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22, 2021

《华为的选择》: 漏斗形研發

 

https://www.dedao.cn/article/5Mr9mzb36pP4JL5bpkXkWqB2EYNegL

  • 創新的難點在於“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 管理創新的兩個方法
    • 第一個方法就是捨得花錢。華為每年都會把銷售收入的10%投入到研發中。
    • 第二個經驗,就是採用雙輪驅動的創新管理機制。
  • 客戶給你提需求,你來滿足,這就是需求推動創新
  • 你自己執意想做一件事,然後再去市場上找變現手段,這就是願景推動創新
  • 不管你本來的創新機制是什麼,如果你想同時做這兩件事,一定要額外花資源,重新設計一個組織架構,匹配相互獨立的人員和預算。
  • 產品創新的研發週期通常在三年以內,而技術創新少則5年,多則10年往上,而且成功率很低。
  • 華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總結起來是這麼幾個詞:“先放後管,管中有放,放中有管”。
  • 華為的研發體制想像成一個漏斗。這個漏斗上面寬,也就是“放”得多,下面窄,也就是“管”得多。所謂“先放後管”,就是讓項目從上往下流。
  • 這個“放”中又有“管”,怎麼講呢?因為討論的範圍足夠大,所以每位參與的員工,都因此了解了企業的目標
  • 華為把研發分為了四步:“理論突破”“技術發明”“技術創新”“技術完備”。
  • 華為成立了兩個組織,“戰略研究院”和“2012實驗室”。戰略研究院負責前兩個步驟,2012實驗室負責後兩個,當然中間肯定會有交叉。
  • 技術發明”和“理論突破”的區別就在於考慮沒考慮應用。
  • 在“技術發明”階段,主導權雖然掌握在科學家手裡,但華為還是會派工程師參與,時間要求也縮短為五年左右
  • 技術創新”階段,華為的工作就是以“管”為主了。不僅時間要求縮短到3~5年,主導權也回到了自己手中,而且項目負責人通常變為了具備工程經驗的研發人員。
  • 技術完備”,這個過程基本就沒有“放”的成分了,華為會用嚴格的管理手段,控制整個過程在1~2年內結束。
  • 華為會提前邀請潛在客戶參與到研發過程中
  • 技術能否被行業採納,關鍵要看之後的國際標準如何制定,而客戶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人家有投票權。提前讓客戶了解你的最新技術,這不僅是責任,也是一個爭奪話語權的手段。
  • 為了提前摸清市場的需求。所謂“參與”,其實就是試用。
  • 建外場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成“管”的一部分。通信行業本來就有這種做法,但華為把它前置到了研發過程中,並且主動承擔了成本。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邀請客戶監督,管控研發流程,進而進一步降低風險的方法。
  • 總結下來就是“前期科學家主導,後期工程師主導;前期開門吸納力量,後期關門自主把控;前期充分給予時間,並且容忍失敗,後期嚴格限制時間,並且引入客戶監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