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08, 2021

NO.1387 做大是道坎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qp.html

  • 華為在1999年做了件大事。它和IBM達成了一份重量級的合作協議,由IBM派出諮詢團隊進駐華為,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幫助它改進工作方法。
  • 這是一個歷時10年的計劃,涉及研發、供應鏈、客戶關係管理等方方面面。最激烈的時候,有270名諮詢師每天泡在華為。
  • 故事得從1994年講起。那年1月,任正非第一次赴美考察。回國之後,他在與市場培訓人員的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十年以後,世界通信行業將三分天下,華為佔其一。
  • 1997年底,任正非再次帶領公司高管來到美國,訪問了休斯、IBM、惠普公司。這一次,他的目的性更強,就是要了解怎麼把公司做大。也是在這一次訪問中,華為和IBM搭上了線,為後來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 “在下世紀初,也許在2005年,真正會產生一次網絡革命。光傳輸與先進的交換技術,使通信費用數十倍地降低。用戶、業務的迅猛增長難以預計,必須規模化才能縮短新產品的投入時間。”
  • 任正非意識到,在有些行業裡,你根本沒有機會做小。
  • 龐大的空間為巨無霸提供了成長環境。而霸主一旦降臨,小玩家是沒有生存空間的。任正非說“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恰恰不是來自於樂觀,而是來自於危機意識。聘請IBM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趕快把公司做大。
  • IBM告訴華為,規模優勢的基礎是管理。想把公司做大,首先就得改善管理。
  • IBM說,之所以要成立公司級的投資委員會,為的是避免決策者背景過於單一,眼裡只有技術,研發出無用的產品;而細分功能模塊,為的是職業化生產,避免產品質量因人員變動而出現不穩定;給每個產品線配備指揮部,為的是避免產品經理缺失必要的信息,導致只照顧到了某個生產環節的訴求。
  • 穿上“大公司鞋”的目的,是為了擺脫成功對關鍵人物的依賴。 IBM告訴華為,學會依賴流程和製度,而不是“英雄”,這是企業做大必須要跨過去的那道坎。
  • 大公司鞋”之所以難穿,就是因為不合腳。
  • 華為認為,作為學生,想搞懂一個東西,你就是要先學會不去質疑,先改變自己。
  • “三步走”策略,叫“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
  • 兩件事作為輔助。
    • 第一件,就是由一把手出面,展現出堅定的信心。
    • 第二件事,華為要求全公司上下,就IPD是什麼進行充分的溝通。
  • “大公司鞋”的優勢在2003年以後開始得到體現。 2008年,在推行變革十年後,華為項目研發的平均週期縮短了50%,產品故障率減少了95%。
  • 2012年,現任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財富》雜誌專訪時說:“7萬多人的研發隊伍能有序開展工作,這是我們與IBM合作開展變革的成果。即使再加7萬人,我們也能有序地運作。”
  • 93年初,當郭士納(Lou Gerstner)以首位非IBM內部晉升的人士出任IBM總裁時,提出了四項主張:
    1. 保持技術領先;
    2. 以客戶的價值觀為導向,按對象組建營銷部門。針對不同行業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3. 強化服務、追求客戶滿意度;
    4. 集中精力在網絡類電子商務產品上發揮IBM的規模優勢。
  • 企業縮小規模就會失去競爭力,擴大規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臨死亡,管理是內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規模小,面對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觀規律,是難以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風暴。因此,我們只有加強管理與服務,在這條不歸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礎。這就是華為要走規模化、搞活內部動力機制、加強管理與服務的戰略出發點。
  • 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是後進者的名言。創造機會,引導消費,是先驅者的座右銘。
  • 人類永遠充滿了希望,再過5000年還會有發明創造,對於有志者來說,永遠都有機會。任何時間晚了的悲嘆,都是無為者的自我解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