洗腳,全都是一些舒適愜意的細節。這些細節都是觸覺體驗,而且真實美好。只有完全放鬆身心,才能有這樣細微、美妙的感受。就這樣,蘇軾用詩把艱苦的流放生涯,變成了連續的、流動的、美好的瞬間。形影相隨,蘇軾用藝術表達處理痛苦,改變了自己個人的生命體驗,同時,也影響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 跟詩中的陶淵明對話,就是蘇軾參悟人生的方便法門,用藝術的語言轉化現實的痛苦,也是蘇軾參悟人生的方便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